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胃切除术组与近端胃切除术组,各3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术后1年存活率为91.18%,近端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术后1年存活率为9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75例为观察目标,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参照组(n=37,给予全胃切除术)和观察组(n=38,给予近端胃切除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2组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后两个指标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均有各自的优势,但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良好,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所需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易魁 《中国医药指南》2013,(33):182-183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46例胃上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情况将患者分为全切组(29例)和部分切除组(17例),分别实施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分析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并随访远期生存情况,同时调查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体质量下降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部分切除组的血红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全切组和术前(P<0.05);部分切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于全切除组(6例vs.1例,P<0.05)。全切组1、3年的生存率为93.10%和58.62%,部分切除组1、3年的生存率为94.12%和52.94%,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相当,但近端胃切除术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高,但营养状况较好,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具体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比较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120例胃上部癌患者随机分成部分切除组和全切组,每组60例。对部分切除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对全切组实施全胃切除术,手术后分析比较两组的身体营养状况、生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问题。结果部分切除组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水平(125.5±30.1)g/L、(39.5±10.1)g/L,明显高于全切组(112.5±20.3)g/L、(35.5±6.3)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全切组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炎并发症率比部分切除组低(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胃上部癌时,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的治疗效果不分上下,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并发反流性食管炎率比全胃切除术高,但是患者营养状况比全胃切除术好。可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择60例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胃上部癌患者据术式分组。全胃切除组开展全胃切除术治疗,胃近端切除组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体质量下降幅度;手术前后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情况。结果胃近端切除组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和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胃近端切除组体质量下降幅度和全胃切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0.05;手术前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相近,P> 0.05;手术后胃近端切除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优于全胃切除组,P <0.05。胃近端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高于全胃切除组,P <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相似,均可获得良好的近远期效果,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其中近端胃切除术可更好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但容易出现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胃上部癌患者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两组各有47例患者,甲组实施近端胃切除术,乙组实施全胃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甲组营养状况要显著好于乙组(P<0.05);乙组5年内生存率要明显高于甲组(P<0.05);甲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6.17%,乙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9.1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有各自特点,术后并发症均较多,但是全胃切除术远期疗效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而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况较好,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必须按照患者实情选择最适宜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全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于2005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67例胃上部癌患者分为TG组(38例)与SG组(29例),分别行TG与SG治疗,考察两组患者1~5年内的生存率情况。结果:治疗后1年内,组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5年,TG组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SG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术治疗胃上部癌的远期疗效更为确切,建议临床将其作为本疾病治疗时的首先考虑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讨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外科胃上部癌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50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P〈0.05);治疗后癌灶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比较显示癌灶〉3 cm与〈3 cm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3~5年全胃切除术生存率显著较高(P〈0.05)。恢复情况比较显示治疗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全胃切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胃上部癌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于本院就诊的90例胃上部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近端胃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以及5年内生存概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概率方面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5年内生存概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均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均比较高,但全胃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要优于近端胃切除术,且预后效果较好,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胃上部癌患者中选取98例,通过动态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9例胃上部癌患者采用近端胃切除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49例胃上部癌患者采用全胃切除手术进行治疗,探究98例胃上部癌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文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临床疗效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相比较,并不存在较大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上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手术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能够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严启明 《河北医药》2001,23(7):497-498
目的 研究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胃近侧癌的安全性,评价疗效和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980-2000年行全胃切除进展期胃癌58例,其中根治性切除49例,姑息性切除9例;联合脏器切除23例,与同期非手术治疗组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对比,生存率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组,其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5%、78.6%、45.3%。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确定淋巴结切除范围和联合脏器切除,选用最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全胃切除进展期胃近侧癌是安全可靠的,可明显提高病人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早期胃癌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分别接受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及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LAG)的72例近端早期胃癌患者,其中行LADG者38例,行LAG者34例.了解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随访结果,比较两种术式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运用Visick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其他并存疾病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肛门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及早期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比较,LAPG组Visick评分明显高于L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体重、RBC、Hb及ALB等营养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近端胃切除术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近端早期胃癌的治疗,但应同时警惕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预防及治疗。方法通过对该科2005年1月—2010年1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1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通过保守治疗后恢复出院,1例行手术治疗后恢复出院。保守治疗的时间为1~5周,再次手术后2周出院。结论胃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率较高,一般经保守治疗可治愈,但也不能排除需要再次手术干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李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40-34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FDGE)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中,8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手术吻合方式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X线口服造影、胃镜是诊断FDGE的重要手段。8例经对症保守治疗13~35 d后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准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腹腔镜术式治疗近端胃癌(PGC)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腔镜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0例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腹腔镜辅助下近端胃切除术(LAPG)为LAPG组,3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加食道空肠Roux-en-Y吻合术(LATG-RY)为LATG-RY组,13例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胃切除加食道空肠OrVilTM吻合术(LATG-OrVilTM)为LATG-OrVilTM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安全性、肿瘤根治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APG组、LATG-RY组及LATG-OrVilTM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TNM分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总费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PG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其他两组,Ⅰ期患者比例高于其他两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TG-OrVilTM组住院总费用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G、LATG-RY与LATG-OrVilTM治疗PGC均安全、有效。LAPG适用于早期PGC的治疗,LATG-RY治疗进展期PGC具有减少反流的优势,LATG-OrVilTM是治疗累及食管下段及食管胃结合部PGC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方法对20例胃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分别行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Ⅰ式、Ⅱ式、Ⅲ式及郝氏法顺行性间置空肠代胃术4种消化道重建术.术后观察患者进食量、体重、血浆营养参数、全血细胞计数、代胃的储存及排空功能、预后营养指数(PNI)、Visick指数的比较等指标结果.结果与袢式空肠代胃改良Ⅰ式、Ⅱ式、Ⅲ式相比,郝氏法顺行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术后体重恢复好,血浆营养参数和PNI均较高,且术后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术后消化道重建应构建代胃并保持摄入食物通过十二指肠.郝氏法顺行性间置空肠代胃术术式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远端胃癌给予胃小弯全切术或者传统胃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远端胃癌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接受胃癌根治手术,观察组给予胃小弯全切术,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目、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远端胃癌患者,予以胃小弯全切可明显增加淋巴结清扫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健康的恢复与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外营养(TPN)与肠内营养(EN)的疗效。方法将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48例随机分为TPN组与EN组,每组2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前后各组血清蛋白的变化及免疫功能状况指标。结果 EN组与TPN组比较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早、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14天,EN组的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CD4+T细胞、NK细胞、IgM、IgG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EN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普外科2012年8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16例因胃癌接受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26例患者发生胃瘫,发生率为8.23%。不同年龄、肿瘤直径、手术时间、吻合方式、术后镇痛泵的使用、术后补液量、是否合并术前幽门梗阻、焦虑、糖尿病等患者的胃瘫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合并幽门梗阻(OR=4.989)、糖尿病(OR=10.402)、焦虑(OR=3.152)、年龄(OR=7.833)、术后镇痛泵使用(OR=9.681)、毕Ⅱ式吻合(OR=1.813)为术后胃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视糖尿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及时进行健康指导,合理消化道重建,降低术后镇痛泵的使用可降低术后胃瘫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王起芝 《中国当代医药》2013,(31):170-171,173
目的 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对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4例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治疗组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胃远端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1年随访对照组进食紊乱和倾倒综合征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5),反流发生率和食物淤滞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重减少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24,P<0.05),两组患者5年后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部分切除术不仅对早期胃癌患者具有确切疗效,还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可作为早期胃癌治疗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