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宁夏彭阳县农村全人群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提高卫生保健系统效率、公平、质量的社会实践项目"对2009、2011、2012年宁夏彭阳县农民家庭卫生健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结果两周患病率2009、2011和2012年女性高于男性(2009年:χ~2=33.4,P=0.000;2011年:χ~2=8.7,P=0.003;2012年:χ~2=8.8,P=0.003)。不同收入居民两周患病率2009年中等收入组最高,低收入组患病率最低,2011年中等收入组两周患病率最高,中低收入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09年:χ~2=17.9,P=0.001;2011年:χ~2=14.4,P=0.004);不同收入组间慢性病患病率2009年中高收入组患病率最高,低收入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P=0.035),2011和2012年不同收入组间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影响两周患病的主要因素为性别、婚姻、文化程度、职业、年龄和收入水平;其中年龄的OR估计值=0.711,收入水平分级的OR值=0.939;慢性病患病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和收入水平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的主要因素。结论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不同收入居民健康状况差异明显,尤其是低收入人群患病率较高收入人群患病率高,要重视低收入人群健康状况,提高健康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欧洲五维度健康量表(EQ-5D)对我国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结果: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女性健康状况低于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相对越好;低收入人群面临更多健康问题;疼痛/不适和焦虑/抑郁两维度存在问题较多?结论:在卫生政策制定时,要关注农村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重点保护妇女?老人?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的健康,提高健康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卫生资源度指数对居民健康状况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对不同卫生人力资源分布区居民健康状况的评价作用。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19885名居民进行健康需求和卫生服务利用水平的调查,并以HRDI对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高资源分布区居民两周患病率和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中、低资源分布区;其门诊利用高于低资源区,住院利用财低于低资源区;病人患病未就医,应住院未住院的比例均随资源分布下降而升高;居民到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和到常去的医疗机构的距离随卫生人力资源分布的降低而增加。结论:按人配置的卫生人力资源容易造成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健康需求、健康状况的两极分化,与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的相悖,应注重卫生人力资源在地理上分布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种适合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的干预方法,并进一步探讨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对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015年在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档的210例糖尿病居民为调查研究对象,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素养干预后,比较其健康素养、基本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结果对社区糖尿病人进行健康素养干预后,患者的健康理念、传染病预防、健康行为、基本医疗知识、安全素养得分均比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就诊医疗机构首选社区率及区县级医疗机构就诊的比例干预后比干预前高(P<0.05),最近两周内在社区医疗机构就诊率、签约全科医生率均比健康素养干预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患者过去1年住院例数干预前后无差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干预后比干预前多(P<0.05),参加免费体检及接受社区医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的比例比干预前高(P<0.05)。结论利用健康促进模式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健康素养的提高可使其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有所增加,使其自身的健康状况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背景 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超过世界均值,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比例高达75%,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重点人群。目的 探索自评健康与卫生服务利用的关系,为建设保障老年人口健康的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借鉴。方法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是由北京大学主持的大型跨学科数据调查项目,调查样本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150个区县、450个村居、约1.8万余名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是一套代表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的跟踪调查数据库。CHARLS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结构和经济支持、健康状况、体格测量、医疗服务利用和医疗保险、工作、退休和养老金、收入、消费、资产,以及社区基本情况等。本研究利用2015年CHARLS追踪调查数据,选取60岁及以上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变量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收入、消费、资产中的收入;体格测量中的身高、体质量;健康状况中的一般健康状况和疾病史;生活方式中的体育锻炼、社交活动、吸烟、饮酒;医疗服务利用情况中的是否门诊就诊、是否住院等。