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对动态血压各指标及其昼夜节律是否有影响。方法对16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测量身高和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结果超重/肥胖组的平均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平均脉压(PP)均高于非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肥胖组和非超重组在四种动态血压节律分型中的分布均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BMI值影响高血压患者SBP、MBP和PP,同时影响了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节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本社区近3年老年体检人群的血脂、血糖和血压的异常检出率,为社区医疗干预和预防保健提供依据。方法检测本社区2009年至2011年的老年体检人群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空腹血糖FBG)和血压水平,分析总体及不同性别(男性和女性)的血脂异常、糖尿病、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高血压的检出率。结果 2009年的TC、TG、HDL-C、LDL-C、糖尿病、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高血压的总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1.96%、52.51%、50.05%、47.85%、20.55%、12.24%和38.08%,而2011年的分别为57.11%、61.61%、52.61%、49.40%、23.37%、15.42%和40.64%,与2009年相比,2011的变化幅度分别为4.17%、4.76%、3.70%、5.28%、2.82%、3.18%和3.36%。结论本社区老年体检人群近3年的血脂、血糖和血压异常检出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其中男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大型体检晕针的原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金一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067-1067
晕针是指由于针刺而产生的晕厥现象,也有表现为看见血液产生晕厥,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临床抽血过程时有发生,尤其女性发生率更高,常给受检人员及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为尽量减少晕针现象的发生,本文对晕针的原因及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的饮食行为,探讨饮食行为与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及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3月至5月对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体检人群展开横断面调查,采用成人饮食行为评价量表(EBES)调查饮食行为,比较不同BMI组、糖尿病与非糖尿病组、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组的EBES总得分及其各维度得分差异...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的主要危险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而糖尿病肾病是目前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位因素 ,而高血压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危险因素。为此 ,我们搜集了首先确诊为 2型糖尿病的患者 ,测定其尿蛋白、胰岛功能与血压 ,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2型糖尿病组 :4 0例 (男 18例 ,女 2 2例 ) ,均符合 1985年WHO的诊断分型标准 ,其中 2 0例为无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 (男 10例 ,女 10例 ) ,年龄 50± 9 5岁。 2 0例为有高血压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 (男 8例 ,女 12例 ) ,年龄 52± 8 6岁。高血压诊断标准为收缩压 >140mmHg ,舒张压 >95mm…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本单位内部员工年度健康体检抽血晕针的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探寻出合适的护理办法。方法对本单位12例抽血晕针体检职工的资料加以对比。结果晕针者的身体体质、心理状态、附近的环境及护理人员的技术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晕针。结论抽血前及抽血时要跟受检人员进行沟通,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确保受检人员的身体及心理状态良好、抽血人员技术娴熟、热情温和,从而减少晕针出现的几率。  相似文献   

7.
刘新燕 《河北医药》2012,34(20):3189-3190
静脉采血是健康体检的重要方法之一,据相关资料报导,采血时一般人群晕针的发生率是2%~30%[1],给体检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有时晕针发生在采血过程中或采血刚刚结束时,有时晕针发生在采血结束后5 s~6 min,称为延迟性晕针。晕针分为轻度、重度。轻度晕针主要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重度晕针主要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甚至休克[2]。由于健康体检静脉采血的特点是一位采血者结束采血,紧接另一位采血者,即采血结束后立即离开,若发生延迟重度晕针时已经离开采血座位,容易发生意外受伤,给体检者带来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8.
吕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2,(34):336-337
<正>晕针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多为血管迷走神经的反应,各种刺激因素均可引起,如受检者恐惧、紧张、疼痛、体弱、饥饿和环境拥挤、闷热等,当体检者受到针刺等因素的刺激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使得心输出血量减少,而使得血压下降,导致广泛的脑血流量减少,脑供血不足而引发晕厥[1],因这种晕厥常跟针刺有关,故定义为晕针。在  相似文献   

9.
体检工作是一项突击性的工作,要求医务人员在很短的时间内正确无误地完成各项检查工作,提高体检质量,包括各项检测的正确率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结合我院门诊体检工作的做法,就工作的科学管理,报告如下: 1 加强组织管理 1.1 妥善安排合理分工 召开护士及卫生员会议,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1952例中青年人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人群的肥胖、超重比例及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发病情况,并根据BMI不同分为体质量低下组、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分析BMI与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脂、血压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的超重率、肥胖率均高于女性,男性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检出率也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BMI组之间年龄、腰围、血压、空腹血糖、血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着BMI的增高,年龄、腰围、空腹血糖、血压、血脂是超重、肥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呈递进关系。结论:男性超重、肥胖人数比例大于女性,超重和肥胖与腰围、血压、血脂、空腹血糖相关,BMI增加会使血糖、血脂、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1.
