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青  张俊华  金颖 《宁夏医学杂志》2005,27(11):764-765
目的 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5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及诊疗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男女比例为2.75:1,临床表现发热100%,皮疹和唇红干裂杨梅舌各为86.6%,球结膜充血和肛周皮肤潮红及脱皮均为80%,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指(趾)端脱皮均为73.3%。心脏彩色多普勒异常40%。结论 加强对川崎病的警惕,争取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早期诊断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的可能性。方法回顾分析90例川崎病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结果川崎病急性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100%)、球结膜充血(83.3%)、皮疹(81.1%)、唇红干裂(80.0%)、手足硬肿(66.7%)、颈部淋巴结肿大(50.0%)及肛周潮红脱皮(33.3%);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血沉及C反应蛋白升高者分别为87.8%,82.2%,88.9%及83.3%。结论川崎病急性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伴皮肤黏膜损害,肛周潮红脱皮有助于早期诊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伴中毒颗粒,血沉及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以60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患儿为对象,均接受超声心动图诊断.检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60例患者中,其中33例(55.00%)患者检出冠状动病变,其中11例(33.33%)双侧冠状动脉扩张,13例(39.39%)左冠状动脉扩张,9例(27.27%)...  相似文献   

4.
陈雪娟 《广东医学》2006,27(7):1067-1068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1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的发病率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21例川崎病患儿中:男12例;女9例,男女比例为1.3:1。4岁以下占80%。本病临床表现中发热21例、皮疹19例、结膜充血15例、口唇皲裂21例、颈淋巴结肿大14例、指趾端脱皮17例,发病率依次为100%,90.5%,71.4%,100%,66.7%,80.9%。实验室检查中白细胞增高20例、血沉增快19例、CRP增高19例、血小板增多15例,发生率依次为95.2%,90.5%,90.5%,71.4%。冠状动脉扩张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随访至今未发现冠状动脉瘤的出现。结论早期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防止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因此,本病的早期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关键。由于本病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故不典型川崎病应引起儿科医生普遍重视。  相似文献   

5.
张文华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2):104-107
小儿川崎病为目前临床最为常见的小儿后天性心脏病,临床研究和病理争端已经有大量研究.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诊断依据、临床特征、药物治疗及预后对小儿的影响还需要开展深入研究.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认为川崎病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影响因素,对于川崎病的病理原因尚不明确需要在临床中开展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与提高川崎病的诊断准确率.文章通过对小儿川崎病临床诊断方法及结果开展综述,对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出相关价值,提高小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疾病。我院儿科自1999年3月~2002年12月经临床观察及检查,确诊为川崎病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3例患儿中,男9例,女4例,男:女=2.25:1,其中,小于1岁者7例(53.8%),大于1岁小于3岁者4例(30.8%),大于3岁者2例(15.4%)。诊断标准:13例患儿均符合第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23例临床表现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儿发热均超过4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13例(56.5%),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7例(30.4%),具备2项主要表现者3例(13.0%),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 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肛周脱皮、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ESR增快有助于IKD诊断,正确治疗可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多发于儿童,目前病因未明,易发生冠状动脉改变,临床表现多样化,目前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易被误诊。成人川崎病更少见,极易漏诊及误诊。本文对1例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川崎病的认识,早期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而提高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非典型KD只具备KD诊断标准中6项之4项或3项,冠状动脉病变是诊断非典型KD的重要依据。该组非典型KD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00%。结论小儿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与许多疾病有相似之处,应及时做超声心动图,尽早明确诊断以利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  相似文献   

10.
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不完全川崎病资料的诊治情况。结果25例患儿入院8d内确诊率为100%,平均确诊时间为住院第3.08天,其中第1天确诊7例(28%);2~4d确诊12例(48%);5~8d确诊6例(16%)。入院后4d内确诊率达76%。结论高度重视、全面分析及动态的实验室检查是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远端损害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儿科住院50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30例(60%),病变出现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即4周内28例,占病变者约93.3%,其中1周内出现7例,占23%,最早出现冠状动脉病变是发现川崎病后4d。4周后出现2例,占6.7%。病变累及范围,不仅在冠状动脉主干,而其分支也同样受累。超声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及范围,而且直观。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时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银燕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911-912
目的通过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中典型川崎病56例(82.4%);不典型川崎病12例(17.6%)。(2)四季均有发病,3、4、5月份为发病高峰。(3)典型川崎病临床均有发热、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肛周充血脱皮等,但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不典型川崎病不完全符合标准,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来明确诊断。(4)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本组为98.5%)。结论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小儿,要将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一旦临床考虑川崎病,立即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应用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总结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特征,探讨此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通过分析36例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与34例典型川崎病进行比较,总结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治方法.结果 对两组病例临床实验室数据进行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不完全性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具有相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化验、检查,有助于诊断此症.  相似文献   

