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肺转移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甲状腺癌肺转移患者58例,131I累积治疗剂量3.7~92.5 GBq,131I末次治疗后3个月行X线胸片、肺功能[肺活量(VC)、时间肺活量(FVC)、第1 s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检测和99Tcm-DTPA气溶胶半清除时间测定.结果① 肺功能各指标在各累积剂量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性别组之间VC、FVC、FEV1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MVV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99Tcm-DTPA气溶胶半清除时间正常对照组(n=8)参考值为53.2±8.6.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未见显著性(P>0.05).③1例43岁女性患者肺功能低下(其VC、FVC、FEV1和MVV分别为58.1%、58.1%、43.6%和37.2%),99Tcm-DTPA气溶胶半清除时间缩短(26.4 min),X线胸片示双肺纹多或粗,131I显像未见异常浓聚灶.该患者甲状腺乳头状癌肺转移12年,131I治疗8次,累积剂量51.8 GBq,不能排除肺纤维化.结论 131I治疗累积剂量对肺功能无显著影响.131I累积剂量>37 GBq者需警惕发生肺纤维化.结合X线胸片、肺功能和99Tcm-DTPA测定可综合评估甲状腺癌肺转移131I治疗后的肺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2.
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在规范的手术、选择性131I治疗、TSH抑制治疗下多数预后良好。131I治疗目标分为清甲治疗、辅助治疗及清灶治疗,其可完善疾病分期、便于随诊、降低疾病复发及死亡风险,但临床实践中仍在存诸多待明确的问题,如术后131I治疗前评估中,亚临床病灶判断困难,且无用以指导治疗的Tg临界值,增加了辅助治疗的决策难度;治疗后随诊中,尚无评价结构性病灶131I治疗疗效的标准;TgAb的存在会影响病情判断;131I累积剂量相关并发症亦需监测管理。本期重点号刊登了数篇DTC患者131I治疗相关的文章,多方位讨论了当下131I治疗中的难点和我国学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生存率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总结和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I治疗的生存率变化.方法 ①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患者566例,按转移部位分组为颈淋巴结转移356例,肺转移128例和骨转移82例.②本院外科1991~2003年DTC术后随访患者198例,均未行^131I清除术后剩余甲状腺(简称清甲)或治疗转移灶,仅接受术后TSH抑制(T4)治疗.③本科1991~2003年收治DTC术后即行^131I清甲者194例,术后2~6周即行131I清甲及后续转移灶^131I治疗,并辅以TSH抑制(T4)治疗.④根据寿命表法,分别计算各组(无死亡)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其变化.结果 ①所有患者^131I治疗后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2.38%.②颈淋巴结转移组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8.09%,肺转移组87.50%,骨转移组80.41%;近端(颈淋巴结)转移组(无死亡)生存率明显高于远端(肺或骨)转移组(x^2=4.074,P<0.05).③手术+^131I+T4治疗组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T4组(χ^2均>3.84,P<0.05).结论 ^131I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脑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随访8例经131I治疗的DTC脑转移患者,通过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生存率分析,观察DTC脑转移131I治疗效果。结果:(1)131I一生存期2-35年,2001年底随访时均存活;(2)I期患者131I治疗5次(20.65GBq),后CT示右小脑占位灶缩小,6次(23.61GBq)后CT示占位灶消失。(3)甲状腺双侧切除者,术后剩余甲状腺平均131I清除次数为2次,平均总清除剂量8.87GBq;单侧切除者,平均清除次数5.7次,平均总清除剂量29.98GBq,后者的清除次数和剂量均明显高于前者(P<0.01)。(4)合并有肺和(或)骨转移灶仍见131I提取。结论:合并有肺和(或)骨转移的DTC脑转移者治疗难度增加,但术后131I治疗仍有效。  相似文献   

5.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简称甲癌)患临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57例分化型甲癌患在给予185MBq(诊断剂量)^131I-2-3d后进行前、后位全身显像;给予治疗剂量^132I7-10d后,用相同的采集条件进行全身显像,同时分析所有患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用配对X^2检验对结果进行处理。结果31例接受^131I去除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患,治疗剂量^131I显像与诊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癌术后^131I首次清除剩余甲状腺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术后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近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 治疗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8例,年龄24~78(46.5±11.9)岁。将患者按首次行131I治疗的剂量(2.96 GBq、3.70 GBq和5.55~7.40 GBq)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即131I 治疗后(4±1)个月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示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131I治疗剂量对清甲效果的影响。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59例DTC患者首次行131I清甲的成功率为70.4%(112/159)。2.96 GBq组的首次131I清甲成功率为58.3%(21/36),3.70 GBq组为69.2%(63/91),5.55~7.40 GBq组为87.5%(28/32),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P<0.05) 。手术方式为全切的DTC患者的清甲成功率为74.2%(95/128),高于近全切患者的54.8%(17/3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清甲成功率为73.9%(99/134),高于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的52.0%(13/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4,P<0.05)。患者在性别、年龄、131I治疗前血清Tg水平以及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3.073,均P>0.05)。 结论 131I治疗剂量、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TSH水平是影响DTC全切或近全切患者清甲成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131I清除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DTC术后首次接受^131I清除甲状腺残余组织(简称清甲)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小剂量^131I全身显像的方法作为^131I清甲疗效的判断依据,显像中甲状腺床位置未见放射性浓聚视为清甲成功。