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远期疗效进行分析,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6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患施行手术治疗,37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9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应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随访26-121个月,平均87个月。远期疗效良好,骨折全部愈合,无痛可负重,但延迟1-3个月手术AOFAS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延迟三个月以上术后较术前无明显提高。结论:延迟1-3个月手术的踝关节骨折如踝穴恢复完整并获得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宜行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否则宜行关节融合术。延迟三个月以上手术的骨折,由于软骨和软组织发生退变,难以获得解剖复位,宜行关节融合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腓骨远端"Z"字延长治疗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2月,采用腓骨远端"Z"字延长治疗5例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男4例,女1例;年龄23~58岁,平均38岁。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开始功能锻炼后,逐渐出现踝穴增宽的相关症状,至此次入院时间为5~36个月,平均13.2个月。侧压试验阳性2例,阴性3例。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50.2±17.3)分。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5.6个月。术后出现患肢轻中度肿胀,患侧足背前外侧皮肤麻木症状,均逐渐好转。X线片复查示腓骨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2~15周,平均13.5周。术后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为(76.8±11.2)分,末次随访时为(85.4±3.2)分,术后功能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短缩是踝关节骨折后踝穴增宽主要原因;腓骨远端"Z"字延长可有效缩小踝穴宽度,增加踝关节稳定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滑动撑开配合解剖钢板治疗腓骨短缩和旋转畸形的手术技术与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3月对17例踝部骨折术后腓骨畸形患者行手术矫正;从第一次手术至畸形愈合矫正时间平均(5.59±1.94)个月;术前常规行影像检查,对腓骨短缩和旋转畸形进行个体化评估,术中截骨后采用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恢复腓骨长度和旋转。[结果] 1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65±11.10)个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术后AOFAS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而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影像学显示术后骨折线愈合时间(11.88±1.32)周,且力线恢复良好。[结论]滑动撑开技术配合解剖钢板能很好地纠正腓骨长度和旋转畸形,恢复踝穴的匹配,改善踝关节功能,有助于延缓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手术技术。[方法] 2015年12月~2017年5月25例(25踝)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软骨损伤患者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取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记录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后足与踝关节评分(AOFAS HA score)评价踝关节功能,并行影像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I期愈合,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7.53±5.24)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MRI显示重建距腓前韧带良好,修复的距骨软骨均较术前影像改善,VAS由术前的(4.15±0.93)分降低至术后的(0.99±0.80)分,AOFAS HA评分由术前的(55.60±4.2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32±7.6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腱转位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联合踝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合并距骨骨软骨损伤创伤小、并发症少、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5—2016-05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42例后Pilon骨折,末次随访时采用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疼痛VA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39例骨折获得解剖复位,3例骨折关节面出现台阶(分别为0.5、0.8、1.0 mm)。4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6(12~2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骨折复位丢失与内固定失败发生。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4(12~16)周。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功能AOFAS评分为80~96分,平均87.5分;踝关节骨关节炎评分为0~2分,平均0.4分;休息状态下踝部疼痛VAS评分平均0.6(0~2)分,运动状态下踝部疼痛VAS评分平均0.8(0~4)分。结论采用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显露直接、操作方便,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对23例术前诊断为踝部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合并早、中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采用腓骨斜形或横形截骨,旋转延长后植骨内固定.17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17例获得12~45个月(平均29.1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13.1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2.1周(11~15周).术前踝关节AOFAS评分为21~47分(平均29分),术后12个月评分为56~91分(平均81分),优5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76.5%.术后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术后出现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2例患者在随访时X线片示关节炎有轻微进展,予以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保守治疗后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外踝畸形愈合的踝关节骨折采用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近期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高能量损伤导致粉碎性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0-12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3例粉碎性Pilon骨折,前方入路主要复位前侧关节面,根据骨块位置选择前内侧或前外侧入路。后侧入路主要为后外侧及后内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和后踝骨折;后内侧入路一般用来观察后侧关节面,复位后用钢板固定后踝骨折。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4.5(7~2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已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8周。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Burwell-Charnley评价系统进行评估:解剖复位17例,复位良好13例,复位较差3例。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61~93分,平均85.2分;其中优14例,良12例,可4例,差3例。2例出现切口浅层感染,予以换药联合静脉抗生素治疗后治愈。1例术后出现切口渗液,通过换药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后愈合。结论 粉碎性Pilon骨折具有损伤能量大、软组织挫伤严重、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等特点,术前需充分评估选取合适手术入路与复位固定方法,做好软组织准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对23例术前诊断为踝部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合并早、中期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采用腓骨斜形或横形截骨,旋转延长后植骨内固定.17例获得完整的随访资料,应用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kle Society,AOFAS)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 17例获得12~45个月(平均29.1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13.1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2.1周(11~15周).术前踝关节AOFAS评分为21~47分(平均29分),术后12个月评分为56~91分(平均81分),优5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76.5%.术后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保守治疗痊愈.2例术后出现足外侧皮肤感觉麻木.2例患者在随访时X线片示关节炎有轻微进展,予以关节腔内注射施沛特,保守治疗后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外踝畸形愈合的踝关节骨折采用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近期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后外踝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踝关节骨折外踝畸形愈合患者行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15例获得完整随访,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15例获12~50个月随访,平均33个月。骨折均愈合,力线恢复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失败、骨不连、畸形复发等。结论踝关节骨折外踝畸形愈合采用腓骨旋转延长截骨术治疗,可使踝关节功能获得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4月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2例踝父节骨折患者的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美国足踝机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评分)、骨折部位的疼痛评估(VAS评分)、患者满意度、踝关节活动度.并对踝关节健侧与患侧的关节活动度差异,以及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不同部位(单踝、双踝、三踝骨折)之间、不同随访时限之间这二种情况下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5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AOFAS评分平均为93.6分,优良率100%;VAS评分平均为0.17分,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为9.62分.