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庆义 《天津医药》1994,22(11):643-645
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51例)和胸前导联ST正常组(40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下壁导联ST抬高总和及侧后壁梗塞的发生率均高于胸前联ST段正常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则表明左前降支为和多支病变发生率二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对并发症,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进行了比较,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胸前导联ST段  相似文献   

2.
<正> 急性穿壁性下壁心肌梗塞(简称ATIMI)早期心前导联ST段压低较为常见,以往认为是对应面改变,故临床上对此未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随着选择性冠脉造影、放射性核素的应用以及尸检等方面的研究,认为其有多枝冠脉病变,伴有更广泛的心肌损害,并发症多,预后差。为了判断ATIMI早期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  相似文献   

3.
冯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3):199-199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缺血型下移 ,近年认为是一种危险征象。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 ,伴有ST段下移的36例与不伴有ST段下移的18例患者的临床情况做一对照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为近年我院收治的符合WHO诊断标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55例 ,排除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有无胸前导联ST段下移,把9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分为两组,对比两组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并发症和PTFV_1。结果表明伴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组住院期间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PTFV_1≤-0.03ms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P<0.01);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AIMI伴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者为AIMI为高危亚组,尤其是老年人。  相似文献   

5.
卢德媛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23-1523
表1两组患者并发症、症死率比较(例,%)组别伴ST段压低组不伴ST段压低组例数4841心力衰竭5(10.42)2(4.76)心源性休克3(6.25)1(2.38)严重心律失常9(18.75)5(11.9)病死率5(10.42)3(7.14)通过对48例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并与41例不伴胸导联ST段改变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压低、压低幅度及持续时间。寻找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指标。方法84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有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根据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ST段压低在1周内恢复 ;B组为ST段持续压低超过1周未恢复。对上述各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有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P<0.05 ;在有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及住院死亡率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有严重并发症者的ST压低幅度总和明显大于无严重并发症者 ,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者 ,其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时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4例AIMI患者中有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68例分为甲组,其余26例分为乙组,分析其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结果:且左心衰例数,心源性休克例数,正后壁心梗例数的百分比均明显高于乙组,P<0.01,甲组心脏彩超射血分数(%)明显低于乙组,P<0.05,结论:AIMI心前导联ST段压低是下壁梗塞波及后壁所致的镜像反映,提示下壁梗塞面积大,心功能受损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收住院首发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84例,按照胸导联有无ST段下移分为伴胸导联压低组48例(Ⅰ组,ST段压低≥0.1 mV)及不伴胸导联压低组36例(Ⅱ组,ST段无压低或ST段压低<0.1 mV)结果Ⅰ组合并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病率较Ⅱ组高(P<0.01),心肌酶峰值高,持续时间长。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伴有胸导联压低组多支病变显著增多,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压低者的临床合并症多,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显著增多,预后差,临床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海燕  马宏 《首都医药》1998,5(4):44-45
本文分析了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的冠脉病变的关系。结果提示:有左前降支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且提示该组患者左室功能差,并发症多。传统观点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胸前地联ST段下移为其镜象投影结果,近代学者有许多新的观点。本文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分析了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与冠脉病变并发症、左室功能扔关系,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回顾总结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初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分析体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移程度与梗死面积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林祥灿 《天津医药》2003,31(11):743-743
