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构建并验证动态增强MRI(DCE-MRI)影像组学模型能否于术前无创性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转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DCE-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28例女性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病人平均年龄(45.94±10.08)岁;其中,前哨淋巴结(SLN)阳性者61例,阴性者67例;将病人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9例)和验证集(39例)。提取DCE-MRI第2期相的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最大最小值归一化算法将所有原始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采用最优特征筛选器及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Logistis回归(LR)算法依次对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筛选,选择出7个对术前预测SLN转移有价值的最优特征,包括1个一阶统计特征、3个形状特征和3个纹理特征。应用支持向量机(SVM)、LR及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SLN阳性组和阴性组、训练集和验证集间的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3种模型的诊断效能,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验证集进行验证。结果 SLN阳性组和阴性组、训练集和验证集组间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机器学习模型中,决策树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的AUC均最高(分别为1.00和0.90),其次为LR模型和SVM模型;决策树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中也均呈现最高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0%和89.50%;决策树模型在训练集中的准确度最高(100.00%),其次为LR模型和SVM模型。验证集中3种模型的准确度相等(89.74%)。 结论 基于DCE-MRI的影像组学模型对SLN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为乳腺癌病人术前预测SLN转移提供一种无创而简便的方法,有助于临床个体化精准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T2加权成像压脂序列(T2-weighted imaging fat suppression,T2WI-FS)图像的影像组学特征所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在术前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ALN)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68例,共171枚ALN(转移101枚,非转移70枚)。在T2WI-FS图像上勾画每个目标淋巴结的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并提取一阶统计量特征、几何形状及纹理特征等影像组学特征。随机将两组ALN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8∶2),采用K最佳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对训练集特征降维以筛选出关键特征,最后建立基于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3种分类器的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原发肿瘤的多参数磁共振图像所构建的组学模型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磁共振资料。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按照7:3比例随机将129例患者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在训练集中采用最小冗余最大关联度(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多参数磁共振组学模型术前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并在验证集中验证。结果:分别从T2WI、DWI、多期T1WI增强提取396个影像组学特征,经预处理及筛选最终获得18个最佳组学特征,根据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应权重系数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评分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训练组的AUC值为0.92,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8.9%,验证组的AUC值为0.80,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77.8%。结论:基于多参数磁共振...  相似文献   

4.
腋窝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关键因素,术前准确评估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超声、多模态MRI是目前最常用、效能较高的影像检查方法,可判定部分具有典型影像学征象的转移淋巴结。对于不典型的转移性淋巴结,根据乳腺癌病灶征象可预测转移淋巴结,并且基于影像组学的预测模型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很高。本文就基于超声及磁共振影像及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构建并验证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22年5月福建省妇幼保健院1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利用MaZda软件获取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得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淋巴结转移预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在测试集中进行验证。结果 训练集134例,其中淋巴结转移43例;验证集61例,其中淋巴结转移28例,术前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32.4%(23/71),特异度为96.0%(119/1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像组学得分、MRI提示宫颈间质浸润、Ki-67、MRI提示淋巴结转移为独立危险因素,依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及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7、0.840,HosmerLemeshow检验显示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拟合优度良好(P=0.689、0.167)。结论 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提高了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有助于临床制订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22年8月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有相应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患者病例资料215例,其中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117例,阴性98例。以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在训练集中使用皮尔森相关系数(PCC),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对影像组学数据进行降维,采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K近邻(KNN)、决策树(DT)、线性判别(LDA)6种方法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效能。结果:基于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构建的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使用LR、RF、SVM、KNN、DT、LDA作为分类器时的AUC分别为(训练集0.811、0.882、0.816、0.773、0.870、0.829,验证集0.787、0.824、0.815、0.711、0.727、0.799),RF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且高于RF构建的单独瘤内模型...  相似文献   