健、患侧踝关节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O分型之间、骨折累及小同部位之问、不同随访时限之问的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6例涉及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2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根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优19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选择手术方式和固定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涉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最大限度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三角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共22例。两组患者均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内踝间隙和下胫腓间隙,以及中期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的表现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损伤暴力程度、腓骨骨折线高度、是否完全脱位、后踝骨折率、后踝固定率、内固定物取出率、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1例未修复组的内踝间隙为3.7 mm,下胫腓间隙为4.5 mm;17例对照组的内踝间隙为3.4 mm;下胫腓间隙为4.4 mm。术后约3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8.3分和94.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4分和1.5分。术后约5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7.1分和93.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5分和1.2分。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术后约3、5年时随访的AOFAS评分、VAS评分与三角韧带完整与否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与术后5年随访时AOFAS评分(P=0.021)相关。结论对于PER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在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螺钉固定后,残留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不会影响45岁以内患者的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2005年9月至2012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踝关节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57岁,平均27.3岁;均为内踝、腓骨骨折合并Tillaux-Chaput和Volkmann骨折。8例Tillaux-Chaput骨折经X线片确诊,7例经CT扫描确诊。依据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Ⅲ度11例,旋前外旋型Ⅳ度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复位腓骨骨折后以钢板固定,复位Volkmann骨折后以1~2枚空心螺钉固定;采用内侧弧形切口显露内踝骨折,复位后以空心螺钉固定;于胫骨前结节做纵行切口,复位Tillaux-Chaput骨折后以空心螺钉固定。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 随访8~20个月,平均12.5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36周,平均23.5周。末次随访时12例行走正常,3例轻度跛行。AOFAS评分71~94分,平均85.4分;其中优9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86.7%(13/15)。3例踝关节活动受限,3例下地负重行走时疼痛不适。结论 Tillaux-Chaput及Volkman骨折多发生于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时,X线检查容易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治疗要求精确复位及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经皮骶髂螺钉和后方张力带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后方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患者40例,其中经皮骶髂螺钉组和后方张力带钢板各20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资料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分型、ISS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骶髂螺钉组待术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钢板组(P<0.05),但术中放射次数较多(P<0.05)。而术后Majeed评分和Matta评分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骶髂螺钉组发生两例神经损伤,钢板组发生两例术后切口感染,无其他重大手术并发症。结论 骶髂螺钉应用于不稳定骨盆后方骨折脱位患者中,对软组织创伤小,更适合作为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经皮由前向后与由后向前置入拉力螺钉治疗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2017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HaraguchiI型后踝骨折病人49例,按治疗方法,24例采用经皮由前向后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25例采取后外侧入路有限暴露并复位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结果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在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螺钉组透视次数显著多于后方螺钉组(P<0.05);前方螺钉组腓骨侧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后方螺钉组(P<0.05);前方螺钉组失血量显著小于后方螺钉组(P<0.05)。平均随访时间(17.61±3.85)个月。两组在完全负重行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均显著增加,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踝关节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显示前方螺钉组5例关节面复位不良,而后方螺钉组2例关节面复位不良。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前方螺钉内固定及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后踝骨折均可治疗三踝骨折,后者复位及固定质量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和探讨复杂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后踝固定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阐明后踝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的重要性。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9~68岁,平均36岁。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型13例,旋后外旋型Ⅲ型7例,旋后外旋型Ⅳ型12例。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同时定期随访,对踝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定。结果:32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7~20个月,平均14.5个月,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疗效评定按照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推荐的足踝评分系统评分如下:优(90~100分)23例,良(80~89分)7例,可(70~79分)2例,差(<69分)0例。结论:后踝骨折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对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采用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的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21~50岁,平均34.5岁。受伤原因:扭伤10例,直接暴力骨折20例。左踝12例,右踝18例。30例病人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内踝应用解剖型钩钢板固定,合并外踝及后踝骨折的病人,外踝应用解剖钢板固定,后踝应用空心螺钉或钢板固定。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踝关节活动度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病人的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30例病人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1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甲级愈合,无感染、皮瓣坏死、骨折移位、内固定松动、骨不愈合等并发症出现。手术前后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12.0±10.0)分、(90.0±3.1)分,VAS评分分别为(5.4±1.0)分、(1.3±0.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平均踝关节活动度为60.2°±6.2°。结论 采用内踝解剖型钩钢板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固定牢固,操作方便,病人术后功能恢复好,是治疗粉碎性内踝骨折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至2009年1月采用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治疗三踝骨折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3~58岁,平均41岁;左踝5例,右踝6例;开放骨折2例,闭合骨折9例。根据Lauge-Hansen分型均为旋前外旋型Ⅳ度,后踝骨折均超过关节面的25%。结果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6个月,平均15.8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骨折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1.6周。术后采用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评分为83~100分,平均87.2分。结论胫骨远端后内侧解剖接骨板固定后踝是治疗三踝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一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d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Rupture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may occur during a trauma in pronation-external rotation of the foot or, less commonly, during a direct trauma of the ankle. When an isolated fracture of the medial malleolus is present, it is more likely that a direct trauma has occurred. A 36-year-old man with a non-displaced medial malleolar fracture was evaluated. Repair of the tendon and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were performed. Twenty-four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fracture was completely healed, the patient was asymptomatic, he had a normal ankle range of motion, and the function and strength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were equal to those on the contralateral side. Early surgical repair of the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 combined with malleolar fracture reduction is recommended to avoid progression to a plano-valgus foo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