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掌握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鼠、蚊、蝇和蟑螂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采用诱蚊灯法,蝇采用诱蝇笼法,蟑螂采用粘蟑纸法。结果全年累计捕鼠27只,平均鼠密度0.79%,小家鼠为优势种;诱获蚊类582只,均为淡色库蚊,平均蚊密度4.85只/笼;捕获蝇类6种241只,平均6.0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巨尾阿丽蝇、麻蝇;诱获蟑螂331只,均为德国小蠊,侵害率7.08%,平均密度0.50只/张。结论凉州区病媒生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但部分行业、局部地区病媒生物密度高,群众缺乏病媒生物防控知识,应加大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甘肃省平凉市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趋势,为科学有效地开展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甘肃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在各县(区)开展鼠类、蚊类、蜱类、蝇类和蟑螂监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不同生境的病媒生物密度、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趋势。结果 2018—2020年平均鼠密度0.23%,褐家鼠为优势种,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高峰在3—7月;平均蚊密度14.87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高峰在6—9月;平均蝇密度1.80只/笼,农贸市场的蝇密度最高,高峰在6—9月;平均蟑螂密度1.16只/张,蟑螂侵害率为12.22%,捕获蟑螂均为德国小蠊,农贸市场的蟑螂密度最高,高峰多在1月、7月和11月。结论 平凉市不同生境病媒生物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不同,病媒生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加强各县(区)病媒防制工作,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从而高效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及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黄山市月潭水库安置区、移民区监测点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及密度动态变化,为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类监测,采用"栖息蚊虫捕捉法"进行蚊类监测,5月和8月各监测一次。结果 2017年月潭水库区共捕获鼠类75只,鼠类总平均鼠密度为2.36%,优势鼠种为褐家鼠(44.68%)。住房成蚊密度18.6只/(间·人工小时),低于畜圈成蚊密度68.2只/(间·人工小时),优势蚊种为库蚊。结论通过监测初步掌握月潭水库区鼠类、蚊类种群分布及密度情况,鼠密度及蚊密度均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病媒生物的监测,了解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本地区有效预防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粉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蟑螂监测用粘捕法,各监测点每月监测2次。结果鼠密度阳性率为5.5%,蚊虫年平均密度为2.98只/灯.h-1,蝇类平均密度为8.56只/笼;蟑螂密度年平均密度为1.03只/张。结论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鼠、蚊、蝇密度均超过甘肃省卫生城市考核标准,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可能会引起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甘肃省武威保税物流中心主要病媒生物的本底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11月,对保税物流中心鼠类、蝇类、蚊类、蟑螂等主要病媒生物进行调查。结果累计捕获鼠类181只,隶属3属3种,优势种为灰仓鼠;捕获蚊类219只,均为淡色库蚊;捕获蝇类296只,隶属2科4属4种,以家蝇为优势种;未捕获到蜚蠊。结论本次调查初步掌握了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及待建进出口加工基地和保税园区区域主要病媒生物种类分布及侵害情况,为区域内主要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献县住区蝇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在每年4~11月份中旬开展监测一次。 结果  2009~2014年间共捕获蝇类14 812只,分3科6属10种,家蝇属占64.19%,绿蝇属占24.52%;2009~2014年年平均密度分别为24.98只/笼、63.25只/笼、55.07只/笼、8.05只/笼、9.06只/笼、9.28只/笼;蝇密度高峰在7、8月。 结论  家蝇属和绿蝇属为献县住区蝇类优势种群,通过化学杀虫及控制蝇类孳生地等综合防治措施,蝇年平均密度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南阳市传疟媒介。方法 2005–2017年,选择南阳市唐河县马振扶乡和桐柏县淮源镇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半通宵人诱法和清晨帐内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调查。结果 2005–2017年,南阳市2个监测点室外半通宵蚊帐内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65~22.30只/(人·h),密度高峰为6、7月;仅2008–2011年在桐柏县捕获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3~1.10只/(人·h)。2005–2011年, 南阳市2个监测点清晨帐内捕蚊法捕获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08~0.24只/(顶·夜),密度高峰为每年7、8月;仅在桐柏县捕获到少量嗜人按蚊,平均密度为0.01~0.02只/(顶·夜)。结论 南阳市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两种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2021年甘肃省兰州市蚊类生态学分布及携带乙型脑炎病毒(JEV)情况。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在兰州市各县(区)监测成蚊密度。使用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方法对采集的蚊虫进行JEV病原学检测。