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5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国产氯吡格雷治疗组280例,进口氯吡格雷治疗组270例,两组患者均于PCI术前3 d开始服用氯吡格雷,首剂300 mg,以后每日75 mg,共服用3~12个月(裸支架3~6个月,药物涂层支架6~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后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晚期血栓的发生率及临床出血事件包括脑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皮い下出血.结果 两组患者支架内急性血栓、亚急性血栓、晚期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0.35%和0.36%、1%和0.8%、0.7%和0.8%(P均>0.05).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和皮下出血分别为1.1%和0.8%、1%和1.1%(P均>0.05).结论 国产和进口两种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日益普及,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血小板在该并发症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预防并发症,保证PCI成功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10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抗血栓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中的应用日趋普遍和强化.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静脉或皮下抗凝药(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磺达肝癸钠、比伐卢定),以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在内的多种抗血栓药物极大地改善了缺血,提高了患者的预后.目前的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治疗已日益普及,使得疗效提高的空间已经有限,因此着力减少治疗的副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单纯强化药物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强化药物治疗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60例年龄≥65岁、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为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82例,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PCI+强化药物治疗组78例,在行PCI成功植入支架后,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1、氯吡格雷75 mg.d-1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组疗程为2年。记录2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和2年随访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及心源性死亡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强化药物治疗组院内治疗期间心绞痛症状缓解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急性心肌梗死及心源性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均获24~28(22.5±3.2)个月的随访,PCI+强化药物治疗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仍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组(P〈0.05),2组患者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CI+强化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及术后2年心绞痛缓解率均高于单纯强化药物治疗,但2组患者2年后的临床预后类似。  相似文献   

5.
李瑞杰  姜红岩 《临床荟萃》2006,21(7):457-460
无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还是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的血栓形成合并症中,血小板的激活起着关键作用。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进一步减少了血小板的激活及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然而使用氯吡格雷最理想的开始时间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6.
对 10 2例病人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比较普通支架和药物涂层支架 ,口服普通抗血小板药物和口服氯吡格雷病人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药物涂层支架及口服氯吡格雷病人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药物涂层支架和氯吡格雷对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有明确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行PCI的 166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 ( 85例 )和对照组 ( 81例 )。试验组在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 ( 3~ 12个月 ,平均 6个月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至随访结束 ;对照组在PCI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1个月 ,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间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性死亡、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复发进行靶血管再通治疗 )及出血事件 (严重出血、轻微出血 )的发生。结果 试验组发生 9例心血管事件 (心肌梗死 3例、靶血管再通治疗 6例 ) ;对照组发生 2 0例心血管事件 (心血管性死亡 1例 ,心肌梗死 5例 ,靶血管再通治疗 14例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两组间均无严重出血发生 ,轻微出血事件无显著性差异 ( 3vs 2 ,P >0 .0 5 )。结论 PCI术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安全、有效 ,可减少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宗永忠  施亚明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8):1645-164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将175例PCI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护理的理念,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实施全程护理,并注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分别评估两组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结果实验组PCI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患者服用氯吡格雷依从性高于对照组(96.63%vs 87.21%;94.38%vs 83.72%;P〈0.05);实验组PCI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82.02%vs 61.63%;78.65%vs 52.33%;P〈0.01)。结论积极科学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PCI术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依从性,进而降低PCI术后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心脏介入治疗近年来已成为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较有效的临床方法。它具有相对安全、经济、康复迅速、无旁路手术引起创伤等优点,已被广大患者接受。