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翼点入路相关脑池的显微解剖及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5例尸头上经翼点入路开颅后,交替使用显微镜和内镜,利用鞍区自然的解剖间隙对鞍区脑池及其内结构进行观察,并将两者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内镜可以更广泛地显示对侧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并从正面显示垂体柄及鞍隔;可以协助观察术侧的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分支及穿支,PcoA及其发出的穿支动脉,并从侧面观察到垂体柄的全长及其表面的穿支动脉;通过打开的Liliequist膜可以更清晰,更广泛地显示BA及分叉,双侧的PCA,SCA,动眼神经。利用成角的内镜可以清晰地显示PcoA和AchA下壁,AcoA发出的下丘脑穿支及三脑室底部结构。结论运用内镜可以消除经翼点入路进行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镜观察的死角,减少术中为暴露深部病变而对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和神经的牵拉,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累及迷路动脉的病变在内镜下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结合神经内镜和显微镜技术,在8具(16侧)尸头标本上模拟乙状窦后入路解剖,观察、测量并记录迷路动脉的起始、管径、变异、行程和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结果迷路动脉可分为单支型和多支型;迷路动脉数量每侧为1~3支,其中7侧为单支,8侧为双支,1侧为3支;14侧起于小脑前下动脉,2侧起于基底动脉,未见有起于小脑后下动脉者。迷路动脉的管径为0.1~0.28mm,平均(0.18±0.05)mm。结论本研究为内镜辅助下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切除术和微血管减压术中保护蜗神经、迷路动脉和保留残余听力、微血管充分减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翼点锁孔入路对鞍区手术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鞍区手术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特点及神经内镜在鞍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5具尸头上经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用0°、30°内镜观察鞍区的三个手术间隙.录像记录其解剖结构.结果内镜解剖观察中发现经间隙Ⅰ是观察对侧ICA内侧壁及其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的最佳途径;经间隙Ⅱ可以见到同侧垂体上动脉、PCoA及其分支密集分布,阻挡对脚间池、基底动脉的观察;经间隙Ⅲ观察基底动脉及其分叉则没有PCoA及其分支的阻挡.采用成角的内镜能观察到三脑室底部的结构.采用神经内镜还能观察到桥脑腹侧的深部结构.结论神经内镜可以"贴近"全景式观察,其对细微结构的观察更为细致、清晰,并且可"绕过"神经、血管结构,观察其背后的结构.观察范围较手术显微镜大大扩展.  相似文献   

4.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丘脑、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为减少术后中枢性尿崩症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观察20例成人尸头标本的第三脑室前部、垂体柄和神经垂体的穿动脉的显微解剖关系。结果 室旁核和视上核的血供来自于前交通动脉的穿支,该区域自外下部的血供主要来自后交通动脉的穿支;垂体柄的血供来自于垂体上动脉;神经垂体的血供来自垂体下动脉。结论 与中枢性尿崩症相关的穿动脉可分为3组:(1)前组:主要来自前交通动脉附近发出的穿动脉;(2)外侧组:来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和后交通动脉发出的穿动脉;(3)下组:发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垂体下动脉。了解这些血管的分布,可减少在鞍区肿瘤手术时对这些血管的损伤,避免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鞍区及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知识应用于鞍区肿瘤的显微手术中,达到既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又全切除肿瘤。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经翼点入路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切除鞍区肿瘤88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神神经、ICA及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结果 88例鞍区肿瘤,全切除84例(94.4%),死亡3例(3.4%),复发4例(4.5%)。结论 在经翼点入路行鞍区肿瘤的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鞍区四个解剖间隙及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及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观察研究国人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桥小脑角区的重要结构,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位于岩骨内侧面的下方,有岩下窦、乙状窦、颈静脉及第Ⅸ、Ⅹ、Ⅺ颅神经通过: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内耳门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袢,发出1~3支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28)mm,右侧为(13.26±2.17)mm。结论结合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最大程度减低损伤,更好的保护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7.