结果 共布灯486次,捕获成蚊1 798只,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58.62%;公园蚊密度最高、平均成蚊密度8.95只/(灯·夜),其次为牲畜棚、平均成蚊密度5.33只/(灯·夜);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检测100组1 986只雌蚊JEV核酸,均为阴性。结论 兰州市公园和牲畜棚蚊密度较高,但整体蚊密度不高,蚊传流行性乙型脑炎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隆回县疟疾传播媒介,为当地疫情调查处置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8月中旬,选点至少连续3天开展传疟媒介调查。幼虫调查采用勺捕法,成蚊种类和密度调查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和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同时清晨入户搜捕按蚊并调查居民蚊帐使用情况。对捕获的成蚊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18S rRNA基因为基础的巢式PCR技术检测按蚊体内疟原虫子孢子阳性情况。结果调查点按蚊幼虫密度平均为0.08只/勺;仅捕获中华按蚊成蚊735只,其中人饵帐诱密度平均为0.28只/人·h,畜舍灯诱平均密度为58只/(灯·夜),人房外灯诱平均密度为1.82只/(灯·夜),居民室内未搜捕到按蚊;未检测到疟原虫子孢子。当地居民户均蚊帐使用率为19.05%。结论隆回县传疟媒介单一,为中华按蚊,除畜舍外总体密度较低。但因传疟媒介和输入病例持续存在,流行季节应继续加强该地区的媒介监测、防制和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0.
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按蚊种群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确定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主要按蚊蚊种。方法2010年7-8月在察隅县选择4个自然村,采用通宵/半通宵室内、外人饵帐诱捕法和通宵诱蚊灯诱捕法捕蚊,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共捕获按蚊2 991只,其中带足按蚊2 284只(占76.36%),多斑按蚊种团667只(占22.30%),其他按蚊40只(占1.34%);带足按蚊室内、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56.2只/夜和4只/夜,多斑按蚊种团室内、外半通宵平均密度分别为17.8只/夜和17.9只/夜;带足按蚊室内、外全通宵室内叮人率分别为28.1只/(人夜)和2只/(人夜),多斑按蚊种团全通宵室内、外叮人率均为8.9只/(人夜)。结论带足按蚊和多斑按蚊为察隅县优势蚊种,是可能的疟疾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焦作市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情况,为消除疟疾后传疟媒介的控制和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2021年选择焦作市共7个县(市、区)作为传疟媒介监测点,使用诱蚊灯法及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及密度监测,挑选大中型水体环境共20处,采用勺捕法开展蚊虫孳生地调查。结果 7个县(市、区)中除解放区外均捕获有中华按蚊。2020年媒介种群监测共捕获蚊虫8 116只,其中中华按蚊构成比为21.76%,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 262只),沁阳市捕获中华按蚊构成比最高(40.39%);室内环境中中华按蚊数量多,而室外环境中中华按蚊构成比高;密度监测共捕捉蚊虫802只,平均密度为30.55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36只,平均密度为5.18只/人·小时;在稻田环境中捕获按蚊孑孓126条,其余水体未发现。2021年种群监测捕捉蚊虫10 852只,中华按蚊构成比为1.67%,修武县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179只),构成比最高(1.99%);室内环境捕获中华按蚊数量及构成比均高于室外环境;密度监测共捕获蚊虫3 662只,平均密度为130.79只/人·小时,其中中华按蚊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蚊虫种类及病毒携带情况,并鉴定该市尖音库蚊所属亚种。方法 分别于2019、2020年7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采用诱蚊灯法捕捉蚊虫,鉴定所捕获蚊虫种属及尖音库蚊种属。采用逆转录PCR技术检测捕获蚊虫携带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病毒及西尼罗病毒情况。结果 在哈密市伊州区、伊吾县、巴里坤县共捕获蚊虫1 496只,分属于3属3种。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所捕获蚊虫总数的65.91%(986只);其次为里海伊蚊,占30.55%(457只);阿拉斯加脉毛蚊最少,仅占3.54%(53只)。所捕获尖音库蚊经雄蚊尾器鉴定为尖音库蚊指名亚种。经逆转录PCR法检测,所捕获蚊虫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辽宁病毒、Tahyna病毒、蜱传脑炎及西尼罗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0年哈密市存在尖音库蚊、里海伊蚊、阿拉斯加脉毛蚊3种蚊虫,以尖音库蚊为优势蚊种;所捕获尖音库蚊均为指名亚种,未发现蚊类携带相关虫媒病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2020年江苏省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虫媒传染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5—10月,在江苏省南部常州市新北区和苏州市张家港市、中部南通市海安市和盐城市盐都区、北部徐州市睢宁县和宿迁市泗洪县各选取1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在6个监测点各选1处定点小型积水容器,每月上、下旬分别采用吸管采集伊蚊幼虫1次。所采集幼虫在实验室内饲养至成蚊后进行种群鉴定。此外,在6个监测点各选择30户居民家庭,检查室内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幼虫孳生情况,并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计算幼虫密度。在常州市金坛区翠园新村周围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子1代,采用成蚊接触筒强迫接触法测定雌性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等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 2020年在江苏省6个监测点定点小型积水容器内共捕获伊蚊幼虫1 165条,羽化后经鉴定均为白纹伊蚊,7月捕获伊蚊幼虫数量最多。