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婷  米红艳  牛双燕  康哲 《当代医学》2021,27(15):130-13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利用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序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4).对照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序贯使用替罗非班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90 d改良Rankin量表(90 d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等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14 d,治疗组NHI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治疗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序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后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1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45例予常规溶栓治疗,试验组46例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再闭塞症状加重时、再闭塞后1d及1周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3个月末患者生活质量评分(mR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再堵塞治疗1d及1周末NIHSS评分及3个月末mR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3个月末预后良好及可自理人数均多于常规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阿普酶溶栓后再闭塞患者,利于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改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对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收集105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尿激酶静脉溶栓患者病历资料,尿激酶溶栓后应用替罗非班治疗者为试验组(n=35),仅尿激酶溶栓治疗者为对照组(n=70).观察两组第7天的疗效,入院时及治疗第7天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入院时、治疗第7天和治疗第30天Barthel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7天试验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升高(P<0.05),无效率明显降低(P<0.05).治疗第7天两组患者的PCT较入院时明显上升,PDW较入院时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患者的PCT高于对照组,PDW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7天、30天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较入院时均显著提升(P<0.05),治疗第30天两患者Barthel指数较治疗第7天显著提升(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第7天、30天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后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在阿替普酶(alteplase,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多模影像连续入取了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小血管病变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且入院时NIHSS评分≤5分和发病在4.5 h内的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病例(n=80)。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是否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分为标准治疗组(n=37)和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n=43);分析治疗后24 h、48 h、7 d或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变化值、临床症状恶化率(进展和复发)、颅内及其他部位出血的发生率、死亡率、90 d后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结果:2组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基础疾病史、溶栓前NIHSS评分、责任血管的构成比、血压、血糖、血脂、院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使用静脉替罗非班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程度有低于阿替普酶静脉标准治疗组的趋势,但2组在治疗后24 h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vs. 2,P=0.519)、48 h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vs. 2,P=0.265)、7 d NIHSS评分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vs. 3,P=0.162);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治疗组临床症状恶化率低于阿替普酶静脉标准治疗组(4.7% vs. 18.9%,P<0.05);2组在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为0,2组90 d后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小卒中静脉溶栓后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和可能更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姚明仁  王幼萌  刘洪波 《安徽医学》2021,42(12):1388-1391
目的 分析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发病4.5~6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溶栓组(34例)和对照组(46例),溶栓组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NIHSS评分,出血发生率以及治疗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根据入院时的NIHSS评分,分为低分组(≤5分)和高分组(>5分),比较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和90 d预后优良率.溶栓组进一步根据90 d预后分为预后优良组(mRS≤1分)及预后不良组(mRS>1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溶栓组治疗1周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和对照组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低分组90 d预后优良率高于高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组和高分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患者中预后优良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尿激酶溶栓预后的危险因素(OR=3.797,95%CI:1.007~14.315,P<0.05;OR=1.087,95%CI:1.005~1.175,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发病4.5~6 h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和死亡率,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或发病至溶栓时间越短,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对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疗效。方法选取中国贵航集团三〇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5月90例超溶栓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双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双抗方案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4 h、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89%,高于对照组患者(80.0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14 d、90 d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d观察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罗非班桥接双抗方案治疗超溶栓时间窗AIS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 h及治疗后7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患者远期效果和血管再通率。