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疹及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反应,其特点是伴有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一般根据其发病的范围将其分局部湿疹和全身泛发性湿疹,根据发病的急缓程度和发病时  相似文献   

2.
陈丹  毛舒和 《天津医药》2006,34(9):598-598
笔者于2001年7月-2003年6月应用雷公藤多甙治疗泛发性湿疹36例,现将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杏坛镇人体肝吸虫感染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坛镇地处广东珠江三角洲腹地,是肝吸虫病主要流行地区,据报道,最高感染率达62.9%~84.8%[1],为掌握目前我镇肝吸虫感染情况,探讨防治肝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我们于2002年6月对我镇古朗村进行了肝吸虫感染情况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泛发性湿疹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泛发性湿疹的疗效。方法:将湿疹患者63例,随机分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组(42例)和传统抗组胺治疗组(21例)进行治疗。结果:湿疹面积、整体评估降低分值、瘙痒程度下降分值比较,复方甘草酸苷组优于传统抗组胺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美能)治疗湿疹疗效确切、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吸虫感染与胆管细胞癌发病率的关系及临床诊断经验。方法对社区老年人群(60-70岁)感染肝吸虫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分析35例肝吸虫感染合并胆管细胞癌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资料中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5.5岁,胆管细胞癌中的高分化腺癌15例(42.9%),中分化腺癌2例(5.7%),低分化腺癌18例(51.4%)。根治性肿瘤切除术25例(71.4%),姑息性内引流术6例,剖腹探查活检术4例。结论肝吸虫感染可增加胆管细胞癌发病率,改变饮食习惯可以减少肝吸虫感染,从而降低胆管细胞癌发病率,提高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8.
张文姝  何秋波 《中国药房》2014,(14):1296-1297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孟鲁斯特治疗泛发性湿疹的疗效。方法:105例泛发性湿疹患者通过随机程序分为治疗组(53例)与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 mg,q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10 mg,qd;两组均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bid,疗程均为6周。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变化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有5例未能完成疗程,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70.0%,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有患者出现口干、嗜睡等症状,不良反应轻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斯汀缓释片联合孟鲁司特治疗泛发性湿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肝吸虫是华支睾吸虫的简称,流行较广泛,人被感染后,较少出现症状,常被忽略。我们对128例肝吸虫感染者作了B超观察,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28例肝吸虫感染者中,男性112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8岁。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均呈阳性,其中62例粪便检查找到肝吸虫卵,阳性率48.4%。128例均有生食淡水鱼史,其中28例具生食淡水虾史。9例仅食一次生鱼  相似文献   

10.
肝吸虫感染人类在临床上较少见,我们在肿囊切除后T管引流液中检出肝吸虫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曲安奈德益康唑霜在湿疹类皮肤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安奈德益康唑霜治疗湿疹皮肤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116例湿疹皮肤病患者,用曲安奈德益康唑霜涂抹患处,每日2次,3周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率为26.7%,显效率为62.97%,总有效率为89.7%。结论:曲安奈德益康唑治疗湿疹类皮肤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2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7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依匹斯汀综合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依匹斯汀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赵玲一  邢燕  邹宇  唐清体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5):2264-2265,2267
目的 探讨皮炎湿疹类疾病接触性变应原的特点及与不同过敏性疾病、职业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百亿”斑贴试验变应原对124例皮炎湿疹患者(面部皮炎63例,手部湿疹17例,脐周皮炎10例,其他部位皮炎湿疹34例)进行皮肤斑贴试验检测.结果 124例患者总阳性率为66.13%.阳性率位居前3位的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氯化氨基汞(白降汞)、橡胶4.两种及其以上变应原阳性者达33.87%.男女之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6,P>0.05).脐周皮炎患者阳性率为100.00%,而面部皮炎、手部湿疹、其他部位皮炎湿疹患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81,P>0.05).不同职业与变应原种类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该试验结果显示最常见的变应原是硫酸镍、白降汞、橡胶4、香料1和重铬酸钾.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皮炎湿疹患者的接触性变应原,对预防皮炎湿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Aims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higher absorption of triclabendazole (TCBZ) administered postprandially.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food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CBZ and its active sulphoxide (TCBZ-SO) and sulphone (TCBZ-SO2) metabolites was investigated.
Methods Two single doses (10  mg  kg−1 ) of TCBZ were administered to 20 patients with fascioliasis. Ten patients were first given the drug after a high energy breakfast and then, 48  h later, after an overnight fast. The other 10 patients first received the drug in fasting state and then, 48  h later, after breakfast. A low energy breakfast was served 2  h after drug administration for fasting stat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fasting state, an increased AUC and C max after food intake (significant, P <0.0001) was shown from the values of TCBZ, TCBZ-SO and TCBZ-SO2. The mean AUC for TCBZ (fasting: 1.55, fed: 5.72  μmol  l−1 h), TCBZ-SO (fasting: 177, fed: 386  μmol  l−1 h) and TCBZ-SO2 (fasting: 13.9, fed: 30.5  μmol  l−1 h) indicated a large availability increase with food and the strong systemic predominance of the active sulphoxide metabolite over the unchanged drug. (All patients were cured at the end of the trial except one who required a second course of two postprandial doses of triclabendazole (10  mg  kg−1 each). Tolerability to the treatment among the patients was good.
Conclusions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iclabendazole with food is recommended for improved systemic availability in patients with fascioliasis or paragonimiasis.  相似文献   