在6个监测点累计调查1 152户居民家庭,5—10月伊蚊幼虫平均BI值分别为9.58、13.20、13.71、13.20、12.18和5.58;常州市新北区伊蚊传播风险较高,其BI值高于睢宁县(H=...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与夜间活动规律,为该省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2015年,选择江苏省7个县(市、区)作为疟疾媒介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和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捕获按蚊,观察各监测点传疟媒介的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结果 2013-2015年,江苏省7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共捕获中华按蚊11 041只,未发现嗜人按蚊;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泗洪县,3年共捕获中华按蚊6 724只;最少的是盱眙县,3年共捕获34只。2013-2015年,江苏省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7月上半月、8月上半月和7月下半月。该期间内7个监测点采用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共捕获中华按蚊2 421只;泗洪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多,为1 085只;赣榆县捕获中华按蚊最少,为13只。江苏省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晚上19:00-20:00,在该时段共捕获中华按蚊525只,占捕获总数的21.68%;此后,捕获数量随时间的延后而逐渐减少。结论 江苏省个别地区中华按蚊密度仍较高,应做好消除疟疾阶段疫情和媒介监测,防止输入性疟疾的本地传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6-2018年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2016-2018年,在安徽省105个县(市、区)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捕蚊场所按蚊密度。结果 2016-2018年,安徽省105个县(市、区)中有103个县(市、区)捕获到按蚊,其中灯诱法捕获32 494只、人诱法捕获36 228只。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密度高峰为6-8月,夜间活动高峰为19∶00-23∶00。不同捕蚊场所中,以畜禽棚按蚊密度最高(H = 18.835,P < 0.05)。2016和2017年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密度均存在差异(H = 16.655、11.566,P均< 0.01),淮河以北地区中华按蚊密度较低。结论 中华按蚊在安徽省广泛分布,是当前安徽省最主要的传疟媒介。在消除疟疾后阶段,应加强安徽省媒介监测,在疫点及时采取媒介控制措施,防止出现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捕获鼠类及检获蚤类进行鉴定,并进行鼠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捕获鼠类4种298只,平均密度为2.08只/hm^2,其中以达乌尔鼠兔为优势种,占74.50%。共梳检蚤52只,总染蚤率为10.07%,总染蚤指数为0.20;获鼠血清178份,鼠疫F1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吴起县未发现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随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现状,为开展疟疾媒介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随州市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年代蚊媒密度及种群变化。结果 1985–1996年,随州市共有18个乡(镇)同时存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且嗜人按蚊占所有按蚊平均比例为52.3%;有26个乡(镇)仅存在中华按蚊。2003–2004年,嗜人按蚊仍分布在原有的18个乡(镇),其占所有按蚊的比例分别为47.0%和38.1%。2005年后再未发现嗜人按蚊,但中华按蚊密度呈上升趋势。结论 随州市嗜人按蚊种群逐渐消失,中华按蚊已成为当地主要按蚊种群,在合适条件下其仍可作为疟疾传播媒介。仍需加强对媒介按蚊的监测和防控,以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云南省玉溪市的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阳宗海4个重要高原湖泊湿地蚊类多样性。方法于2008年7月中旬应用紫外灯诱捕法在4个湖泊高原湖泊湿地临水域夜间捕蚊,进行分类鉴定,计算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相对极低种类数(%)、种间相遇几率(PIE)、最大优势种及密度,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蚊类2亚科5属12种94 469只。蚊类物种丰富度杞麓湖和阳宗海相对较高,星云湖和抚仙湖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种间相遇几率阳宗海和抚仙湖高,星云湖和杞麓湖的较低;蚊类群落的优势度指数杞麓湖最高,抚仙湖和星云湖次之,阳宗海最低。结论玉溪市4个重要高原湖泊湿地蚊种丰富,其多样性与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全国疟疾监测点疫情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的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方法根据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睢宁县官山镇、铜山县棠张镇、泗洪县天岗湖镇、盱眙县仇集镇和宜兴市张渚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按蚊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2006年调查15个行政村,7 921户,27 903人,蚊帐拥有率为20. 29%;蚊帐使用率为34. 32%。2005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750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17只/人;2006年在清晨50顶蚊帐内捕获中华按蚊1 927只,平均叮人率为每夜0. 38只/人。血检6 089人,平均血检率为2. 72%,检出疟原虫阳性29人,平均阳性率为0.47%。结论发热病人血检数量较少和镜检阳性率较低,中华按蚊密度增高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反复酌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