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首次治疗时单纯门诊复位法(改良Epley法)与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单侧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我科眩晕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单侧PC-BPPV的150例患者中,147例符合条件并配合随访。将其随机分为单纯门诊复位组(73例)和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74例),前者在门诊采用改良Epley法治疗,后者采用门诊改良Epley法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结果:1周时,单纯门诊复位组治愈率为53.4%,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治愈率为83.8%(P〈O.01)。单纯门诊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45.9%和61.1%(P〉0.05),风险比为0.752,95%CI为0.486~1.163;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87.5%和81.O%(P〉0.05),风险比为1.081,95%CI为0.8881.316。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单纯门诊复位组0,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为1.3%(P〉O.05)。结论:门诊复位配合自我复位比单纯门诊复位法能更快、更有效地治愈后半规管BPPV,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纯复位椅比手法复位效果更好,但自我复位可减少两种复位方法的效果差距,可用于配合程度较好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疗效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 ~2016年12月30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156例,施行Epley复位手法;B组144例,施行Semont管石解脱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复发率并分析效果不佳的原因。结果 B组患者首次疗效、1周疗效及1个月疗效均明显好于A组(χ2=4.371、5.294及4.542,P 均<0.05);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emont 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与嵴顶结石症疗效均较好,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嵴顶结石症疗效较差。两组BPPV复发率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扩张技术联合自体肋软骨移植法与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收治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94例,手术方式分为扩张法组61例(64耳)和改良Brent法组33例(37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术后扩张法组 血肿发生率显著高于改良Brent法组(χ2=4.050,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扩张法组临床疗效显著低于改良Brent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比较,扩张法组满意度显著低于改良Brent法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0,P<0.05)。结论 改良Brent法全耳再造术矫正先天性小耳畸形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手术易于操作,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氟桂利嗪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6例原发性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愈率两组基本相同。治疗4wk后,治疗组的治愈率为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共计有8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9.6%,其中治疗组为2.2%,对照组为18.4%。结论 Epley手法复位联合氟桂利嗪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80例确诊为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李氏复位法及Semont法进行复位治疗,评定其疗效,随访3个月。结果改良李氏复位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2.5%(37/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7.5%(35/40),复发2例(5%);Semont法40例,随访1周后总有效率90%(36/40),随访3个月后总有效率85%(34/40),复发3例(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李氏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确切,疗效与Semont管石解脱法相近(P>0.05),且操作更简洁,过程迅速,可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pley与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n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48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治疗(Epley管石复位法)与联合手法治疗(Epley加Semont联合复位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8例经1次手法复位治疗后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一次治疗有效率为83.3%,其中单纯组为78.3%,联合组为88.0%.无效患者继续重复相应手法治疗,至第三次复诊时统计总治疗有效率为93.8%,其中单纯组为91.3%,联合组为96.0%.随访3个月,共计有7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14.6%,其中单纯组为21.7%,联合组为8.0%.结论 Epley加Semont联合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PC-BPPV)经不同复位方法复位后残余症状(residual dizziness, RD)的情况,以及对患者眩晕主观感受改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1月就诊于阜阳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的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复位治疗成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Epley复位法治疗,观察组使用改良Semont复位法复位,随访两组患者复位后残余症状情况及症状持续时间,同时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评分,并对两组患者的上述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RD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RD患者在年龄、性别及患病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现RD的女性及左侧发病的患者明显较多;观察组治疗3天后复诊时在DHI总分、DHI-E(情绪)、DHI-F(功能)评分方面要低于对照组(P均<0.05),在DHI-P(躯体)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治疗1月后两组在DHI总分、DHI-P、DHI-E、DHI-F评分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BPPV经原理不同的复位法复位治疗后均会出现RD,与Epley复位法相比过程快速的改良Semont复位法RD发生率更低,RD持续时间更短,短期主观感受在情绪和功能方面的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别采用Epley和Semont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263例PC-BPPV患者随机分为Epley治疗组(133例)与Semont治疗组(130例),分别采用Epley和Semon手法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3例经手法复位治疗一周后随访总有效率84.8%(223/263),其中Epley治疗组有效率为85.7%(114/133),Semont治疗组有效率为83.8%(109/130),3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92.4%(243/263),其中Epley治疗组有效率为91.7%(122/133),Semont治疗组有效率为93.1%(121/130).