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38例(40只眼)圆锥角膜,所有病例随访2月至7年,术后80%眼裸眼视力在0.2以上,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供受体选用相同直径环钻的病例较供体环钻直径大于受体环钻直径0.2~0.3mm的病例,获得较好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2.
背景和目的:采用人工前房系统和微型角膜刀为深部板层内皮角膜移植术准备供体板层组织后测量内皮细胞损失和板层厚度的可预测性。材料和方法:用设计深度为350μm,直径为9m m的微型角膜刀从置于一个人工前房的角巩膜缘获得10个板层角膜。接着采用一冲头环钻切下直径7m m的供体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泪膜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7例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之中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DCD来源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以自体健眼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6月进行随访,双眼均做系统检查:裂隙灯下角膜、前房深度、虹膜等前节检查并行患者主观感觉问卷、双眼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河高度检查。使用SPSS将结果作统计学t检验分析。结果 (1)当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内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低于健眼(P<0.05),但患者无明显眼部干眼等症状;泪河高度值在6个月内比较健眼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排斥发生时,术眼泪膜破裂时间为0;术眼泪河高度明显高于健眼。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6个月内,术眼的泪膜稳定性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当发生排斥反应时稳定性急剧下降,在术后随访中依据病情使用角膜营养、抗排斥、神经营养药物等提前预防干眼症、角膜排斥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一种用于治疗周边角膜扩张后严重散光的有压缩力的板层手术技术。设计:回顾性非对照、干预性病例系列研究。受试者:3例透明角膜变性和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患者4只眼纳入研究。方法:用不同尺寸环钻在患者眼中做C形板层角膜移植术。为得到一定压缩效果,取小于供体植片大小环钻。主要观察指标:在随访的40个月的不同时间检查视力和屈光度。结果:所有术眼都获Snellen视力表20/40或以上的视力,6个月内散光稳定在0~-2.75D柱镜度数。未发生角膜变薄或周边角膜血管化。结论:有压缩力的C形板层角膜移植手术能减轻周边沟状角膜炎扩张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对32例(34眼)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患者进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裸眼、针孔以及矫正视力,观察术后屈光状态,并随访18~24个月,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均高于同期所测裸眼视力,术后12个月以内针孔视力和矫正视力无显著性差异。拆线以后,角膜曲率增加、等效球镜由远视向近视发展、角膜散光值明显减小,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青少年晚期圆锥角膜效果显著;针孔视力可用于术后早期视力评估和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假性剥脱综合征的角膜病变(PEX角膜病)是角膜内皮失代偿的1种特殊形式,需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以恢复良好的视力。本研究旨在评价青光眼患者出现PEX角膜病,PK术后的疗效和眼压(IOP)变化。患者和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纳入21例患者的21只眼(78.6±7.5岁),平均术后随访时间为1.8±2.2年(M=2年)。PEX角膜病的确诊根据临床和电镜检查。用193nm准分子激光(n=11)或手工环钻(n=10)从上皮侧行受体和供体的角膜环钻术,PK术中常规行虹膜周切术,术后采用标准化的类固醇滴眼治疗。结果:术前11例患者(52%)存在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SOA G)视神…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5年角膜中央内皮细胞的变化、角膜植片的厚度及青光眼、移植排斥反应和移植失败发生的可能性。设计:纵向队列研究500例由同一名医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患者。方法:再移植眼、双侧眼病例的一侧眼及不同意调查的患眼除外,共有388只眼参与研究分析。术后定期应用光学显微镜予以内皮细胞照相及角膜厚度测量,记录青光眼、移植排斥和移植失败的发生情况。结果:67例患者中的30%在术后15年角膜仍保持有效透明。内皮细胞相对于术前供体水平丢失率为71%±12%(n=67),内皮细胞密度为872±348个/m m,角膜厚度为20.59±0.06…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M elles法行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后中期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设计:队列研究。方法:评估连续性纳入人工日化性大疱性角膜病变或Fuchs内皮营养不良的患者15例共15只眼,行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其中11例供体角膜组织植入9.0m m囊袋样角巩膜切口(方法A),4例供体角膜缘被折叠后植入5.0m m切口(方法B)。分别于术后6、12、24、36个月显微镜下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为(2126±548)/m m2,12个月为(1859±477)/m m2,24个月为(1385±451)/m m2,36个月为(1047±425)/m m2。结论:后部板层角膜移植术,与传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12例行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于睫状沟后常规穿透角膜移植术,观察术后角膜植片和视力变化。结果随访6-12个月,角膜植片透明,视力〉0.8者1眼,0.5-0.8者3眼,0.3-0.5者6眼,0.1-0.3者2眼,无明显角膜排斥反应。结论人工晶状体缝扎固定联合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角膜混浊无晶状体眼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为减轻新生儿供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高度近视,对植片直径的计算和植床制做方法进行了改良。②方法对25只家兔施行了幼兔供体角膜改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改良方法包括根据几何运算推导出植片直径计算的矫正公式及大桥状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式。③结果 实验组术后180d时平均角膜屈光度为49.11±4.72D,而对照组(n=25)为60D.④结论 该方法可以减轻以新生儿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高度近视,有临床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随访资料,评估颗粒和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行穿透性中心角膜缘-角膜移植术后供体上皮细胞的情况,并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PK)患者进行比较。设计:回顾性和前瞻性混合的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和对照:至1995年5月因颗粒和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行33次角膜缘-角膜移植的26例患者,与1986年11月至1995年5月接受36次PK的24例患者进行对照。方法:手术后,除2例角膜缘-角膜移植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6个月外,其余患者接受1%醋酸强的松长时间局部免疫预防(2滴/d)。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从8例颗粒状营养不良患者的10只眼…  相似文献   

12.