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及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鞍区显微手术的开展,迫切需要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资料。方法 借助手术显微镜对40例成人头颅的颈内动脉(ICA)海绵窦段和床突上段的分支及分布进行了显微解剖研究。结果 每侧从ICA床突上段眼段下内侧壁发出(1.31±0.77)支、直径(0.38±0.11)mm的垂体上动脉;从ICA海绵窦段后弯部发出1支、直径为(0.66±0.19)mm、主干长(7.99±3.94)mm的垂体下动脉;垂体被膜动脉出现率为15%。结论 垂体上动脉和垂体下动脉是供应垂体的主要动脉,在鞍区显微手术中保护好各分支是预防或减少术后并发症,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小脑动脉的临床解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神经外科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下观察50例成人脑标本小脑动脉的起始、行径、主要分支、穿动脉及大致分布,检查各小脑动脉与出入脑干的颅神经的接触关系。结果:50例人脑有小脑下后动脉(PICA)94支,小脑下前动脉(AICA)97支和小脑上动脉(SCA)112支。2侧PICA和12侧SCA接触三叉神经根,2侧AICA接触面神经根,动脉与神经根接触多形成压迹。结论:小脑动脉的局部解剖有助于神经外科医生在颅后窝手术时,对这些动脉尤其是行程可能有变异的动脉及穿支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并保护与小脑动脉关系密切的脑神经根;对某些脑干血管综合征患者及某些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患者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翼点锁孔入路鞍区各间隙的神经内镜解剖,为内镜辅助下该入路显微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5例尸头经翼点锁孔入路开颅后,神经内镜对鞍区五个间隙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结果利用神经内镜可以更广泛清晰地显示鞍区不同间隙内的解剖结构,尤其是对细微结构如垂体上动脉及穿通动脉,利用成角内镜可“绕过”神经、血管观察其背后的结构。结论运用神经内镜可以消除翼点锁孔入路鞍区显微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死角,减少术中脑组织及重要颅底血管、神经的牵拉,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鞍区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例成人头部固定标本及5具新鲜尸头捌本进行了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的解剖观察。结果5例新鲜尸头标本中观察到蝶窦口8侧(80%),视神经管隆突5侧(50%),蚓内动脉隆突8侧(80%);15例经防腐处理的尸头标本中发现蝶窦1321侧(70%),视神经管隆突12侧(40%),颈内动脉隆突则蚓22侧(73%)。打开蝶窦外侧壁能对部分鞍区及海绵窦区的解剖有较直观的认识。结论熟悉蝶鞍区结构的内镜下解剖关系有助刊手术中准确定位,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构,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翼点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掌握经翼点入路对下丘脑区结构显露的显微外科解剖和显微外科技术。方法 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人路,借助手术显微镜在6—25倍下通过鞍区手术间隙对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经翼点入路,通过鞍区的手术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其分支、基底动脉顶端、终板、垂体柄、结节漏斗区等下丘脑区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 经翼点入路对鞍区病变,特别是动脉瘤和颅咽管瘤显微手术时,需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利用显微外科技术保护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组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翼点一纵裂入路夹闭高位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高位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方式及手术结果。结果出院时GOS评分5分12例,4分5例,3分1例。DSA复查均显示动脉瘤完全夹闭。CT复查发现颅内小梗死灶2例。随访3~36个月,无再出血及复发病例。结论经翼点一纵裂入路夹闭高位前交通动脉瘤的关键在于解剖纵裂池前控制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快速打开纵裂池及注意双侧A1段的阻断时间。此外,合理选择动脉瘤夹、术中微血管多谱勒监测及血管穿通支的保护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破裂后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对手术夹闭22例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以64排CTA为确诊手段,动脉瘤瘤顶指向在CTA分为5型,向前2例;向下2例;向上10例;向后5例;多方向3例。22例患者24个动脉瘤均行翼点锁孔入路手术夹闭,有3例患者手术夹闭后由于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出院时根据GOS判断预后:恢复优良17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翼点锁孔入路可以满足大多数前交通动脉瘤病例的手术要求。手术要根据动脉瘤顶的指向个性化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侧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入路。