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析右美托咪定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的影响。方法 选取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30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试验组年龄(45.36±1.17)岁,病程(6.65±0.33)个月。对照组年龄(45.11±1.46)岁,病程(6.58±0.24)个月。两组术中均予以常规麻醉诱导及维持麻醉,试验组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术中血流动力学、术后应激反应及苏醒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给药前(T0)VAS评分(2.52±0.11)分,对照组(2.55±0.4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7,P=0.578);试验组给药后即刻(T1)、给药后10 min(T2)、给药后30 min(T3)、术毕(T4)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05±0.17)分比(2.31±0.22)分,t=7.540,P<0.001;(1.82±0.33)分比(2.17±0.45)分,t=5.057,P<0.001;(1.55±0.35)分比(1.92±0.46)分,t=5.161,P<0.001;(1.62±0.47)分比(1.98±0.72)分,t=3.376,P<0.001]。试验组术中血氧饱和度(SPO2)略低于对照组[(98.44±0.27)%比(98.62±0.74)%,t=1.842,P=0.068],动脉氧分压(PaO2)略低于对照组[(95.15±0.41)mmHg(1 mmHg=0.133 kPa)比(95.34±0.72)mmHg,t=1.849,P=0.06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略高于对照组[(35.22±1.45)mmHg比(35.04±1.62)mmHg,t=0.668,P=0.506],平均动脉压(MAP)略高于对照组[(84.41±2.23)mmHg比(84.15±2.12)mmHg,t=0.681,P=0.497]。试验组术后过氧化氢(CAT)高于对照组[(7.32±0.26)U/ml比(6.55±0.17)U/ml,t=19.984,P<0.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高于对照组[(135.37±10.88)U/ml比(132.62±10.41)U/ml,t=1.472,P<0.001],丙二醛(MDA)低于对照组[(5.25±0.24)nmol/ml比(6.44±0.62)nmol/ml,t=14.431,P<0.001],皮质醇(Cor)低于对照组[(40.35±2.17)ng/ml比(43.37±2.26)ng/ml,t=7.771,P<0.001)],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10.77%(7/65)比7.69%(5/65),χ2=0.566,P=0.452]。结论 在宫颈癌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增强其镇痛效果,此药可在保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同时降低术后应激及苏醒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额颞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患者60例(包括重型颅脑外伤、脑出血等患者),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6.64±5.89)岁]和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6.85±5.79)岁],各30例。对照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中做额颞叶部分切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2 5,P>0.05);治疗后7、14、28 d时,观察组G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3.925 1、5.823 4、7.601 7,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1 8,P>0.05);治疗后7、14、28d时,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5.824 6、13.716 9、15.082 6,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 1,P>0.05),治疗后28 d时,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t=14.309 5,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χ2=4.320 0,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0/30)(χ2=6.666 7,P<0.05),而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3.33%(7/30)比6.67%(2/30),χ2=3.268 0,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额颞叶部分切除术治疗双侧瞳孔散大脑疝患者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存率,且大大改善患者GCS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鼻咽癌下颈部和下椎体的同方向的相关性与差异性,为提高颈部摆位精准度提供依据以及对改良头颈肩固定装置提供思路。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80例接受Varian Vital Beam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回顾性分析1 120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图像分别在两个不同匹配区域线性平移方向中左右LR、头脚SI、前后AP以及轴向旋转方向中横断旋转Roll、矢状旋转Pitch、冠状旋转RTN 6个方向摆位误差的同方向的相关性与差异性。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Wilcoxon带符号秩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在线向平移方向下颈部与下椎体同方向上,左右LR存在中等相关(r=0.692,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脚SI存在中等相关(r=0.62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7,P=0.003);前后AP存在强相关(r=0.89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5,P<0.001)。在轴向旋转方向下颈部与下椎体同方向上,矢状旋转Pitch存在中等相关(r=0.65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8,P<0.001);冠状旋转RTN存在中等相关(r=0.594,P<0.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横断旋转Roll存在强相关(r=0.758,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5,P=0.003)。