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对 4 2例症状严重的正常心脏单形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进行治疗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42 .2±7.8)岁。将消融电极送至右室流出道区域 ,采用起搏标测和激动顺序标测 ,前者以起搏时与室性期前收缩QRS波形态完全相同为消融靶点 ,后者以室性期前收缩时最早心室激动点为消融靶点。 4 2例室性期前收缩全部起源于右室流出道 ,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其中 3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6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以室性期前收缩在放电后 10秒内消失 ,并维持窦性心律 30~ 6 0min为即刻成功标准。结果 消融即刻成功率为 90 .5 % (38/ 4 2 ) ,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94 .4 % (34/ 36 ) ,游离壁 6 6 .7% (4/ 6 )。 2 0例患者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消融前后室性期前收缩数分别为 (2 0 80 0± 10 4 0 )次 / 2 4h和 (110± 12 0 )次 / 2 4h(P <0 .0 0 1)。 1例患者消融术中出现室颤经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其余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4~ 16个月症状缓解率为 89.5 % (34/ 38) ,复发率为 5 .3% (2 / 38) ,均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室性期前收缩。随访期间亦无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射频消融可有效地治疗症状重、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奎性,并随访观察复发的情况.结果 37例右心室流出道室速经射频消融治疗成功33例,成功率为89.2%,复发2例,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室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大多属于良性早搏,对无症状者不必治疗,仅需治疗原发病。而对于有症状的频发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是否需要射频消融治疗目前尚无统一认识,但多家报道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6]。而我院采取单导管法,即仅用1根大头电极,而不插入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RV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1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45.2±16.7)岁.其中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104例[室性心动过速(VT)13例,室性早搏(PVC)91例],右心室流人道PVC 7例.根据是台采用单根消融导管技术,将患者分为两组:(1)单导管组:76例,男27例、女49例,年龄(44.5±16.9)岁;RVOT-PVC 62例,RVOT-VT9例,RVlT-PVC 5例.(2)常规组:35例,男14例,女21例,年龄(46.7±16.5)岁;ROOT-PVC 29例,RVOT-VT4例,RVIT-PVC 2例.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消融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单导管组手术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55.23±26.24)min和(9.93±5.32)min]较常规组[(68.37±21.83)min和(12.96±4.54)min]短(t:2.76和3.09,均P<0.01),手术费用(12440.32±761.24)元较常规组(22119.51±1071.07)元节省(t:46.09,P<0.001);其近、远期成功率分别为93.42%(71/76)、97.18%(69/71)与94.29%(33/35)、96.97%(3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其他符项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RVA安全、有效,操作简化,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比较Carto3系统指引零射线与X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评估零射线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由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连续在Carto3系统指引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日期的单双号进行分组。其中39例手术日为单号,纳入零射线组;67例手术日为双号,纳入射线组。所有手术均由2名术者完成,均使用强生导航星压力监测灌注消融导管。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靶点位置、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超声心动图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射线组使用X线时间为168.0(44.8, 541.3) s。两组在手术一般资料方面,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放电次数、放电时间、靶点位置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即刻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rto3系统指引零射线下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没有增加手术时间、首次标测时间及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前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探讨自主神经系统(ANS)在IVA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116例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行RFCA的患者。分析术前24 h动态心电监护等资料,比较不同起源IVA的患者间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差异。结果 116例患者中男性59例,女性57例,年龄10~82(43.3±15.7)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80例、左室流出道(LVOT)12例、左室间隔9例、右室流入道7例、左室其他部位8例。在5组患者间的24 h室性早搏总数、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全程相邻正常窦性心律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在一定时间内相邻两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 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F/HF1与LF/HF1的患者组间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23:00~7:00室早的次数占24小时总室性早搏的次数30%组和30%组,两组相比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起源部位的IVA患者的HRV存在差异,提示自主神经在不同起源部位的IVA发生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0.1 mm厚聚四氟乙烯(Gore-Tex)片制作肺动脉单瓣跨环补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76例合并肺动脉狭窄或畸形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中法洛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TOF)合并肺动脉狭窄55例,TOF合并Ⅰ型肺动脉闭锁7例,TOF合并肺动脉瓣缺如5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狭窄3例,TOF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后6例(左侧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5例,右侧1例),均行矫治术,术中使用Gore-Tex片制作肺动脉单瓣跨环补片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比较术前与术中停体外循环后血氧饱和度、肺动脉干直径等差异,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7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18(109,1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6(77,102)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8(45,99)h,ICU停留时间135(114,161)h;术后因心包压塞急诊二次手术1例,发生一过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2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恢复;1例室间隔微小残余分流(流速<2.5 m/s),术后6个月自行闭合。术中停体外循环后血氧饱和度[96.00(94.00,97.00)%]较术前[84.00(78.00,89.00)%]增高,肺动脉干直径[12.00(10.12,13.00)mm]较术前[6.60(5.80,7.50)mm]增加,肺动脉瓣压差[21.00(16.00,27.00)mm Hg]、肺动脉瓣上流速[2.31(2.00,2.70)m/s]较术前[86.00(72.00,94.75)mm Hg、4.60(4.20,5.10)m/s]降低(P<0.05)。术后随访3~48个月,超声心动图示73例肺动脉瓣瓣叶活动良好,开启闭合正常;3例轻度肺动脉瓣狭窄,随访期间未见进一步加重;5例肺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均无肺动脉单瓣的撕裂、黏连、增厚、钙化、血栓形成及感染等。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术应用Gore-Tex片制作肺动脉单瓣有较好的近中期抗反流作用,可改善右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住院。入院查体:BP125mmHg,心尖搏动位于第五肋间右锁骨中线内0.5em,心界不大,心率85次/min,律不齐,呈二联律,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护理对策.方法 40例需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VVI起搏模式,将其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组(RVOTH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各20例,观察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各1例术后发生电极脱位.全部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出现.RVOTHS组手术曝光时间明显延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36,P<0.01).术中两组患者心室的起搏阈值、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HS组起搏心电图QRS波宽度较RVA组变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P>0.05).结论 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部起搏是安全和可行的,术后护理重视心电监测及个性化护理,可使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自 198 7年经导管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 ,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应用于临床以来 ,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和方法[1] ,本文总结了我科 2 40例快速性心律失常RFCA治疗的经验和体会 ,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我科 1994年 11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行RFCA治疗 2 40例 ,其中男 137例 ,女 10 3例 ,年龄 9~ 6 9岁 ,平均 (34± 2 6 )岁。均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入院后体检、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脏结构正常 ,术前停用各类…  相似文献   

11.