8.
9.
郭峰  罗琦  郑伊能  曾春  李咏梅 《放射学实践》2021,36(11):1365-1370
【摘要】目的:研究CT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喉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搜集本院30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喉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择243例及61例分别作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从术前静脉期CT图像中手工勾画肿瘤体积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采用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使用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形态学模型及二者联合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个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对模型的ROC曲线行Delong检验。在验证集中评估各种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最后获得5个影像组学特征。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95%CI:0.77~0.93),形态学模型AUC为0.66(95%CI:0.59~0.72),联合模型AUC为0.82(95%CI:0.74~0.91);在验证集中,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3(95%CI:0.69~0.97),形态学模型AUC为0.59(95%CI:0.40~0.77),联合模型AUC为0.73(95%CI:0.56~0.91)。Delong检验显示影像组学模型与形态学模型差异、联合模型与形态学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联合模型与影像组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病灶为兴趣区的CT影像组学模型可以术前较好地预测喉癌淋巴结转移,其诊断效能高于形态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常规MRI的影像组学对早期口腔舌鳞状细胞癌(OTSCC)隐匿性颈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77例早期OTSCC患者(临床分期cT1~2N0M0)的术前MRI数据。所有患者均行原发灶切除及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且具有术后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杜超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0):1474-1476
目的:研究MRI和PET-CT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12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行MRI和PET-CT检查。依据随访结果对淋巴结进行定性评价。结果:112例患者中,37例MRI与PET-CT诊断不符。MRI评价为阳性而PET-CT阴性的39个淋巴结,经随访明确为26个阳性。PET-CT评价为阳性而MRI阳性的32个淋巴结,经随访22个为阴性。根据随访结果,82例患者(73.21%)有淋巴结转移。结论:PET-CT诊断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比MRI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基于CT双期增强影像组学模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PTC患者的病例资料,共搜集173个淋巴结,其中转移性淋巴结89个、未转移性淋巴结84个.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采用达尔文科研平台,分别在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上于淋巴结内勾画ROI...  相似文献   

14.
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常规MRI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依据淋巴结的短径和形态学特征,诊断效能较低。定量MRI包括动态增强MRI(DCE-MRI)、动态磁敏感增强MRI(DSC-MRI)、单指数模型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峰度成像(DK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等,可以对直肠癌淋巴结及原发灶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有助于诊断淋巴结转移。就常规MRI及定量MRI诊断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9年5月我院术前行MRI扫描并行根治性手术的57例胃腺癌患者,测量并记录肿瘤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包括最大值(ADCmax)、平均值(ADCmean)和最小值(ADCmin)。根据术后淋巴结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转移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转移组间ADC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分析ADC值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并确定最佳阈值。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ADC对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 有、无淋巴结转移的两组患者在MRI有无可疑转移淋巴结,病灶的ADCmean、ADCmin及分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的部位、最厚径、ADCmax及Borrman分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ADCmean和ADCmin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48、0.7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DCmin是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P<0...  相似文献   

16.
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13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胸上段食管癌42例,中段112例,下段59例。淋巴结肿大呈圆形或浅分叶(251个)、强化不均和坏死(193个)、融合(97处)。淋巴结转移分布:下颈部42处,上纵隔60处,中纵隔105处,下纵隔28处。胃周和腹膜后71处,共306处,多部位转移77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以原位转移多见(P〈0.01),且上行转移多于下行(P〈0.01),但胸下段者以下行转移为主(P〈.01)。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肿大、形态圆形或浅分叶、强化不均或坏死、融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可作为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参考。食管癌术后CT追踪有利于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影像组学模型对进展期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局部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6例进展期NPC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将35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复发的患者列入复发组,51例随访无复发的患者列入无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MRI扫描,采集初诊、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6个月共3个时间点的轴位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增强扫描、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提取特征参数,回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算法对冗余特征进行降维,再通过Ridge Classifier分类器学习得到预测模型,5折交叉验证法训练并验证模型。结果:进展期NPC复发组的复发间隔时间为7~61个月,中位时间为24个月。基于3个时间点T2WI-STIR及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X线图像影像组学列线图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乳腺癌患者的乳腺X线图像和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割为训练组(n=130)和验证组(n=58).使用MaZda软件在乳腺X线图像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应用方差选择法和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  相似文献   

19.
宋涛  李祥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7):750-75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