以Andersen 模型为理论框架,使用SPSS 20.0软件通过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选取的研究变量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 089名老年人应答了自评健康状况,其中3 266(79.87%)名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差;自评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中,265(8.11%)名过去1年应住院而未住院。8 340名老年人应答了最近4周门诊服务利用情况,其中1 681名老年人有门诊就医经历,门诊服务利用率为20.16%;8 344名老年人应答了过去1年住院情况,其中1 382名老年人有住院经历,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率为16.5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已戒烟者、自评健康状况差者门诊服务利用率分别是仍然在吸烟者、自评健康状况好者的1.505、2.636倍(P<0.05);≥80岁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率是60~69岁老年人的1.666倍,不饮酒者住院服务利用率是每月饮酒超过1次者的1.613倍,已戒烟和从未吸烟者住院服务利用率分别是仍然在吸烟者的2.204、1.698倍,自评健康状况差者住院服务利用率是自评健康状况好者的2.630倍(P<0.05)。结论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整体欠佳,自评健康状况显著影响卫生服务利用,应进一步加强自评健康在卫生服务利用中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老年人健康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背景 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人群中慢性病罹患率持续增加,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且目前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症状管理较差、依从性一般,部分中老年人群中出现有卫生服务“需要”却“未利用”的现象。目的 了解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卫生服务未利用状况,并分析其卫生服务未利用的公平性。方法 于2018年2月,在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中,选取中老年人(≥45岁)的人口经济学特征、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健康状况和功能等指标。以卫生服务未利用(包括门诊服务未利用、住院服务未利用、体检服务未利用)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人群卫生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计算集中指数(CI)分析中老年慢性病人群不同经济水平的卫生服务未利用公平性。结果 共纳入符合要求的中老年人4 509例,其中3 274例(72.61%)患慢性病。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门诊服务未利用、住院服务未利用发生率分别为20.62%(675/3 274)、5.47%(179/3 274),高于无慢性病者(P<0.05);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检服务未利用发生率为60.11%(1 968/3 274),低于无慢性病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就业/退休状态、收入水平、居住地区、自报健康状况、患慢性病情况、抑郁状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是中老年人门诊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就业/退休状态、自报健康状况、BMI是中老年人住院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社会医疗保险、收入水平、居住地区、患慢性病情况、吸烟情况是中老年人体检服务未利用的影响因素(P<0.05)。中老年慢性病人群的门诊服务未利用集中在高收入人群(CI=0.022),住院服务和体检服务未利用集中在低收入人群(CI分别为-0.060、-0.048)。结论 中老年人群的体检服务未利用受多种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未利用的重要因素。中老年人群应提高慢性病防治意识;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分级诊疗模式、鼓励基层就诊,培养全科医生,并针对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进行差异化补偿,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减少卫生服务未利用现象,实现健康公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对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影响。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的“吉祥坊”邻里中心卫生单元、旗忠社区卫生服务站、邻松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别抽取2017年1—9月的门诊就诊居民830、270、560例。采用本课题组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居民进行面对面入户调查,调查时间为2017年10—11月,主要内容为居民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利用情况、就诊满意度。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1 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39%。其中,邻里中心卫生单元就诊居民800例(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居民800例(社区卫生服务站组),两组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间无差异(P>0.05)。在签约及就诊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的“1+1+1”签约率、社区首诊率、预约转诊率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1+1+1”组合内就诊率、因病住院率、大病及时转诊率间无差异(P>0.05);在健康管理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健康评估、开具延伸处方、通过社区筛查发现疾病、依从性好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开具慢性病延伸处方比例间无差异(P>0.05);在中医药和康复服务利用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接受过中医药和康复服务的比例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在就诊满意度方面,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组居民对医生诊疗水平、医生服务态度、中医药和康复服务、预约转诊、开具延伸处方、自检项目的满意度评分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对排队等候时间的满意度评分低于社区卫生服务站组(P<0.05);两组居民对上门诊疗、健康体检的满意度评分间无差异(P>0.05)。