结果治疗后12 h、7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远期预后较好者比例及血管再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尿激酶与替罗非班动脉溶栓术联合治疗无明确责任血管的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脑血管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8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三组。尿激酶组(n=30)给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替罗非班组(n=30)给予替罗非班治疗,联合组(n=40)给予尿激酶联合替罗非班动脉溶栓治疗。统计三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率,记录三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检测三组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内皮功能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脑血管储备功能[平均血流速度(MFV)、脑血管反应性(CVR)、屏气指数(BHI)、搏动指数(PI)]、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WBV)、全血低切黏度(LWBV)、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的水平。结果 联合组疗效高于尿激酶组及替罗非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三组的NO上升,PAC-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的平均年龄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小,发病至溶栓时间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短,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高,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明显比预后不良组更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年龄、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卒中分型与溶栓治疗预后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发病至溶栓时间、血糖、入院24h纤维蛋白原水平、入院NIHSS评分、入院24h NIHSS评分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舒张早期左房室瓣峰值流速与舒张早期左房室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在脓毒症预后评估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脓毒症患者共157例。随访28 d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39例)和存活组(118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入院24 h内完善超声心动图,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DTI)技术测定E/e'等。应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E/e'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lat)、左房室瓣环室间隔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与左心室侧壁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平均值(Ea)低于存活组,心率、呼吸频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降钙素原(PCT)、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左房室瓣环室间隔E/e'(E/e' sep)、左心室侧壁E/e'(E/e' lat)、E/e'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T-proBNP〔HR=0.978,95%CI(0.967,0.989)〕、APACHEⅡ评分〔HR=1.032,95%CI(1.009,1.054)〕、SOFA评分〔HR=1.100,95%CI(1.050,1.153)〕、E/e'〔HR=2.469,95%CI(2.071,2.867)〕与脓毒症患者预后有回归关系(P<0.05)。E/e'预测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AUC=0.887,95%CI(0.829,0.944)〕大于NT-proBNP〔AUC=0.821,95%CI(0.743,0.898)〕、APACHEⅡ评分〔AUC=0.604,95%CI(0.503,0.706)〕及SOFA评分〔AUC=0.705,95%CI(0.603,0.807)〕(Z=1.631,P=0.050;Z=4.765,P=0.001;Z=3.057,P=0.001)。当E/e'取临界值为10.34时,灵敏度为87.3%,特异度为86.3%。结论 脓毒症死亡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更重,E/e'可用于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且优于NT-proBNP、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预后具有较大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现代康复理论和实践表明,有效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脑卒中患者功能上的残疾,加速康复进程,降低医疗成本。自我管理项目作为一种新型的健康管理方法,具有“低投入、广覆盖”的优势,为脑卒中幸存患者提供了促进康复的途径,脑卒中康复的基础有赖于患者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目的 系统评价自我管理项目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CENTRAL(Cochrane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EMBase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5月。纳入试验组给予有组织的、系统的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照护和/或空白对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局指标包括生活质量、负性情绪、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RCT,694例患者,文献质量等级均为“B”,总体质量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标准化均数差(SMD)=0.32,95%CI(0.15,0.49),P=0.000 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卒中专门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MD=0.35,95%CI(0.13,0.57),P=0.002;SMD=0.29,95%CI(0.02,0.56),P=0.04〕。试验组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MD=-1.01,95%CI(-2.00,-0.02),P=0.05〕。试验组自我效能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45,95%CI(0.21,0.69),P=0.000 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SE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1,95%CI(-0.11,0.73),P=0.15〕,试验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52,95%CI(0.22,0.81),P=0.000 6〕。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SMD=0.84,95%CI(0.07,1.61),P=0.0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短期干预和长期干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MD=0.70,95%CI(-0.15,1.54),P=0.11;SMD=1.00,95%CI(-0.52,2.52),P=0.20〕。结论 自我管理项目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负性情绪,也可以提高其一般自我效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和其他健康行为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 A2DS2评分是预测卒中相关性肺炎(SAP)最常用的量表,其指标均基于临床症状。已有研究发现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可以预测卒中后感染的发生,且检测方法简单。FT3是否可以预测SAP的发生、A2DS2评分联合FT3是否可以提高SAP的预测价值仍有待研究。目的 探讨A2DS2评分联合FT3对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300例。根据SAP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SAP组和非SAP组。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并于入院7 d内检测FT3水平和进行A2DS2评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发生SAP的影响因素。绘制A2DS2评分、FT3及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AIS患者发生SA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比较其预测能力。