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86例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分析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86例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进行分析研究,结合临床典型病例阐述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对策,以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儿童青少年的情绪障碍(ED)是一组以焦虑、恐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目前,关于儿童青少年ED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报道较少,该文通过对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治疗依从性的概念、治疗依从性的评估工具、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治疗依从性的干预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5.
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焦虑障碍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以过分焦虑、担心、害怕为主要体验,伴有相应的认知改变、行为改变和躯体症状.以往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儿少焦虑)的关注不足,其原因可能是许多儿童、青少年发生的焦虑障碍是短暂的,而有时又与发育有一定的联系.但近期有对儿少焦虑的追踪研究报道,其焦虑障碍不仅有持续存在的趋势,而且部分可有逐渐恶化的倾向,甚至会造成成年时期的学业失败、物质滥用,而且,这些人发生抑郁障碍的风险增高.因此,早期干预治疗儿少焦虑者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做到对儿少焦虑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则必须提高家长及医务人员对此病的认识及警惕性.以下就儿少焦虑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作一简述,以提高大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素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5,9(20):107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6-01/2004-12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患儿30例,男12例,女18例。给予认知、行为、家庭和社区治疗。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与患儿本谈话,分析患儿患病的可能诱因。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的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患儿30例。①可能的诱因:父母婚姻破裂离异和对学校不适应的儿童最多,分别为6例(20%),8例(27%)。②临床表现:表现运动障碍6例,感觉异常障碍8例,强迫症3例,恐惧性障碍2例。③经综合治疗22例在1~3周内症状完全消失,6例在3个月内症状明显减轻。结论①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强迫症、惊恐等。②家庭环境不良和对学校不适应是最常见诱因。③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6-01/2004-12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患儿30例,男12例,女18例。给予认知、行为、家庭和社区治疗。根据患儿临床表现,与患儿本谈话,分析患儿患病的可能诱因。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的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患儿30例。①可能的诱因:父母婚姻破裂离异和对学校不适应的儿童最多,分别为6例(20%)。8例(27%)。②临床表现:表现运动障碍6例,感觉异常障碍8例,强迫症3例,恐惧性障碍2例。③经综合治疗22例在1~3周内症状完全消失,6例在3个月内症状明显减轻。结论①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感觉异常、强迫症、惊恐等。②家庭环境不良和对学校不适应是最常见诱因。③综合疗法可明显改善儿童行为偏异与情绪障碍症状。 相似文献
8.
儿童情绪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儿童情绪障碍的临床特征,诱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对6年间诊治的95例情绪障碍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独生子女家庭发病率高于多子女家庭,其比值为2.5∶1,城市占70%,农村30%。诊断为焦虑症23(24.2%)例、学校恐怖症12(12.6%)例、分离性焦虑8(8.4%)例、抑郁症9(9.5%)例、恐怖症7(7.4%)例、强迫症5(5.3%)例、癔病16(16.8%)例,以及混合型者15(15.8%)例。经治疗57(60.0%)例症状消失,30(31.6%)例好转,8(8.4%)例有好转-复发现象。结论:情绪障碍是儿童常见精神心理行为疾病,早期正确治疗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要考虑是否有情绪障碍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例儿童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揭示儿童情绪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1例抑郁症儿童,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发病前成绩优秀,做事认真,爱好绘画。于半年前出现情绪低落症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感觉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感到自己非常倒霉,死了比活着好,拒绝与任何人来往,近日焦虑恐惧情绪加重,伤人毁物。躯体检查无异常发现,精神检查:仪态整洁,被动接触,情绪低落、易激惹。拒绝叙述内心体验,讨厌学习,讨厌父亲,最烦的是没有人理解自己,不愿意说话,有过死的想法和自伤及伤人行为,自知力缺乏。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符合儿童抑郁症的诊断。治疗的策略采取综合性心理治疗,首先采用绘画意象等整合调节患儿抑郁情绪,然后利用行为疗法调节患儿人际过敏情绪;再次运用亲情拓展游戏即家庭治疗,重建家庭和谐,改善亲子关系;最后通过能力训练和自信心训练提高儿童的社交技巧加深儿童自我认知,重建自信。心理咨询12次,50~60min/次,主要观察患儿综合心理治疗后,抑郁情绪改善情况,并于半年后进行复查。结果:①绘画房-树-人心理测试结果说明患儿有严重的抑郁情绪。