结论 下颈部和下椎体相关性较强,可以用下椎体为基准校正下颈部误差,但要注意旋转误差造成的差异性。建议摆位时注意纠正并指导患者平躺姿势,确保体位和面罩吻合度,减少颈部的旋转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高压氧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颅脑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威海市中心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4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女22例,男25例,年龄(60.02±8.52)岁;研究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61.02±8.68)岁。对照组47例予以常规核心稳定性训练,研究组47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施以高压氧。比较2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肢体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训练前F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0,P=0.128),训练后2组FMAS评分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研究组FMAS评分高于对照组[(28.36±4.82)分比(24.96±3.52)分](t=4.522,P=0.001)。2组患者训练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4,P=0.232),训练后2组MMSE评分高于训练前(均P<0.05),且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24.25±2.85)分比(19.56±2.56)分](t=8.393,P<0.001)。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38%(3/47)比23.40%(11/47)](χ2=5.371,P=0.020)。结论 高压氧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应用在颅脑损伤后下肢功能障碍患者中,有利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精神状态,降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黄芪多糖(APS)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大鼠肾上皮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抽取10只设为正常组,其余随机分为AKI组,APS低、高剂量组各10只,地塞米松组11只。建模后6,12,18 h时APS低、高剂量组APS 100,200 mg·kg-1灌胃,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10 mg·kg-1灌胃,正常组及AKI组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建模后24 h测磷法检测肾上皮细胞钠-钾-三磷酸腺苷酶(Na-K-ATP)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1(SIRT1)。结果:与AKI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Na-K-ATP酶活性增强(t=3.894,P=0.005;t=6.564,P<0.01;t=6.565,P<0.01);与APS低剂量组比较,APS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Na-K-ATP酶活性增强(t=2.544,P=0.034;t=2.635,P=0.030);与AKI组比较,APS低、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SIRT1蛋白表达量升高(t=9.923,P<0.01;t=12.042,P<0.01;t=10.960,P<0.01);与APS低剂量组比较,APS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SIRT1蛋白表达量升高(t=4.985,P=0.001;t=5.000,P=0.001)。结论: APS可改善脓毒症AKI大鼠肾上皮细胞能量代谢,可能与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中医“治未病”理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文中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隔离管控中的应用及对阻断其传播风险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文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22年8月2日至23日商丘市示范区张阁镇方舱隔离点第一隔离区域收治的93例COVID-19无症状感染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经过所有隔离人员进入方舱时候的身体状态以及心理状态分析,将隔离人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39.26±0.12)岁。对照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39.41±0.32)岁。对照组仅予以临床常规隔离管控措施,观察组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进行隔离管控。比较两组的转阴情况、管控效果、心理状态、症状改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结果 在不同管控模式下,两组患者均解除隔离,核酸转阴率均为100.00%,但观察组内所有患者核酸转阴时间为(18.17±0.16)d,低于对照组的(19.82±0.7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6;P<0.001);管控期间,观察组的传播率为4.26%(2/47),恶化率为2.13%(1/47),均低于对照组的17.39%(8/46)、15.22%(7/46);轻微症状缓解率95.74%(45/47),高于对照组的80.43%(37/4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80、5.066、5.225,P=0.041、0.0240.022)。干预第1天时,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32.55±0.36)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为(33.14±0.35)分,均低于对照组[(34.27±0.41)分、(35.11±0.2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510、31.175,均P<0.001);干预第7天时,观察组的SAS评分为(28.45±0.33)分,SDS评分为(30.16±0.25)分,均低于对照组[(30.16±0.41)分、(32.25±0.3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80、34.474,均P<0.001);干预第14天时,观察组的SAS评分为(25.17±0.42)分,SDS评分为(26.44±0.35)分,均低于对照组[(27.62±0.41)分、(27.95±0.3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59、21.397,均P<0.001)。管控1 d时,观察组的症状积分为(6.12±0.35)分,低于对照组的(7.88±0.24)分(t=28.223;P<0.001);管控7 d时,观察组的症状积分为(4.17±0.25)分,低于对照组的(5.33±0.65)分(t=11.404;P<0.001);管控14 d时,观察组的症状积分(3.23±0.11)分,低于对照组的(4.42±0.16)分(t=41.873;P<0.001)。结论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对COVID-19无症状感染进行集中隔离管控可有效加快患者康复并抑制病情传播,对避免患者轻微症状加重、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管控满意度均有积极意义,可保证患者顺利接受医学隔离并康复出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树杰  张瑞清  郑宪玲  张凯 《天津医药》2022,50(11):1192-1195