角膜穿孔是眼科常见急症之一,其常见的原因有眼外伤、角膜溃疡等。当角膜穿孔合并有局部角膜组织缺损时,通常需要急诊行角膜移植术治疗,其它保守治疗方式,如治疗性角膜接触镜、结膜瓣覆盖和羊膜移植等均存在修补效果不佳、术后视力损伤、角膜结构破坏等诸多问题。传统使用新鲜供体的治疗性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穿孔的最佳方式,但由于受新鲜角膜来源及保存时间的限制,无法在基层医院得到广泛应用,也不适合作为急诊手术时的供体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传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及同源的穿透性中央边缘性角膜移植术(HPCLK)后供体来源上皮细胞的存活率。方法及患者:分析研究了26例患者的26只眼。所有病例均为性别错配(即受体及供体性别不同)。术后1年拆除所有缝线,轻轻刮下缝线上的上皮细胞,并涂在载玻片上。对细胞样品的性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荧光染色(FISH)。此技术可以辨别出每一细胞的细胞核是来自于供体还是受体。结果:所有19例接受PKP患者的角膜均透明,其中有7例在拆除的缝线上发现了有供体来源的上皮细胞。7例行HPCLK的患者中,有5例的植片在调查期间(术后365~1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异情况.方法 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191例眼术后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4周;512周;46月;712月行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 (1) 191例患者中有48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检出, 143例患者角膜内皮镜无法检出, 检出率占25%; (2) 48例患者术后14周、23月、46月及712月的内皮细胞细胞密度 (2271.15±321.47) 个/mm2、 (1971.33±358.18) 个/mm2、 (1826.59±303.92) 个/mm2、及 (1753.14±306.31) 个/mm2.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 (388.45±95.26) μm增加到术后712月的 (638.63±124.73) , 细胞大小变异系数 (cv值) 由30.15%增加到65.04%, 六角形细胞比例由 (52.59±7.26) %下降到 (40.01±11.35) %.结论 (1) 角膜内皮镜检查对于早期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内皮细胞识别率较低, 敏感度差, 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内皮镜无法测出结果时可选择共焦显微镜评价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2)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 六角形细胞比例渐变小平均细胞面积和cv值均渐增大. (3) DCD角膜移植术后1 a, 尤其是术后3月应加强术后随访, 当发现有早期排斥反应的征象时, 及时进行抗排斥治疗对于减少早期排斥反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穿透性角膜移植后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角膜水肿是移植反应的常见征象,但很少有人用超声测厚仪直接测定角膜厚度〔1~3〕。为了解穿透性角膜移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及其与移植结果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994年9月至199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30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的角膜厚度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  男21例,女9例,年龄12~71(平均38.9)岁。角膜材料在供体死后立即取下,并置4℃环境中保存,12h内使用。手术由技术熟练者操作,根据患者情况取最小直径角膜植片行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常规给予抗生素和地塞米松。出院后局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 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 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生的生长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中未观察到任何神经存在。术后3、6、12个月,角膜植片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的再生率分别为3个月26眼/71眼(36.62%)和11眼/71眼(15.49%)、6个月44眼/71眼(61.97%)和30眼/71眼(42.25%)、12个月46眼/71眼(64.79%)和36眼/71眼(50.74%);术后12个月,角膜植片再生的上皮下及基质神经纤维与正常角膜神经明显不同,表现为直径小、长度短、密度低。不同病因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角膜神经再生的比例分别为机械外伤性角膜白斑9眼/10眼(90.00%)、圆锥角膜10眼/12眼(83.33%)、角膜营养不良3眼/4眼(75.00%)、大疱性角膜病变7眼/11眼(63.63%)、病毒性角膜炎6眼/12眼(50.00%)、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术后8眼/18眼(44.44%)、先天性角膜白斑1眼/4眼(25.00%)。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再生的角膜神经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另有5眼再生的上皮下神经发生不明原因的消退或消失。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术后的角膜神经再生进行连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观察两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病例不同的拆线时间所引起的裸眼视力的变化。两组受体条件优良的光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分别于7个月(简称A组,19例)和12个月(简称B组,18例)拆除角膜缝线。结果A组有7例(36.8%)拆线后发生裸眼视力下降;而B组有3例(16.7%)拆线后发生裸眼视力下降,前者高于后者。提示在光学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允许拆线的时间范围内,晚拆线更有利于角膜屈光状态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4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监护解放军第五医院五官科王凤兰角膜病是主要致盲病之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角膜病、挽救视力、恢复光明的有效措施。我院从1991年12月至1992年3月做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例(4只眼),其中2例摘除白内障后植入了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定转位角膜自体移植术移植片最适位置与大小的临床指导方针。方法:用数学模型计算基于角膜疤痕位置的角膜移植片的理想大小和环钻偏心。数学变量设定为获得最佳术后视力和便于几何学模型的推广。此模型被应用在1名有角膜疤痕和复视病史患者的转位角膜移植术中。8m m自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在基层开展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角膜病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12眼角膜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6眼,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三联术1眼,及小梁切除四联术1眼,穿透性角膜移植合并前部玻璃体切割1眼,合并眼前段重建1眼,板层角膜移植2眼,观察术后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12眼中视力≥0.05者8眼(66.7%),<0.05者4眼(33.3%),并发症中排斥反应5眼(41.7%),继发性青光眼1眼(8%)。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在基层开展角膜移植术对治疗角膜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