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经眶外侧壁到达中颅窝的解剖进路,明确入路中的重要解剖标志。方法 观察10例颅骨标本,定位重要的骨性解剖标志。内镜下解剖5例(10侧)新鲜冷冻尸头标本,采用经眶进路到达颅中窝。结果 内镜下经眼眶外眦切口进路,磨除蝶骨大翼可以获得进入中颅窝的通道,清晰显露颞叶、海绵窦外侧壁、动眼神经、滑车神经、Meckel腔、三叉神经半月结及其分支神经、岩尖部、脑膜中动脉、岩浅大神经等重要结构。解剖定位标志包括眶骨缘、泪孔、眶上裂、眶下裂、颞肌、海绵窦外侧壁、颞骨岩尖等。结论 内镜经眶外侧壁进路可以进入中颅窝,显露海绵窦外侧壁、颞极、颞骨岩尖等重要结构,为处理中颅窝及颅眶沟通区域病变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单侧上颌骨全切术的解剖进路,明确进路中的解剖标志。方法 10例干颅骨标本,观察上颌骨周围毗邻关系,定位上颌骨全切术中的截骨线;解剖5例(10侧)尸头标本,模拟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上颌骨全切术。结果 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上颌骨全切术的主要步骤:①经鼻径路:经鼻行上颌窦内侧壁切除;②经口径路:唇龈沟切口,形成半侧面中掀翻进路,显露上颌骨前壁及后外侧壁,解剖上颌动脉,定位硬腭截骨线;③经眶径路:做外眦延长切口,骨膜下分离显露眶外侧壁及眶底壁,通过眶下裂定位显露颧弓和颧颌缝;④截骨:分别于上颌骨额突及鼻骨、颧弓、硬腭、上颌结节与翼突连接处四个区域截骨,完整切除上颌骨。结论 内镜下经鼻-口-眶联合径路可以完整切除单侧上颌骨,避免传统入路大的面部切口,该术式为上颌骨区域病变治疗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4.
例1男,25岁。左眶上缘胀痛15 d于1998年8月27日入院。CT片示左额窦内阴影,眶上壁及额窦外侧壁、部分颅内板骨质破坏。采用冠状径路切除肿瘤。沿发际内0.5~1.0 cm行一冠状切口,或单侧跨中线弧形切口,向下翻起额部皮瓣,将额窦瘤体外侧额骨瓣掀起,分块或整块摘除瘤体。对于额部较小骨质缺损,以自体额骨瓣修复,较大者以塑形钛网进行即时修补。术中见额窦外侧壁破坏,呈2 cm×2 cm缺损。眶上壁破损达3 cm×3cm,前颅底轻度破损。瘤组织质脆、无包膜,充满窦腔。病理报告:额窦骨化纤维瘤。  相似文献   

5.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CT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CT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CT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安全实施耳内镜手术,避免面神经损伤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2例2 4侧成人尸头样本进行解剖,暴露面神经全程,对面神经进行相关解剖测量,从外耳道、鼓窦、迷路(乙状窦)后径路用耳内镜对面神经进行观察。结果所有标本均能通过上述径路在耳内镜下完整观察面神经全程,且清晰显露面神经隐窝以及咽鼓管鼓口周围结构。面神经垂直段恰位于骨迷路中轴线位置,面神经水平段介于外半规管和镫骨头之间;面神经鼓室段和上半规管顶、外半规管上缘距离分别为(8.59±1.75)mm和(3.83±1.11)mm,面神经乳突段距后半规管下缘距离为(3.13±1.53)mm;面神经乳突段和外耳道前、后壁距离分别为(10.50±1.91)mm和(3.8 5±0.9 9)mm;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和面神经鼓室段之间垂直距离为(2.2 1±0.7 6)mm,鼓索神经和面神经乳突段间夹角为2 7.3 0°±5.9 7°,内耳门外侧距乳突骨质表面水平距离为(33.82±2.80)mm,内耳门上缘距岩骨上缘距离为(4.96±1.40)mm。