目的 探讨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方案在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08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给予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达到血糖控制目标后改为基础胰岛素加口服药治疗(BOT方案),如2周后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 h血糖(2 hPG)均达标则归入成功组;如未达标则归入未成功组,并转为MDI方案治疗。比较2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餐后2 hC肽(2 hC-P)等基线资料以及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时基础胰岛素用量、餐时胰岛素用量及胰岛素总量。分析BOT方案在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未成功组相比,成功组糖尿病病程较短[6.50(1.00,10.00)年 vs. 10.00(3.25,15.00)年,P<0.01],BMI、FC-P、2 hC-P、转换方案前基础胰岛素量高于未成功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长的患者BOT方案可能不成功(OR=0.930,95%CI:0.876~0.987,P=0.017),而高水平BMI(OR=1.145,95%CI:1.003~1.308,P=0.045)、2 hC-P(OR=2.866,95%CI:1.938~4.239,P<0.001)、基础胰岛素用量(OR=1.254,95%CI:1.119~1.406,P<0.001)有助于BOT方案的成功。结论 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能否转换为基础胰岛素加口服药,主要受病程、BMI、2 hC-P、基础胰岛素用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评价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降压调脂汤剂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高血脂患者98例,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9.15±8.97)岁;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8.69±8.73)岁。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降压调脂汤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脂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96%(48/49)比77.55%(38/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6 1,P=0.002 1)。两组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742 6、7.727 3、4.953 2,均P<0.000 1)。两组治疗12周后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293 5、4.725 3、5.673 4,均P<0.000 1);两组治疗12周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4.250 3,P<0.000 1)。结论 运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联合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以显著地提高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压和血脂情况,值得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的生活方式赋权综合管理在学龄前期1型糖尿病(T1DM)患儿长期携带胰岛素泵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门诊收治的学龄前期T1DM患儿86例开展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8例,女48例,年龄(4.71±0.73)岁。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循证组与常规组各43例。循证组采用基于循证医学的生活方式赋权综合管理,常规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管理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水平,记录不良事件发生率。经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患儿照顾者心理状态的变化,分析照顾者对T1DM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评估照顾者的满意度。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t检验。结果 循证组管理3个月后FPG、2hPG、HbA1c分别为(6.34±0.41)mmol/L、(10.97±1.65)mmol/L、(6.42±0.51)mmol/L,低于常规组的(8.19±0.86)mmol/L、(13.64±1.70)mmol/L、(7.91±0.43)mmol/L(t=12.733、7.390、14.647,均P<0.001)。循证组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65%(2/43),低于常规组的18.60%(8/43)(χ2=4.074,P=0.044)。循证组管理3个月后CD-RISC评分为(88.11±8.55)分,高于常规组的(70.93±6.95)分(t=10.224,P<0.001)。循证组管理3个月后T1DM认知问卷评分为(30.82±2.50)分,高于常规组的(23.81±1.98)分(P<0.05)。循证组照顾者满意率为95.35%(41/43),高于常规组的79.07%(34/43)(χ2=5.108,P=0.024)。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的生活方式赋权综合管理能进一步对学龄前期T1DM患儿血糖进行控制,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并提高照顾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