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赵延坤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2)
明代医家万全在《保命歌括》所列“瘟疫”中,对温病的病因、传染途径、传变规律及其防治等提出了卓越见解。他指出温病的发生与火、湿有关,温邪由口鼻而入,先犯肺卫,次犯心血;小儿疮疹属伏邪温病;天地所生之戾气,当用天地所生之物以防备之。他将解表、清气、和解、祛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滋阴等治法应用于温病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3.
4.
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影响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恩恩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1,(4)
历史上新安医学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新安地区自1641~1862年,200年间有记载的温疫流行即达7次之多,为此该地医家不得不深入研究、探讨温病学。在现知的数百名新安医家中,其中值得提出的有: 一、畅发朱丹溪之旨的方广 方广,字约之,明代休宁人。方广之母,曾先患内伤脾胃,继又遍身发赤斑。当时正值天疱疮流行,医家不辨,误以疫症治疗而致死。方广愤而习医。他学崇丹溪,认为“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发丹溪之蕴 相似文献
5.
《外台秘要方》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登本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5(2):1-4
《外台秘要方》是一部以方药为主的大型医学著作,就临床医学发展史而言,是其第一次将温病独立于伤寒病之外而并列为外感病的两大类型,成为寒温分论之肇端,明确了温病的相关概念,深析了温病的病因病机,初步提出温病有横(由表入里)、纵(从上至下)的传变规律,并以此确立了温病之日期辨治、六经辨治和脏腑辨治思路。其在温病学的发展进程中,补前人之未备,开未来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7.
汪机(1463—1539年),字省之,安徽祁门人,世居祁门朴墅,人称石山居士。明代杰出的医家,新安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陈秀华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2):33-34
针灸治疗急症历史悠久,早在<内经>时代,就有关于针灸诊治急症的记载.春秋时期名医扁鹊用针刺及熨法取"百会"成功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美谈.三国名医华佗针刺"脑空"治愈了曹操的"头风"证. 相似文献
9.
温病学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福州中医系(福州350003)杜建,陈扬荣,陈裔清,戴春福,邱天水,陈锦芳,郑旭温病学课程是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课程成员从1990年开始,群策群力,坚持进行以实验教学为突破口的改革,带动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 相似文献
10.
熊天民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59,(2)
祖国医学对于"烧伤"的治疗,是几千年来中国劳动人民通过生活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因此不但内容丰富多采,而且主要是切合我国广大地区实际,有显著疗效,目前在全民炼钢,大力开展工业生产的时代里,防治烧伤更有着重大政治意义,为了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切实贯徹"中西医合流,和土洋并举"的方针,更为了进一步保障钢铁大军安全,钢铁元帅升帐,故不避愚昧,敢想敢说,参阅古代医学文献,总结全国烧伤防治会议中医资料,整理以提供全省广大地区,负担炼钢医疗保健光荣任务的医务工作人员作为临床参考,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改变旧的烧伤治疗面貌,放出学习祖国医学更大卫星. 相似文献
11.
在课堂讲授结合组织学生讨论的同时,利用西医传染病房有利条件开展课间见习,并实行平时作业、小论文与期末多种题型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了教学与临床的结合,提高了学习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惜佚失者多,目前存世的包括《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及《本草纲目》等书,其中又以《本草纲目》最受后世重视. 相似文献
13.
湿病学属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学术体系,温病学发展的方向应是:完善温病学理论和疾病规范,揭示温病的实质,探索其传变规律,使疾病研究与现代医学接轨,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走向世界开辟道路;继承和发展温病治疗精化,加强温病危重证候和难治温病的方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发挥学术优势;拓宽温病方药治疗疾病的领域,培植学科新生长点,促进温病学的壮大发展;尽快对温病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极大充实丰富四时温病内容,进行温病病名分化,将散在于其它学科教材中的外感热病收编于温病学科;调整教学重点,强化以温病防治为重点的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提高防治温病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4.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选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5)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彭胜权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4)
岭南地区因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特殊性,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性,人群体质对疾病的反应性与其他地区也有所不同。因此岭南温病的发病、证候表现与防治方法亦有其特色和经验。总结与研究岭南温病学说,不但有力地说明温病具有地域性特点,而且有利揭示温病的本质。岭南温病的防治措施,对该地区及地理气候环境类同的国家和地区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岭南温病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基于其因时、固地、因人制宜思想,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为岭南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很欠贡献。1978年以来,对岭南温病历代著作、医案医话、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总结出了岭南常见温病,发病季节、内外病因、诊治方法以及药物运用等特点,对继承与发扬温病学说很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王众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2,(1)
温病学是研究由温邪引起的急性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受着一定的哲学指导,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真分析它,一方面是为了科学地总结温病学的历史成就,同时也是为了探索这门学科继续发展的规律,促进温病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一、温病学发展概况温病学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急性热性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其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 (一) 萌芽阶段即从战国至秦、汉、晋、唐。在这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温病的病名,简单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治疗原则。没有系统形成理论,也无论述温病的专著,尤在治疗上,没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对温病的认识是很初浅的。如病名方面,《六元正纪论》有“民疠温病”,“温病乃作”,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在病因方面,《生气通天论》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是后世伏邪温病学说的由来。在分类方面,《热论篇》记 相似文献
20.
杨钦河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96,(6)
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的探讨杨钦河(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广州510515)主题词温病学/分析,教学/方法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深化温病学教学改革,提高温病学教学质量,适应中医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