方法对本院经单侧扩大翼点人人路一期手术治疗的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显微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3例患者共28个动脉瘤均一期手术夹闭,其中后交通动脉瘤14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5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颈内动脉分又部1个,术后CTA复查示多发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无死亡病人。结论单侧扩大翼点人路显微手术可治疗部分颅内多发动脉瘤,根据多发动脉瘤的特征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CTA对破裂大脑中动脉瘤诊断和手术指导作用。方法我院神经外科从2010年1月-2011年12月经3D-CTA对收住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检查证实的122例颅内动脉瘤,其中18例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进行了术前CTA手术模拟。17例行翼点入路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手术,与术前CTA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术前经3D-CTA诊断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瘤术中所见完全一致。术中除1例大脑中动脉瘤M2段梭形动脉瘤行包裹术外,其余17例动脉瘤均成功行夹闭手术。术后16例病人恢复良好痊愈出院。1例术前破裂大脑中动脉瘤病人,Hunt-Hess分级V级,术后双侧脑疝死亡。1例病人入院做术前准备时,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急诊手术,术后病人偏瘫生活不能自理。结论术前单独依靠CTA对不同部位大脑中动脉瘤进行诊断及模拟手术,对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成功手术夹闭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分型及其在两种手术入路选择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前DSA和/或CTA,以前交通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A2段为参考平面,将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分为Ⅰ~Ⅴ型:Ⅰ型,瘤体朝前;Ⅱ型,瘤体朝下;Ⅲ型,瘤体朝后;Ⅳ型,瘤体朝上;Ⅴ型,瘤体多朝向。从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采用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2例,采取翼点入路28例,其中Ⅰ型动脉瘤8例,Ⅱ型9例,Ⅲ型3例,Ⅳ型7例、Ⅴ型1例;前纵裂入路24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10例。结果本组52例均一次性夹闭瘤体,1例夹闭后包裹,其余均夹闭满意。出院时GOS评分4~5分37例,2~3分13例,1分2例。结论Ⅰ型、Ⅱ型两种入路均适合选择,可依个人习惯选择;Ⅲ、Ⅳ、Ⅴ型选择纵裂入路更合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和床突间隙的解剖学特点及夹闭术技巧和预后。方法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共13例(13个动脉瘤),包裹2例(2个动脉瘤),术中采用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方法。结果手术后经DSA或CTA检查显示,13例患者动脉瘤夹闭满意,载瘤动脉和远端动脉血流通畅;2例视力障碍患者手术后视力改善。手术后仅1例出现对侧肢体轻度偏瘫,无一例发生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5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经翼点入路辅助颅内外颈内动脉临时阻断是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荧光造影可即时发现动脉瘤是否残留及载瘤动脉有无狭窄,从而指导手术医师调整动脉瘤夹位置而达到夹闭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标准翼点入路、纵裂入路和翼点纵裂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以及显微手术入路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效果,术前均行头颅CTA或DSA检查确诊。疾病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夹闭动脉瘤39例,经纵裂入路34例,联合入路5例。结果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手术疗效,经翼点入路手术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9例,经纵裂入路患者中预后良好者25例,联合入路的5例患者均预后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经翼点入路、经纵裂入路及联合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均有效且预后良好。根据不同的动脉瘤瘤体指向,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术中监测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430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翼点入路手术治疗370例,大脑纵裂入路12例,眶上外侧入路48例。结果术后行DSA或CT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均夹闭完全。出院时按GOS评估预后,430例患者中,恢复良好者330例,中残58例,重残25例,死亡17例。结论结合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和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解剖学特点,采用合理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以及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对保证手术安全性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终板造瘘可以降低动脉瘤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及术后及时处理,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