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贵州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2021年贵州省8个重点监测县的11 938名中小学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和体格检查,并对所在学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MLwiN 2.23拟合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地区中小学生贫血检出率13.29%。零模型结果显示,学生贫血在学校水平存在聚集性(χ2=24.757, P<0.01),采用多水平模型拟合效果更佳。两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50,95%CI:1.34~1.68)、 1~3年级学生(OR=1.90, 95%CI:1.31~2.76)、营养不足学生(OR=1.53,95%CI:1.28~1.82)的贫血发生风险高;超重肥胖学生(OR=0.74,95%CI:0.62~0.88)、家长额外承担餐费的学生(OR=0.54, 95%CI:0.34~0.86)、学校食谱为带量食谱的学生(OR=0.55,95%CI:0.35~0.8...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调查德阳地区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简称“两癌”)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探讨影响女性“两癌”防治知识认知的相关因素,为更好地开展 “两癌”筛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6—9月抽取德阳市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两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现场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两癌”防治知识知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835名德阳市女性居民进行分析,年龄20~69岁,平均(42.36±5.22)岁。文化程度以初中(653人,35.59%)和高中(634人,34.55%)为主。城镇居民占60.60%。职业以企事业职工为主(594人,32.37%)。“两癌”防治知识的总均分为(23.6±5.3)分,总知晓率为49.30%。答对“两癌”防治知识问卷60%以上题的有878人,了解率为47.85%。年龄越大(OR=0.730)的女性居民“两癌”防治知识了解的可能性较小,文化程度越高(OR=2.787)、居住地在城镇(OR=5.512)、职业为企事业单位职工或个体户(OR=5.124、1.713)、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OR=2.298)、乳腺疾病史(OR=1.775)和妇科疾病史(OR=1.320)是女性“两癌”防治知识了解率的促进因素。结论 德阳市适龄妇女“两癌”防治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佳,应重点针对高龄、文化程度低、农村地区的低收入女性人群加强“两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承德市普通体检女性“两癌”筛查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以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在承德市某医院进行普通体检的成年女性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两癌”筛查意愿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两癌”筛查意愿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最终有效调查承德市健康女性3 150人,30~60岁1 752人,占55.62%,已婚2 159人,占68.54%,有筛查意愿970人,占30.79%。个人月收入>8 000元(OR=3.025)、居住地为城市(OR=3.154)、31~60岁(OR=1.335)、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OR=2.331)的健康体检女性“两癌”筛查意愿较高。结论 承德市普通体检女性“两癌”筛查意愿较低,需引起重视,需要加强“两癌”筛查相关认知宣传,需制定综合措施增加女性“两癌”筛查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卫生研究》2017,(5)
目的了解2014年兰州市中小学生营养和贫血现状,分析学生贫血发生规律。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统一工具和规范对兰州市4200名中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的测量,对所获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年兰州市中小学生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依次为14.0%、9.5%和4.2%;贫血总检出率为6.9%,城市(9.7%)高于乡村(4.2%)(χ~2=16.41,P<0.001);男生超重检出率(11.9%)与肥胖检出率(5.4%)均高于女生(超重检出率为7.1%,肥胖检出率为3.0%),存在性别间差异(χ_(超重)~2=20.06,P<0.001;χ_(肥胖)~2=15.83,P<0.001)。2014年兰州市城市男生贫血患病率比2010年升高了1.2%,其余城乡学生均下降。结论兰州城市学生营养过剩情况比乡村严重,城市男生贫血状况亟需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河南省开封地区儿童贫血状况调查,探讨影响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8年1—3月在河南省开封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月龄至12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及血红蛋白水平检测,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该地区儿童贫血情况进行描述,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贫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4月龄至12岁婴儿及儿童共906人进行调查,男童占57.06%,女童占42.94%,以2~9岁儿童为主,占70.53%,城市儿童占51.55%,农村儿童占48.45%。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均以高中/中专为主,分别占50.33%、51.32%。