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基于血栓弹力图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孕妇凝血状态。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0名为正常健康孕妇(纳入对照组),50例为出现HDCP的孕妇(纳入研究组)。所有孕妇均接受凝血指标检测、血小板指标检测以及血栓弹力图检测。比较两组之间以及研究组中不同病情孕妇之间的上述各项检测指标;分析血栓弹力图中各项指标与凝血指标与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的PT、APTT、R、K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TT显著长于对照组(P <0.05),FIB、D-D、PDW、MPV、Angle、MA、LY30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PLT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孕妇随着病情加重,PT、APTT、R、K逐渐缩短,TT逐渐延长,FIB、D-D、PDW、MPV、Angle、MA、LY30逐渐升高,PLT逐渐降低。R与PT、APTT呈正相关;K与FIB、D-D呈负相关;Angle与FIB、D-D呈正相关;MA与PLT呈负相关,与PDW、MPV呈正相关;LY30与FIB、D-D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与凝血功能检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福州市中医院就诊的214例患者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ngle值)、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值)]与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检测对象R值、K值、Angle值、MA值、PT、APTT、TT、Fg、D-D、FDP中位数分别为4.95 min,1.4 min,69.5°,68.65 mm,11.4 s,28.1 s,17.75 s,2.98 g/L,0.55μg/ml,2.18μg/ml。TEG参数中的R值与TT呈正相关,与D2聚体呈负相关;K值与PT、Fg、D-D、FDP均呈负相关,而与TT呈正相关;Angle值与PT、Fg、D-D、FDP均呈正相关,而与TT呈负相关;MA值与PT、Fg、D-D、FDP均呈正相关,与TT呈负相关。结论TEG与凝血功能具有明显相关性,TEG与凝血功能检查联合检测可有效对患者凝血功能状态给予评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基于血栓弹力图(TEG)制定的干预措施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宿迁市宿城区人民医院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每组27例。对照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73.14±2.58)岁;试验组男14例、女13例,年龄(73.15±2.64)岁。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干预措施,试验组给予基于TEG制定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事件概率、凝血功能、TEG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χ2检验。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栓事件的总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7,P=0.030)。干预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D-D、Fib水平降低,PT、APTT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的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T、APTT时间比对照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TEG指标[反应时间(R)、凝血时间(K)、最大振幅(MA)、α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TEG指标均优于干预前(均P<0.05),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术期应用基于TEG制定的干预措施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静脉血栓,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曹倩  孙静  钱磊  晁艳艳 《安徽医药》2019,40(2):151-155
目的 探讨不同中毒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收治的61例ACOP患者,根据一氧化碳中毒诊断及分级标准,分为轻度组(35例)和中重组(26例),选取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同时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及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血凝速率(Angle角)、血块强度(MA)、血凝综合指数(CI),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所有ACOP患者随访28天,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42例)和死亡组(19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在ICU住院时间(d)、机械通气时间(d)、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及TEG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PT、APTT、TT短于轻度组患者,D-D、FDP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与轻度组患者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PT、APTT、TT缩短,FIB、D-D、FD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指标中,轻度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比较,R值缩短,MA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组患者R值、K值显著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显著升高(P<0.05)。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比较,R值、K值缩短(P<0.05),Angle角、MA值、CI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EG检测中R值分别与PT、APTT呈正相关(P<0.05);K值与APTT呈正相关(P<0.05),与FIB呈负相关(P<0.05);Angle角分别与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D-D呈正相关(P<0.05);MA值与FIB呈正相关(P<0.05);CI值分别与PT、APTT呈负相关(P<0.05),与FIB呈正相关(P<0.05)。结论 ACOP患者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对监测ACOP患者凝血功能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香豆素类(包括华法林过量和毒鼠药中毒)相关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2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血液科诊治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香豆素类类型分为A组(华法林过量,34例)和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27例)。