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肿瘤最大径≤5 cm的孤立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接受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手术切除(surgical resection,SR)的5年总生存率(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方法 从SEER数据库中搜索并下载2004年至2015年期间接受RFA或SR治疗的HCC肿瘤患者,通过Cox单因素和多变量分析来评估不同治疗手段对不同大小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响,并运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多重插补(multiple imputations,MI)等分析方法减少数据本身带来的偏倚。结果 本次研究中共纳入1 985例患者,其中934例接受了RFA治疗,1 051例进行了手术切除。在PSM和MI前,无论肿瘤大小如何变化,RFA组患者的5年OS和CSS均低于SR组(P<0.05)。随后分别以1:1、1:2及1:3进行PSM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最大径>3 cm且≤5 cm时,SR能给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时间。而在肿瘤最大径≤3 cm时,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FA和SR对最大径≤3 cm的肝癌患者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而肿瘤最大径>3 cm且≤5 cm时,SR的患者比RFA的患者具有更长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姚青  张兴  刘昌  曲凯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40(11):1308-1313
目的 分析比较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ICC)和混合型肝癌(CHC)病人术后的预后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10 672例,其中包括HCC病人 9044例,ICC 病人1421例,CHC病人 207例。所有病人包括完整的TNM分期、手术、生存时间及生存状态等信息。比较3种肿瘤术后总体生存(OS)情况及长期预后差异。同时观察N分期亚组(N0组、N1组)及肿瘤直径亚组(0~<2 cm组,2~5 cm组,>5 cm组)中3种肿瘤病人的预后差异,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校正,进一步行交叉生存曲线Landmark分析。结果 自2004—2015年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的3年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HCC病人术后总体生存明显优于ICC与CHC。ICC与CHC病人术后的早期预后(<40个月)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CHC病人的长期预后(>40个月)显著优于ICC病人(P=0.014)。对影响肿瘤分期的肿瘤直径及淋巴结分期行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在所有亚组中,HCC病人的预后均优于ICC与CHC,而在N0期亚组以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ICC预后最差;而N1期亚组及肿瘤直径>5 cm的亚组中,CHC预后最差。结论 3种病理学类型肝癌病人中,HCC预后最佳,而CHC与ICC在早期(40个月内)虽无预后差异,但CHC的长期预后(40个月以后)明显优于ICC。此外,肿瘤直径>5 cm及N1分期的CHC病人预后差于其他两类肝癌,可能与其具有较强的肿瘤干细胞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探究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对直径≤5 cm尾状叶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分析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肝胆外科接受治疗的直径≤5 cm尾状叶肝细胞癌患者4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消融组18例(行超声引导下RFA)和切除组26例(行腹腔镜肝尾状叶切除术)。评估RFA消融效果和完全消融率;对比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生存情况。 结果消融组术后一次完全消融率为83.3%(15/18),补充消融后的完全消融率为100.0%,消融次数为1~2(1.3±0.4)次。消融组手术时间、肝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053、10.517、12.590,均P<0.001)。术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消融组术后1、3、7 d时的TBIL、ALT、AST水平均低于同期切除组(P<0.05)。消融组术后发生Clavien-DindoⅠ~Ⅱ级并发症2例(11.1%),切除组发生Clavien-DindoⅠ~Ⅱ级5例(19.2%),Ⅲ~Ⅳ级2例(7.7%),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融组术后1、3、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4.4%、65.2%、34.2%,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4.4%、69.3%、50.6%;切除组术后1、3、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8.5%、61.3%、30.4%,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92.3%、65.5%、46.3%。两组累积无瘤生存率与累积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2;χ2=0.067,P=0.796)。 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直径≤5 cm尾状叶肝细胞癌安全可行,总体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同时可减少患者创伤,促进术后肝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早期肝细胞癌(HCC)病人行手术切除(SR)和射频消融(RFA)的术后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方法 检索2004年1月至 2014年10月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以及万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早期HCC行SR与RFA疗效比较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采用Stata11进行Meta分析,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术后1年、2年、3年、5年总体存活率及1年、2年、3年无瘤存活率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应用漏斗图及Egger检验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和8篇回顾性研究。共统计12 580例早期HCC病人,其中SR组6237例,RFA组6343例。SR组和RFA组在1年总存活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R组2、3、5年总存活率明显高于R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R组1、2、3年无瘤存活率明显高于R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治疗早期HCC病人的术后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均高于RFA治疗。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是一种处理小肝细胞癌不能切除的局部疗法 ,对≤ 3cm的肿瘤完全消融率可达 85 %~ 95 %,至于 >3cm肿瘤的效果如何 ,作者进行临床研究 ,取中国香港玛丽皇后医院于2 0 0 1~ 2 0 0 2年 86例肝细胞癌进行RFA治疗 ,共计1 1 1个肿瘤结节 ,分成两组 :第 1组 5 1例 ,肿瘤直径≤3cm ;第 2组 3 5例 ,其中肿瘤最大直径 3 .1~ 5cm 2 9例 ,5 .1~ 8.0cm 6例。第 1、2组各有 1 0和 5例可切除肿瘤 ,但在前瞻性随机试验中仍用RTA ,对≤ 5cm肿瘤的切除和RFA进行了比较。本组不对伴肝外转移、肿瘤结节 >4个、肿…  相似文献   

6.
