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次在轨飞行任务前后航天员警觉度及昼夜节律的变化情况,研究在轨飞行任务对航天员认知和节律的影响。方法采用心理运动警觉性任务(psychomotor vigilance task,PVT)方法对3名航天员某次在轨飞行任务前和返回后的警觉度进行测试。结果与飞行前第一次PVT结果相比,有2名航天员在飞行后有较大改变,其中第一名航天员PVT均值在飞行后降低,而第三名升高。第二名航天员的PVT均值在飞行前后无明显改变。本研究还对PVT的节律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不同航天员在飞行前后都发生了变化,且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这些数据提示不同航天员警觉度及其节律特征的变化趋势在飞行前后可能存在个体差异。结论在轨飞行对人心理和认知能力的节律具有一定影响,且这种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1990年10月5日至13日,我国首次完成了含有高等动物的卫星飞行试验。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独立进行空间动物飞行试验的第三个国家。试验的主要内容有:(1)小白鼠飞行试验研究航天特殊环境,特别是失重对于动物的影响;(2)果蝇飞行试验研究航天特殊因素对于果蝇遗传和繁殖的影响;(3)蚕卵飞行试验研究航天特殊因素对于蚕卵胚胎发育的影响。此外,还利用已经创造的航天生物生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是载人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将直接影响到载人航天计划的顺利实施和飞行任务的成败。本文回顾总结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各阶段在选拔训练体系的创建、两批预备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六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的选拔与训练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根据我国载人空间工程任务特点及后续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未来建设的发展方向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航天员短期在轨飞行中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情绪反应倾向。方法采用积极情绪量表对"神舟"9号3名航天员13 d在轨空间飞行环境下的积极情绪和额区EEG偏侧化程度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3名航天员在飞行前、飞行中和飞行后呈现出积极情绪活动水平逐渐升高而后略有下降的变化趋势;神经电活动的记录显示,额区EEG偏侧化的变化趋势与积极情绪的变化趋势接近。结论航天员短期在轨飞行没有达到衰弱化症候的易感期,且由于良好的心理对抗措施,其积极情绪整体水平较高。额区EEG偏侧化与积极情绪变化相关联,可能反映了即时的情绪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5.
植物栽培是空间站和空间生保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因其不仅可以参与水气循环维持系统的稳定,而且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供应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有一定的抗辐射和抗氧化作用,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意义。进行空间植物栽培必须要考虑到空间飞行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空间飞行因素主要可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宇宙辐射、真空、温度),动态(微重力、加速度、振动、噪声)和飞船内部因素(密闭隔离,合成气环境、地磁场缺失、温度与气压波动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植物栽培是空间站和空间生保系统的重要研究课题,因其不仅可以参与水气循环维持系统的稳定,而且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新鲜蔬菜,供应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有一定的抗辐射和抗氧化作用,对航天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意义.进行空间植物栽培必须要考虑到空间飞行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空间飞行因素主要可分为三类:外部因素(宇宙辐射、真空、温度),动态(微重力、加速度、振动、噪声)和飞船内部因素(密闭隔离,合成气环境、地磁场缺失、温度与气压波动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最初认为,在航天时很容易见到的体液向头部方向移位会引起上身静脉压升高。但在“空间实验室-1”飞行时对航天员的静脉压测量发现:静脉压是降低的,与原来的推测不符。当时的解释是飞行  相似文献   

8.
在空间站等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大型航天器中,空间定向障碍严重影响了航天员的工作进程。如果航天员能够进行相关的飞行前体验和适应性训练,将减少空间定向障碍的发生。本文在分析了三种典型的空间定向问题和对抗方法基础上,针对失重仿真、视觉仿真和导航任务仿真3个方面,对常用的几种飞行前适应性训练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虚拟环境下适应性训练方法的优势与缺陷,总结国内外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定向训练系统研究现状,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9.
空间飞行期间,失重环境、电离辐射等因素会影响航天员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多系统及器官、组织功能,航天员可能出现空间运动病、睡眠质量降低、头痛等需要药物干预的病理状态.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空间药物学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空间飞行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参与药物代谢的细胞色素酶部分亚型在飞行后呈现...  相似文献   

10.
31.放飞的航天员是如何确定的? 在实施载人航天任务中,在航天员的选拔阶段、入选后进入航天员大队期间、训练阶段、航天飞行前和航天飞行后阶段都需要进行医学鉴定。只有在每次医学检查和鉴定过程中都能过关、始终处于合格水平的航天员才有可能成为正式航天员,而被派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或有机会再次获得派遣。航天员在航天员大队训练的三四年内。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年度医学检查和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11.
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主体和核心,维持和增强航天员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确保载人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我国载人航天正从短期向长期空间飞行过渡,研究长期空间飞行下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是开展相关研制的基础。本文从论述载人航天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分析了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特点和需求,较系统地综述了国际上在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方面最新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及发展态势,最后对我国空间站和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在航天员作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载人航天是人们处于地球外空间失重条件下的飞行活动。为了保证人在此条件下的生存与工作,载人航天器工程系统增加了环境控制生命保证,航天器操纵与控制、通信、救生以及返回着陆等复杂而特殊的装备。由于航天员参与航天飞行的全过程,在一定时间内需要完成各种操作任务,并作出相应决策,因此需要对航天员进行航天器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使他们熟悉航天器的结构与功能,怎样操作航天器及其各系统及对付可能出现的故障等,以适应空间飞  相似文献   