14.
唐晓军  张祥  汪桂香  李立学 《吉林医学》2010,(24):4160-4160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52例川崎病作回顾性分析,结合川崎病的诊治标准,探讨不典型川崎病及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提出敏感性指标。结果:通过分析在所有川崎病的诊断标准中,发热、结膜充血、肢端肿胀出现率高,肢端脱屑及肛周皮肤脱屑有诊断特异性。结论:虽然川崎病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现与感染有关,但病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5种实验诊断指标——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PL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和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及其联合试验在川崎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从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在西南医院儿科住院部及门诊就诊怀疑川崎病的所有儿童中,选取均检测PCT、PLT、CRP、ESR和WBC的儿童161例,以临床标准(临床症状及B超结果)作为金标准最终确诊92例为川崎病组(包括不完全川崎病和不典型川崎病),69例为疑似川崎病但最终排除川崎病诊断的其他疾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截断点.结果 诊断截断点分别是PCT:0.25 ng/mL,CRP:8.04 mg/L,ESR:35 mm/h,PLT:330×109/L,WBC:15.0×109/L.5种检验方法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PCT:0.766,CRP:0.727,ESR:0.699,PLT:0.702,WBC:0.660.检验的灵敏度、特异度、正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PCT+ ESR+ PLT平行试验分别是96.7%、30.4%、68.3%、65.0%、87.5%、1.33、0.19,PCT+ ESR+ PLT系列试验分别是19.6%、95.7%、52.2%、85.7%、50.8%、4.01、0.86.结论 PCT和CRP的特异度、灵敏度、正确率、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接近,且优于ESR、PLT和WBC,PCT+ ESR+ PLT联合试验对川崎病的诊断意义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川崎病标准的可能性。方法:参照川崎病现行诊断标准,分析65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病早期临床表现发热(100%),唇和口腔粘膜变化(92.3%),眼结膜充血(76.92%),大部分病例在发病3天内便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皮76.92%,四肢末梢脱皮69.23%,肛周皮损较四肢末梢变化早。多形皮疹(70.76%),颈部淋巴结肿大(49.23%),血小板第一次检查均值增高70.75%。结论:川崎病患儿发热、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述表现伴眼结膜充血时,应高度怀疑川崎病的可能。肛周皮损及血小板增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临床不完全川崎病误诊病例,提高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住院的14例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误诊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4例不完全川崎病早期全部误诊,发病年龄9个月至8岁,小于3周岁占42.9%,不完全川崎病占23.7% (14/59),表现为某种特殊症状为首发病状,不符合诊断标准6条中5条,大多仅具备除发热≥5 d以外2、3条.经动态观察以排除其他发热性疾病,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测可考虑诊断.其中除发热外的1条者1例,占7.1%,2条者5例,占35.7%,具备3条者8例,占57.1%.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增加冠脉瘤风险.临床医师要重视并提高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认识,关注心血管外症状及体征,以便该病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年龄分布以1~3岁居多,占71.67%;发热时间以5~10 d为主,占68.33%;确诊时间以>5 d为主,占65.00%;症状及体征中,发热时间>5 d、眼结膜充血及口腔粘膜改变发生率最高,依次为98.33%、91.67%、81.67%;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血沉( ESR)增快、白细胞( WBC)升高、C反应蛋白( CRP)升高、血红蛋白( Hb)降低、白蛋白降低、血小板(PLT)升高、血钠降低、血钾降低阳性率分别为88.33%、85.00%、81.67%、80.00%、56.67%、48.33%、43.33%、25.00%。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临床症状及体征缺乏特征性,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应及早行实验室检查,根据其阳性项目结合症状及体征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9.
邱宝明  夏焙  李成荣  林洲 《广东医学》2003,24(8):872-873
目的 探讨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对婴儿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例婴儿川崎病的血液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婴儿川崎病早期WBC升高(75%)、Hb下降(73.4%)、CRP升高(57.8%)、血沉增快(82.8%)、恢复期血小板进行性升高(95.3%)。超声心动图见冠状动脉扩张(32.8%)及动脉瘤(14.1%)、冠状动脉及周围组织回声异常(93.8%)、左心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95.3%)、左心室扩大(40.6%)、二尖瓣微量反流(23.4%)和心包积液(10.9%)。结论 动态观察血液及超声心动图的变化,对婴儿川崎病早期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诊断角度回顾性分析10年间23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23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患儿前5年发病例数占37.23% (86/231),近5年占62.77%(145/231).年龄分布为3个月~10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2.12∶1,复发率为1.3%,蒙古族患儿占7.8%.发热在主要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87.6%),肛周脱皮发生率最低(11.4%),伴有其它临床表现的患儿占25.54%.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LT升高(90.04%)、ESR升高(74.46%)、WBC升高(59.74%)、CRP升高(57.58%)、CK-MB升高(40.26%)、Hb下降(38.53%).231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46例(63.02%),其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占67.12%(98/146).结论 10年间川崎病的发病例数约有2/3集中于近5年,实验室检查指标中WBC、PLT、Hb、CRP、ESR的变化可作为川崎病诊断及动态观察疗效的常用参考指标.因“发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构成比较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在近10年间呈弧线形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