结论 邻里中心卫生单元的设立可拉近家庭医生与居民的距离,有效提升居民的就诊满意度,有利于家庭医生制度的落实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背景 成功老龄化有助于缓解衰老进程,但可能会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目的 探讨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影响,为改善中国老年人健康公平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数据,基于各省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将老年人群分为高收入老年人(≤33.33%)、中等收入老年人(33.34%~66.66%)和低收入老年人(≥66.67%);根据ROWE和KAHN模型,测量老年人的成功老龄化水平,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对成功老龄化的影响。结果 最终纳入研究对象7 741人,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老年人分别为2 192人(28.32%)、2 680人(34.62%)、2 869人(37.06%)。2018年中国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水平为15.55%(1 204/7 741),低收入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水平为10.77%(236/2 192),低于中等收入(13.62%,365/2 680)和高收入老年人(21.02%,603/2 869)(P<0.05)。低收入老年人在无功能损失、认知功能正常、无抑郁、积极参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背景 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了解高血压患者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改善生命健康质量。目的 利用安德森模型,探讨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促进高血压患者积极有效地利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8-10月,利用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调查中江苏地区高血压患者的调查数据,将调查对象中年龄≥15周岁、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的1 9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修正后的安德森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情景特征、人群特征和健康行为对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患者两周就诊率为18.69%(365/1 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到达最近医疗机构花费时间〔6~10 min:OR=1.448,95%CI(1.045,2.005);≥11 min:OR=1.143,95%CI(0.814,1.606)〕、城乡分布〔OR=0.604,95%CI(0.449,0.813)〕、家庭人均年收入〔中等收入:OR=0.979,95%CI(0.674,1.421);高收入:OR=1.387,95%CI(1.049,1.832)〕、参保情况〔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OR=0.502,95%CI(0.200,1.26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OR=0.705,95%CI(0.529,0.938)〕、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一般:OR=0.469,95%CI(0.317,0.694);不严重:OR=0.519,95%CI(0.394,0.683)〕是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情景特征(医疗机构花费时间)和人群特征(城乡分布、家庭人均年收入、参保情况、自感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血压患者就诊行为,建议相关部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着重关注老年和低收入高血压患者医疗服务需求,加强高血压健康教育工作,增强高血压患者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对其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方法 2013年7月—2014年7月采用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糖尿病患者(干预前534例、干预后413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团队式个体化健康管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一般情况、健康素养、基本医疗服务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前后患者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家庭月收入、医疗保险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文化程度、退休前职业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153例(28.7%)患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381例(71.3%)为低健康素养;干预后147例(35.6%)患者具备基本健康素养,266例(64.4%)为低健康素养。干预后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干预前(χ2=5.185,P<0.05)。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首选医疗机构、两周就诊、签约全科医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去1年住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利用社区健康教育、参加社区免费体检、接种流感疫苗、接受生活方式指导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自评健康状况、自评糖尿病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素养可增加其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利用,促进其健康状况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湖北省城乡基层医疗机构患者寻医行为的现状,科学分析患者寻医行为的特点,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改革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城乡居民寻医行为进行调查,对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寻医现状的差异进行检验或卡方分析。结果:湖北基层医疗机构医保覆盖率高,患者首诊选择基层的比例较高(城市73.5%,农村91.1%);患者对医疗保健知识的关注积极性不高,城市患者要显著高于农村患者(x2=32.69,P<0.01),获得途径均主要为电视;患者首先自我治疗的比例较高(城市61.5%,农村44.1%),城市显著高于农村(x2=10.96,P<0.01);农村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要高于城市患者,两组不满意的原因都是觉得基层医疗机构技术低和设备差;农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x2=8.02,P<0.05)和行为控制依从性(x2=5.54,P=0.02)都显著高于城市患者。结论:应改善患者获得医疗保健知识的渠道,提高基层医生的健康教育力度;依据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特点和疾病特点,引导患者作出合理医疗决策;规范治疗方案,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相似文献   

12.
