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内膜浆液性癌(USC)是一种侵袭性的高级别子宫内膜癌(EC)亚型,因其具有高度转移性,在EC的复发和死亡中所占比例极高,5年的总体生存率为45%。在精准医学的时代,对这种侵袭性肿瘤靶向治疗方法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就USC的关键分子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USC的精准治疗提供信息,提高USC患者的生存率,为USC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尽管手术、放化疗手段不断提高,但复发性或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对于标准治疗后出现进展的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可能是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之一。文章复习近年文献,对子宫内膜癌的靶向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反应。近年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其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将妇科肿瘤治疗推向了新阶段。分别对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环氧合酶抑制剂等4种靶向治疗药物在子宫肌瘤、外阴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4.
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性改变为作用靶点,在发挥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不良反应.近年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显著疗效,其有的放矢的治疗方法将妇科肿瘤治疗推向了新阶段.分别对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以血管生成为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以及环氧合酶抑制剂等4种靶向治疗药物在子宫肌瘤、外阴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癌中的研究现状、应用前景进行总结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Her-2/neu基因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6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36例UPS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别用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er-2/neu基因在UPS组织中的扩增和蛋白表达情况,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多因素Cox同归法分析影响UPSC预后的因素.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收治、临床资料完整的136例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作为对照,行免疫组化法检测其Her-2/neu蛋白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6.1%(13/36), 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为6.6%(9/13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显色原位杂交法检测显示,UPSC患者Her-2/neu基因高度扩增率为11.1%(4/36).显色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的符合率为100%.36例UPSC患者中,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患者的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0%(11/22),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14.3%(2/14,P=0.030);而不同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构成、病理分化程度及有无脉管侵犯、p53蛋白、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患者间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肌层浸润深度和手术病理分期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的13例患者中,8例子化疗者平均牛存时间(20个月)较5例未化疗者(42个月)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370).结论 UPSC组织中Her-2/neu蛋白阳性表达与手术分期晚显著相关,Her-2/neu蛋白表达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UPS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子宫浆液性癌(uterine serous carcinoma,USC)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分子分型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方法:收集20例US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Sanger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方法对石蜡标本进行检测,进行分子分型并分析HER2的表达。结果:USC占同期子宫内膜癌的8%,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Ⅰ期5例(25%)、Ⅱ期1例(5%)、Ⅲ期9例(45%)、Ⅳ期5例(25%)。癌组织可见乳头、腺腔、实性3种组织学结构;乳头宽大或细小,细胞易脱落,边缘不光滑;腺腔多呈裂隙样。细胞异型较大,可见奇异核,胞质透亮或嗜酸,核分裂象易见,13例(65%)可见脉管内癌栓。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WT1和P16阳性率分别为40%、25%、10%、35%、100...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特殊类型,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征。其恶性度高,预后差。此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清,术前诊断率低,治疗处于探索阶段。现将近年对UPSC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较前明显增高,并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虽然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的改进已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临床上对于晚期和复发型宫颈癌的治疗仍较为棘手,研究者们也一直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研究发展,靶向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明确的致癌位点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可特异性结合致癌位点使肿瘤细胞死亡,从而达到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从抗血管生成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阻断剂、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几个方面对靶向治疗宫颈癌的相关研究进行概述,从而为宫颈癌的生物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宫颈癌标准治疗为手术联合放化疗,近年随着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致病机制、肿瘤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细胞受体、基因、细胞内信号传导和抗血管生成为靶向的药物不断涌现,其中,以RNA干扰为代表的分子靶向治疗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从分子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阐述近年RNA干扰技术、核酶及反义寡核苷酸等治疗性核酸在宫颈癌分子靶向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是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病理类型,被归为II型子宫内膜癌。选择治疗方案时,即使处于疾病早期,患者也需积极地接受辅助治疗。近些年来,ECCC的分子特征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只有小部分ECCC的免疫表型与典型的浆液性癌相似,部分病例的表现与I型子宫内膜癌相似,此外ECCC也具有一些特有的基因改变。ECCC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为预测患者预后及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综述ECCC分子特征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近年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不断年轻化,晚期子宫内膜癌治疗效果不理想.传统的分类方法在患者的诊疗中存在严重的不足,不能为患者精准治疗提供足够的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多组学研究和信号通路关联,临床上迫切需要将其纳入患者的常规诊疗中.传统分型根据有无雌激素刺激将子宫内膜...  相似文献   

12.
