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置管化疗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24例PICC置管化疗的肿瘤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中除10例导管由外院带入,其余14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期间2例发生导管堵管,穿刺点渗血、导管滑出、穿刺点感染、例导管破损各1例,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结论 PICC置管成功率高,做好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肿瘤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儿科12例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临床护理经验.结果:12例低出生体重儿均穿刺成功,1例静脉炎拔管.结论:PICC较深静脉穿刺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提高了低出生体重儿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放射科护士参与PICC置管护理对提高患者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84例PICC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及对照组(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各42例.对照组置管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放射科人员参与PICC置管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置管依从率、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置管依从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化疗药物渗漏、穿刺点红肿、穿刺点疼痛、穿刺点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穿刺置管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放射科护士参与PICC置管护理能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置管依从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急性白血病患者不同时期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针对性避免或减少导管并发症,控制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 223例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分别于非缓解期置管122例(非缓解组)和缓解期置管101例(缓解组),比较两组置管30 d内导管并发症发生和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可疑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明显高于缓解期置管患者,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率高.对急性白血病非缓解期置管患者须加强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感染和非计划性拔管的预防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郭宝兰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98-499
目的:采用不同的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护理方法,对比各方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从而总结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0年5月于我科行PICC化疗的6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换药、封管方法,实验组给予局部温湿敷及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对比两组置管术后的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中,均有研究对象于置管术后出现感染及静脉炎情况,但实验组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管道堵塞及血栓形成情况。结论:正确的换药方式、输注药品前后两次正压脉冲式冲管及局部温湿敷、预防性服用阿司匹林等可有效降低PICC并发症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教育对长期PICC置管患者自护能力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成立自我管理教育小组,对60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于PICC置入后1周、1个月、2个月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进行调查;观察患者PICC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显著提高(均P<0.01);发生机械性静脉炎3例,无一例计划外拔管,未发生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自我管理教育护理模式能提高长期PICC置管患者的自护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PICC导管留置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ICC导管留置在临床上已较广泛地推广使用,其具有并发症少、静脉留置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病人易接受的特点.本院自2002年10月至2005年4月,已成功穿刺156例,穿刺一次成功占94.8%.留置时间最长为302天,最短为26天.留置后由于各种原因,也发生一些与病人个体因素、护理质量、导管质量等有关的并发症,由于及时发现并积极查找原因,通过分析,实施护理对策,避免了患者更大的损害,使得病人能顺利完成治疗.现把该项技术开展以来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预防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三种PICC置管途径并发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三种不同途径PICC置管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寻找最佳的穿刺途径。方法对292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途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贵要静脉成功率相对较高;三种途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机械性静脉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贵要静脉发生率相对较高。结论三种途径置管各有优势,在穿刺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发生并发症后的处理措施是否简便易行等进行综合考虑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例肿瘤患者合并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CLABSI)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4月我院863例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合并发生的2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和血流感染患者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例患者经抗凝、溶栓、全身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感染及骨髓抑制得到控制,局部症状消退,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治疗,一个月后随访无特殊不适;合并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和CLABSI的原因可能与患者维护依从性差、自身卫生状况差、皮疹、抵抗力低下等因素有关。结论同时发生CLABSI和CRLVT是一个严重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CLABSI同时应检查有无血栓形成。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PICC置管患者的护理应有针对性,规避以上可能的危险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PICC 是一种新的静脉输液技术,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目的:为肿瘤化疗、长期静脉营养病人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保证药物准确输入避免药物产生的局部反应,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方法: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穿刺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进行治疗.优点: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安全性高,既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又保护了血管.