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纯臂丛阻滞或单纯颈浅丛阻滞麻醉在肩关节及锁骨部位手术中经常出现阻滞不全.2005年以来,我们根据肩锁部位神经分布特点,对锁骨骨折及肩关节部位手术患者50例,采用臂丛加颈浅丛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高位臂丛阻滞在肩关节手术中的应用王春梅,朱玉兰(潍坊市中医院麻醉科,261000)臂丛阻滞是肩关节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往往易出现部分麻醉不全等现象,我们在传统的臂丛阻滞方法的基础上,进行高位选点,取得了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肩锁关节脱位、肱骨外科颈骨折等是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创伤性疾病,由于肩部皮肤区域受颈丛及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因而肩关节手术麻醉是比较复杂的麻醉。2005年8月—2009年5月我院90例患者分别采用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肩关节部位手术患者实行C5横突定位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方式与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式的效果比较.方法:对照组患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C5横突定位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结果:试验组所有病人在手术开始时都无疼痛,只有15%患者需要应用辅助药物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80%在手术开始切皮至肩部时都有明显疼痛感,90%的患者需要应用辅助药物完成手术治疗,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显著(P < 0.05).结论:肩关节部位的手术,采用C5横突定位臂丛加颈浅丛联合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肩关节部位手术的最佳麻醉选择。方法将60例肩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2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试验组患者40例,采用C5横突定位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麻醉。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试验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开始时都无疼痛,只有15.00%的患者需要应用辅助药物完成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80%在手术开始切皮至肩部时都有明显疼痛感,90.00%的患者需要应用辅助药物完成手术治疗,2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显著(P<0.01)。结论肩关节部位手术采用C5横突定位臂丛+颈浅丛联合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肩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常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此种麻醉方法存在一定缺点,而采用静脉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麻醉方法,不仅增强了麻醉效果,同时降低了麻醉风险,确保了患者安全,比较适合肩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等短小手术。  相似文献   

7.
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l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廖春英  黄凤文 《北京医学》2018,(6):536-538,542
目的 观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的麻醉方式,对照组采用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高位肌间沟入路)的麻醉方式,记录术前(T0)、切皮(T1)、关节镜器械进入关节腔(T2)、缝皮(T3)时的MAP、HR和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膈神经、喉返神经阻滞、局麻药中毒、气胸及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麻醉效果Ⅰ级试验组13例,对照组2例,试验组麻醉效果Ⅰ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时间点试验组MAP、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肩胛上神经阻滞在肩关节镜手术中安全,麻醉效果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肩关节手术患者的疗效分析,并探讨其对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进行肩关节手术患者170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将患者分为改良组与传统组各85例。两组均行常规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改良组术后行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组术后行一次异感法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记录NGF及TGF-β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改良组用药后30 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的完全阻滞率与传统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局麻药物使用总量都少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术后1、3、7 d的VAS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血清NGF及TGF-β1含量高于术后1 d(P<0.05),改良组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肩关节手术患者的应用不会影响各神经的完全阻滞率以及患者的镇痛效果,且能促进NGF及TGF-β1的释放,从而提高总体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1.
自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颈浅丛加臂丛联合阻滞的麻醉方法用于锁骨及肩关节手术,并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肩部手术患者240例,男153例、女87例;年龄18~78岁;ASAI~Ⅲ级;锁骨骨折151例、锁骨异物取出术47例、肩关节成形术42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肩关节镜手术日趋增多,围绕着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周围神经阻滞新方法层出不穷,能否实施非插管、非喉罩的单纯神经阻滞麻醉备受瞩目.本文从肩关节镜手术常见的周围神经阻滞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阐述新型阻滞方式 —— 臂丛上干阻滞,并以既往文献为基础,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臂丛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1%利多卡因对32例患儿在基础麻醉上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2例患儿中30例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结论:在基础麻醉状态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上肢、肩关节手术,近年来传统操作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逐渐减少,甚至被淘汰。其原因有三点:(1)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一些三甲医院较为普及,  相似文献   

15.
潘传建 《四川医学》2005,26(10):1120-1120
我院麻醉科于1997年开始用颈浅丛-臂丛阻滞用于肩区及肩关节部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是肩关节周围常见的骨科手术,这一区域为颈丛与臂丛神经支配的交界区域。故对这一部位的手术,单独采用颈丛或臂丛神经阻滞均难以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阻滞不全常有发生,甚或出现了基层医院多采用局部麻醉,三级医院多采用全部麻醉的倾向。为探索比较合理的麻醉方式,笔者选择我院2010年90例单侧锁骨骨折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阻滞是肩关节手术中的常用麻醉方法之一 ,但往往易出现部分阻滞不全等现象。我科从 1996年 8月分开始 ,在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高位选点 ,行颈路臂丛阻滞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肩关节手术患者 2 0 4例 ,男189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40 .5岁 (12~ 45岁 )。其中肩关节韧带重建 114例 ,肩关节脱位 2 8例 ,综合性损伤 6 2例。选颈路臂丛阻滞 10 7例为观察组 ,肌间沟臂丛阻滞 97例为对照组 ,两组术前用药 (鲁米那钠 0 .1g ,阿托品 0 .5mg)与阻滞用药 (2 %…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传统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P组)和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操作完成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神经阻滞导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放置神经阻滞导管时间、穿刺深度和神经阻滞导管留置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6、48h 静息和运动VAS;记录术后48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更换敷贴次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运动阻滞、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比较,P组穿刺及置管深度更深(P<0.01),术后12、18、24、36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更低(P<0.05);与I组比较,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更换敷贴次数更少,导管移位、脱出及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路与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但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导管位置更加稳固,不易移位、渗液及脱出,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关节复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94例2014年7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肩关节复位的患者,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应用常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和实验组(应用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各47例,对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阻滞满意度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93.62% vs.72.34%];就麻醉起效时间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短于参照组;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8.51% vs.29.79%],因为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利多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肩关节复位中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与探讨锁骨上臂丛神经麻醉的应用体会。方法 2007年4月~2010年月4月,随机选取笔者开展的肘关节及其远端肢体历时较长的手术88例,通过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术开展手术,观察麻醉效果。结果优:79例,良:8例,差:1例。结论改方法具有安全、简便和效果可靠的优点,只要临床操作时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可以有效减少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