Huang C  Fan J  Zhou J  Liu YK  Cui JF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7):445-449
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病理因素对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影响。方法 收集112例肝细胞癌患者血清,采用弱阳离子交换蛋白质芯片为检测介质,经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得到蛋白质指纹图谱,分别以性别、甲胎蛋白、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硬化等病理特征分组,通过BioMarker Wizard Software比较各组间血清蛋白质组分的差异。结果 在质荷比为1100~30000范围内,112例肝细胞癌的血清蛋白指纹图谱中,共检测出100个有意义的蛋白峰。(1)比较肿瘤数目:单发与多发组(≥2),16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比较肿瘤最大直径:〉3cm与≤3cm组,仅1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cm与≤5cm组,4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cm与≤10cm组,3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比较门静脉肉眼癌栓组与无门静脉癌栓组:16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门静脉镜下癌栓组与无门静脉癌栓组:仅2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门静脉肉眼癌栓组与门静脉镜下癌栓组:8个蛋白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按性别、肝硬化和甲胎蛋白分组比较,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门静脉癌栓、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的重要因素,而性别、肝硬化、甲胎蛋白对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没有明显影响;门静脉肉眼癌栓对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影响明显大于镜下癌栓;肿瘤大小以5cm分界对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晚期复发性肝癌患者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乌苯美司胶囊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疗效差异。
  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术后复发性肝癌及治疗后肝内复发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68例。其中联合治疗组(34例)接受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乌苯美司胶囊,对照组(34例)予以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组有效率直径<3cm、3~5cm者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再次肝动脉栓塞化疗的间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直径<3cm、3~5cm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5cm者在治疗有效率、生活质量和肝功能改善等方面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及肾功能改变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白细胞的计数减较对照组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动脉栓塞化疗联合乌苯美司治疗中晚期复发性肝癌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肝动脉栓塞化疗,尤其是对肿瘤直径<3cm及3~5cm的小肝癌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3~5 cm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46例超声引导下行RFA治疗的3~5 cm肝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患者在消融术后即刻行超声造影,评估是否需要补充消融,设为研究组;另外25例患者在消融术后,采用常规超声检查来评估是否需要补充消融,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技术成功率、消融比率、术后复发率、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消融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0%。研究组消融次数更多,消融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消融术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O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结论 超声引导下RFA治疗3~5 cm的HCC安全、可靠,消融术后即刻行超声造影,可及时评估消融的彻底性,降低肝癌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率,延长患者的O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切缘对肝切除术治疗自发破裂性肝细胞癌(spontaneous ruptur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RH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30例SR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切缘范围>1 cm(宽切缘组,19例)和≤1 cm(窄切缘组,11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的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相关风险因素。结果 宽切缘组比窄切缘组3年无复发生存率(13.2% vs 0,P=0.036)和3 年总生存率(17.5% vs 0,P=0.002)高;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碱性磷酸酶高值(HR=1.013,P=0.008)、肿瘤分级低分化(HR=3.326,P=0.007)和手术切缘≤1 cm(HR=3.287,P=0.011)为SRHCC患者无复发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高值(HR=1.002,P =0.041)、肿瘤分级低分化(HR=4.411,P=0.005)、肝外转移(HR=3.445,P=0.044)、手术切缘≤1 cm(HR=3.255,P=0.024)是SRHCC患者总生存期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采取宽切缘肝切除术能够改善SRHCC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央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对长期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接受手术的193例中央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术后放疗分为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组(88例)及手术组(105例)。结果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组1、3、5年总生存率为98%、85%、74%;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76%、55%、44%。