13.
宇宙飞行对航天员免疫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概述近年来有关宇宙飞行影响航天员免疫系统功能的研究进展。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相关文献35篇。资料综合论述了宇宙飞行对航天员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结论宇宙飞行可影响航天员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减低,但是,体液免疫功能变化不明显。目前,对于宇宙飞行导致航天员免疫系统功能改变的可能机制,主要集中于太空复合因素以及由其引起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改变对免疫系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由于太空实验的数量有限且重复性差,所以,目前的研究结论都是初步性的,对于宇宙飞行对航天员免疫系统的确切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实现空间飞行训练模拟器故障仿真功能,用于航天员故障训练。方法根据飞船故障预案与对策,定义了训练模拟器中故障仿真原则,对飞船的故障模式进行了分类,确定了用于航天员训练的故障类型,建立了故障仿真模型,通过数字仿真方法实现故障仿真。结果按照航天员训练需求,建立了环控生保、GNC、推进、电源、热控、数管、测控通信及结构等飞船分系统故障仿真模型并实现了故障仿真。结论空间飞行训练模拟器中所实现的故障训练仿真功能满足航天员故障训练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载人航天业已取得巨大成就,未来空间站建设将使航天员承受更长时间轨道飞行、微重力、长期密闭以及环境累积与复合效应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由此带来的航天员身体适应及作业能力的问题,成为航天员选拔环节需要考虑和重视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航天员选拔训练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员选拔与训练是载人航天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飞行任务的圆满完成和飞行安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各国载人航天计划中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载人航天实践的经验表明,能否选拔训练出合格的航天员将直接影响到载人航天计划的顺利实施和飞行任务的成败.本文阐述了航天员选拔训练在载人航天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回顾总结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各阶段在选拔训练体系的创建、首批航天员的选拔训练、两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的选拔训练方面开展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的规划及选拔训练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我国航天员选拔与训练体系未来建设的目标、发展方向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航天飞行中体液头向分布引起的血浆容量减少是航天员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的重要诱因,在返回地球前进行口服补液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航天飞行任务中的一项标准执行程序。通过回顾国外航天飞行后航天员体液与血浆容量变化情况,综述了美俄在轨飞行返回前口服补液方案及研究进展,比较了美俄方案的异同。美俄均采用等渗或接近等渗盐溶液,按乘员体重计算口服补液量。俄罗斯方案主要针对长期任务,航天员乘联盟飞船返回,用于对抗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美国方案主要针对短期任务,航天员乘航天飞机返回,除用于对抗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外,同时防止再入期间+Gz加速度导致航天员意识丧失进而影响操作。针对国内外长期航天飞行任务返回阶段特点,对在轨口服补液饮品配置和执行方案进行分析,并利用地面试用实验初步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和空间实验室任务等载人航天工程研制中,以航天医学工程理论为指导,逐步凝练出以人为中心、以提高航天员在轨工作效能为目的的"培养人、保障人、研究人"三位一体的航天医学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以这一工程组织实施方法为指导,从航天员能力培养、航天员能力保障、深化对人的研究三个方面,高效地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研制,确保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目标,同时践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提升国内相关领域技术能力和影响力。这一方法丰富和发展了航天医学工程理论。  相似文献   

19.
载人航天训练模拟器的回顾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载人航天活动一开始,人们便认识到,为保证航天员安全高效地完成飞行任务,必须在地面利用飞行训练模拟器对航天员进行充分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和包括各飞行阶段故障与应急处理的全任务综合程序训练。载人航天训练模拟器的作用与重要性已被国外(尤其是美国  相似文献   

20.
在外辐射带运行的卫星受到空间天气变化的影响较大,如何保障这些卫星长期健康运行是工程部门面临的最大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空间外辐射带电子动态分布规律以及空间电子辐射对原材料和元器件可能造成的辐射风险,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空间电子防护技术与防护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卫星电子辐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发射前,利用空间辐射环境模型和效应进行风险预估,指导卫星和有效载荷的抗辐射工程设计;在轨飞行中,实时监测空间辐射环境和有效载荷辐射效应数据,为地面飞行控制决策系统提供依据,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保障在轨卫星的安全;飞行任务后,通过对任务期间数据的积累与分析,完善模型与工程设计参数,形成一个封闭、有效运行的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