906名儿童中检出贫血儿童163例,检出率为17.99%,以轻度贫血为主(占70.55%,115/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越低(OR=1.310)、家庭经济情况越差(OR=1.672)、家庭饮食结构中肉、蛋、奶、鱼虾等食物越少食用(OR=2.021)、家族贫血史(OR=1.651)、抚养人饮食营养认知越差(OR=1.462),儿童贫血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河南省开封地区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家庭饮食结构、家族贫血史、抚养人饮食营养认知是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了解武汉市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参与2012—2018年武汉市65岁及以上免费体检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老年人贫血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贫血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18年期间,纳入分析的2012年、2014年、2016年...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究“双一流”建设高校非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的压力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增进该类高校MPA研究生身心健康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在广州地区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MPA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开展在线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321名MPA研究生纳入研究,其中171例(53.3%)自述有压力,重度压力者88例(27.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硕士二年级有压力的比例是一年级的0.413倍;已婚同学有压力的比例是未婚同学的0.423倍;相对于家庭负担较重的研究生,家庭负担轻的研究生有压力的比例更低;工作学习生活的冲突与压力情况成正相关。结论 MPA研究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未婚、研究生一年级、家庭负担重以及工作家庭学习冲突等人群需重点关注,采取积极措施缓解压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产后3天妇女贫血患病状况,探讨与不同贫血程度的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于产后3天对400例产妇进行血红蛋白筛查,选择所有贫血产妇共167例,按照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轻度贫血组89例和中重度贫血组78例,用SPSS软件对产后3天不同贫血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产后3天贫血的患病率41.8%,其中轻度53.3%,中度46.1%,重度0.6%。产后3天贫血不同程度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孕期血红蛋白浓度低于110 g/L、分娩时BM I≥30 kg/m2、分娩2 h内出血量≥400 m l及新生儿出生体重≥3 500 g。结论:产褥初期妇女贫血患病率较高,且产褥初期不同贫血程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重视孕产期和产褥期的保健工作,特别要针对加重贫血程度的主要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降低产褥期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育龄妇女贫血患病状况及与贫血发生的有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北京市区及郊区农村、工厂、机关、学校的15 ~49 岁育龄妇女1 529 人进行血红蛋白(Hb) 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 检测,同时进行有关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应用计算机SPSS/PC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所调查的1 529 名年龄15 ~49 岁育龄妇女中,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16 .35g/L(SD14.67g/L) ,贫血患病率为31.2 % ,其中绝大多数为缺铁性贫血。本调查分析与贫血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有职业、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月经、家庭消费结构、体育锻炼等。结论 育龄期妇女贫血发生率很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针对影响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减少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了解产后3 d产妇贫血患病状况及产后42 d恢复情况,探讨与贫血恢复有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于产后3 d对400例产妇进行血红蛋白筛查,贫血产妇共167例,产后42 d追踪贫血恢复情况。共追踪到145例,按照42 d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贫血组(病例组)50例和血红蛋白正常组(对照组)95例。进行产褥期贫血未恢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产后3 d贫血的患病率41.8%(167/400),至产后42 d复诊者恢复率为65.5%(95/145)。影响贫血恢复的相关因素为:水果摄入过少和产褥期未服用抗贫血药为产褥期贫血未恢复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470(95%C I:1.115~5.468)和2.343(95%C I:1.025~5.357);而孕期血红蛋白≥100 g/L、产后3 d血红蛋白≥100 g/L及人工喂养为保护因素,其OR值分别为0.328(95%C I:0.144~0.747)、0.419(95%C I:0.181~0.969)和0.024(95%C I:0.031~0.778)。