②经过意象对话技术、音乐疗法及行为疗法训练,患儿的抑郁情绪明显好转,人际过敏情绪得到了调节。在家庭治疗中,通过亲情拓展游戏,亲子关系开始逐渐融洽,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父母也得到了教育,并有了相应的认知改变。③通过能力训练及自信心训练,患儿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心情好多了,意识到所有问题并不像自己担心的那样严重。④半年后复查,患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恐惧父亲的感觉消失,恢复正常上学,成绩也逐步提升。结论: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及儿童期的特点,在治疗方面与成人比较,儿童的药物治疗占较次要位置,心理社会环境的调整常起更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采取非药物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袁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9,3(1):64
我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12.9%,其最大影响因素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态度及学校的环境等。现将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近2年来收治的19例儿童情绪障碍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9例均符合儿童情绪障碍的诊断标准。患儿男8例,女1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报道1例儿童抑郁症的诊断与治疗,揭示儿童情绪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方法:1例抑郁症儿童,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发病前成绩优秀,做事认真,爱好绘画.于半年前出现情绪低落症状,后沉迷于网络游戏,感觉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感到自己非常倒霉,死了比活着好,拒绝与任何人来往,近日焦虑恐惧情绪加重,伤人毁物.躯体检查无异常发现,精神检查:仪态整洁,被动接触,情绪低落、易激惹.拒绝叙述内心体验,讨厌学习,讨厌父亲,最烦的是没有人理解自己,不愿意说话,有过死的想法和自伤及伤人行为,自知力缺乏.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符合儿童抑郁症的诊断.治疗的策略采取综合性心理治疗,首先采用绘画意象等整合调节患儿抑郁情绪,然后利用行为疗法调节患儿人际过敏情绪;再次运用亲情拓展游戏即家庭治疗,重建家庭和谐,改善亲子关系;最后通过能力训练和自信心训练提高儿童的社交技巧加深儿童自我认知,重建自信.心理咨询12次,50~60min/次,主要观察患儿综合心理治疗后,抑郁情绪改善情况,并于半年后进行复查.结果:①绘画房-树-人心理测试结果说明患儿有严重的抑郁情绪.②经过意象对话技术、音乐疗法及行为疗法训练,患儿的抑郁情绪明显好转,人际过敏情绪得到了调节.在家庭治疗中,通过亲情拓展游戏,亲子关系开始逐渐融洽,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父母也得到了教育,并有了相应的认知改变.③通过能力训练及自信心训练,患儿开始觉得自己有能力,心情好多了,意识到所有问题并不像自己担心的那样严重.④半年后复查,患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恐惧父亲的感觉消失,恢复正常上学,成绩也逐步提升. 结论:根据患儿发病的有关因素和症状特征及儿童期的特点,在治疗方面与成人比较,儿童的药物治疗占较次要位置,心理社会环境的调整常起更关键的作用.所以对于情绪障碍儿童的治疗采取非药物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129%.其最大影响因素为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态度及学校的环境等。现将我院儿科门诊及病房近2年来收治的19例儿童情绪障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问卷测量法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的个性特征。并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方法:病例组为2003-09/2004—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全部接受微量生物电脑导人刺激治疗的30例情绪障碍儿童。对照组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平均年龄为12岁的健康儿童30例。家长全面知情同意。采用个别和团体施测法,使用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各组儿童进行人格测评,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各维度分用标准分(T)表示,以标准分38.5和61.5为划分界。由儿童自己填写问卷,年龄较小,阅读能力较差者,由心理评估人员阅读,儿童自己选择答案。结果均输入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保存。并与对照组及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发放问卷30份,收回合格问卷30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例,有效率86%。①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维度(E)分低,神经质维度(N)分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②病例组与对照组男女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维度比较无差异。所设对照组与全国常模比较也无差异。③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更多倾向于内倾、情绪不稳定和抑郁质,分别占80%,90%,7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其显著(χ^2=17.333,31.729,31.729,P〈0.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个性多为极端内向,情绪不稳定,属于抑郁质。这些不良人格特征阻碍儿童健康发展并且可诱发多种心理和精神疾病。但发育性的儿童个体,其人格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可塑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及早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使其负性情绪及时有效的得到宣泄。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减少和消除由遗传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促进儿童正常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田华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5):570-571