结论耳内镜可以清晰显示显微镜难以暴露的手术区域,能清晰分辨并避免损伤面神经,在耳显微外科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颅骨标本颈静脉孔及周围重要结构和在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窝A型入路,获得相关的国人解剖学数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例颅骨标本测量颈静脉孔大小及与周围重要结构间距离;应用10例尸头标本对颞下窝A型入路的相关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和测量。结果 1颈静脉孔外口距茎突根(4.17±1.99)mm、距茎乳孔(6.06±1.71)mm、距舌下神经管(2.41±1.23)mm;2面神经鼓室段长度(9.66±1.41)mm、乳突段长度(16.08±2.15)mm、面神经锥段距外半规管(1.08±0.41)mm;3颈静脉球距面神经乳突段(6.56±1.81)mm、距后半规管弓峰下缘(3.67±1.27)mm;4岩骨内颈内动脉垂直段长度(10.36±2.31)mm、水平段长度(19.41±2.02)mm;5后半规管弓峰下缘距寰椎横突(31.22±1.93)mm、乙状窦垂直臂距下颌关节(19.17±1.51)mm、乳突尖距岩尖(53.91±4.82)mm。结论颞下窝A型入路可充分暴露颞下窝后部及迷路下区特别是颈静脉孔区,适用于切除迷路下区及颈静脉孔周围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底壁鼻中隔正中进路的可行性。方法:①对60例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CT重建。②取30例尸头紧贴一侧鼻中隔沿矢状线锯开,对重要解剖标志进行相关解剖学观测。③结合CT和解剖学数据,在30例尸头上,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入路额窦模拟手术。记录模拟手术时间、手术步骤、手术过程中手术标记的寻找、鼻内镜度数的视野影响、视野中额窦各壁的可视度、手术器械的影响、鼻中隔以及嗅丝的损伤程度等等。结果:①额窦底后缘均在中鼻甲根部的前端,中鼻甲根部均附着于筛顶与筛板交界处。②中鼻甲垂直部与水平部交接点与鼻中隔相对应的点称为M点,M点到鼻骨的水平距离为(20.07±6.21)mm,M点到第一对嗅丝距离为(24.38±7.68)mm,第一对嗅丝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9.57±2.73)mm,中鼻甲根部附着缘到额窦底后缘距离为(5.38±1.23)mm,额窦底壁前后径为(7.62±2.45)mm,额窦底壁左右径为(9.41±3.37)mm,额窦间隔上下径为(16.97±3.23)mm,额窦间隔前后径为(12.34±2.23)mm。③结合CT和解剖学测量,在鼻内镜下完成鼻中隔正中入路的额窦手术,模拟手术平均时间为1h45min。鼻内镜0°镜下的视野可以观察到部分额窦内侧壁、后壁和顶壁,30°镜下完成鼻中隔切除,0°镜下暴露额窦底壁并将其切除,70°镜下3例不能观测到额窦外侧壁,30例均能观测到部分额窦顶壁、内侧壁、前壁以及后壁,鼻中隔损伤范围约为2.23cm×2.59cm,嗅丝未见损伤。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正中径路容易寻找额窦,以此进路进行额窦底壁切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额窦的解剖和年龄特征,作者采用直径1~1.2mm的细注射针,经窦下壁行穿刺术。20年来已为7000多例患者(4.5岁以上)做过治疗,认为创伤小,疗效高,易为患者接受,并发症较传统的环钻穿刺法少。穿刺点选在额中线与眶上切迹连线的中点、眉毛最隆起处下方0.5cm处,如X线片上见额窦腔未达到眶上切迹,则将穿刺点适当向内侧移位至相当于窦  相似文献   

10.
