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测定了174例脑血管病(包括脑栓塞、脑血栓、脑出血、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有10项指标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其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174例脑血管病(包括脑栓塞,脑血栓,脑出血,脑动脉硬化)患者血液流变学的11项指标,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的10项指标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其中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增高最明显。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脑出血与脑梗塞的血液流变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5例脑梗塞、5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7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脑出血组和脑梗塞组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且两者比较,仅全血比粘度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仅能反映脑出血与脑梗塞有共同的病理基础。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疾病危险程度及预防、治疗的客观指标,但不能做为鉴别定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100例急性期脑血管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与同年龄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脑血管病人脑出血19人,蛛网膜下腔出血2人,脑血检79人。结果,脑血管病组红细胞电泳时间、血沉、血浆粘度,血沉方程K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出血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脑血栓组41 ̄60岁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显著。出血性组51 ̄70岁组变化明显。本文支持血液流变各项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  相似文献   

5.
对30例中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血液流变学进行对照研究,共5项指标。结果表明:全组病人及病因不明组有多项指标异常增高,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平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是中青年人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病因不明的中青年人卒中,血流变紊乱可能是其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A型性格与脑卒中及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中,提示了A型性格伴有血液流变学异常者,对于脑卒中的发病率起特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测定脑卒中组207例(脑血栓形成162例,脑出血45例)与健康人286例的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等的对比分析以及性格量表的检测,发现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病人组:A型性格占优势(68%),提示了A型性格易患脑卒中。脑卒中组的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了脑卒中有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CIA)和血液流变学特性在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脑血栓病、56例高血压脑病、40例脑出血急性期(发病1-3d)患者及60例健康人的RCIA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3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RBC-C3bRR明显下降,RBC-ICR明显升高。血液流变学检查呈高凝血症和(或)红细胞聚集症。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与RBC-ICR相关分析呈正相关。结论 脑血管病急性期存在着RCIA紊乱,与血液流变学特性异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血液流变学与冠状动脉损害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血液比粘度计检测46例川崎病(KD)患儿,根据有无冠状动脉损害(CAL)分为CAL组(A组)和无CAL组(B组)。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血浆粘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明显高于B组,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15d后全血低切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3项指标A组均明显高于B组。B组治疗前后比较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聚集性,纤维蛋白原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明显降低。A组治疗前后此5项指标无明显差异。表明有CAL者较无CAL者血液粘度增高明显,血液高粘、高凝、高聚状态恢复较慢。提示血液流变学监测可作为KD患儿CAL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70例脑血栓形成作光量子治疗,与对照组作血脂、血液流变学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比较。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后有较大改善,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O.01)。此疗法疗程短,是脑血管病的一种有效新疗法。  相似文献   

10.
张瑞  延红 《实用医技》2008,15(2):185-18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时血液流变学改变的特点。方法:对98例原发性高血压和60例健康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主要表现为全血粘度增高,其中血细胞比客增高,是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影响红细胞流变特性的多项指标亦明显异常,是血液粘度增高的又一因素。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1例脑梗塞和30例脑出血后患者采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同时和同科治疗的21例脑梗和30例脑出血后的患者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提示,将脑梗塞患者的总有效率从66.60%提高到100%。脑出血后患者的总有效率从47.41%,提高到80.84%。表明高压氧辅助治疗可加速和提高神经精神及运动系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近10年来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糖尿病患者共998例,合并脑血管病241例,同期全部脑血管病变1403例。241例中脑血栓形成222例(92.1%)明显高于非糖尿病脑血栓形成(788/1162例,67.8%)。糖尿病合并脑出血(3.3%)明显低于非糖尿病脑出血(22.8%)。血糖增高明显,血清甘油三酯较低,未治疗者和胰岛素治疗者脑血栓形成时病情较重。老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均为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告急性脑血管意外1314例,脑出血48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1例,脑血栓形成686例,脑栓塞68例。在卒中急性期合并急性心肌梗塞21例,其中脑出血2例(0.4%),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5%),脑血栓13例(1.9%),脑栓塞2例(2.9%)。经心电图检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前壁和下壁心肌梗塞各4例,前间壁梗塞3例,前壁+下壁梗塞2例,前侧壁、高侧壁、前间壁+下壁、前间壁+前壁梗塞各1例。并结合典型病例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心肌梗塞的患病率、病死率、诊断及其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255例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惠者,急性脑梗塞惠者101例,男55例,女46例,平均年龄59.67±10.42岁;高血压脑出血43例,男31例,女12例,平均年龄60.44±7.93岁;恢复期脑梗塞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59.26±6.49岁;脑动脉硬化惠者83例,男46例,女37例,平均年龄56.44±5.37岁。对其血清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亚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脑动脉硬化组、急性脑梗塞组、高血压脑出血组、恢复期脑梗塞组患者血清中的HDL-C 及HDL-2C 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1),HDL-3C则变化不大。而不同时期脑血管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作者认为HDL-C 尤其是HDL-2C 的下降或许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DXM)和甘露醇合用对急性重症脑血管病脑保护作用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只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DXM、甘露醇联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ICP恢复正常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但两组并发症及急性期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重症病例存活超过40 d例数(73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病中,DXM和甘露醇合用对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脑保护作用更强,且不增加其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王岩  兰振和 《中外医疗》2012,31(30):4-5
目的研究行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检查对明确病人血管病变程度,探讨指导临床早期行针对性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该院冠心病或脑血管病住院病人58例,排除标准:年龄≥75岁;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及存在造影禁忌的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主动脉弓+脑血管造影。统计心脑血管同时存在病变的发生率;分析心脑血管同时存在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早发家族史等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心脑血管联合造影发现在影像学标准上心脑血管同时存在病变有较高发生率69%(40/58);有3项以上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并发有明显相关。结论心脑血管联合造影检查可明确血管病变程度,指导临床早期行针对性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活体兔脑血栓形成模型,以便用于模拟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判定疗效和再灌注研究。方法用DSZ-1型多功能射频治疗仪及射频低温反复热凝方法制作兔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结果MCAT活体兔子模型术后15只实验动物全部存活,不同时间(24~72h)内表现为大脑手术对侧肢体从活动不灵至轻度偏瘫,但对照组动物无偏瘫现象。血管内逐渐形成各型血栓,脑组织缺血区改变符合与脑梗死三个不同区域的病理改变。结论首次用射频低温反复热凝法建立活体MCAT模型,该手术操作简便、局灶性强、缺血效果好、部位恒定,可用于脑血栓急性期抗栓药物的疗效判定和再灌注,为临床研究奠定了动物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