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822例患者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了解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003年11月-2004年5月我院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3%(142/2822),其中听力平衡异常发生率为0.567%(16/2822);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14%(4/2822);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425%(12/2822)。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类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09年以来住院患者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的有关情况。结果发生不良反应212例(4.02%),主要集中在耳毒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皮疹、消化系统反应、寒战发热。一日用药剂量小于100mg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低,而一日用药剂量大于300mg者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儿童和老年人发生率较高。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但需要注意药物配伍、用药剂量,对儿童和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相似文献   

3.
探讨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50例急性细菌感染的患者,太酸依替米星每次200mg,qd,疗程5~10d,其中4例联合使用其它抗生素。记录患者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变化。结果单独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的有效率为95.65%,治愈率为82.61%,不良反应率为4.35%。结论 硫酸依替米星对各部位的感染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了解注射用氨基糖苷类新品种硫酸依替米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采用多中心开放临床试验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其它系统感染 2 2 12例。给药方法分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 ,前者每次 10 0 mg,q12 h或每次 2 0 0 mg,qd;后者将硫酸依替米星与已获批准文号的抗菌药物合用 ,疗程 5~ 10 d,结果显示 :单一用药总痊愈率为 6 1.2 % ,总有效率为 91.8% ,细菌清除率为 91.7%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3% ;联合用药总痊愈率为 48.5 % ,总有效率为 85 .1% ,细菌清除率为 88.6 %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4%。一般反应轻微 ,患者可耐受 ,其中听力平衡功能异常 14例 ,发生率 0 .73% ,肝肾功能异常 7例 ,发生率0 .37%。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性较低 ,安全有效的新产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与 期临床结论相似 ,对重度感染患者联合用药有助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9年7月我院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剂的住院患者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71/1411),其中听力平衡异常发生率为0.05%(8/1411);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14%(2/1411);肾功能异常发生率为0.425%(6/1411)。结论硫酸依替米星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安全性较高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406例住院患者头孢他啶的应用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应用头孢他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采用同步调查,追踪分析2004年1~5月应用头孢他啶的406例住院患者用药情况。结果:406例用药者中发生不良反应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23%;头孢他啶有效率为72.4%;不合理应用有89例,占21.9%。主要问题为用药时间过长,剂量偏大.换药频繁及联合用药不当。结论:头孢他啶临床应用中应注意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7.
何勇强 《海峡药学》2010,22(8):218-219
目的探讨注射用克林霉素的用药安全。方法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患者使用注射用克林霉素出现不良反应的资料。结果本组共发生林霉素用药不良反应1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具体表现为:变态反应6例(46.15%),其中过敏性休克1例(7.69%);肌注或输液部位疼痛4例(30.77%);胃肠道反应5例(38.46%);神经系统反应2例(15.38%);肾毒性1例(7.69%);血液系统反应1例(7.69%)。结论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方法来提高克林霉素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干预用药减少碘造影剂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预防和减轻临床使用碘造影剂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收集在本院使用造影剂(60%泛影葡胺或碘普罗胺)的患者资料,依据是否用药预防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将患者资料分成两组:干预组:于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前20min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未干预组:只静脉注射碘造影剂。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使用碘造影剂的患者资料6937例:干预组4460例;未干预组2477例。发生不艮反应:干预组42例,发生率0.9%;未干预组43例,发生率1.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干预组轻中度41例,重度1例;未干预组轻中度40例,重度3例。两组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取预防用药干预能减少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含丹参成分的注射用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从而合理的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攀钢集团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问200例注射过含丹参成分的中成药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通过对本组的200例注射过含丹参成分注射用中成药患者的资料,共有68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0%。具体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头痛与头昏、肌痉挛、药物性肝炎、腹泻和呃逆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4%、5.9%、22.O%、27.9%、5.9%、8.8%、5.9%、7.4%、8.8%。结论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含丹参成分注射用中成药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很有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效果降低,临床中应加强制备工艺,并合理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含量快速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旋光法直接测定硫酸依替米星的含量。结果:硫酸依替米星(20℃)在5~30mg·ml^-1浓度范围内,旋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C=5.6213α-0.01118,r=1.0,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为0.15%(n=9)。结论:本法快速简便,重现性好,可以用于硫酸依替米星中间药液的含量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与苦碟子注射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模拟临床常用药物浓度,按照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观察依替米星与苦碟子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pH值及微粒数的变化。结果:依替米星与苦碟子注射液配伍混合后生成紫褐色不溶颗粒;苦碟子与依替米星注射液配伍混合后溶液pH值升高;苦碟子与依替米星注射液配伍混合后溶液微粒数显著性升高,远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标准。结论:依替米星与苦碟子注射液两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存在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2.
