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它能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甚至坏死[1]。多巴胺渗漏是临床常见的护理难题,它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影响了临床的治疗抢救工作。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静滴多巴胺渗漏致皮肤  相似文献   

2.
多巴胺静脉输注外渗的相关因素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甚至坏死。笔者现分析多巴胺静脉输注发生外渗的原因以及早期处理方法,以期将多巴胺外渗所致的局部组织损伤降至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3.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和组织损伤是化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部分化疗药物静脉输注时对注射部位刺激严重,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溃疡,甚至坏死,尤其是长期或多期化疗患者静脉损伤严重,造成静脉穿刺困难,且容易发生药物渗漏。我们用生大黄粉外敷治疗化疗性静脉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医源性静脉及其周围组织损伤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而引起的静脉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此类损伤不仅会增加病人的痛苦,而且可能会造成静脉的永久性损害,导致再输液困难,影响病人的治疗。近年来广大护理工作者就如何防治此类损伤做了大量的研究,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使防治及护理的方法不断更新。现将近2年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1 发病原因选用血管不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不高、溶液中微粒的危害、针头滑出血管造成药液渗漏、拔针方法不当等均可引起静脉…  相似文献   

5.
PICC即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从外周静脉置入导管,使其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肿瘤化疗的药物大多是一些强刺激性的或者是剧毒性的药物,从常规的周围血管途径给药,将不可避免的造成静脉血管壁的损伤、外渗造成皮肤组织坏死,严重时可造成截肢。  相似文献   

6.
多巴胺作为一种血管活性药物,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液循环,临床用于抢救休克[1].静脉输注多巴胺可能会出现输液部位渗漏现象,表现为红、紫、苍白甚至坏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以来,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对患者创伤小,同时可减少护理的工作量。但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其中静脉炎便是其中较常见的并发症[1]。尤其是手术患者,由于手术时经常需要大量、快速的补充液体,有时是高渗药物,有时是一些高浓度的麻醉药物,易造成血管内膜损伤,静脉周围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无菌性  相似文献   

8.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心排出量,对外周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从而升高动脉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而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组织坏死后愈合尤为困难.我科采用MEBT/MEBO(湿润暴露疗法/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患者因多巴胺外渗导致足部坏死一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静脉渗漏性损伤是发生在静脉输注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药物一旦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轻者引起局部红肿疼痛,重者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神经、肌腱、关节损害,甚至致残。引起渗漏性损伤的常见药物有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碱性溶液、缩血管药物、化疗药物等。药物渗漏的主要原因为护理操作不当、局部静脉内压增高、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渗漏的机理包括渗透性损害、局部酸碱平衡失调、缺血性坏死、细胞毒性作用、机械性压迫、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机能低下等[1,2]。近年来,人们对中药外敷法治疗静脉渗漏性损伤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本文拟对其作…  相似文献   

10.
左安霞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0):177-178
多巴胺是小儿科危重病人中的常用药物,如治疗肺炎、毛细支气管炎、急性呼吸衰竭等,并且多是维持用药,药物使用时间长,对局部血管刺激性自然就强,尤其对局部血管反应较大,易引起小儿静脉穿刺部位局部皮肤苍白,甚至坏死。多巴胺既激动α受体和β受体,也激动多巴胺受体。临床上  相似文献   

11.
杨进 《内蒙古中医药》2013,(35):144-145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增加心排出量,对外周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从而升高动脉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而糖尿病患者因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发生组织坏死后愈合尤为困难。我科采用MEBT/MEBO(湿润暴露疗法/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糖尿病患者因多巴胺外渗导致足部坏死一例,效果较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种给药途径,若药物的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探索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有助于指导临床采取正确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多巴胺有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使肾、肠系膜、冠脉及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升高动脉血压的作用,为临床上的常用药物.但由于多巴胺对局部组织的强烈刺激性,常导致给药静脉和邻近组织出现皮肤苍白、发红、青紫、肿胀、疼痛甚至局部坏死等损伤[1-3],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故护理中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下面就多巴胺引起静脉炎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预防及发生局部组织损伤后实施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可造成输液过程中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的皮肤组织,轻者可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或肢体功能障碍[1-2].2007年10月-2008年10月笔者对4例多西他赛外渗致组织坏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用芦荟胶加冷元外敷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多巴胺是α、β肾上腺素受体和多巴胺受体的激动剂,它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外周血管收缩,从而升高血压,是抗休克治疗的常用药.但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多巴胺外渗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坏死,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痛苦和额外的经济负担[1].我院在2010年10月成功治愈1例多巴胺外渗致局部皮肤坏死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白血病治疗中,化疗药物治疗是综合治疗方案的主要手段。由于血液病患者化疗疗程长,在反复的化疗过程中,静脉受化疗药物的刺激,大多已受到破坏,因此,药物外渗是外周静脉应用化疗药物的常见并发症,药物外渗后若处理不当,轻者易引起局部红肿、硬痛、静脉炎;重者可引起周围组织坏  相似文献   

17.
常见化疗药物的渗漏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疗药物治疗肿瘤已50多年,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周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发生率国内报道0.1%~6.0%,国外报道5%。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可造成肌腱坏死、肢体丧失功能。特别是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的2%定为四级医疗事故。由此可见,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知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胜文  汪煌 《中医正骨》2011,23(6):32-3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多由于手术后长时间卧床、术前应用抗凝药物,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如得不到及时治疗,血栓可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9.
韩玲芝 《湖北中医杂志》2012,(11):79-80,F0003
儿童白血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小儿恶性肿瘤,而静脉化疗是治疗儿童白血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施静脉化疗中,化疗药物的强刺激性、毒性、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易导致化学性静脉炎;化疗的疗程长,多疗程以及反复的静脉穿刺易导致机械性静脉炎;化疗药物的渗漏可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坏死,使静脉通道  相似文献   

20.
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骨折部位出血,周围组织损伤,骨折术后较长时间的肢体制动,常导致损伤部位及关节粘连、挛缩,甚至强直,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笔者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50例,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