A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2~82岁(中位年龄71岁);B组男15例、女12例,年龄19~88岁(中位年龄53岁)。出血症状严重者给予静脉滴注维生素K1 10~60 mg/d,辅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比较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变化及维生素K1解毒时间。采用t检验。结果 A组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1治疗前PT[(111.58±46.50)s]、APTT[(100.02±20.58)s]与治疗后PT[(17.13±4.30)s]、APTT[(37.77±58.91)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无出血表现患者仅需暂停华法林。B组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1治疗前PT[(102.13±75.34)s]、APTT[(84.02±48.24)s]与治疗后PT[(17.39±4.43)s]、APTT[(33.03±7.78)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华法林过量伴出血表现患者维生素K1解毒时间1 d,香豆素类鼠药中毒患者维生素K1解毒时间1个月至1年,两者维生素K1解毒时间不同(P<0.01)。结论 华法林、香豆素类鼠药均属于香豆素类抗凝剂,其用药过量或中毒,维生素K1治疗均有效;因为2种药物使用目的及半衰期不同,故两者过量后的解毒方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血栓弹力图(TEG)和凝血四项各参数在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于我院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围术期开展观察,记录其TEG、凝血四项、血小板(PLT)的检测结果,将TEG的主要参数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参数(K)、弹力图最大切角(Angle角)、弹力图最大振幅(MA)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PLT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绘制ROC曲线,分析TEG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诊断价值。结果 TEG中的R值与PT值无相关性(r=0.014,P=0.488),与APTT同样无相关性(r=-0.014,P=0.467)。K值与FIB呈明显负相关性(r=-0.288,P <0.001),Angle与FIB呈明显正相关性(r=0.273,P <0.001),MA值与FIB值呈现明显正相关性(r=0.415,P <0.001)。K值与PLT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r=-0.164,P=0.010),Angle与PLT呈现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继发肺动脉栓塞(PE)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提高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COPD患者共245例,其中男143例,女102例,年龄(58.6±10.3)岁,随访时间11.0~22.5个月。采用CT肺动脉造影确诊继发PE共29例(11.84%),记录确诊PE的时间;比较PE组和非PE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凝血指标、炎症指标和CT肺动脉定量参数,采用Cox分析影响继发PE的主要危险因素。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发现,PE组重症肺炎和心力衰竭比例升高、预防性抗凝治疗比例较低、COPD严重分级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凝血指标比较发现,PE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缩短[(34.3±4.5)s比(41.6±4.8)s]、D-二聚体[(0.5±0.1)mg/L比(0.2±0.1)mg/L]和纤维蛋白原(FIB)[(4.2±0.4)g/L比(3.3±0.2)g/L]水平均升高(均P<0.05);炎症指标比较发现,PE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9.8±1.3)mg/L比(6.5±1.1)mg/L]、白介素-6(IL-6)[(56.5±12.3)mg/L比(42.2±9.6)mg/L]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5.6±8.7)mg/L比(22.4±6.5)mg/L]水平均升高(均P<0.05);CT肺动脉定量参数比较,PE组肺动脉压力升高[(45.6±6.3)mmHg比(38.9±5.4)mmHg(1 mmHg=0.133 kPa)]、血流灌注速度降低[(21.8±4.7)cm/s比(32.4±5.2)cm/s]、肺气肿评分增加[(8.6±2.4)分比(4.5±1.3)分](均P<0.05)。经Cox分析发现,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COPD严重分级较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hs-CRP水平升高、血流灌注速度降低均是继发PE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临床中针对未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COPD严重分级较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hs-CRP水平升高、血流灌注速度降低的COPD患者应高度警惕继发PE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晚期D-二聚体(D-D)和凝血四项检测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孕妇,均测定了D-D和凝血四项筛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0例健康孕晚期孕妇作为对照组,4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晚期孕妇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APTT、TT和PT显著低于对照组,D-D、FIB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D和凝血四项检测对于准确评估孕妇晚期凝血状态,对早期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提供治疗指导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2007年5月至2012年4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新生儿病例(不良反应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儿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症状、凝血功能检查[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和临床转归。用于对照的正常新生儿(正常对照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引自文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结果不良反应组共纳入新生儿36例(男19例,女17例),占同期应用该药新生儿768例的4.7%。正常对照组新生儿32例(男25例,女7例)。不良反应组APTT、PT、TT均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50.3±14.4)s比(42.5±6.4)s,P<0.05;(16.2±3.9)s比(13.4±2.6)s,P<0.01;(21.2±4.5)s比(16.3±3.7)s,P<0.01];而FIB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7±0.4)g/L比(2.0±0.6)g/L,P<0.05]。