结果 SAP组43例,非SAP组25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OR=4.631,95%CI(1.427,15.031)〕、心房颤动〔OR=3.745,95%CI(1.154,12.153)〕、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1.255,95%CI(1.061,1.486)〕、低FT3〔OR=5.024,95%CI(1.526,16.543)〕、A2DS2评分〔OR=1.781,95%CI(1.182,2.683)〕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2DS2评分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5〔95%CI(0.803,0.947)〕,最佳截断值为4.5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89和0.957。FT3预测SAP的AUC为0.874〔95%CI(0.744,0.903)〕,最佳截断值为3.53 pmol/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44和0.903。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的AUC为0.932〔95%CI(0.883,0.98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4和0.860。A2DS2评分联合FT3的AUC高于A2DS2评分(Z=2.159,P=0.03)、FT3(Z=2.392,P=0.02)。结论 A2DS2评分联合FT3预测SAP价值高,可以早期识别SAP高风险患者,有利于及时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高昶  高然  张丽丽  刘宁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561-2566
目的 分析健身活动、社会交往和用脑习惯对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抑郁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6年6月—2017年7月,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首次发病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16例为调查对象。患者发病后3个月,由经过培训的神经内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一般状况调查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健身活动参与情况(剧烈健身活动、中等强度健身活动、轻度休闲健身活动)、社会交往情况(与子女、朋友交流次数)和用脑习惯(阅读、下棋)〕、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病变部位〔脑卒中位置(左/右、前/后)、脑卒中部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有效回收率为83.4%。764例脑卒中患者中有抑郁症状70例(9.2%),无抑郁症状694例(90.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451,95%CI(0.253,0.80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76,95%CI(0.103,0.301)〕、脑卒中位置(前/后)〔OR=2.359,95%CI(1.510,3.562)〕、NIHSS评分〔OR=1.817,95%CI(1.166,3.358)〕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轻度休闲健身活动〔OR=0.503,95%CI(0.277,0.915)〕、与朋友交流次数〔OR=0.189,95%CI(0.110,0.326)〕、脑卒中位置(前/后)〔OR=2.487,95%CI(1.497,4.134)〕、NIHSS评分〔OR=1.901,95%CI(1.154,3.130)〕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参加轻度休闲健身活动、多与朋友交流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保护因素,而脑卒中位置位于前部及NIHSS评分≥5分是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用脑习惯与老年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尚晓峰  张莹  李虹  王苏  冉秀荣  王潭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0):3834-3838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老年脑卒中患者的数量也逐年增加,卒中后抑郁(PSD)作为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目前尚缺乏有意义的预测指标。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与PSD的相关性,为早期临床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12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发生情况〕、临床资料〔疾病共存(共存疾病≥5种)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TOAST分型〕。依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衰弱筛查量表(FRAIL)评分分为无衰弱组(n=85,FRAIL评分<3分)和衰弱组(n=33,FRAIL评分≥3分);依据患者发病后随访6~12个月时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Ⅳ)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将患者分为无PSD组(n=73,HAMD评分<7分)和PSD组(n=45,HAMD评分≥7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PSD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31,95%CI(1.055,1.211),P<0.001〕和入院时mRS评分〔OR=4.626,95%CI(2.027,10.561),P<0.001〕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衰弱的影响因素;年龄〔OR=1.060,95%CI(1.005,1.118),P=0.031〕、衰弱〔OR=2.855,95%CI(1.144,7.126),P=0.025〕是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PSD的影响因素。无衰弱组患者 25例(29.4%)发生PSD,衰弱组患者 20例(60.6%)发生PSD,衰弱组患者PSD发生率高于无衰弱组(P=0.002)。随着PSD程度的增加,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衰弱发生率无明显趋势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衰弱情况与其发生PSD密切相关,及时对其进行衰弱评估可预测PSD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背景针灸治疗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但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尚未明确。目的探究针灸辅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海安市中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针灸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药物(尿激酶联合乌司他丁)治疗,针灸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针灸辅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治疗中(治疗第2周)及治疗后(治疗结束)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IL-8水平。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评价。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DL、NIHSS评分及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患者324例,其中对照组162例,针灸组16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合并高血压发生率、合并糖尿病发生率、合并高脂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及ADL、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中、治疗后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1.36%(148/162)〕高于对照组〔79.01%(128/162)〕(χ2=9.783,P=0.002)。结论针灸辅助治疗可进一步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关系,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107例,根据溶栓后24h内随访的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是否发生HT,将入选患者分为HT组(n=32)和非HT组(n=75),对可能的HT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其对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预测的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T组与非HT组AIS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均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7(1.028~1.171)、4.238(1.002~17.928)、1.061(1.009~1.114),P<0.05]。ROC曲线显示,总胆红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3、0.698、0.769。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风险相关,可作为HT的风险预测因子,联合吸烟、入院时NIHSS评分可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18.