分别采用,检验和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患者性别、年龄(〈45岁和≥45岁)、病理类型(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甲状腺外有无转移、残余甲状腺质量(少、中、多)、24h甲状腺吸碘率(〈10%、10%~20%、〉20%)、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阴性和阳性)和促甲状腺激素(TSH,〈30、30~60、〉60mU/L)水平及^131I剂量(〈1850MBq、1850—3700MBq、〉3700MBq)对^131I清甲疗效的影响。结果80例DTC术后患者,一次^131I治疗成功清甲为58例,有效率为72.5%。经,检验,24h甲状腺吸碘率、残余甲状腺质量及^131I剂量3项变量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产生影响,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92,9.528,15.085,P=0.012,0.009,0.001);而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对^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影响不显著,各组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86,0.051,0.322,0.010,0.006,2.575,P均〉0.05)。经Binary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残余甲状腺质量(X1)和^131I剂量(X2)2项变量入选最终方程P=e^(-0.865-0.868X1+1.677X2)/[1-e^(-0.865-0.868X1+1.677X2)],Wald值分别为3.752和9.130,P值分别为0.049和0.003。结论DTC术后^131I清甲治疗的疗效主要取决于^131I治疗剂量和残余甲状腺的质量,与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甲状腺外有无转移、血清Tg和TSH水平、甲状腺吸碘率无关。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高趋势.南于甲状腺癌多以甲状腺结节首诊,在国内首次手术以肿瘤切除或甲状腺部分切除居多,占90.5%.原发灶再次手术肿瘤残留率达41.3%,颈淋巴结转移率72.8%.鉴于再次手术常伴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等并发症,多数患者不愿再次手术.131I对术后剩余甲状腺组织可去除隐藏在残留甲状腺组织中的微小癌灶而降低甲状腺癌的复发率,也可破坏或抑制具有吸131I功能的转移灶.有利于长期随访评判及监测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情况.大量文献报道,低剂量(1.11GBq)131I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单叶切除患者的首次去除率接近60%,重复治疗后的去除率超过90%.低利量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残余组织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额外辐射作用,降低可能的不良反应,并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以达到尽可能大的临床去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其代谢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I治疗的218例DT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服用131I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3.7 GBq)171例和高剂量组(>3.7 GBq)47例,使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在服用131I后24、48及72 h测定体内131I残留活度并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服用131I后低剂量组24、48及72 h的体内131I残留活度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t=-7.46、-3.31、-2.01,P<0.05);低剂量组24、48 h出院达标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21.0%vs. 4.3%、98.2%vs. 89.4%,χ2=7.23、5.91,P<0.05),且所有患者在72 h均可达出院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24及48 h体内131I残留活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TSH水平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48 h时BMI越大、TSH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高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大。患者体内131I残留活度达到400 MBq的时间以24、36 h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以24 h为分界时,TSH水平越低,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低;以36 h为分界时,年龄越小、TSH水平越低、131I治疗剂量越小,体内131I残留活度越低。结论 年龄、BMI、BMR及TSH水平是131I治疗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影响因素,联合上述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其在降低患者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131I治疗属于电离辐射,而生殖系统对辐射敏感性较高,其受到来自血液、膀胱尿液和肠道的131I照射,可能会造成卵巢或睾丸一过性损伤,表现为血清卵泡刺激素水平升高、卵巢早衰、精子数量减少和活力减弱、抗缪勒管激素水平下降。现有的临床研究对131I治疗DTC时,是否会增加生殖系统次生肿瘤的发生风险仍存在争议。因此,131I治疗DTC对生殖系统的辐射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无转移的中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给予较高剂量131I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DTC全切术后的378例中高危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3例、女性275例,中位年龄45(13~85)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给予首次131I清甲和(或)辅助治疗,剂量3.70~5.55 GBq。同时131I治疗前行术后残留甲状腺99TcmO4?显像,治疗后2~7 d行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所有患者在131I治疗后至少6个月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6.3个月。依据2015年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的疗效反应评估体系进行术后131I治疗疗效反应评估并分析影响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估术后残留甲状腺99TcmO4?显像靶/非靶比值(T/NT)与Rx-WB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所有观察指标在疗效满意(ER)组与疗效欠佳(nER)组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ER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获得最佳诊断临界值。 结果 ER组与nER组间在肿瘤最大径、术后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N分期、术后与首次131I治疗间隔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127、?2.702,Fisher确切概率法, χ2=6.783,均P<0.05);年龄、性别、被膜受累、肿瘤多灶性、T分期、复发风险分层、首次131I治疗剂量、TSH水平、尿碘水平、甲状腺99TcmO4?