出生胎龄<34周、体重<2000 g、出生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停药并给予维生素K1等对症支持治疗后,34例(94.4%)凝血功能在7 d内恢复正常,2例(5.6%)因原发病恶化死亡。结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4.7%。早产、低体重、有窒息史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新生儿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那曲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RSA)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RSA患者112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年龄(29.36±2.82)岁,流产次数(4.79±0.45)次,孕周(7.64±0.75)周;观察组年龄(29.29±2.80)岁,流产次数(4.77±0.43)次,孕周(7.68±0.77)周。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那曲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凝血4项[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与血清TSP-1、sflt-1水平及不良反应、保胎结局。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T、TT、APTT长于对照组[(12.46±1.02)s比(11.63±1.05)s、(14.40±1.17)s比(13.25±1.16)s、(29.67±2.12)s比(26.92±2.19)s],FIB低于对照组[(3.56±0.34)g/L比(4.02±0.3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SP-1、sflt-1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83±0.07)μg/L比(1.17±0.09)μg/L、(7 512.06±731.65)μg/L比(9 050.79±722.10)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315、11.201,均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7/56),与对照组的5.36%(3/5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保胎成功率为83.93%(47/56),高于对照组的66.07%(3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9,P=0.030)。结论 那曲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复发性流产能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并下调血清TSP-1、sflt-1水平,降低流产率,提高保胎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灌注参数联合血清D-二聚体(D-D)对急性胰腺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济宁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117例AP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MAP组(轻度): 42例(男25例、女17例),年龄(57.9±8.3)岁;MSAP组(中度):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58.6±8.1)岁;SAP组(重度):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57.4±8.7)岁。根据入院28 d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95例)、死亡组(22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灌注扫描检查,同时采用免疫乳胶比浊法检测血清D-D表达水平。比较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相关参数及血清D-D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分析螺旋CT灌注参数、血清D-D表达水平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螺旋CT扫描相关参数联合血清D-D预测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计数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χ2t检验比较,多组间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AP患者BF、BV等参数及血清D-D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而MTT、PS等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0.283,均P>0.05)。随着病情加重,BF、BV明显下降(P<0.05),而血清D-D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死亡组BF[(59.57±8.36)ml·100 g-1·min-1比(87.06±23.59)ml·100 g-1·min-1]、BV[(6.05±1.87)ml/100 g比(15.82±8.63)ml/100 g]明显低于存活组,而血清D-D[(1.47±0.28)mg/L比(0.84±0.39)mg/L]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755、15.161、11.205,均P<0.001);BF、BV等参数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呈负相关(r=-0.573、-0.585,均P<0.05),血清D-D水平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r=0.617,P<0.05),而MTT、PS等参数与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无明显相关性(r=0.175、0.207,均P>0.05);BF、BV等参数联合血清D-D预测重症胰腺炎(SAP)和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优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螺旋CT灌注参数(BF、BV)联合血清D-D在预测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性。方法 对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符合条件的937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根据有无DPN分为DPN组和无DPN组,并收集其一般资料及临床指标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通过统计学分析D-D与DPN相关性。结果 无DPN组男367例,女253例,年龄(53.49±12.40)岁;DPN组男194例,女123例,年龄(58.02±10.88)岁。与无DPN组相比,DPN组更高龄(P=0.001),病程更长(P<0.001),更高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P=0.012)、肌酐(Cr)(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24)、D-二聚体(D-D)(P<0.001),以及更高比例的高血压(P=0.013)。将单因素中有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模型中,结果发现:DPN与年龄[比值比(OR):1.021,95%置信区间(CI):1.006~1.035,P=0.004]、DM病程(OR:1.029,95%CI:1.006~1.053,P=0.013)、HbA1c(OR:1.155,95%CI:1.063~1.256,P=0.001)、Cr(OR:1.009,95%CI:1.001~1.016,P=0.025)、LDL-C(OR:1.221,95%CI:1.049~1.422,P=0.010)、D-D(OR:1.001,95%CI:1.000~1.002,P=0.004)有关。