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偿献血过程中,献血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献血反应的发生、影响着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我科自1998年以来,开展无偿献血12126人次,献血平均年龄23岁,发生献血反应87人次,献血反应发生率0.7%。通过在实际采血过程中观察发现,发生献血反应都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了解和掌握献血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并积极进行疏导和防治,对做好军队无偿献血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偿献血已成为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程度不同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在献血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多见于初次献血者,初次献血者恐惧心理的产生大部分是因为对献血知识及献血过程不够了解,献血者的恐惧心理不但会影响献血者的情绪,而且会引起献血反应而使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过程中,运用心理学分析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诱因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笔者就此分析导致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探讨其相应的护理,并加以分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无偿献血中,初次献血者居多,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及恐惧心理影响,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个体献血者。本文通过近几年无偿献血的统计观察,用语言调节方法减少献血反应,保证无偿献血顺利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的重要因素.由于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性格、社会地位和文化素质的不同,对献血的心理状态反应也不同.无偿献血通常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安全性.但由于献血者在献血前通常会产生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首次献血者,由于其没有经验,常常会影响其身心健康,且对供血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为了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安全、稳定的献血队伍,全力保障医疗机构的用血需求,我们应该努力做好献血前、中、后的心理护理.因此,医护人员将心理学知识应用在无偿献血工作中尤为重要,既能促进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献血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观察,根据献血反应发生的程度进行对症处理及护理。结果:在所观察的7121例无偿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15例完成了献血。结论:针对性的护理及有效处置献血反应,对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采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献血与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已经实行4年多了,相关知识也作了广泛宣传教育,但是人们对献血与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如献血伤身体,献血会永远虚弱等。它将影响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献血是否影响健康及献血注意事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献血过程中,献血反应偶有发生,而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诱因是献血者存在精神紧张、恐惧等心理障碍。要排尝这些心理障碍,则需要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来与献血者进行交流沟通。如果能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讲究语言技巧,那么在献血孝的心理护理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献血反应的发生率降低,减少给献血者带来的痛苦,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张艳 《包头医学》2013,37(1):43
目的:尽量解除献血反应,使献血员平稳进行献血工作。方法:通过实践工作中出现的献血反应事件进行收集、比较。结果:找出产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结论:如果献血员提前做好预防,并采取适当护理措施保护献血者身心健康,对促进献血过程顺利进行及无偿献血工作的推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血车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的重要性. 方法 将无偿献血者分为常规献血组和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组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有心理护理的一组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献血组,两组数据比较,有意义.结论 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有显著的重要性,尤其是输血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依靠广大医护人员的知识、语言、行为,对献血者进行宣传、解释、鼓励、安慰等心理护理方法,应用心理学只是给予献血者特定的心理护理,使献血者以最佳状态献血,以保证整个献血过程安全、愉快、轻松,有助于促进保证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提供舒适安全的献血环境、严格执行体检标准、提高静脉采血技术等,都能有效防止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当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采取积极有效处理措施,使献血者尽快恢复正常,保护献血者健康与安全,从而保证无偿献血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献血反应的心理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般健康适龄献血者 ,很少发生献血反应。但在献血过程中 ,由于精神因素、采血环境、服务态度、采血技术等原因 ,引起一部分人的献血反应的发生 ,给无偿献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正确宣传解释献血反应是推行无偿献血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进而保证无偿献血的顺利进行。本文就本单位 1998- 10 - 0 1以来 ,78例献血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1 一般资料从 1998- 10~ 2 0 0 1- 0 4,我站共接待无偿献血者 15 ,0 6 5人次 ,共发生献血反应 78例 ,占无偿献血采血人次的 0 .5 %。其中男性 5 2人 ,女性 2 6人 ,18~ 2 5周岁 41人 ,占 5 2 .6 % …  相似文献   

12.
《献血法》实施以后,各地血站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在站内采集个体献血到走出血站在街头采集自愿献血,场所和环境的改变给我们的采血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必须面对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化层次、不同经济基础的献血,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各不相同。为了保证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对献血做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无偿献血中 ,初次献血者居多 ,由于献血知识缺乏及恐惧心理影响 ,献血反应率明显高于个体献血者。本文通过近几年无偿献血的统计观察 ,用语言调节方法减少献血反应 ,保证无偿献血顺利进行对比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对象采用“穿越”血站管理软件系统 ,选择 1994年 12月~2 0 0 0年 10月济宁市区无偿献血者为统计对象 ,共调查76 0 6 7人次 ,其中男性 6 0 0 44名 ,女性 16 0 2 3名 ,年龄最大 5 2岁 ,最小 18岁 ,平均为 31.8岁。二、方法1.采血前详细讲解有关献血知识 ,让献血者了解正常的献血对人体是无害的 ,解除一些错误认识及不正常不健全…  相似文献   

14.
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程度不同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在献血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对本地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5 894名献血者进行了献血反应原因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299例献血反应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无偿献血是每个健康适龄公民应尽的义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们对无偿献血认识程度不同及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在献血时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给无偿献血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笔者对本地1999年12月至2002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15894名献血者进行了献血反应原因的调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广大公民的无偿献血意识逐渐增强.由于献血者各自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不同,献血行为表现也不同,常会出现一些献血反应,而影响献血的顺利进行.因此,采血护士的心理护理对献血者有很大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少数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尤其与穿剌相关的局部反应[1]。为避免无偿献血给献血者造成损伤,消除献血不良反应对无偿献血工作的影响,本文对与穿剌相关的局部不良反应的有关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固定采血点与流动采血车献血反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和实施,使很多公民积极踊跃地参加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个别献血者在参加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及献血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献血反应,影响献血者的热情,给无偿献血工作带来了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19.
赵金光 《甘肃医药》2010,29(2):218-219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与献血反应发生的关系。方法:从献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观察分析不同献血人群与发生献血反应的关系,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及反应的程度与献血人群有关。结论:保障献血者安全献血,在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基础上,要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雁冰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581-1582
近年来,随着无偿献血事业的深入开展,参加献血的人数逐渐增多,由于年龄、职业、文化及社会背景的不同,对献血的心理反应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其中个别人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以初次献血者多见)。上述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献血知识不了解引起,其会直接引发献血反应而中断采血,既影响采血工作又给献血者带来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