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脑性瘫痪(软瘫)的治疗国内尚无可靠有效的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督脉针罐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软瘫)的临床疗效,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方法:脑性瘫痪(软瘫)患者50例,分为治疗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20例。试验组用督脉针罐和运动疗法,对照组用运动疗法治疗,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功能活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无效3例,有效13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无效3例,有铲8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85%,治疗组颈腰活动有力有显著改善,尤其是患儿的体质,试验组远远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针罐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软瘫)患儿的临床症状,恢复其功能活动,而且能显著改善患儿的整体功能,因而是一种治疗脑性瘫痪(软瘫)的有效“治本”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埋植蛋白线疗法对改善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功能的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取埋植蛋白线加综合康复治疗的方法,对照组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5%(43/45),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0%(36/4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分别为(38.49±4.81)分、(27.35±4.66)分,两组治疗后GMFM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腕踝针针刺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脑瘫患儿手足徐动型手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灸加功能锻练,对照组接受功能锻练。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55.5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针、体针、腕踝针针刺配合功能锻练的方法显著优于单一功能锻练,综合疗法可明显提高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督脉捏脊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督脉捏脊法。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捏脊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穴位电疗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脑性瘫痪的最佳疗法。方法:将192例脑瘫痪患儿随机按1:1分为穴位电疗加头针(治疗组)和常规体针加头针(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2个疗程(30次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占21.88%,有效63例,占65.62%,有效率87.5%;对照组显效10例,占10.42%,有效58例,占60.41%,有效率70.83%,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穴位电疗治疗脑瘫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单、双号分为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和电针对照组,每组均45例。治疗组头针取穴以额中线、顶中线、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枕下旁线等穴为主,体针取穴以肝俞、太溪、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为主,并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取穴同治疗组体针。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组的显效率为42.2%,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电针对照组的显效率17.8%,有效率77.8%,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二联针法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能改善患儿的认知,言语及肢体运动功能,且疗效优于单纯的电针疗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益脑十六穴为主治疗小儿脑瘫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益脑十六穴"配合舌针、体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取益脑十六穴、舌针、体针,治疗脑性瘫痪患儿30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基本痊愈5例(16.67%),显效13例(43.33%),有效10例(33.33%),无效2例(6.67%).结论临床观察表明,针刺"益脑十六穴"有助于改善患儿智力、语言功能,配合舌针、体针,能提高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儿科以及针灸科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自理能力、认知力、运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赵兵 《中医药通报》2011,10(3):43-4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9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分为观察组(针刺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性瘫痪患儿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员针运动疗法联合超短波配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患者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超短波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治疗组在超短波配合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用电员针运动疗法。结果治疗组治愈20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3例,显效1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4.4%。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员针运动疗法联合超短波配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认知功能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脑性瘫痪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认知功能及BAEP得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BAEP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性瘫痪儿童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儿的认知功能及BAEP情况,促进患儿恢复健康,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6例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每组43例。常规组采用运动疗法干预,联合组采用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干预。观察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后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常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运动疗法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何喜平  饶高峰 《新中医》2020,52(16):111-114
目的:观察在醒神头针、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均采用Bohath疗法和Vojta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醒神头针、靳三针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量表和精细运动能力测试(FMFM)量表评定运动能力,以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评定智力功能,以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肌肉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GMFM量表与FMFM量表的A、B、C、D、E区评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观察组2个量表的各区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WPPSI评分增加、CSS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WPPSI评分高于对照组,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观察组痉挛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醒神头针和靳三针治疗脑性瘫痪,可提高患儿的智力和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有效减轻肌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将62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予石蜡疗法然后进行牵伸训练,并辅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仅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下肢肌张力、GMF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牵伸训练结合石蜡疗法可有效缓解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下肢痉挛,提高粗大运动功能,疗效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督醒脑头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CP)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纳入研究的300例1~5岁CP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采用通督醒脑头针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150例)仅接受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使用北京盖什尔量表(Gesell)、神经发育评定量表及美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定患儿在运动、智力发育的变化情况,并应用头颅CT/MRI检查评估患儿治疗前后脑神经修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P0.05)。在Gesell量表五个能区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Gesell量表五个能区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在GMFM量表五个能区评分方面,治疗组治疗后均比本组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头颅影像学检查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有效率为6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督醒脑头针疗法能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显著提高脑性瘫痪合并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能较好地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提高智商、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督脉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7例采用艾灸神阙穴与督脉走罐结合,同时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单纯中药治疗;30天为1疗程.观察腹泻症状改善与时间.结果:治疗组中基本痊愈21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中基本痊愈11例,显效12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49%;临床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结合督脉走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优于单纯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瘫患儿按住院号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结果:穴位埋线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80%(P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六味地黄汤对脑性瘫痪患儿炎性因子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运动及智力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针联合加味六味地黄汤治疗,比较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炎性因子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GMFM评分高于对照组,IL-6、TNF-α水平比对照组低,IL-10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性瘫痪患儿采用头针联合六味地黄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提升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4例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智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改善情况及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智力评分及GMFM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6.34%(79/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59%(7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中对小儿脑性瘫痪合并智力低下患儿采用焦氏头针结合靳三针取穴治疗,可在有效改善粗大运动功能的同时,起到较好智力提升作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竹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留罐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组1)和对照组(组2),两组均将自制竹罐浸泡于煮沸的药液中煎煮后进行拔罐,对照组留罐10 min,试验组留罐5 min。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结果:对照组临床痊愈7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90%;试验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8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76.67%。结论:竹管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留罐10 min较留罐5 min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