15.
杨明江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6):113-114
目的:根据湿疹的不同类型采用中药治疗,观察中药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8月-2010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湿疹患者,按临床表现及皮损特点分为六型治疗。结果:治愈128例,占85.3%,好转14例,占9-3%,无效8例,占5.3%,总有效率达94.7%。结论:湿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缠绵难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医药》2009,35(12)
目的 通过对南京地区6个月~2岁有轻微湿疹的患儿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分析婴幼儿的常见食物过敏原.方法 对134例轻微湿疹儿童按月龄分为三组(6~9个月龄、~12个月龄、~24个月龄),分别进行牛奶、鸡蛋、鱼、虾、小麦5种常见食物SPT.结果 轻度湿疹患儿食物皮肤点刺阳性率50.75%,过敏群体中66.18%对多种食物过敏,不同年龄组儿童单种或多种食物点刺阳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食物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月龄组均表现为鸡蛋>虾>鱼>牛奶>小麦.结论 湿疹患儿食物过敏阳性率高,早期避免接触食物过敏原有助于减少食物过敏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施肤宁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方法治疗组给予施肤宁喷雾液均匀涂抹皮肤患处,对照组外用皮炎平软膏,观察并比较用药后第1、2周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5·6%,总有效率84·4%;对照组痊愈率为31·1%,有效率为68·9%,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施肤宁治疗皮炎湿疹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制湿疹乳膏,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等皮肤病。方法确定该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该制剂质量稳定,临床总有效率87.5%。结论本制剂工艺简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湿疹病人血清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 2021年 9月至 2022年 8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接受治疗的 100例慢性湿疹病人纳入研究,包括局限性湿疹 69例、泛发性湿疹 31例;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 37例、中度组 34例和重度组 29例;将同期该院 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白细胞介素( IL)-2、IL-4、IL-5、IL-6、γ干扰素( IFN-γ)、 IL-10、IL-17、IL-18、IL-23、IL-33、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分化抗原( CD)4+、CD8+水平;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慢性湿疹病人血清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 EAS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慢性湿疹病人血清 IL-2[(10.51±2.10) μg/L比( 12.94±2.26)μg/L比( 15.03±2.34)μg/L比( 17.94±2.56)μg/L]、 IL-4、IL-5、IL-6、IL-10、IL-17、IL-18、IL-23、IL-33、TNF-α、 IFN-γ、CD8+CD4+依次升高, [( 43.24±6.79)%比( 37.04±4.25)%比( 29.12±2.78)%比( 25.62±2.35)%]依次降低( P<0.05)。局限性与泛发性慢性湿疹病人血清 IL-2、IL-4、IL-5、IL-6、IL-10、IL-17、IL-18、IL-23、IL-33、TNF-α、IFN-γ、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湿疹病人 EASI评分与血清 IL-2、IL-4、IL-5、IL-6、IL-10、IL-17、IL-18、IL-23、IL-33、TNF-α、IFN-γ、CD8+呈正相关,与 CD4+呈负相关( P<0.05)。结论血清免疫炎症生物标志物与慢性湿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可考虑将各指标作为病情评估的相关辅助指标,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婴儿湿疹相关危险因素的早期综合干预对其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且脐血IgE〉1IU/ml的高风险婴儿93例,随机分为干预组48例、对照组45例。干预组婴儿从新生儿起,进行饮食、环境、护理等影响因素的综合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随访12个月婴儿湿疹的累计发病情况。结果随访至12个月时,干预组婴儿湿疹累计发病7例,发病率14.58%,对照组婴儿湿疹累计发病23例,发病率51.11%,两组婴儿湿疹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食、环境、护理的早期干预可以降低高风险婴儿湿疹发病率,是对高风险婴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有效初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