结论:产褥初期产妇贫血患病率较高,且超过1/3的患者到产褥末期未恢复。因此妇幼保健工作者应重视产褥期保健工作,要针对影响贫血恢复的主要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以提高产褥期贫血的恢复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河南省许昌市3~12岁儿童贫血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本地区降低3~12岁儿童贫血发生率、提升儿童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许昌市某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本市户籍3~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体格检查及血红蛋白检测数据,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问卷收集儿童基本信息及饮食相关信息,采用描述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儿童贫血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贫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406名3~12岁儿童,检出贫血儿童1109例,贫血检出率为13.19%,以轻度贫血占比最高,达66.54%,其次为中度、重度贫血,分别占27.48%、6.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694)、BMI(偏瘦OR=2.106)、贫血史(OR=2.986)、早产儿(OR=1.711)、偏食/挑食(OR=2.208)、体育锻炼(OR=0.879)、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OR=0.751)、主要照护人贫血认知(OR=0.581)是河南省许昌市3~12岁儿童贫血的影响因素。结论河南省许昌市3~12岁儿童贫血现状较突出,且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应关注高危儿童群体,针对性加强预防和饮食指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改善营养状况,以减少贫血发生、提升儿童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市城区2~5岁在园儿童贫血状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改善本地区儿童贫血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该市城区随机抽取4所公立幼儿园和8所私立幼儿园,对每所幼儿园2~5岁在园儿童进行一般情况调查,进行体格发育测量和口腔检查,并采末梢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结果共调查2 993名儿童,男1 424,女1 569,平均月龄为(51.23±11.73)月,公立幼儿园儿童占64.0%,单因素分析显示,私立幼儿园儿童贫血高于公立幼儿园,月龄越大儿童贫血检出率越低,非贫血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好于贫血儿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月龄高[0.985(0.978~0.992)]为儿童贫血的保护因素,龋齿数多[1.034(1.007~1.062)]和私立幼儿园[3.276(2.782~3.857)]为儿童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该地区2~5岁在园儿童贫血检出率高,针对该地区儿童采取预防贫血的干预措施势在必行;贫血检出率随月龄的增高而降低,在研究儿童贫血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时需考虑到月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胎儿生长受限营养干预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深圳市妇幼保健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经超声诊断为胎儿生长受限的单胎新生儿和孕妇的基本情况、妊娠期及胎儿出生时的相关信息,在校正产妇年龄、文化程度、产次和新生儿性别后,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不同类型胎儿生长受限营养干预治疗效果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研究对3 051对符合研究条件的产妇及其新生儿进行分析,产妇年龄为18~44岁, 18~34岁占86.7%(2 644人),汉族占95.3%(2 909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5.1%(1 680人),孕前BMI 18.5~23.9占64.0%(1 954人)。校正孕妇年龄等混杂因素后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体重过低(OR=1.44)、妊娠高血压(OR=2.86)、羊水过少(OR=2.39)、脐带异常(OR=1.49)、胎盘重量<500 g(OR=3.72)的产妇所生新生儿为匀称型小于胎龄儿(SGA)的可能性较高;贫血(OR=0.70)、微量元素缺乏(OR=0.62)的产妇所生新生儿为匀称型SGA的可能性较低;孕前体重过低(OR=2.59)、羊水过少(OR=3.30)、胎盘重量<500 g(OR=2.39)、早产(OR=2.81)的产妇所生新生儿为非匀称型SGA的可能性较高;贫血(OR=0.60)、生殖系统感染(OR=0.47)的产妇所生新生儿为非匀称型SGA的可能性较低。结论 影响胎儿生长受限营养干预效果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预后结局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我区孕产妇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银川市等10个市、县(区)的孕产妇监测血红蛋白,并对有关因素进行专人问卷调查。结果:全区孕产妇缺铁性贫血平均患病率为20.27%。孕周、产后周数、年龄、孕产妇及其丈夫文化程度、民族、家庭年人均收入、膳食习惯、是否了解贫血防治知识、孕期患病、分娩地点与孕产妇贫血患病率有关。结论:孕产期妇女贫血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针对影响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进行干预,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对降低孕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