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烧伤创面表面细菌定量取样,既往均采用棉签、纱布块及磨去瓶底的青霉素药瓶等,其缺点是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取样过程亦无法规范化,故难以客观反映创面细菌的数量,为此,我们于1992年研制了一种新型烧伤创面细菌定量自动取样器,基本解决了现有取样方法存在的问题,现介绍如下。一、结构及原理(附图)  相似文献   

2.
几种抗绿脓杆菌药物疗效筛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大鼠TBSA15%Ⅲ度烧伤模型,伤后创面涂绿脓杆菌后共分6组。其中5个组的创面分别涂以不同药物,对照组不涂药。通过对各组创面外观、痂下细菌定量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皆证实AgSD-ZnSD-A霜组效果最好,是满意的烧伤外用药。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鼠TBSA15%Ⅲ度烧伤模型,伤后创面涂绿脓杆菌(10~9/ml)后共分6组。其中5个组的创面分别涂以不同药物,对照组不涂药。通过对各组创面外观、痂下细菌定量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皆证实AgSD-ZnSD-A霜组效果最好,是满意的烧伤外用药。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痂下活组织细菌定量培养与植皮存活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烧伤创面是病原菌侵入机体造成侵袭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其病原菌数量会与日俱增[1 ] 。及早、彻底清除烧伤坏死组织并封闭创面是救治严重烧伤患者的关键措施之一[2 ] ,植皮是覆盖创面的根本方法。影响创面植皮存活率的因素较多 ,痂下组织细菌定量培养是预测植皮存活率、判断感染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3] 。笔者通过对严重烧伤患者伤后不同时间痂下活组织细菌进行定量培养和菌种鉴定 ,试图探讨其与植皮存活率的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及分组 :选择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笔者单位收治的烧伤患者 36 5例 (2 80…  相似文献   

5.
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处理及促进创面修复的进展   总被引:56,自引:15,他引:56  
烧伤创面的处理,贯穿在烧伤治疗的全过程。烧伤后病情变化复杂皆因烧伤创面所引起,并随创面修复而告终。如何正确处理创面,是烧伤治疗成败的关键,因此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烧伤创面处理的目的,主要是保护与清洁创面、减少感染、尽早封闭创面,最大限度的恢复功能与外形。一、深度烧伤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仍是全身感染,细菌主要来源是创面,深度烧伤创面大量组织损毁、坏死,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场所,对患者的威胁极大。有实验证明,烧伤6 h后创面上即可有大量的细菌繁殖,并开始侵入皮下组织;伤后8 h 细菌…  相似文献   

6.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收集和分析了1992年1月至1996年12月来院烧伤外科住院病人创面培养检出的各种细菌226株,以及它们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表明,在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优势菌种;检出的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治疗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PVP碘用于烧伤创面换药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一烧伤个体取深度相同、类型相同的两处创面,分别采用PVP碘和碘伏消毒剂进行换药.观察两组在换药前后创面有无红肿、分泌物,感染创面细菌定量及创面愈合时间.结果PVP碘换药后感染控制明显;对新鲜深Ⅱ度创面,碘伏组红肿例数多于PVP碘组;对新鲜浅Ⅱ度、新鲜深Ⅱ度、感染创面,碘伏换药3 d后炎性分泌物增多分别为2、2、4例,而PVP碘换药组无1例有炎性分泌物多的情况.PVP碘组感染创面细菌定量明显少于碘伏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碘伏组(P<0.05).提示PVP碘消毒剂用于烧伤创面换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鼠 TBSA15%Ⅲ度烧伤模型,伤后创面涂绿脓杆菌(10~9/ml)后共分6组。其中5个组的创面分别涂以不同药物,对照组不涂药。通过对各组创面外观、痂下细菌定量与病理组织学观察,皆证实 AgSD-ZnSD-A 霜组效果最好,是满意的烧伤外用药。  相似文献   