13.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化疗药物在卵巢癌初始治疗时多数有效,但长时间使用则会引起肿瘤耐药性和正常组织严重损伤等,因此在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中具有局限性。分子靶向治疗作为卵巢癌治疗的新方式,近年获得了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尤其在复发性及耐药性卵巢癌中其可以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从而弥补了化疗的不足。其中,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和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抑制剂已逐步运用于临床治疗。此外,分子靶向治疗也可通过生物标志物进行分子分型,实现卵巢癌的个体化治疗,这将成为未来治疗研究的新趋势。本文回顾卵巢癌靶向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分析分子分型运用于卵巢癌治疗的前景,进而探讨分子靶向药物在卵巢癌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子宫浆液性癌[USC,又称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是一种Ⅱ型子宫内膜癌的特殊病理类型,具有侵袭性强、术后复发率高、易发生远处转移和预后较差等特点。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缺少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近年多篇大数据回顾分析结果结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USC 的治疗建议,推荐全面分期手术,术后辅以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等综合治疗。目前,关于USC 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达成共识。现就USC 相关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作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的预后较差,一线治疗包括铂类药物化疗或激素治疗,目前尚无标准的后续疗法。近年来,人们对子宫内膜癌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并找到了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靶点。靶向治疗如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 polymerase,PARP]抑制剂和免疫治疗如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及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抑制剂有可能有效对抗特定亚型的子宫内膜癌。临床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这些药物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现就PD-1/PD-L1抑制剂与PARP抑制剂单一或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卵巢癌是威胁女性生命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居妇科肿瘤之首。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BRCA)是重要的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参与调节DNA的损伤修复、细胞生长及凋亡,在维持细胞遗传稳定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BRCA基因突变导致约80%遗传相关性卵巢癌的发生,通过对BRCA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检测,能有效评估预测卵巢癌发病风险,干预降低发病率并指导精准治疗。BRCA基因突变存在明显的种族及地域特异性,且显著影响卵巢癌发病率及发病年龄,开展多中心研究、建立相关数据库、制定符合国人的诊治标准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子宫浆液性癌[USC,又称子宫乳头状浆液性癌(UPSC)],是非雌激素依赖性Ⅱ型子宫内膜癌的重要类型之一。其具有高度恶性的生物学特性:侵袭性强、术后复发率高,多灶性复发且病灶多位于盆腔以外的特点导致无法再用手术、放疗等方法进行挽救处理。因该病发病率不高,既往的小数据研究无法进行精细的分组统计,本文列举近年来多篇大数据回顾分析结果,并参照美国妇科肿瘤协会(SGO)与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UPSC的治疗建议,介绍该病的临床特点,对不同FIGO分期的各种处理方式提供数据支持,旨在提高大家对该病的认识以掌握对该病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8.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在分子水平及组织学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的恶性肿瘤,不同的病理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学特征。与其他组织学亚型的晚期癌症相类似,早期子宫内膜样癌通常采用辅助放射治疗,浆液性子宫内膜癌通常采用化疗。因此,正确的亚型分类是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的分型依旧引用Bokhman分型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类型分型。随着精准医疗及分子诊疗技术的全面推广,传统子宫内膜癌分型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的个体化治疗、预后评估及相关遗传病筛查上的局限性逐渐凸显。临床上亟需一种优化的分型方法提供确切的理论及实践依据。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基因组特征的方法确定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该分型与Bokhman分型及WHO分型相比,取得了与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更强的关联性,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诊疗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9.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免疫因素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卵巢癌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促进癌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并抑制肿瘤免疫,在卵巢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靶向TAMs治疗卵巢癌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具体治疗策略包括:抑制TAMs的募集、增强TAMs的吞噬能力、消耗TAMs、将M2型TAMs去极化为M1型TAMs或抑制TAMs向M2型极化以及阻断TAMs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目前,已有诸多基础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免疫检查点阻断剂、纳米药物和中药调节TAMs治疗或协同治疗对卵巢癌具有一定疗效。综述靶向TAMs治疗卵巢癌的原理及相关进展,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