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中的保护作用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5例。A组男23例,女32例;年龄52~74(62.78±4.77)岁;B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51~73(61.48±4.59)岁。B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采用远隔缺血后适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梗死灶体积、血清S100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新喋呤(Npt)、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治疗3个月后,A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5%(52/55),高于B组的81.82%(45/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治疗3个月后,A组NIHSS评分为(9.74±1.83)分,低于B组的(12.25±2.82)分,BI评分为(75.26±5.38)分,高于B组的(62.47±6.02)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96、11.748,均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梗死灶体积为(3.35±1.02)cm3,缩小幅度优于B组[(3.79±1.11)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A组全血低切黏度为(5.08±0.79)mPa·s、全血高切黏度为(4.22±0.51)mPa·s、血浆黏度为(1.17±0.34)mPa·s、纤维蛋白原为(2.86±0.34)g/L,均低于B组的(6.63±1.02)mPa·s、(4.85±0.62)mPa·s、(1.36±0.40)mPa·s、(3.53±0.42)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3个月后,A组血清S100β为(1.37±0.38)μg/L、NSE为(15.28±3.37)μg/L、Npt为(6.95±1.78)nmol/L、GAL3为(9.68±2.27)g/L,均低于B组的(1.74±0.46)μg/L、(19.72±4.73)μg/L、(9.07±2.24)nmol/L、(11.94±3.04)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缺血预适应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神经功能,缩小梗死灶体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促进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方法 对本院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其中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的患者,对其狭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168例患者中,共124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其中33例为颅内动脉狭窄,68例为颅外动脉狭窄,23例颅内外均见狭窄;TCD显示,124例患者共194条血管狭窄,具体分布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2条)、椎动脉远端狭窄(19条)、大脑中动脉狭窄(33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5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5条);影响因素有长期饮酒、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颅外动脉狭窄的几率相对较高,多种内外界因素均可对患者的狭窄情况造成影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吴亚丽  叶友兵 《贵州医药》2023,47(1):124-12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患者经头颈部C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DSA数字血管造影检查以及头颈部CTA诊断,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探讨DSA与CTA之间的相关性,Kappa检验DSA检查与CTA诊断一致性,最终参照DSA数字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CTA诊断效能。结果 DSA与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诊断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且二者表现为正性相关性(P>0.05),Kappa一致性为0.769。参照DSA检查结果,CTA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33%、91.80%、94.85%、93.59%、96.55%。结论 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狭窄过程中,头颈部CTA诊断结果与金标准DSA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相关性密切,诊断效能突出。  相似文献   

4.
邵凌云  陈后勤  何敏  汪文兵  左健  宋飞 《安徽医药》2017,38(9):1174-1176
目的 研究胰岛素抵抗水平(IR)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11月入住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经头颅MRA证实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的38例为狭窄组,无颅内动脉狭窄的28例为无狭窄组,分别测定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尿酸(UA)、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等,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分析HOMA2-IR与上述指标相关性。结果 狭窄组患者SBP、LDL、UA、HOMA2-IR水平均高于无狭窄组(P<0.05);HOMA2-IR与血压、TG、LDL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BP、LDL、UA、HOMA2-IR与颅内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是其危险因素(P<0.05)。结论 IR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一定相关性,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位居全球常见的死亡原因及致残原因中的第二位,是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高、发病年龄不断提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并控制ICAS的发生和进展,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本文就ICAS的流行病学特点、机理、检查手段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影响。方法选择胸痛发病6 h内并确诊为ST段抬高的AMI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发病前48 h内有无心绞痛史,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溶栓后,测定CK、CK-MB、EF以及住院期间发生左心衰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梗死前48 h内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有较低的CK、CK-MB峰值活性,住院期间泵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且EF值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性别年龄的特点。方法总结138例患者病变的性别年龄特点,并分析不同合并疾病对患者的影响。结果中青年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明显低于老年组,吸烟、饮酒史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要明显高于女性,男性不良嗜好比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男女在高脂血症/高血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男性合并冠心病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尤其是高脂血症的患者,值得引起一级预防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40例)和非进展组(10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头部MRI、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头部CTA。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和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28.16%,进展组患者脑血管狭窄率为70.00%,明显高于非进展组44.11%,二者之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尤其是中、重度血管狭窄患者,其发生率约为90.00%;颅内血管狭窄的部位也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中最常见于颈内动脉狭窄,其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二者约占总发生率的77.50%。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颅内血管狭窄密切相关,随血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其发生率逐渐增大,尤其是大血管中、重度狭窄者,更容易发展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9.