关于额部解剖已有过一般性研究,但对眶上、滑车上切迹与孔的确切定位不够详尽。实际上,眶上,滑车上神经血管束进入额部软组织,不仅可经过眶上切迹,还可经眶上孔穿过骨质。由于解剖书和图谱所描述的眶上、滑车上切迹与孔采用的术语不同,所以在文献中很混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尸头解剖来探索经眶外下壁入路内镜手术所能达到的解剖通道、解剖标志及解剖方法等。方法对5具尸头(10侧)进行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的细分解剖,通过逐步解剖来界定该入路所能达到解剖通道、颅内外重要解剖标志、解剖边界等。结果本研究界定了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所能达到的5个通道,它们分别是三叉神经通道、破裂孔通道、海绵窦通道、岩锥及后颅窝通道、中颅窝通道,它们的边界、解剖标志、解剖通道、解剖步骤及方法都得以明确的界定。结论内镜下经眶外下壁入路颅底手术可以到达旁中线颅底、中颅窝,甚至是部分侧颅底及后颅窝,而且对于上颌神经、下颌神经颅内外段的暴露能提供很好的视野。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实践加以完善及检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8例眶壁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组23例采用经鼻内镜手术,术中未行眶壁重建。对照组25例采用传统结膜下径路并使用钛网及多孔聚乙烯板植入物(MEDPOR)进行眶壁重建,随访6个月以上,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经鼻内镜治疗眶内及眶壁病变疗效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安全实施颅底内镜下三叉神经手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分别以颅中窝径路及乙状窦前径路解剖8例16侧成人尸头,暴露三叉神经颅内段,并用内镜对三叉神经进行观测。结果所有标本均能通过上述径路在内镜下完整观察三叉神经颅内段全程及周围结构,清晰显露三叉神经三个分支及其出颅孔,三叉神经在内耳门前、上、内发出,和岩骨上嵴约成45°角向岩尖外侧行走,内耳门和三叉神经压迹间距离为(9.60±1.30)mm,圆孔和卵圆孔间距离为(10.90±1.45)mm;内镜下仅能暴露三叉神经桥小脑角段,无法显露岩骨以远部分,但能越过三叉神经暴露滑车神经,约50%标本能暴露动眼神经及颈内动脉分支,极少数(12.5%)能显露颈内动脉主干,约有68.75%标本三叉神经主干有明显分叉。结论内镜可以清晰显示显微镜难以暴露的手术区域,能清晰分辨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神经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弥补显微镜手术不足,在三叉神经手术方面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术前鼻内镜及CT检查结果进行评估,挑选术中可能出现引流通道识别困难的26例慢性额窦炎患者进行研究。双入路组11例(13侧),采用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首先在额窦前壁钻直径4~5mm骨孔,通过注水冲洗、光照、顺行法放入导管等方法显示额窦引流通道位置,经鼻内、鼻外双入路行额窦开放术;鼻内镜组15例(18侧),常规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采用Friedman的“钩突径路”术式。术后定期随访处理。结果:双入路组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完成额窦开放,无手术并发症;鼻内镜组出现眶纸板损伤2例,筛前动脉损伤1例。随访10~24个月,双人路组额窦口通畅11侧(85%),狭窄2侧;鼻内镜组通畅15侧(83%),狭窄3侧;两组均无完全堵塞者。结论:前壁小钻孔、鼻内双入路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安全性高,疗效好,可提高术者对额窦引流通道解剖认知水平及额窦手术技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蝶联合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框上锁孔入路及经鼻-蝶窦入路的内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探讨二者联合应用于治疗巨大鞍山区占位性病变的可行性,为颅底外科手术提供相关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通过25例成人尸头,模拟内镜眶上“锁孔”入路和经鼻-蝶窦入路,观察所能达到 解剖部位,测量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从前方和上方达到鞍区及斜坡上段,清晰地显露垂体、垂体柄、视交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等结构;经鼻-蝶窦入路可从下方显露垂体及鞍膈等鞍区结构。结论 内镜眶上锁孔与经鼻-蝶窦联合入路是一种微创外科手术,二者联合应用可完成巨大鞍区占位性病变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经鼻内镜行蝶窦外侧壁尸头解剖,为临床鼻内镜下蝶窦外侧壁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经10%甲醛防腐处理的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0具(20侧),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暴露蝶窦腔,在0°和30°鼻内镜下确认蝶窦外侧壁骨性隆起,观察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骨性隆起与鼻小柱、鞍底中线的距离和角度.