显像半定量指标T/NT、131I Rx-WB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505~?0.664, χ2=0.064~5.501,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Spearman 秩相关检验分析结果显示,99TcmO4?显像T/NT与Rx-WBS显像评分呈中度相关(r=0.53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Tg水平是预后ER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sTg水平预测ER的最佳临界值为5.90 ng/ml、灵敏度为83.76%、特异度为59.81%。 结论 给予较高剂量131I治疗的中高危DTC患者,不论甲状腺99TcmO4?显像提示残留甲状腺多少均可以得到同样的ER比率;且术后2个月内行首次131I治疗,可能获得更好的治疗疗效。另外,psTg是预测无转移中高危DTC患者临床E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131I 治疗后唾液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131I治疗的107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72例,年龄(42.8±1.0)岁。比较唾液腺损伤患者与唾液腺正常患者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原发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否并发糖尿病、131I治疗前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停用左甲状腺素钠片(L-T4)时间、131I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WBS)等临床资料的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期望频数<5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唾液腺损伤的相关因素。 结果 107例DTC患者中,37例患者发生唾液腺损伤,唾液腺损伤的发生率为3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唾液腺损伤患者的年龄、收缩压大于唾液腺正常患者[(45.84±2.10)岁 对(41.11±0.97)岁,(127.59±3.10) mm Hg对(119.86±1.84) mm Hg],唾液腺损伤患者131I治疗前TSH水平低于唾液腺正常患者[(99.82±8.46) mIU/L对(122.59±4.03) mIU/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57、5.210、6.28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31I治疗前TSH水平、收缩压是唾液腺功能损伤的非独立危险因素(OR=1.017、0.989、1.023,均P>0.05)。 结论 年龄较大、131I治疗前TSH水平较低及收缩压较高是DTC患者行131I 治疗出现唾液腺损伤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131 I治疗过程中外周血象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甲状腺癌及其转移灶治疗过程中131I累积剂量对骨髓抑制的影响,方法甲状腺癌术后患者177例,随访时分别测其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血小板(PLT),观察不同性别,年龄,131I累积治疗剂量,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时外周血象的变化,同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性别对WBC和PLT影响不大(FW=0.399和FP=0.903,P均>0.05),但女性RBC和Hb明显低于男性(Fn=25.217和FH=30.895,P均<0.01),年龄,肿瘤病理类型以及转移状况对血象变化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各131I累积治疗剂蛳组血象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但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血象的变化与131 I累积治疗剂量间呈线性关系,随着 131I累积治疗剂量的增加,血象呈降低趋势。结论 131 I累积治疗剂量对骨髓抑制有一定的影响,其外围血象的变化与131I累积治疗剂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测量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剂量当量率及住院期间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探讨加强131I治疗过程中辐射防护问题。方法 在某开展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的医院,选取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78名,用γ辐射巡测仪测量患者服用131I药物后10 min、1、2、5 d共5个时间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测量距离分别为体表5、0.5和1 m处;测量方向为患者前后左右4个方向。用光激发光剂量计测量患者胸前位置住院期间(6 d)接受的累积吸收剂量。结果 服药后10 min患者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最高可达4.81 mSv/h,患者出院前胸前体表5 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范围在2.6~64.1 μSv/h,住院期间患者胸前体表的累积剂量在15.9~58.8 mGy之间。服药10 min后3.7 GBq药剂量组与5.55 GBq药剂量组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1,P<0.05),服药10 min后男性与女性患者体表5 cm处剂量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5),其他组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甲状腺癌患者131I治疗过程中,患者周围具有较高的辐射水平,应加强对患者的防护及管理,减少周围公众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17.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I全身显像及SPECT显像对于判定病情、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显像有时会出现假阳性结果,即异常浓聚灶并不是残留的甲状腺组织或甲状腺癌转移灶。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些假阳性分布及原因有助于图像的准确判读,更可避免患者后续不必要或过大剂量的131I治疗。笔者就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全身显像假阳性情况分布、特点及其可能的机制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笔者报道了一例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出现重度骨髓抑制的病例,从临床诊断、骨髓造血系统变化、治疗过程是否规范等方面分析该病例特点,并通过文献复习加深了对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疗效以及骨髓造血影响的认识:131I诊治DTC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明显,但随着累积剂量的提升以及患者对131I治疗个体敏感度的不同可能会发生骨髓造血系统的白细胞或血小板一过性下降。对于广泛骨转移患者131I治疗时要高度警惕骨髓抑制的发生,要尽可能考虑累积治疗剂量的因素;尽量延长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出现骨髓抑制现象时,要择期使用131I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