单纯手术组术后1、3、5年总生存率为79%、66%、59%;1、3、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51%、40%、37%。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间基线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提示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组的总生存时间(χ2=5.825, P=0.016)及无复发生存时间(χ2=5.230, P=0.022)优于手术组。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后放疗是影响手术联合术后放疗组的总生存时间(P=0.009)及无复发生存时间(P=0.017)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术后放疗可减少早期复发的发生(HR=0.41, 95%CI:0.21~0.80, P=0.002)。结论中央型肝细胞癌患者接受手术联合辅助放疗可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行经皮射频消融(RFA)后的疗效、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术后复发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分析,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67例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经皮RFA治疗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4%、62%、50%,1、3、5年无瘤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6%、39%、26%。根据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肿瘤直径分为小肝癌组(≤3 cm,n=47)和中肝癌组(3 cm且≤5 cm,n=20),小肝癌组及中肝癌组行经皮RFA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67%、54%及86%、55%、40%,小肝癌组的生存率明显高于中肝癌组(P=0.007)。通过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病灶直径、术后甲胎蛋白(AFP)水平是影响患者经皮RFA后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经皮RFA治疗术后复发性肝癌疗效确切,能以较小的创伤达到治疗的目的,小肝癌及术后AFP低行RFA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c-met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64例肝癌半肝切除患者(手术组)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以及30例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肝癌患者(TAE组)肝穿刺标本c-met蛋白水平。比较手术组中1年以内复发患者与1年以上复发患者c-met水平;根据所有患者肝穿刺标本获得的c-met平均值,将手术组与TAE组患者分别分为c-met低值(≤均值)与高值(>均值)亚组,比较手术组中2个亚组1年复发率、复发时间和病理癌栓发生率;比较手术组与TAE组中4个亚组间术后生存情况。结果:手术组中,术前肝穿刺标本与术后切取标本的c-met检测值一致;1年以内复发患者c-met表达值高于1年以上复发患者;高值亚组比低值亚组1年复发率高、复发时间短、癌栓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c-met低值亚组术后生存优于其c-met高值亚组、TEA组中c-met高值与低值亚组(均P<0.05),而后3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met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术后复发、生存时间关系密切,表达水平低的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提示c-met检测可作为肝癌术后预后指标,术前肝穿刺是可行的取样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组49例与单纯RFA组56例治疗直径≤3cm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联合组的1、3、5和7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1.8%、69.2%、49.0%和30.3%,RFA组为89.3%、51.4%、32.4%和1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817...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患者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与根治性切除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接受根治性肝切除的320例肝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73例,女性47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3岁。癌旁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肝星状细胞与HT淋巴细胞比值。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肝细胞癌患者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肿瘤多发(HR=1.895,95%CZ:1.155~3.108)、微血管侵犯(HR=1.665,95%C/:1.104-2.512)、肿瘤直径>5 cm(HR=2.400,95%CI:1.603-3.594)、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18(HR=1.880,95%CI:1.257-2.810)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甲胎蛋白>20 μg/L(HR=1.631,95%CZ:1.151-2.311),微血管侵犯(HR=2.145,95%CI:1.536~2.994)、肿瘤直径>5 cm(HR=1.866,95%CI:l.342~2.592)、肝星状细胞与疋丁淋巴细胞比值>18(HR=1.517,95%CI:1.084-2.122)是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癌旁组织肝星状细胞与78T淋巴细胞比值将患者分为低比值组(比值≤18,n=222)和高比值组(比值〉18=98)。低比值组患者累积生存率和累积无瘤生存率均优于高比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癌旁肝星状细胞与γδT淋巴细胞比值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预后的影响因素,低比值患者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最近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将肝细胞癌TNM分期更新至第8版,推动了新一轮肝癌诊断和治疗的发展。但该分期是否已尽善尽美,仍须大量临床数据的支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通过长期的临床随访资料来验证AJCC第8版肝细胞癌TNM分期,并对其不足提出修改建议。方法 将2006-200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并且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的肝细胞癌病人随机选取6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TNM分期及基于该分期的修改将研究对象分组,通过生存分析比较各组间的生存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其预后判断效力。