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如重症期患者给予骶管注射、中医推拿治疗,并强调卧床休息及起床后佩戴腰带等;轻症期患者给予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及运动训练等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统一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等。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腰椎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 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28.04±2.67)分]及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20.15±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以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78.0%)及治愈显效率(96.0%)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8.0%和74.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缩短病程,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McKenzie法联合腰椎牵引等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cKenzie治疗,对照组则辅以推拿、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McKenzie腰椎评定表、日本骨科协会下背痛评价表(JOA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同时于治疗结束1年及2年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JOA、疼痛VAS评分及腰椎运动缺失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以治疗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2组患者复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年后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腰椎牵引、超短波及中频电疗基础上辅以McKenzie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抑制病情复发,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35 例进行康复综合治疗包括腰椎牵引,超短波治疗,电针治疗推拿等。对照组93 例,进行腰椎牵引、卧床休息。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 , 治愈显效率为68.1% 。对照组,有效率为83.9% ,治愈显效率为46.2% ,两组有效率经χ2 检验,有显著差异。结论:康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腰椎牵引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洁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5):864-865
目的:观察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与单纯牵引治疗相比较。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牵引配合推拿治疗组和单纯牵引治疗组。腰椎牵引采用仰卧位电脑间隙牵引法,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的得分,对其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评分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后腰椎功能改善优于单纯牵引治疗。2组治疗后评分均与其治疗前评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牵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牵引疗效佳。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银质针灸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将96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银质针针灸组(简称银质针灸组)和常规疗法组(简称常规组),银质针灸组给予银质针针灸治疗,常规组给予牵引及调制中频电疗,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及6个月时应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进行临床疗效评定;应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进行生活质量评定。 结果治疗后14 d及6个月时,银质针灸组患者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并且银质针灸组患者生活质量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银质针针灸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显著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牵引及调制中频电疗。  相似文献   

6.
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腰腹肌训练对复发率的影响。 方法将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McKenzie疗法、腰椎牵引、超短波、干扰电及低周波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同治疗组。于治疗1,2个疗程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评分(JOA)对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于疗效评定结束后,继续坚持腰腹肌训练。 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评分(JO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McKenzi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明显优于关节松动术;腰腹肌训练对维持疗效、降低LDH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3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尹德铭 《现代康复》1999,3(11):1370-1370
目的:通过观察康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观察组135侧进行康复综合治疗包括腰椎牵引,超短波治疗,电针治疗推拿等。对照组93例,进行腰椎牵引、卧床休息。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3.3%,治愈显效率为68.1%。对照组,有效率为83.9%,治愈显效率为46.2%.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有显差异。结论:康复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比单纯腰椎牵引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单穴位电针疗法在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单穴位电针配合牵引、关节松动术、McKenzie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选取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腰突穴”单穴位电针+牵引+关节松动术+McKenzie疗法。对照组采用牵引+关节松动术+McKenzie疗法。 结果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8.0%;对照组总有效率88.0%。两组间治愈率和有效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单穴位电针加牵引、关节松动术、McKenzie疗法综合治疗腰椎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简便易行、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脑控制全自动牵引推拿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406例患者采用牵引推拿疗法为治疗组;188例采用理疗综合治疗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牵引推拿同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较好,疗程短,腰椎活动范围改善明显,功能恢复亦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腰椎牵引与手法、热-磁-振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将确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及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磁-振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14 d后评价疗效,并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结果2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亦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腰椎牵引与手法、热-磁-振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和水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不同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将 15 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腰椎牵引组 (A组 )、腰椎牵引加理疗组 (B组 )、腰椎牵引加针灸推拿组 (C组 ) ,每组各 5 2例。治疗前及治疗 2周后 ,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 (VAS)、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分别对患者疼痛和腰椎功能状态进行评定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止痛效果和腰椎功能状态改善指数B、C组高于A组 (P <0 0 5 ) ,C组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腰椎牵引加针灸推拿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手法推拿复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熏蒸组、超短波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牵引及推拿治疗,熏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超短波组则辅以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辅以中药熏蒸及超短波联合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其疼痛病情及腰椎活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以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3±1.07)分]的改善幅度及总有效率(95.5%)较显著,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确诊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磁疗和全身温泉水疗法。除全身温泉水疗法进行1个疗程外,其他治疗均连续2个疗程,20 d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的基础上,给予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微循环灌注量,从而改善腰椎间盘缺血缺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杠悬垂系列动作训练辅助治疗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24例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超短波、中频电疗及牵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为期4个月的单杠悬垂系列动作(包括悬垂、悬垂转体及悬垂前后摆动)训练。 结果经治疗4个月后,发现2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基础上辅以单杠悬垂系列动作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缓解疼痛,可作为早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汤治中 《中国康复》2002,17(3):151-152
目的:探讨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及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方法:1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均行针灸、腰椎牵引及推拿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腰腹肌及下肢肌肌力训练。结果:2组治疗后腰椎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肌力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及预防复发有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维多功能牵引为主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疗效。方法以电脑牵引为主综合治疗不同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照“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评定。结果采用多方位三维多功能牵引治疗年龄在25—50岁之间无手术适应证之腰椎间盘突出症183例患者,5年随访观察总有效率达96.72%。结论多方位三维多功能牵引方法简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下肢持续皮牵引治疗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老年LDH患者分为治疗组(28例)及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中频电疗及中药熏蒸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小剂量下肢皮牵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d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背痛量表对2组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定,并密切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局部及全身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10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腰椎JOA评分[(20.50±2.23)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指数(8.29±2.08)、治疗有效率(96.43%)及显效率(14.28%)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皮牵引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LDH患者腰椎功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干预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的关系。方法: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1996-04/2004-04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404例。对4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的年龄、性别、发病后的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入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病变节段数目,卧床休息的时间、是否牵引治疗、是否推拿按摩、是否针灸、是否理疗,是否进行封闭、是否应用药物等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4例患均进入结果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腰椎问盘突出症预后与是否首次发病(X^2=6.503,P=0.011)、入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X^2=4.073,P=0.044)、病变节段数目(X^2=3.886,P=0.049)、卧床休息的时间(X^2=5.485,P=0.019)、是否牵引治疗(X^2=7.944,P=0.005),是否推拿按摩(X^2=5.667,P=0.017)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估之间差别很大,是否首次发病、入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病变节段数目、卧床休息时间、牵引治疗、推拿按摩等单一或综合因素都可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康复干预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的关系.方法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1996-04/2004-04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4例.对4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后的就诊时间、是否首次发病、入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病变节段数目、卧床休息的时间、是否牵引治疗、是否推拿按摩、是否针灸、是否理疗、是否进行封闭、是否应用药物等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40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与是否首次发病(x2=6 503,P=0.011)、人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x2=4.073,P=0.044)、病变节段数目(x2=3.886,P=0.049)、卧床休息的时间(x2=5.485,P=0.019)、是否牵引治疗(x2=7.944,P=0.005)、是否推拿按摩(x2=5.667,P=0.017)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康复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评估之间差别很大,是否首次发病、人院时腰椎疾患成绩评分、病变节段数目、卧床休息时间、牵引治疗、推拿按摩等单一或综合因素都可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护理的方法。方法 将139例行保守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分期康复护理组(观察组,74例)和常规护理组(常规组,65例),分别采用分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1年内的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59%和90.77%,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及1年内复发率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分期康复护理有助于缩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复发。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分期康复护理; 复发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4152(2007)02 0070 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