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的一组心理障碍,其发生率逐年增高,近年逐渐上升为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第2位[1],儿童及青少年情绪障碍的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明显差异,其表现多不典型,多以躯体症状为主,故容易造成误诊。本次研究20例有躯体化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问卷测量法分析儿童情绪障碍的个性特征。并与同龄正常儿童对比。方法:病例组为2003-09/2004-09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就诊并全部接受微量生物电脑导入刺激治疗的30例情绪障碍儿童。对照组选取北京市某中学初一年级平均年龄为12岁的健康儿童30例。家长全面知情同意。采用个别和团体施测法,使用儿童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各组儿童进行人格测评,艾森克人格问卷包括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情绪的稳定性和掩饰性4个维度。各维度分用标准分(T)表示,以标准分38.5和61.5为划分界。由儿童自己填写问卷,年龄较小,阅读能力较差者,由心理评估人员阅读,儿童自己选择答案。结果均输入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和保存。并与对照组及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病例组发放问卷30份,收回合格问卷30份,有效率100%。对照组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0例,有效率86%。①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的艾森克人格问卷内外向维度(E)分低,神经质维度(N)分高,差异有极其显著性意义(P<0.001)。②病例组与对照组男女之间艾森克人格问卷维度比较无差异。所设对照组与全国常模比较也无差异。③情绪障碍儿童人格特征更多倾向于内倾、情绪不稳定和抑郁质,分别占80%,90%,7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极其显著(χ2=17.333,31.729,31.729,P<0.001)。结论:情绪障碍儿童的个性多为极端内向,情绪不稳定,属于抑郁质。这些不良人格特征阻碍儿童健康发展并且可诱发多种心理和精神疾病。但发育性的儿童个体,其人格处于发展过程中,具有可塑性。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及早了解儿童的内心活动,可使其负性情绪及时有效的得到宣泄。良好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减少和消除由遗传造成不良人格特征的影响,促进儿童正常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情绪障碍是一组于儿童青少年期起病,以焦虑、恐惧、强迫、羞怯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它影响儿童正常的社会功能或伴有某些生理反应。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趋势。病因至今未明,相关因素认识不一,现对在我院住院的儿童情绪障碍患儿临床观察进行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17.
舍曲林治疗儿童情绪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舍曲林对儿童情绪障碍 31例进行研究 ,探讨该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符合ICD 10这个标准的 31例儿童情绪障碍患儿按年龄舍曲林剂量分别为 2 5~ 15 0mg/d ,平均 5 6 .6 7mg/d ,治疗8周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 1周、2周、1个月、2个月使用儿童大体评定量表 (CGAS)评定障碍的严重程度 ,并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药物的副反应。【结果】31例患者之治疗前CGAS评分 4 9.19± 7.11,治疗后 2周有不同程度好转 ;治疗 2个月有 2 7例 (87% )CGAS评分≥ 70 (达正常范围 )。研究结束时临床疗效痊愈 9例 ,显进 14例 ,有效率为 74 % ,好转 7例 (2 3% )。副反应发生 11例 (35 % ) ,无因副反应而中断治疗者。【结论】舍曲林是一种治疗儿童情绪障碍的有效药物 ;副反应轻微 ,大多数儿童均能耐受 ,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父母在孩子患精神分裂症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方法对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的49位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98位父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编的定式调查表进行测评,并和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患者母亲的情绪障碍较父亲重。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父母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对他们应该进行合适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情绪障碍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n=40)采取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的医治方法,对照组(n=40)采取氟伏沙明的单一治疗.氟伏沙明25~50mg/d起,平均(75.75±13.56)mg/d,疗程8周.研究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与儿童大体评定量表(CGAS)评定疗效,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过8周的对比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儿总显效率分别为88%和70%,二组在比较差异方面有显著性(P<0 05);第6、8周末DSRSC减分率方面研究组(58 98±5.76,79 03±7.32)与对照组(54.33±6.13,73.21±6.37)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两组CGAS评分自4周起开始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ESS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采取氟伏沙明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治疗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