结果 单发肿瘤直径≤2 cm的病人,血管侵犯仍然显著影响病人的预后,这与第8版TNM分期存在差异。随着单发肿瘤的增大,发生血管侵犯的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肿瘤直径>5 cm,血管侵犯发生率则增加1倍。单发肿瘤直径>5 cm的病人其总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显著低于肿瘤直径≤5 cm的病人,提示肿瘤直径为5 cm是T分期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成为第8版TNM分期标准的补充。因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以肿瘤直径是否>5 cm和是否伴有血管侵犯为关键因素,对第8版TNM分期中的T分期做了调整。生存曲线和ROC曲线显示修改后的分期方法能更有效地评估肝细胞癌的严重程度和病人的预后。结论 AJCC第8版TNM分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但仍存在值得讨论和完善之处,须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内单发病灶的复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96例复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进行分析,根据其肝内复发病灶为单发或多发将其分为单发组(46例)和多发组(50例).对两组患者的10项临床病理指标及3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中,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者单发组为67.4%(31/46),多发组为34.0%(17/50);脉管无癌栓者单发组为76.1% (35/46),多发组为56.0%(28/50);复发时间>1年者单发组为65.2% (30/46),多发组为40.0%( 20/50);Ki-67阳性细胞数≤20%者单发组为43.5% (20/46),多发组为24.0% (12/50).结论 初次手术切除时肿瘤直径≤5 cm,脉管无癌栓,复发时间>1年,Ki-67阳性细胞数≤20%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时为单发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术(RF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97例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再次治疗采用射频消融术者58例(射频组)、选择采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者39例(无水酒精组),比较两组肿瘤复发治疗效果。结果:病灶≤3 cm和3 cm者,射频组的治疗次数均低于无水酒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3 cm者,射频组灭活率为90.24%,无水酒精组为80.0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灶3 cm者,射频组病灶灭活率明显高于无水酒精组(82.61%vs.50.00%,P0.05)。射频组并发症率低于无水酒精组但无统计学差异(31.03%vs.41.03%,P0.05);射频组末次治疗后的1、2、3年存活率分别为84.48%、62.07%、43.01%均明显高于无水酒精组的64.10%、42.03%、2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总生存中位时间明显长于无水酒精组(18个月vs.13个月,Log-rankχ2=5.566,P=0.018)。结论: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采用射频消融术治疗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行肝移植与肝切除术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肝移植中心2007~2011年期间行肝切除术及肝移植术的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3例患者,其中肝移植组36例,肝切除组227例。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患者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7%、85.3%及81.0%和80.6%、59.8%及50.8%,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03);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87.5%及83.1%和96.9%、83.8%及76.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伊=0.391)。以肿瘤直径〈3em为标准再予以分析,其肝移植组与肝切除组术后1、3及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3%、92.3%及92.3%和80.2%、62.5%及50.5%,肝移植组高于肝切除组(P=-0.019);术后1、3及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91.7%及91.7%和97.7%、87.5%及79.5%,2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70)。结论ChildA级、单个、直径≤5cm肝细胞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复发率高于肝移植,但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总体生存率相似。  相似文献   

19.
沈丛欢  夏强 《肝胆外科杂志》2012,20(4):244-245,242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补救性肝移植(salvage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的定义是指对肝功能良好的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单个肿瘤直径≤5cm或肿瘤数目≤3个、单个肿瘤直径≤3 cm)首先采取肝癌切除治疗,术后肝癌肝内复发(单个肿瘤直径≤5 cm;多个肿瘤数目≤3个、单个肿瘤直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肝切除术后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对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A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比较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手术切除后行TACE与单纯手术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文献,限定检索时间为199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使用Stata 15.0软件和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符合标准文献,总计1809例患者,其中TACE组815例,单纯手术组994例。荟萃分析显示,TACE组无瘤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Z:O.65~0.85,P<0.05)。TACE组总体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74,95%CI:0.62-0.89,P<0.05)。亚组分析(4篇)显示术后辅助性TACE可提高肿瘤直径>5 cm患者无瘤生存率(HR=0.72,95%C/:0.58~0.90,P<0.05),但对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患者术后辅助TACE可提高其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但是对于肿瘤直径>5 cm的微血管侵犯肝细胞癌患者其疗效可能并不显著,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