随访中有21例患者复发,其中Epley组11例,Semon组10例,再次行手法复位治疗,眩晕症状仍可缓解.结论 Epley和Semon手法复位治疗PC-BPPV疗效明显,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个体化手法复位治疗颈部活动受限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C-BPPV)的效果。方法 选择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月~2022年7月间收治的PC-BPPV患者163例,分为观察组(57例)、对照1组(51例)、对照2组(55例)。对照1组接受改良Epley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和对照两组实施个体化Epley手法复位。比较三组治愈率和有效率;并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以及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各维度评分。结果三组治愈率[84.37%vs. 81.82%vs. 80.70%]、有效率[11.76%vs. 10.91%vs. 12.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PC-BPPV患者VSI、DHI各维度评分降低(P<0.01),BBS评分升高(P<0.01),三组VSI(...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和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Epley法组和Semont法组,Epley法组给予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Semont法组给予Semont管石解脱法治疗,统计治疗1周后的疗效,并随访6个月。结果 Epley法50例,治愈40例,有效3例,无效7例,6个月后复发6例;Semont法50例,治愈3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6个月后复发7例。治愈率:Epley法为80%,Semont法为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总有效率:Epley法为86%,Semont法为8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05);6个月后复发率:Epley法为12%,Semont法为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05)。结论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短期治愈率明显高于Semont法,Epley法应被视为后半规管BPPV的一线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家庭式改良Epley法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6月三甲医疗机构确诊的80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按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三甲医疗机构眩晕专科医师给予患者传统Epley法治疗,治疗组:在三甲医疗机构模拟家庭环境,以医患共同参与的医疗模式给予改良Epley法治疗,如患者仍有残余头晕或者位置性眩晕复发,予补充家庭式改良Epley法自我复位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治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1天及1周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结果治疗1天后,治疗组治愈率85%,对照组治愈率60%,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治愈率92.5%,对照组治愈率87.5%,两组治愈率相当(P>0.05);治疗1天后、1周后治疗组的DHI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复位治疗过程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家庭式改良Epley法能有效、安全的补充性治疗后半规管BPPV,这一医患共同参与的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种自我治疗手法(改良Epley法、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进行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的对比研究.方法 168例患者随机抽签法分为四组,改良Epley组45例,改良Semont组43例,Brandt-Daroff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不使用复位法.比较四组治疗1周和1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6个月时的复发率,并对四组达到治愈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Epley法治疗1周时疗效优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55、23.23及44.00,P值均<0.01),1个月疗效优于Brandt-Daroff法(x2=8.42,P<0.05).改良Semont法1周疗效优于对照组(x2=14.49,P<0.01),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05).Brandt-Daroff法疗效较差,1周和1个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3.35及0.18,P值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四组的治愈时间,经Log-rank检验分析,改良Epley组治愈时间短于其他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850、25.779及35.085,P值均<0.01).眩晕、恶心、呕吐、心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三个物理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四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076,P=0.2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治疗前病程长短是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复位方法、性别、患侧、病因和发病次数等与复发无关.结论 改良Epley法在快速缓解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症状方面优于改良Semont法和Brandt-Daroff法,可作为反复发作患者的一线治疗选择,但该方法并不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根据受累半规管的不同,将对64 例明确诊断为BPPV的患者分为两组,后半规管BPPV(PC-BPPV)组61例,行改良Epley 方法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组3例,行改良Semont方法治疗,7~10天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61例PC- BBPV患者中,治愈56例(91.8%),有效3例(4.92%),无效2例(3.28%);3例HC-BPPV患者中治愈2例,有效1例.结论 应用Epley法和Semont法手法复位治疗PC-BPPV和HC-BPPV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病程是否会影响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 BPPV)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7年12月确诊的428例原发性PC BPPV,其中男155例,女273例;年龄16~89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0.5 d至7年,中位病程7 d。按照1周、1个月、半年为时间节点,将患者分为短期组、中期组、中长期组及长期组。并经Epley或李氏复位法治疗的患者,记录患者治疗3 d及治疗1周的疗效,并统计复位治疗的有效率。结果通过手法复位,4组患者治疗后3 d有效率分别为:94.55%(208/220)、90.80%(132/147)、86.27%(44/51)、90.00%(9/10);治疗1周后有效率分别为:97.73%(215/220)、97.28%(143/147)、96.08%(49/51)、100%(10/10);两个时间点的治疗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的病程或自愈性并不会引起手法复位的短期疗效,BPPV的自愈性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收集在2008年1月~201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确诊并治疗的2118例BPPV患者的资料进行疗效分析。方法对2118例BPPV患者分别应用改良三步快速手法复位法、Epley复位法和Barbecue复位法进行复位治疗,于诊治后随访6个月。结果 12118名患者中男971例(45.85%),女1147例(54.15%);年龄8~87岁,发病平均年龄(49.36±11.73)岁,后半规管BBPV 2005例(94.66%)、水平半规管BBPV 88例(4.16%)、上半规管BBPV 14例(0.66%)、混合半规管BBPV 11例(0.52%)。