许多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心电图均存在胸前导联ST段明显的压低 ,笔者回顾性分析42例下壁AMI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变化情况 ,探讨ST段压低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我院2000年1月—2002年8月收治的42例下壁AMI患者 ,均符合WHO中AMI的诊断标准 ,并除外左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和陈旧心肌梗死。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9 1±10.2)岁。1.2方法 (1)心电图 :发病时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 ,走纸速度25mm/s,观测胸前导联ST段 ,以TP段为基线 ,J点后0 08s处测量ST段 ,ST段压低≥0 1mV为ST段压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根据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将78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抬高组41例和无抬高组37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①左主干病变9例,ST段抬高组8例(19.51%)、ST段无抬高组1例(2.7%),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44例,ST段抬高组28例(68.29%)、ST段无抬高组16例(43.24%),两组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2例,ST段抬高组8例(19.51%)、ST段无抬高组4例(10.8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VR导联ST段抬高对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为Ⅱ、Ⅲ、aVF导联上的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变化,同时常伴有对应胸前导联ST段的下移。本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下称心梗)时伴有对应导联ST段下移情况进行观察及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各导联ST段抬高总和(SumST)以及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116名急性前壁心梗患者,应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12个导联SumST以及aVR导联ST抬高≥0.5mm预测住院死亡的价值,校正年龄、性别、疾病史和Killip分级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中51例行急诊血运重建术,65例为溶栓治疗。血运重建组的Killip分级IV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溶栓组(20.0%vs.4.9%,P=0.022),但死亡率低于溶栓组(7.8%vs.20.0%,P=0.056)。多因素分析发现a,VR导联ST段抬高≥0.5mm与住院死亡无关[OR:0.82(0.20~3.30),P=0.781],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分析也无统计学意义;而12个导联SumST与住院死亡之间显著相关[OR:1.08(1.02~1.14),P=0.005],分组分析该联系在两组中仍有统计学意义[急诊血运重建:OR=1.10(1.01~1.20),P=0.026;溶栓治疗:OR=1.07(0.99~1.15),P=0.039]。此外,肌钙蛋白T的升高亦增加住院死亡的风险(OR:3.82[1.10~13.29],P=0.036),但分组分析两组中该联系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每增加1mm,住院死亡风险增加8%,而单独aVR导联ST段抬高与住院死亡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结合肌钙蛋白Ⅰ(c Tn I)在预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集205例NSTEACS患者,对所有患者均测定c Tn I,测量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程度并行冠脉造影,并根据结果分别行冠脉介入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出院后随访6个月。205例患者分成四组:A组,c Tn I阴性结合a VR-ST不抬高组(100例);B组,c Tn I阴性结合a VR-ST抬高组(31例);C组,c Tn I阳性结合a VR-ST不抬高组(43例);D组,c Tn I阳性结合a VR-ST抬高组(31例)。观察分析四组间左主干病变或三支冠脉病变发生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梗、血运重建)的发生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左主干病变或三支冠脉病变发生率:D组显著高于A组(χ~2=78.9973,P=0.0000)、B组(χ~2=13.8091,P=0.0002)及C组(χ~2=44.7846,P=0.0000);B组显著高于A组(χ~2=19.7072,P=0.000)及C组(χ~2=10.8407,P=0.0009);A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0173,P=0.8952)。(2)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D组显著高于A组(χ~2=89.4940,P=0.0003)、B组(χ~2=11.0878,P=0.0009)及C组(χ~2=38.5719,P=0.0005);B组显著高于A组(χ~2=29.8000,P=0.0005)及C组(χ~2=9.5431,P=0.0020);A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2.0582,P=0.1514)。结论联合心电图a VR导联ST段抬高和肌钙蛋白I阳性对预测NSTE-ACS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心血管临床给予其更高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ST段抬高往往存在对应导联ST段压低。梗塞区ST段抬高的峰值与对应导联ST段谷值之间有无相关性主要与压低的ST段恢复时间有关,半月以内恢复者有显著相关性,半月以上恢复者则无相关性。由此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对应导联ST段的压低是广泛心肌组织缺血以至坏死的反应。此外,梗塞区ST段抬高峰值与血清酶CPK显著相关,与GOT有相关性而与LDH_1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1导联ST段抬高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有V1导联ST段抬高,其余45例表现为V1导联ST段压低或无改变,其中在V1导联ST段抬高组合并右室梗死14例(62%),显著高于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9例(21%);心肌酶谱V1导联ST段抬高组CK峰值(2430±410)U较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528±369)U明显增高。心律失常合并症26例,其中V1导联ST段抬高组12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14例。其中5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V1导联ST段抬高组3例,非V1导联ST段抬高组2例。结论:V1导联ST段抬高作为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的诊断条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59%和80%。下壁心肌梗死中V1导联ST段抬高者具有较高的CK峰值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吴志丽  班学勤 《河北医药》2000,22(12):919-919
急性心肌梗死 (AMI)常伴远隔导联ST段压低 ,据文献报道 ,其发生率可达 4 8%~ 10 0 % [1] 。本文观察我院 1995年 1月~ 1999年 1月 176例AMI,对其远隔导联ST段压低的发生及近期预后的影响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按WHO制定的标准确诊的Q波急性心肌梗死 176例 ,男 136例 ,女 4 0例 ,年龄 35~ 76岁 ,平均 59.5岁。梗死部位 :前间壁 4 0例 ,前壁 38例 ,高侧壁 10例 ,广泛前壁 18例 ,下壁 60例 ,下壁 后壁 4例 ,再次梗死 4例 ,右室梗死 2例。 176例中合并休克 12例 ,心衰 60例 ,心律失常 64例 ,合并其它疾病 :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前壁急性心肌梗塞(AMI)ST段呈墓碑形抬高的临床意义。方法68例前壁AMI分为ST段呈墓碑形抬高组(A组,19例)和ST段呈常态形抬高组(B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ECG)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1) A组出现对应导联ST段下移13例(68.42%),B组14例(28.57%)(P<0.05);(2)A组QT间期离散度(QTd)(69.98±18.26ms)明显高于B组(60.11±16.94ms)(P<0.01);(3)室性心律失常A组11例(57.89%),B组9例(18.36%)(P<0.05);(4) A组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为(2317.1±657.4)u/L和(264.4±127.9)u/L,明显高于B组的(1892.2±548.9)u/L和(137.6±88.5)u/L(分别为P<0.005和P<0.01);(5) 冠脉造影A组17例(89.47%)呈多支病变,B组30例(61.22%)(P<0.01)。结论AMI后 ST段呈墓碑形抬高患者梗死面积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冠状动脉病变严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