背景 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实施,改革必然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而目前从需方角度评估改革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可以通过分析改革后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变化,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实证依据。目的 了解2017年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社区居民用药态度、行为的影响,进一步评价政策改革的效果,并根据其中的关键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方法 按照方便和自愿的原则,于2018年1月选取北京市西城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问卷调查,以近半年有至医疗机构就医/取药经历的居民为研究对象,每个社区至少抽取居民125例,共抽取1 005例。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为居民对药品“零差率”政策的知晓情况、用药观念和行为,以居民的就医/取药地点偏好、就医/取药人群流向2个指标体现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969份(96.42%)。从就医/取药地点偏好来看,政策实施后80.2%(777/969)的社区居民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参加公费医疗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的可能性低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420(0.210,0.839),P<0.05〕。从就医/取药人群流向来看,政策实施后55.7%(540/969)的社区居民选择继续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27.2%(264/969)的社区居民将就医/取药机构从大医院转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高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受教育程度低者〔OR(95%CI)=0.721(0.529,0.983),P<0.05〕,公费医疗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者〔OR(95%CI)=0.383(0.194,0.757),P<0.05〕,感觉药品费用降低者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向大医院就医/取药的可能性高于感觉药品费用未降低者〔OR(95%CI)=0.475(0.227,0.993),P<0.05〕。结论 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取消药品加成、扩大社区药品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居民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取药。今后需进一步加强药品政策宣传,促进居民改变用药行为,使用“零差率”药品,降低用药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广州市孕产妇就医行为特征及就诊医疗机构的选择,为引导孕产妇科学就医及分级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5—9月采用分层典型抽样的方法,选取广州市一级、二级和三级医院〔分别为增城区新塘医院(现更改为二级医院)、增城区妇幼保健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各1家作为调查点,随机选取在调查点就医的675例孕产妇,采用基于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采用决策树分析方法分析孕产妇选择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选择一级医院207例(30.7%),二级医院219例(32.4%),三级医院249例(36.9%)。不同年龄、与医院的距离、等候时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产检次数、妊娠次数、流产史、活产子女、婚前检查、不良孕史、产前检查、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费用低、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服务资质优、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距离近、总体满意度的孕产妇选择医院级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决策树分析结果显示,决策树1的一级医院预测正确率高于二级医院(χ2=111.023,P<0.001),决策树2、3的总预测正确率高于决策树1(P<0.05)。决策树1显示,等候时间、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费用低是决定孕产妇选择一级或二级医院的主要原因;决策树2显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产检次数、妊娠次数、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距离近是决定孕产妇选择二级或三级医院的主要原因;决策树3显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妊娠次数、活产子女、认为选择的早孕建卡机构距离近是决定孕产妇选择一级或三级医院的主要原因。结论 应加强分级诊疗的政策引导,引导无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去一级或二级医院就诊;引导因家庭收入高去三级医院就诊的孕产妇合理选择医疗机构;一、二级医院应提高对孕产妇定期产检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马婧  徐爱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8):3518-3522
目的 了解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医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情况。方法 利用2016年7—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开展的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行为试点监测数据,选取6个月连续监测到的高血压患者1 595例为研究对象。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患病情况、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等。比较4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高血压患者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结果 1 595例高血压患者中,1 565例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为98.1%,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者分别为896、88、467、114例。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就诊率、应就诊未就诊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住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的高血压患者的门诊次均总费用、门诊次均自付费用、住院次均总费用、住院次均自付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门诊就诊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分别为47.7%(299/627)、68.5%(37/54)、84.6%(154/182)、78.4%(2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医保类型高血压患者住院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高,但未能实现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的高血压患者对门诊卫生服务的利用度较高,参加新农合和城乡居民医保的患者门诊服务利用度仍需要增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高血压患者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5.