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CRS)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大并发症,因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药物治疗对减少CRS的发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已知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置入术(CASI)在减少患者急性并发症和再狭窄方面优于单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但支架内血栓的问题尚未解决,血小板的活化状态与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观察负荷量氯吡格雷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联合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152例拟行PCI术的高危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术前口服氯吡格雷600mg+替罗非班0.4μg/(kg.min)静脉注射30min,继以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至术后36h者72例为观察组,术前仅口服氯吡格雷600mg者80例为对照组,观察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30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观察组患者心肌灌注分级TMPG 2级以上发生率(87.5%)高于对照组(72.5%)(P<0.05),观察组校正TIMI计帧数(24.70±6.60)小于对照组(27.33±6.42)(P<0.05);2组PCI术后病变血管血流TIMI 3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0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9.7%)低于对照组(23.8%)(P<0.05),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联合高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可改善ACS患者PCI术后心肌灌注、减少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赵威  任娜  刘桐言  解放军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9):1076-1077,107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治疗,观察血小板活化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对PCI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血小板GPⅡb/Ⅲa进行检测,同时观察PCI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的变化。结果实验组入选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入选时GPⅡb/Ⅲa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7d后其GPⅡb/Ⅲa水平较入选时明显下降,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实验组用药7d后进行比较,两组血小板GPⅡb/Ⅲ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后应用氯吡格雷治疗患者血小板活化水平大部分都有明显下降,但仍有少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下降,推测可能与血小板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比较血栓弹力图(TEG)和光学比浊法(LTA)在监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中的相关性;观察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变化。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PCI并接受规范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177例;回顾分析其TEG测定的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后MPV,以及其中99例患者LTA测定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ADP、ARA诱导的LTA血小板聚集率与TEG血小板抑制率无相关性(P均0.05)。氯吡格雷低反应性LTA和TEG检出率分别为30.3%和45.5%,阿司匹林低反应性检出率分别为19.2%和31.3%,低反应性检出率LTA低于TEG法(P0.05)。177例患者中,氯吡格雷低反应组和敏感组、阿司匹林低反应性组和敏感组服药后MPV均较服药前降低(P均0.01);服药前及服药后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组MPV均低于敏感组(P均0.05);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低反应组服药后PLT高于服药前(P均0.05)。结论 TEG和LTA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差,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检出率均较高,值得临床医生注意;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后MPV降低;服药后PLT上升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低反应性;MPV偏低患者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发生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及对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对10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50)和试验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标准氯吡格雷疗法即术前3 d服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随后75 mg/d维持量),试验组给予大剂量氯吡格雷疗法(术前3天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量,随后150 mg/d维持量或75 mg bid),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采集外周静脉血,并分析两组血浆GMP-140的水平.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所得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对照组GMP-140较术前无明显降低(P>0.05),试验组GMP-140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示:对照组ISR发生率10%,试验组ISR发生率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试验组ADP诱导的GMP-14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SR发生率较对照组也明显降低,提示大剂量氯吡格雷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表面的GMP-140表达,从而能明显降低ISR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选择我院5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标准剂量氯吡格雷)和试验组(大剂量氯吡格雷),评估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介入治疗前、用药后12h及24h后,试验组血小板聚集情况明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能显著减少术后血栓形成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再狭窄的相关护理指标,为PCI治疗制定护理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复查造影的282例冠心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入院时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生活行为方式问卷调查及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析PCI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护理指标。[结果]年龄、性别、高血压对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再狭窄与糖尿病、高血脂、吸烟成正相关,其比值比(OR)分别为2.423、2.175、1.792;与术后运动、服药依从性佳成负相关,其比值比分别为0.820和0.918。[结论]冠状动脉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因素较为复杂,为预防再狭窄,护理人员应提高病人的血脂、血糖控制达标率,定期随访,加强对病人服药及生活方式的健康指导,从行为改变的角度进一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近10余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普遍应用,介入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处理仍然是治疗的难点。药物洗脱球囊(DEB)能够将抗增生药物输送至靶病变部位,同时由于避免植入支架,减少了植入物刺激血管壁引起的炎症反应及内膜过度增生,从而降低了再狭窄率。因此,DEB在ISR等特殊病变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已经成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方案。随着PCI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而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势必影响抗血小板治疗的实施,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等致命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上肢操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9月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0年11月-2021年4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9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肢操进行康复锻炼。比较术后两组患者术肢疼痛情况、1周内桡动脉血栓发生率、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疼痛情况在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交互效应方面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桡动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肢操能够减轻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肢体的疼痛感,降低桡动脉血栓发生率,但术肢穿刺点出血情况在此次研究中结果尚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