9.
浸浴疗法是处理烧伤创面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的浸浴治疗能减少创面细菌和毒素,降低创面感染率。2005年10月-2006年10月,笔者单位对20例烧伤患者应用简易浸浴疗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烧伤创面脓毒症仍是烧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研究影响创面脓毒症患者转归的因素,找出相应的对策是提高严重烧伤病人生存率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为烧伤总面积≥30%,且并发烧伤创面脓毒症的86例病人。烧伤创面脓毒症诊断标准:每克痂下组织细菌计数≥10~5;细菌向健康组织侵袭;临  相似文献   

11.
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s,BLA)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笔者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臭氧水对烧伤创面的清创消毒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臭氧消毒剂 (臭氧水 )对烧伤创面的清创作用。 方法 观察臭氧水对常见烧伤创面分离菌的体外杀菌作用及应用于烧伤创面的清创消毒效果。 结果 臭氧水对所有受试菌有迅速而完全的体外杀灭作用。应用于烧伤创面清创消毒 ,其细菌清除率为 94.5 % ,临床总有效率 97.1%。 结论 臭氧水制备简单 ,价格低廉 ,杀菌消毒效果肯定 ,可作为烧伤创面清创消毒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64年Teplitz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时,每克组织细菌数是10~5或更多,并侵入有生机组织。为了在最短时间和以最经济的方式测得组织中细菌数目,作者将活检匀浆革兰染色细菌计数与同一匀浆培养后实际细菌生长数作了比较研究。方法:一年中,对78名烧伤病人的370份三度活检样本进行了分析。用70%异丙醇消毒创面后取烧伤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华烧伤杂志》第20卷重点号内容预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烧伤病房是发生医院内感染和产生各种耐药菌株的重点区域,笔单位烧伤科2000年收治患67例,对其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及耐药性作了如下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大批烧伤病人就地集中救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4年12月8日,在新疆发生的特大火灾,现场造成323人死亡,其中儿童208人,青少年75人,成人40人,135名烧伤入院,儿童41人,青少年62人,成人32人,特重烧伤9例,重度烧伤35例,中度烧伤64例,轻度烧伤27例,合并呼吸道吸入性损伤77例,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8例在伤后24小时内行气管切开抢救,早期对手部Ⅲ度烧伤创面采用流水作业方式进行切削痂植皮手术,对创面细菌及HCV感染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16.
苯妥英外用对兔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将苯妥英外用于兔创面上进行自身对照实验,采用创面缩小面积、创面愈合天数、创面组织的光镜及电镜检查,以及创面细菌定量检测等观测指标,发现苯妥英外用有加速创面的愈合,缩短愈合天数;促进创面健康肉芽组织的生长及加速创缘上皮组织向创面中心的生长;减少创面细菌数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近年我院烧伤病房医院内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及耐药性监测,讨论分析了烧伤感染的病原体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耐受情况。1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菌株来源于我院细菌室从1992~1996年烧伤病房送检的创面分泌物和血培养标本分离的752株细菌。药敏纸片为北京...  相似文献   

18.
烧伤感染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自60年代中期由于开发了几个有效的局部抗菌药物和创面处理方法的显著进步,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的LA50有显著提高,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有一定下降,但以感染和以感染为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仍为烧伤死亡的第一原因。烧伤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所关注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烧伤感染的几个主要临床问题:烧伤感染的概念、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和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和讨论。一、烧伤感染的概念1962年Teplitz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概念前,有一个使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一部分烧伤病人出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但血培养始终阴…  相似文献   

19.
烧伤病人创面分离菌群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烧伤创面分离菌群耐药性。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41例烧伤病人创面细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上升,319株细菌的耐药率为60%,不动杆菌感染率及耐药率高,链球菌感染偶有发生。结论 创面分离菌中革兰氏阳性菌比例增加,各菌种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上升。  相似文献   

20.
重视烧伤后肠源性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烧伤后肠源性感染肖光夏我国提出严重烧伤后可能存在肠源性感染的时间较早,始自1962年。作者当时分析了312例烧伤败血症,发现约有30%的病人严重烧伤早期,虽逐日进行8个部位的创面细菌学调查,尚未检出某种细菌,而血液中已出现,而且经常是肠道常驻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