王璐 《临床荟萃》2004,19(3):170-171
心房扑动 (房扑 )的传统治疗方法有电转复及药物治疗 ,虽然有效 ,但不能根治 ,且存在许多不良反应。随着心内标测和导管消融技术的发展 ,房扑已被确认是心房内折返造成的。近一年来我院对 6例不同病因患者进行了射频消融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6例患者均为近三年来我院住院患者 ,男 5例 ,女 1例 ,年龄 30~ 71岁 ,平均 (5 4± 15 )岁。其中高血压 2例 ,冠心病 3例 ,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 6例患者住院期间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各房室内径均在正常范围。体表心电图证实为心房扑动 ,其共同点是 :Ⅱ、Ⅲ、aVF导联F波负向 ,V1导联F…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36例单形性RVOT-PVC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和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对射频消融结果影响及随访情况。结果 X线透视下起搏标测消融36例,30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83.33%),随访复发4例,远期成功率为72.22%;首次手术失败6例和复发4例在Carto系统指导下激动标测消融,9例获即刻成功(即刻成功率90%),随访复发1例,远期成功率88.89%。两种方式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72.38±15.03)minvs.(75.64±19.70)min,P>0.05],但后者的X线曝光时间和消融时间显著低于前者[分别为(12.50±5.24)minvs.(21.57±8.25)min,(206.30±94.80)svs.(383.26±134.71)s;P均<0.01]。除1例消融后出现另一种形态室性早搏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根治单形性RVOT-PVC的有效方法,对于疑难复杂病例选择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可获得更高的成功率、更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报告我院自1993年4月~1997年12月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快速心律失常200例。方法:快速心律失常类别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扑动。结果:本组第一次消融总成功率为93.5%,第二次消融总成功率为98.5%;总复发率为2.5%;并发症发生率为2%。与国内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注册登记结果类似。结论: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简捷而有效的方法。但作为术者,应努力提高电生理知识水平,熟悉心脏X线影像学,提高射频消融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自射频导管消融(RFCA)应用于临床以来,RFCA已成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但在如何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作者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2006年4月30例RFCA,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护理方法。方法对52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采用射频消融治疗,并给予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结果52例均完成了射频消融治疗。随访2~60个月,根治率92.3%(48/52),有效率98.1%(51/52)。结论合理、细致的护理可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手术耐受性,且能及早发现和防治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起源于左室流出道少见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和/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方法 3例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患者,术中进行激动和起搏标测,同时结合冠状动脉造影或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定位.结果 3例患者中2例体表心电图特点类似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室速及室早,经腔内电生理证实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内.1例起源于主动脉瓣-二尖瓣连接区(AMC),该部位室速及室早特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为II、III、aVF及所有胸前导联QRS波均呈R形.3例患者消融后观察2~24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右冠窦和AMC是左室流出道室速和/或室早的少见特殊起源部位,根据体表心电图形态,结合多种腔内标测技术及冠脉造影,能进行准确定位及成功消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房性心律失常在EnSite3000指导下射频消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本院心内科的47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状况,本组阵发性房颤26例,其中11例同时存在房早、房速和(或)房扑;永久性房颤4例;阵发及持续房扑8例(典型房扑3例);阵发性房速9例,在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电生理标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47例患者中38例(80.9%)1次手术成功。有4例阵发性房颤术后反复发作房扑和(或)房速,其中1例术后半年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成功。4例永久性房颤患者术后未能维持窦性心律。16例房扑、房速患者1次消融成功,术后随访6~12wh月无复发,另1例缺血性心肌病合并房速的老年患者术后第2天因房速再次出现并诱发室颤予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共发生3例并发症(6.38%)。【结论]EnSite3000三维标测技术可构建心脏三维模型,立体直观展示心脏结构,并直观显示心律失常起源点、激动顺序及关键部位,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射频消融治疗患儿快速心律失常83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236-7236
我院从2000-12-2008-01共施行射频消融术83例,针对患儿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满意。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52例,年龄4~14(11±3)岁。其中室上性心动过速70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室性心动过速10例,均有反复发作,使用控制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术中给予静脉全麻28例,局麻55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是有关RFCA治疗室性早搏的报道不多,尚存在争议。目前对引起明显症状并可能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室性早搏,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我科自1996年1月至2004年5月对5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室性早搏患者进行RFCA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自射频导管消融(RFCA)应用于临床以来[1-2],RFCA已成为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手段.但在如何提高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死亡率方面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作者回顾分析本院1997年1月~2006年4月30例RFCA,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