结论 D-D可能是DPN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时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TEG(K值)、TEG(α角)]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ACS的老年患者183例,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复杂病变组(111例)、非复杂病变组(72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间Fib、TEG(K值)、TEG(α角)水平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l-Wallis检验、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组Fib水平高于非复杂病变组及对照组[(4.23±1.05)g/L比(3.84±0.71)g/L、(3.76±0.8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0,P=0.012);复杂病变组TEG(K值)低于非复杂病变组及对照组[(2.18±0.42)min比(2.32±0.59)min、(2.41±0.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0,P=0.03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是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危险因素(OR=2.023,P=0.015),TEG(K值)是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保护因素(OR=0.591,P=0.018);通过ROC分析,Fib联合TEG(K值)预测老年ACS患者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曲线下面积为0.756,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6.68%和63.5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67 g/L和2.07 min。结论 老年ACS患者入院时Fib和TEG(K值)水平与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相关,对冠状动脉复杂病变有预测价值,Fib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EG(K值)为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囊泡膜核苷酸转运体(vesicular nucleotide transporter,VNUT)基因对大鼠胰腺β细胞(INS-1)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6月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和酶联免疫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脑小血管病(CSVD)患者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CSVD患者共97例,其中男56例、女41例,年龄65~85岁,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分为CSVD认知正常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门脉高压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后患者应激反应水平、肝功能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进行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5例,年龄(48.32±4.25)岁,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49.61±4.41)岁,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应激反应水平、营养状态。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为(39.68±4.23)U/L,高于对照组(35.89±4.50)U/L,总胆红素(TBil)水平为(14.22±2.63)μmol/L,低于对照组(18.54±2.1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转铁蛋白(TRF)水平、前白蛋白(PA)水平、预后营养指数(PNI)分别为(2.78±0.30)g/L、(3.33±0.42)g/dl、(58.24±3.34),均高于对照组(2.53±0.38)g/L、(2.98±0.40)g/dl、(55.62±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C反应蛋白(CRP)、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分别为(14.08±3.62)mg/L、(13.42±0.62)s,均低于对照组(20.35±4.25)mg/L、(15.75±0.8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TIPS术后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肝功能,降低应激反应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术中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对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2年2月至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40例年龄在3~1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在七氟烷全身麻醉下行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及利多卡因持续静脉泵注组(L组),每组各20例。N组男7例、女13例,年龄6(5,8)岁;L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7(5,8)岁。患儿在诱导后,L组先静脉注射1 mg/kg利多卡因,继而以2 mg/(kg·h)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N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对照。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躁动评分,躁动发生率,苏醒期麻醉药物追加次数;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拔管后30 min疼痛评分,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Pearson Chi-Square检验。结果 L组患儿苏醒期WATCHA躁动评分较N组患儿低[1(0,2)分比3(0,4)分,P<0.05],L组患儿躁动发生率低于N组[20%(4/20)比50%(10/20),P<0.05],L组患儿苏醒期麻醉药物追加率低于N组[15%(3/20)比60%(12/20),P<0.01]。L组患儿拔管时间短于N组[(13.00±7.33)min比(19.40±7.39)min,P<0.01],L组患儿恢复室停留时间短于N组[(42.00±7.85)min比(50.15±7.14)min,P<0.01],L组患儿拔管后30 min疼痛评分低于N组[0(0,2)分比2(0,2)分,P<0.05]。结论 持续静脉泵注利多卡因可以减少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及恢复室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对加速患儿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