范宇鹏 《淮海医药》2010,28(6):480-481
目的分析不同空腹血糖受损切点的体检人群之间的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差异。方法分析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员1 113例资料,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成3组:正常空腹血糖组(NFG〈5.6 mmol/L),新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组(n-IFG 5.6~6.0 mmol/L),旧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组(o-IFG 6.1~6.9 mmol/L)。分析其之间血压血脂及体重指数的差异。结果新标准空腹血糖受损组的BMI、SBP、DBP、TG、TC、LDL-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空腹血糖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空腹血糖组,而各项指标与旧标准空腹血糖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FG诊断标准下限值下调后"健康"体检者中新增的IFG人群中新标准空腹血糖受损者较正常空腹血糖者有更多的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份,具有更高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糖水平,探讨其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人及老年非高血压患者45人,测定入院时的血压及空腹血糖水平。结果 高血压组较非高血压组的血糖水平高;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糖水平正常者所占的构成比明显低于血糖水平升高及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水平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测定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糖水平对糖尿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饶小胖 《中国医药》2012,7(2):160-162
目的 探讨糖调节异常者血尿酸水平与血脂、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 从青岛地区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中选取730例资料完整者进行分析.730例中糖调节异常高尿酸者106例,为A组;糖调节异常正常尿酸者173例,为B组;正常糖耐量高尿酸者103例,为C组;正常糖耐量正常尿酸者348例为D组,记录各组纳入分析者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测定血糖、血尿酸、TC、TG、HDL-C等,并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负荷后2h血糖.结果 ①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组、C组、B组、D组[ (450±72)、(434±59)、(324±51)、(311±5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②各组TG、TC、SBP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组、C组、B组、D组[TG:(1.85±0.10)、(1.81 ±0.10)、(1.45±0.10)、(1.43±0.10) mmol/L;TC:(5.72±0.10)、(5.60±0.10)、(5.42±0.10)、(5.12±0.10) mmol/L; SBP:( 142±20)、(138±21)、(135±176)、(125±19)mmHg,1 mmHg =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③以糖调节异常者TG、TC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腰围、血尿酸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血尿酸水平未进入回归方程.以SBP为因变量,以年龄、性别、BMI、腰围、血尿酸水平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血尿酸水平进入回归方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糖调节异常高尿酸血症者易合并血脂紊乱和高血压,且高尿酸血症可能是糖调节异常者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促进其高血压恶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汕头地区干部体检人群的体重指数(BMI)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血压、血脂、尿酸和空腹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对2003年我院预防保健科处厅级干部健康体检资料完整的1124例进行分析,按BMI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比较两组之间血压、血脂、尿酸和血糖水平情况,比较BMI和血压、血脂、尿酸、血糖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BMI与血压、血脂、尿酸、血糖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肥胖组的血压、血脂、尿酸、血糖的水平高于非肥胖组。结论肥胖影响血压、血脂、尿酸和血糖,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控制体重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血压的影响,以及透析中静注高渗糖对患者血糖、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38例糖尿病。肾病和30例非糖尿病,均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均在餐后立即开始血液透析治疗,第1次观察HD期间不进食,分别于透析开始时、1h、2h、3h、HD结束时检测血糖值和血压变化情况;68例患者第2次血液透析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记录透析结束时患者血糖值以及各时段血压动态变化情况。结果HD至2h后,3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25例(占65.7%)出现低血糖: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10例(占33.3%)出现低血糖;38例糖尿病肾病组发生18例低血压,占47.3%;30例非糖尿病患者中有7例出现低血压,占23.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HD至2b给予静脉推注50%葡萄糖60mL,2次HD结束时血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HD等时段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HD进行2h后,糖尿病肾病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于HD至2h静脉推注50%葡萄糖可以防止低血糖及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36 809例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FPG)及血糖异常年龄分布特征,探讨健康体检人群的糖代谢功能.方法 对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在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36 809名体检者的FP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按照年龄分为7组并比较分析空腹血糖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 随着年龄的增长,FPG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两者呈正相关(r=0.266,P< 0.001);各年龄段的男性FPG均高于女性FPG,20~69岁各年龄阶段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PG升高的检出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且各年龄段的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在20~59岁各年龄阶段男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降低IFG切点可显著增加高血糖人员的检出率.当FPG≥7.0 mmol/L时,男性血糖平均水平、人数构成比均高于女性(P=0.019,0.000).结论 该体检人群的FPG水平以及血糖增高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并且血糖增高的检出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我们应当对各年龄组人群都给予足够的监测与预防指导;体检空腹血糖是发现血糖增高的重要途径,降低IFG切点有助于提高预测糖尿病发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干部体检血压血脂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广东省潮州市干部血压及血脂水平。方法根据每年干部体检测得血压数值分为正常血压组、高血压前期组、高血压组、已控制高血压组,观察高血压及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比较高血压前期组及正常血压组转变为高血压的情况;根据血脂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血脂组及高血脂组,比较两组发生高血压的情况。结果高血压发生率出现逐年增加趋势;高血压前期组转为高血压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高血脂组(高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发生高血压明显高于正常血脂组(P〈0.05)。结论应给予生活方式的干预,特别是高血压前期的人群更应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并定时跟踪血压及血脂的情况,从而降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城市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与血压水平关系,为有效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培训医学生为测量员,采用问卷调查法、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1 555名陕西省城市老年人规律体育活动与血压情况进行调查,分别按照是否参加规律体育活动,规律体育活动不同时长、频次、强度进行分组,对血压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按照是否参加规律体育活动分组,老年人收缩压(t=35.150,P=0.000)、舒张压(t=7.966,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活动时长老年人收缩压(F=2.821,P=0.038)、舒张压(F=10.126,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活动频次组老年人收缩压(F=13.303,P=0.000)、舒张压(F=9.678,P=0.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活动强度组间比较,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8,P=0.038)。结论 规律体育活动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对于改善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具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