缺点:主要是导管价格比较昂贵,要求护士的穿刺技术过硬,避免给患者造成损失.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展此项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现将我对PICC在工作中的应用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癌症患者的长期输液、化疗和紧急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PICC导管的材料、类型和留置方法不断改进,但仍无法避免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如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这些因素不仅与操作者和导管护理人员的经验水平有关,还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和基础疾病有关.因此,在置管过程...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关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deep vein thrombosis,PICC-DVT)的文献,对其危险因素、临床体征、诊断、治疗、预防加以总结。PICC-DVT的形成受患者、导管、操作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超声检查是其诊断的最常用的方法,静脉造影是对超声不能确诊的补充。低分子量肝素作为其治疗方法至少需要使用3个月。但目前关于PICC-DVT的预防仍不成熟,需待完善。总结后发现PICC-DVT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现有的研究可以为其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构建及AGREE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构建以证据为基础的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前评估的临床实践指南并进行AGREE评价。方法通过现况调查,制作PICC置管前评估的系统评价,对PICC置管前评估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进行文献内容分析,构建指南草案并通过德尔菲法对指南相关附件进行修订,使用AGREE评估系统进行评价。结果指南形成包含置管护士、环境与设备、患者评估、导管选择、穿刺技术与穿刺部位、知情同意6个方面共31项推荐意见。AGREE评价的标准化总分分别为98%、93%、95%、92%、89%、100%,6名PICC护理专家均给予"强烈推荐"评价。结论该指南是基于我国临床现状、循证证据、患者意愿和偏好、专业人员判断的循证性临床实践指南,可作为PICC置管前评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方法改良后的固定效果.方法:选取51例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导管采用改良的“C”型固定方法,同时选50例采用传统“S”型固定方法固定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堵管、脱管、导管断裂、移位、置管处感染、导管压迫皮肤等方面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采用“C”型改良固定方法固定效果良好,可避免导管断裂、移位、脱管、堵管现象,减少了置管处感染,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观察持续改进护理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123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129例PICC置管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比较持续改进护理前后护理人员PICC相关知识及处理能力改进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感染发生率。结果持续改进护理实施后,本院肿瘤科护士PICC理论知识及感染处理能力均有显著提高,实施后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PICC感染发生率为13.82%,观察组PICC感染发牛率为3.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100,P〈0.05)。结论应用持续改进护理循环管理模式,有利于减少和消除护理不当导致的PICC相关感染,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are being increasingly used in neonatal practice. Their use is not without technical difficulty.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use of continuous pressure monitoring to detect catheter occlusion in critically ill neonates. METHODS: In-line venous pressure of the PICC line was monitored by pressure transducer in neonates; 28-gauge 20 cm PICC or 29-gauge 25 cm PICC were used. RESULTS: In-line pressure of the PICC was monitored 64 times in 50 neonates. Increases in the in-line pressure were observed when the catheter tip was against the vessel wall and the catheter was obstructed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Decreases were observed when the infusion syringe was changed and when an inappropriate infusion rate was set. Two infants experienced marked variations of blood pressure due to intermittent catheter occlusion of the tip against the vessel wall. These infants were receiving dopamine via a PICC line. CONCL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infants, in-line pressure monitoring of the PICC is helpful in detecting the occlusion of the catheter.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关护理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1例经股静脉置入PICC患者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导管堵管的影响因素。 结果 24.07%患者发生了导管堵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堵管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伴有导管脱出、首次置管、经常行走以及导管类型为耐高压材质(均P<0.05)。 结论 经股静脉置入PICC堵管发生率较高,临床实践中应加强关注导管堵管的独立风险因素,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或相关健康教育,降低堵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肺癌初治患者PIC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值)及D-2聚体变化趋势,为防范PICC相关静脉血栓提供参考。方法对行PICC化疗的92例肺癌初治患者,于PICC置管前1天、置管后第3天、第14天检测FIB、D-2聚体及行置管肢体彩超血栓筛查;研究期间每天观察置管肢体症状。结果 PICC第14天,92例中10例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占10.87%;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82例患者的FIB、D-2聚体在3个时间点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变化趋势(均P0.05),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10例患者FIB、D-2聚体值呈直线上升趋势(均P0.05)。结论肺癌初治患者在PICC后第3天FIB和D-2聚体均显著升高,之后如持续上升,应高度警惕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case of two newborns who suffered unusual complications after peripheral insertion of a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one baby a fragment of the catheter tip became embolized in a peripheral branch of the left pulmonary artery. In the other baby, the catheter perforated a peripheral branch of the pulmonary artery, giving rise to chemical pneumonitis with extensive pleural effusion. The outcome was positive for both babies. A large clinical series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complications of this procedure, thei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