丹参联合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丹参(SM)联合缺血预适应(IP)对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整体麻醉SD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松开作为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观察对心律失常程度和心肌梗塞范围的影响。结果:IP能减轻复灌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缩小心肌梗塞范围;SM能缩小心肌梗塞范围;SM联合IP与单纯P比较,心肌梗塞范围进一步缩小;SM联合IP与单纯SM比较,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和心肌梗塞面积均进一步减小。结论:SM能加强IP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3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就诊时和住院14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CCA-IMT≥1.13mm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率高(P<0.05);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与CCA-IMT增厚有关(P>0.05);住院14d后,CCA-IMT<1.13mm组患者的NIHSS低于CCA-IMT≥1.13mm组患者(P<0.01)。结论 CCA-IMT增厚和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密切,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杨绍江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51-3252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在缺血性卒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将360例首诊患者,分非狭窄组(A组)狭窄〈50%与狭窄组(B组)狭窄〉50%或闭塞。结果:B组患者卒中发生率为38.2%明显高子A组2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卒中的危险性升高。  相似文献   

12.
陈岚  瞿浩  李玫 《贵州医药》2012,36(7):602-605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150例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于我院住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MRI和MRA检测、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动脉狭窄栓出率为74.0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41.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71%,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46.85%.轻度狭窄占26.13%,中度狭窄43.24%,重度狭窄30.63%.(2)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LDL2C等为脑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2C为保护因子.(3)根据MRI和MRA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轻度狭窄组,随着狭窄程度逐渐变严重,CRP及IL-6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较高,可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等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前列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期间住院的共12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列地尔和依达拉奉治疗,疗程共14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的脑卒中量表评分和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8±2.44)分vs.(7.54±2.38)分,P<0.05;(7.98±4.6)mg/L vs.(11.92±4.65)mg/L,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第90天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则显著增加,观察组的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04±6.28)分vs.(59.98±6.45)分,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并安全。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临床治疗。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246例,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126例,采取常规治疗加巴曲酶降纤抗凝治疗;常规治疗组120例,采用基础常规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3、5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判断,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联合应用巴曲酶降纤抗凝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小、无溶栓时间窗限制、应用方便,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的变化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将82例AMI患者分成心绞痛组(AP)48例和无心绞痛组(Non-AP)34例,测定患者血清CP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并用硝酸还原酶法经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者的CPK、CK-MB、CTnI较低,而NO水平较高,与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的患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绞痛对AMI的心肌损害有明显保护作用。而NO在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比较腔隙型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89±11.17)岁,颅内动脉狭窄组121例(67.7%),其中单发性动脉狭窄29例(24.0%),多发性动脉狭窄92例(76.0%)。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病120例(60.6%),高脂血症98例(49.5%),冠心病62例(31.3%)。颅内动脉狭窄组冠心病(42.1% vs.14.3%;χ2=9.205,P =0.002)和糖尿病(25.6% vs.10.4%;χ2=3.173,P =0.007)以及颈动脉 IMT 增厚(29.7% vs.7.8%;χ2=3.962,P =0.04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性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1.31±0.52)mmol/L vs.(1.57±1.54)mmol/ L;t =-2.242,P =0.026]。多变量 Lol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优势比(OR)10.013,95%可信区间(CI)1.079~92.900;P =0.043]和糖尿病(OR 6.766,95% CI 1.704~26.870,P =0.006)是腔隙性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而 HDL 水平较高(OR =0.015,95% CI =0.001-0.299)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腔隙性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杨琨  孙佳凡 《中国医药》2012,7(2):144-145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的1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研究组(82例)和对照组(88例),研究组给予吲哚布芬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余治疗同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14 d、6周后血小板聚集率[花生四烯酸(AA)诱导法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法]、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14 d、6周时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治疗前[研究组:AA法(15.7±3.5)%、(1 4.8±3.1)%比(37.8±7.7)%,ADP法(36.7±7.4)%,(40.5±5.6)%比(88.7±8.6)%;对照组:AA法(16.0±2.9)%、(15.5±3.6)%比(42.6±6.8)%,ADP法(39.2±7.0)%,(37.4±4.9)%比(90.3±7.8)%,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显著性好转(P<0.01);2组间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吲哚布芬能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与阿司匹林相当,在脑梗死急性期时使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