史华伟  李娟  梁亚浩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18-2323
背景 为深化医疗改革,让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更精准地提供健康服务,无锡市自2018年起面向区域内常住人口推出了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目的 分析推出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老龄人口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需求,进而为完善、推广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结构式自评调查问卷对879例老龄个体开展调研。调查内容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下无锡市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进行首诊的现况,并进一步探讨其对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健康服务的需求情况。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879份,回收有效问卷8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者42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身体状况,接受社工的上门服务情况,上一年度平均月收入,接受长期、动态、循环往复的健康管理情况,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情况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情况的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身体状况(经常患病:OR=2.223,P<0.05;一般:OR=1.449,P<0.05)、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较高(2 000~3 000元:OR=1.153,P<0.05;>3 000~ 4 000元:OR=1.138,P<0.05;>4 000元:OR=2.367,P<0.05)、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较短(15~30 min:OR=1.145,P<0.05;<15 min:OR=1.438,P<0.05)、知晓分级诊疗制度(OR=1.367,P<0.05)以及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OR=1.573,P<0.05)是无锡市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就诊的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的影响因素。老龄人口健康服务需求意愿前三位分别是:专业的用药指导75.8%(635/838)、科学的养生指导73.1%(612/838)、科学的保健指导72.6%(608/838)。结论 无锡市老龄人口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首诊率有待提高,老龄人口身体状况、上一年度的医疗费用、步行至最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时间、是否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是否知晓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其首选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诊的影响因素;建议新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应该更充分考虑健康服务相关需求,进而使其成为缓解老龄社会医患矛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和保障养老效率的利器。  相似文献   

16.
孙华君  田慧  杜汋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9):2396-2400
背景 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着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当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全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得如火如荼,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效应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评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以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5个市辖区10个医疗机构抽取495例居民作为受访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受访者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就诊行为、转诊服务利用情况等进行调查。以签约居民作为处理组,未签约居民作为控制组,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估计平均处理效应。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糖尿病患病情况对居民是否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影响(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在辖区内医院就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而这可能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了签约居民的转诊服务利用水平有关。相比于重点人群,普通人群更容易由于享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而改变就诊行为。  相似文献   

17.
赵桂娟 《黑龙江医学》2014,38(2):219-221
目的 对百色市居民健康知识及健康行为进行调查,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百色市右江区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及半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00人,回收率为100%,总体知晓率为75.0%.男性居民的传染病防治、饮食营养、日常生活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女性,慢性病防治知晓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加,居民的慢性病防治、传染病防治、饮食营养、日常生活知识知晓率逐渐降低(P<0.05).居民的各种健康行为形成率在性别、年龄上分别均有较大差异(P<0.05),总体形成率女性高于男性及年龄小者高于年龄大者(P<0.05).健康知晓率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密切相关,年龄较大者、男性、文化程度低、农民等特征的人群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结论 百色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仍较低,还需建立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完善健康教育网络,加大投入,加强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老年人健康素养现状,为相关部门出台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取方法,从东胜区抽取610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老年人健康素养综合水平为45.41%,男性老年人知晓率是49.20%,女性老年人知晓率是41.90%。经秩和检验,男性老年人优于女性老年人(Z=-5.991,P〈0.05)。其中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健康技能知晓率分别为47.44%、45.00%、39.25%。结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老年人的健康素养状况不容乐观,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王沛  刘军军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5):3154-3159
背景 近年来,多重慢病现象严重。探究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引导多重慢病患者有序就医,进而推动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和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目的 了解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为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9年8-11月,基于安德森健康行为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6年数据,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出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成人样本(n=666),通过前倾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使能因素(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照护人员、看病点满意度、看病点水平),需求因素(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情况、因病住院、两周不适)建立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被调查的666例多重慢病患者中,83例(12.5%)以诊所为一般就医机构,71例(10.7%)以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为一般就医机构,104例(15.6%)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为一般就医机构,58例(8.7%)以专科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350例(52.6%)以综合医院为一般就医机构。不同年龄、户口性质、家庭成员数、年收入、医疗保险、看病点水平、因病住院情况的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前倾因素中的年龄变量,使能因素中的户口性质变量、家庭成员数变量、年收入变量、医疗保险变量、看病点水平变量,需求因素中的因病住院变量是影响多重慢病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因素(P<0.05)。结论 应完善区域卫生规划,通过网格化划分服务范围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多重慢病患者就诊需求;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积极转变卫生服务提供模式,为多重慢病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吸引多重慢病患者基层首诊;提高多重慢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力度,为低收入患者和重点人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加大宣传教育,使多重慢病患者树立科学就医观念以改变传统就医模式,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