吴爱萍  王金柱  韩芳  李茜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8):2176-2181
背景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引起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关于ARDS的诊断标准也随之改变,2012年提出的ARDS柏林标准使得ARDS的诊断更为准确,然而基于这个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影响基于ARDS柏林标准诊断的ARDS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2-10-01至2017-09-30收治的177例符合ARDS柏林标准的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177例患者均经积极治疗,根据住院28 d时生存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疾病及治疗情况、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入院时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177例患者中79例(44.6%)存活(生存组),98例(55.4%)死亡(死亡组)。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年龄、BMI、ARDS类型、ARDS分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合并休克率、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情况、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95%CI)=2.536(1.120,4.653),P<0.01〕、ARDS类型(肺内型)〔OR(95%CI)=1.055(0.424,3.423),P<0.01〕、ARDS分级(重度)〔OR(95%CI)=3.363(1.763,5.236),P<0.01〕、入院72 h液体累积平衡(正平衡)〔OR(95%CI)=1.163(0.512,3.563),P<0.01〕、APACHEⅡ评分(15~25分)〔OR(95%CI)=2.224(1.046,4.255),P<0.01〕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OR(95%CI)=0.856(0.326,1.563),P<0.05〕则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65岁、肺内型ARDS、重度ARDS和入院72 h液体累积正平衡、APACHEⅡ评分(15~25分)是ARD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MI>24.0 kg/m2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不伴感染症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7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00例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应用注射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于静脉溶栓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根据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40)。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史(包括高血压、卒中、糖尿病、心房颤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及入院时NLR、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LR对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NLR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吸烟比例、有高血压史比例、有卒中史比例、有糖尿病史比例、有心房颤动史比例、有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比例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年龄[比值比(OR)=1.044,95%置信区间(CI):1.009~1.082,P<0.05]、NIHSS评分(OR=6.966,95%CI:2.801~17.327,P<0.001)和NLR(OR=1.165,95%CI:1.018~1.333,P<0.001)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NLR评估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6,最佳界值为 3.39,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7.5%、75.6%。结论 入院时NLR是不伴感染症状AIS患者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评估静脉溶栓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急性大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不同程度的高钠血症患者与其院内死亡有关,但关于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关系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及其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心外科住院的AAD患者415例。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的四分位数将AAD患者分为Q1组(≤136 mmol/L)、Q2组(137~138 mmol/L)、Q3组(139~140 mmol/L)、Q4组(≥141 mmol/L),并收集AAD患者的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4组AAD患者术后30 d的累积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探讨入院时不同血钠水平AAD患者与其术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以及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根据入院时血钠水平将AAD患者分为Q1组114例、Q2组103例、Q3组102例、Q4组96例。4组年龄、Stanford A型比例、Stanford A型死亡率、院内死亡率、尿素氮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氯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Q4组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其他3组(P<0.05),Q4组院内死亡率高于Q1组(P<0.05)。4组AAD患者术后30 d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94,P=0.012);其中Q1组生存率与Q3、Q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82,9.632;P=0.012,0.002)。在未调整的Cox回归模型中,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90〔95%CI(1.264,6.604),P=0.012〕和3.253〔95%CI(1.447,7.312),P=0.004〕;调整年龄、性别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2.825〔95%CI(1.228,6.502),P=0.015〕和3.241〔95%CI(1.441,7.290),P=0.004〕;完全调整模型后,Q3、Q4组的死亡风险分别为3.086〔95%CI(1.242,7.671),P=0.015〕和3.370〔95%CI(1.384,8.204),P=0.007〕。Q2组死亡风险在三个模型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3.634,95%CI(1.638,8.086),P=0.002〕、血糖〔HR=1.077,95%CI(1.025,1.132),P=0.002〕、α-HBDH〔HR=1.001,95%CI(1.001,1.002),P<0.001〕、血钠〔HR=1.068,95%CI(1.029,1.109),P=0.001〕是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 入院时血钠水平与AAD患者术后院内死亡相关,高水平的血钠可能会增加其术后院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