2有1366例后半规管BPPV行传统Epley法治疗,639例行改良三步快速手法复位法治疗,两组首次有效率分别为90.6%、89.8%,远期(半年)有效率93.8%、95.8%,两组远期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3.293,P>0.05);水平半规管Barbecue和Gufoni治疗,首次有效率92.7%,远期(半年)有效率98.6%;上半规管Epley治疗,首次有效率78.6%,远期(半年)有效率85.7%;混合型半规管联合复位治疗,首次有效率78.6%,远期(半年)有效率85.7%;3传统Epley手法复位组复发率为19.39%,改良三步快速手法复位组复发率为18.3%,两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865,P>0.005)。4复发患者回院治疗率,传统Epley手法复位组为100%,改良三步快速手法复位组为18.3%,两组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χ~2=1.865,P>0.005)。5复发患者复发1~2次的所占比例传统Epley手法复位组及三步快速手法复位组分别为43.4%、71.2%,复发次数≥3次的比例两组分别为56.6%、27.9%。两组复发次数≥3次的比例进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2.34,P<0.01)。结论 BPPV患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疗效肯定,见效快,方法简单,远期疗效好,手法复位是BPPV患者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Brandt-Daroff习服法,以及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BPPV复位成功患者,将其中复位后仍存在残余头晕患者75例随机分3个组,对照组(倍他司汀治疗)、训练组(Brandt-Daroff习服法)和联合组(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每组25例。对所有患者治疗后残余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的眩晕残障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进行评分比较。结果 治疗前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DH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0.05),对照组和训练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组DHI评分低于训练组及对照组(P 均<0.05),训练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联合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和训练组(P 均<0.001),训练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Brandt-Daroff习服法联合倍他司汀能显著减轻BPPV成功耳石复位后残余的头晕症状,单用Brandt-Daroff习服法和常规内科药物倍他司汀有相似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耳石复位法的选择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OVID、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期)以及康健循证医学知识仓库,检索时间截至2013年2月,纳入有关改良Epley法与改良Semont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随机对照实验,经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实验,合计453例患者,其中改良Epley法治疗组232例,改良Semont法治疗组2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改良Epley法治疗一周时的疗效(包括一周治愈率和一周有效率)优于改良Semont法,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义[OR=3.25,95% CI(2.08,5.10),P<0.01;OR =4.72,95% CI(1.16,19.15),P=0.03];而在三个月治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复发率上,两组结果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 =2.10,95% CI(0.57,7.75),P =0.27;OR =0.82,95% CI(0.44,1.52),P =0.53;OR =0.56,95%CI(0.20,1.57),P=0.27].结论 改良Epley法在快速缓解后半规管BPPV症状方面优于改良Semont法,但长期疗效、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二者相当,由于受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和可能存在的发表性偏倚的影响,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360°滚转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明确在后半规管平面360&#176;旋转患者对治疗典型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否有效。方法回顾分析了46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其中25例采用三维滚轮360&#176;滚转复位法进行复位治疗,21例采用Epley手法复位治疗,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采用三维滚轮360。滚转复位法治疗的患者中第一次治疗后有23例患者(92%)治愈,2例患者经过第二次治疗治愈;采用Epley手法复位的患者中第一次治疗后有19例患者(91.5%)治愈,2例患者经过第二次治疗治愈。应用X^2检验(α=0.05,X^2=0.1173,P=0.7319)二者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滚轮360&#176;滚转复位法能有效的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其成功率及效果与Epley法一致,且操作简便、舒适度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外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确诊为HSC-Cup患者,均进行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分为3个组,发病时间<1周者18例(A组),1周~1个月内者15例(B组),>1个月者9例(C组)。按照疗效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A组15例治愈,1例改善,2例无效,总有效率88.89%;B组9例治愈,1例改善,5例无效,总有效率66.67%;C组无治愈患者,3例改善,6例无效,总有效率33.33%。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 =5.487,P<0.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687,P<0.05);A组与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患者中共24例治愈,5例改善,13例无效,总有效率69.05%。结论 耳石振动治疗仪结合手法复位治疗HSC-Cup安全可靠,尤其对发病1周内患者治疗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术后鱼腥草滴鼻液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局部应用对黏膜组织修复与重塑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伴和不伴鼻息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鱼腥草滴鼻液+糠酸莫米松鼻喷联合治疗组(16例)、单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15例)及单用鱼腥草滴鼻液组(15例),在鼻内镜术后给予相应治疗,3个月后评估患者术后治疗有效率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评估鼻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分级,并分别计数鼻黏膜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阳性细胞数。结果 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完全控制率优于单药治疗组(P 均<0.05),联合治疗组患者中无鼻黏膜损伤比例显著高于单药治疗组,且基底膜厚度较单药治疗组薄,TGF-β1阳性细胞数较单药治疗组少(P 均<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鼻黏膜上皮细胞中FGF-2阳性细胞数和MMP-9阳性细胞数较单药治疗组明显减少(P 均<0.05)。结论 鼻内镜术后鱼腥草滴鼻液与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联合局部应用,较局部单用以上两种药物有更好疗效,可促进黏膜上皮化,能明显减缓鼻黏膜重塑过程的发生与发展,促进鼻黏膜功能恢复,对鼻内镜术后鼻黏膜修复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