结果: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字形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测得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前端到鼻小柱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5.33±5.59)mm和(81.02±5.29)mm,到鞍底中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81±1.52)mm和(5.53±1.47)mm;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到鼻小柱连线与鼻底的夹角平均为(53.4±4.1)°.结论: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蝶窦外侧壁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测量数据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经鼻内镜翼腭窝、颞下窝恒定的解剖标志,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奠定基础。方法对11例尸头行鼻内镜侧颅底解剖学研究。经鼻内镜经中鼻道、蝶腭孔、上颌窦后壁入路,暴露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血管、神经及骨性解剖标志,并测量各解剖标志间的距离。结果经鼻内镜可恒定暴露蝶腭孔、翼管、圆孔、蝶腭神经节、眶下神经、卵圆孔、棘孔等重要侧颅底标志。鼻小柱基底到蝶腭孔、翼管、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的距离分别为(69±3)、(73±3)、(75±3)、(90±5)、(96±4)、(88±3)mm。结论经鼻内镜可显露翼腭窝及颞下窝重要解剖结构,且各解剖结构可通过相互之间的距离及位置在鼻内镜二维平面上互相定位,以更直观、安全的处理该区域的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测影响鼻内镜中鼻甲腋区进路行额窦手术的解剖因素。方法:选择无额窦病变患者30例,行鼻窦螺旋CT检查,观察和测量额窦相关影像学解剖数据。结果:中鼻甲前缘在鼻腔外侧壁上的附着点为起点,其到筛顶的垂直距离为(13.88±2.59)mm,到额窦引流通道前壁水平距离为(5.77±2.32)mm。到鼻腔前壁的水平距离为(13.67±2.54)mm,到眶纸板的水平距离为(5.89±1.69)mm。各径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排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能为鼻内镜中鼻甲腋区进路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9.
额隐窝临床解剖和额窦手术径路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额窦区域手术的难度较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该区域解剖的复杂性导致的。本文在系统回顾额隐窝区域解剖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临床应用的额窦手术径路,重点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额窦经额窦口与前组筛窦相通,额窦内口以上的部分为额漏斗,额窦内口以下的部分渐宽形成额隐窝。额隐窝区后方为筛泡,外侧为眶内上壁,前方为鼻丘,内侧为中鼻甲。额隐窝的引流通路取决于其与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其中,鼻丘气房、额气房和眶上筛房等前筛气房的变异可引起额隐窝的形态和引流通路的改变。额窦手术的发展经历了100余年的历史,根据手术径路的不同,可将额窦手术分为鼻内径路手术、鼻外径路手术和鼻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鼻内镜外科技术和CT影像技术的发展拓展了鼻内径路额窦手术应用空间,鼻丘气房和钩突对于鼻内镜额窦手术的参考价值是晚近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的额窦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鼻内镜下的额窦开放手术,提高额窦炎的治愈率。方法显微镜下观察10例解剖标本的钩突位置,并测量鼻丘的大小,结合39例(61侧)复发性慢性额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结果进行分析,采用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式,对上述患者进行额窦开放术。结果10例(18侧)标本鼻丘气房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高度分别为(5.6±1.3)mm、(4.1±1.1)mm和(6.2±2.5)mm,所有钩突均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及中鼻甲骨与额突的交界处,上端单纯附着于眶纸板14侧(70%),单纯附着于颅底3侧(15%),交叉附着于眶、颅底或中鼻甲3侧(15%)。CT扫描结果显示,慢性额窦炎复发与鼻丘气房未完全切除相关(P<0.001)。39例患者经改进的术式治疗后,治愈率为90.2%。结论额窦开口周围的钩突和鼻丘气房变异大,鼻丘气房清除不彻底可能是慢性额窦炎复发的主要原因,鼻内镜下经上颌骨额突-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是治疗复发性慢性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