1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78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78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的中药品种有32种;新出现的不良反应有85例,占47.74%,其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器官;不良反应发生率老年人最高,为23.60%,小儿次之,为17.42%。结论: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广泛,应对其不良反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3.
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73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1994-2008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柴胡注射液致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20岁年龄组,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出现时间多发生于用药后的前15分钟内。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机体多个器官系统损伤,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损伤。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柴胡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5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山东省肥城矿业中心医院上报的54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别从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545例药品不良反应共涉及9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为288例,占52.84%;给药途径中静脉用药引起的ADR为340例,占62.38%;临床所累及器官和(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反应,最严重的是死亡、过敏性休克、高热等。结论: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加强药师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报告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2年1—12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集的1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5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为38.69%(65/168),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64%(33/168);ADR的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最为常见,占41.62%(82/197);ADR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参附注射液,其次为米索前列醇片;165例ADR中,有6例严重的ADR;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结论:应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我国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及有关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公开报道的1861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1861例抗糖尿病药物所致ADR病例中,男女比例基本相当,≥60岁的病例占已知年龄病例数的76.3%,48.8%的病例存在不合理用药,50.2%的病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病例占较高比例的是格列本脲(40.3%),其次为胰岛素、消渴丸、苯乙双胍等;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低血糖反应为主(62.9%),其次是变态反应(14.0%)及乳酸酸中毒(11.0%);多数病例治愈或好转(91.4%),严重者可致残或致死(8.6%),致残或致死病例占较高比例的是苯乙双胍(35.3%),其次为格列本脲、消渴丸、二甲双胍等。结论:使用抗糖尿病药物时须慎重考虑患者年龄、用法用量、药物品种等相关因素,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董艳  倪美良  吕巧儿  王秋华  许应强 《中国药房》2008,19(29):2283-2285
目的:评价中晚期癌性疼痛患者应用硫酸吗啡控释片直肠给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50)与对照组(n=50),试验组先直肠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12h1次,连用14d,再口服30mg,12h1次,连用14d;对照组先口服给予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12h1次,连用14d,再直肠给予30mg,12h1次,连用14d。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组内疼痛缓解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直肠给药的镇痛起效时间快于口服给药(P<0.05)。结论:硫酸吗啡控释片直肠给药临床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于口服给药,适用于不能口服或口服不良反应较多的患者。  相似文献   

18.
我院33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集上报的330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抗微生物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高(72.10%),其次为中药制剂;临床表现主要为药物性皮疹、瘙痒、红肿,其次为胃肠道反应;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70.91%)。结论: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加强ADR的监测、通报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丹等 《中国药事》2014,(4):444-446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4~2011年自发呈报系统上报的91例骨肽注射液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对药物不良反应所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ADR类型、转归、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1例报告中,男66例,女25例,〉40岁患者居多(占68.1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占37.34%),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占24.68%)。结论临床应重视对老年患者、过敏体质患者骨肽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有痛风病史患者宜慎用骨肽注射液。  相似文献   

20.
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9年有关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20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速度、给药次数及发生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2例,占10%;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氨基糖苷类17例,占85%;第1次鞘内注射后出现不良反应的10例,占50%;有12例不良反应的表现为双下肢肌力0级,腱反射消失,占60%;经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有12例,占60%。结论: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种类、鞘内注射的次数和给药速度等都是鞘内注射抗菌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