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红 《吉林医学》2013,34(13):2413-2414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超声表现及对不同类型DICS的诊断价值,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导管内癌患者46例,分析比较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超声特点。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声像图特征表现分为低回声结节伴微钙化、单纯低回声结节、混合回声肿物型、无特殊超声表现或仅有乳腺导管轻微扩张4种类型。其中以低回声结节伴微钙化和单纯低回声结节为主,分别占43.48%(20/46)和32.61%(15/46)。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声像图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高频超声对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8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良性腺瘤60例、甲状腺癌22例,进行声像图分析。结果:良性肿瘤以混合性回声为主,占48.3%。恶性肿瘤以实质性低回声为主,占63.6%。肿瘤内伴有砂粒状钙化灶。结论:高频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的声像图特征 ,旨在寻找出超声诊断特点 ,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总结超声监测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证实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 85例 ,并对其超声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腹部具体脏器损伤类型繁多 ,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 ,但仍有共同特征 :1受伤脏器部位有压痛或反跳痛 ;2实质脏器损伤不同程度肿大或局限性体积增大 ,包膜中断不规则 ,并可估计出血量多少 ;3空腔脏器损伤腹腔内有膈下游离气体存在 ,膈下可见游离气体强反射回声 ;4中上腹膜后血肿者有胰腺损伤可能性。超声对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检出率为 92 .9%。结论 :掌握其共同特征为急性腹部闭合性损伤脏器破裂及时诊断及定位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59例经超声诊断的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分析总结,评价超声诊断阑尾炎的价值.方法: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联合应用,检查急性阑尾炎患者声像图表现.结果:59例阑尾炎声像图可分为典型阑尾炎声像、非典型阑尾炎声像以及无异常回声型声像.结论:超声对急性阑尾炎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急性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阑尾肿大、增粗6例;右下腹不规则高回声团28例;右下腹不规则混合性包块15例;右下腹局限性积液7例。结论注意识别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从而提高术前乳腺黏液腺癌不同亚型的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43名患者共44例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黏液腺癌病灶的声像图资料,包括病灶的边界、边缘、形态、回声类型、生长方向、钙化、后方回声、血流分级、腋窝淋巴结形态,并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将超声声像图特征与手术或活检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亚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 44例乳腺黏液腺癌病理类型分为21例单纯型黏液腺癌和23例混合型黏液腺癌,混合型黏液腺癌大多数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73.9%)、边缘模糊毛刺(73.9%)、形状不规则(91.3%)、以及内部回声不均匀(87%)、病灶内钙化更多见(52.2%)。混合型黏液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单纯型黏液腺癌(P<0.05)。对比术前病灶的BI-RADS分类及术后病理诊断,超声对恶性病灶诊断准确率68%,单纯型黏液腺癌和混合型黏液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8.6%、87%。结论不同病理类型乳腺黏液腺癌间具有一些不同的声像图特征。混合型黏液腺癌大多数表现为病灶边界不清、边缘模糊毛刺、形状不规则、回声不均匀、病灶内钙化多见;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晰、形态规则、钙化少见、淋巴结转移少等良性肿块声像特征,超声对其误诊率较高,需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陈旧性异位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6例陈旧性异位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点。结果:根据超声声像图表现,陈旧性异位妊娠分为:混合性回声28例,类实性回声8例。结果:经阴道超声诊断陈旧性宫外孕28例,误诊8例。结论:经阴道超声诊断陈旧性宫外孕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亦有一定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总结胆道蛔虫症的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来提高对本病声像图的认识及诊断符合率.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4月~2006年5月之间超声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临床最后确诊的39例病例资料,分析胆道蛔虫及其并发症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结果 胆道蛔虫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条索样回声型13例(33.33%)、结石样回声型11例(28.21%)、混合性回声型15例(38.46%).结论 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胆道蛔虫症的首选方法,胆道蛔虫症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胆道蛔虫症的声像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文拟通过分析和总结胆道蛔虫症的声像图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来提高对本病声像图的认识及诊断符合率.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4月~2006年5月之间超声诊断为胆道蛔虫症、临床最后确诊的39例病例资料,分析胆道蛔虫及其并发症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和临床意义.结果 胆道蛔虫在超声图像上表现为条索样回声型13例(33.33%)、结石样回声型11例(28.21%)、混合性回声型15例(38.46%).结论 超声检查是临床诊断胆道蛔虫症的首选方法,胆道蛔虫症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复杂多样,正确认识胆道蛔虫症的声像特征,才能更好地发挥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HT)的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对HT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高频探头对42例已经被临床证实的HT患者检查,分析并总结HT的声像图特征,对声像图进行分类、对比研究.结果:HT超声声像图特征为甲状腺回声弥漫性不均、减低者占67%(其中包括回声弥漫性不均并夹杂条索样强回声),甲状腺回声局限性减低者占10%,甲状腺回声弥漫性不均合并结节者占26%,42例 HT患者甲状腺内径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以峡部的增厚为特征性表现;彩色多普勒均表现为弥漫性不均的实质内血流信号丰富,可呈“火海”样表现.结论: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具有较为典型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能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制剂(施他宁、善得定)对于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效果,并与垂体后叶素进行比较。方法 64例患者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组(n=21)、施他宁组(n=20)、盖得定组(n=23)进行治疗。结果 垂体后叶素组、施他宁组和善意得定组患者自接诊后至完全止血时的出血量,及接诊后至止血后48小时生命 体征基本平稳时的输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治疗组24小时内的止血率均为8  相似文献   

12.
冯明 《中国民康医学》2020,(1):21-22,2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时机。方法:选取8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D组,每组20例。A组在发病后48 h内实施手术,B组在发病后48~72 h内实施手术,C组在发病72 h后实施手术,D组先实施保守治疗,在症状缓解2~4周后实施择期手术。比较4组手术相关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手术出血量及术后腹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另3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另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胆囊炎发病后48 h内手术出血及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且安全性高,可作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实施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水下火器爆炸致兔急性闭合性肝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选取30只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20只),实施水下爆炸损伤腹部,制作急性闭合性肝损伤模型,分别于爆炸损伤12、24 h后采样(每时间点各10只),测定肝湿/干重比(W/D)、动脉血氧分压(PaO2)、谷丙转氨酶(ALT)和炎性因子.选取肝组织,显微镜观察光镜下肝组织病理形态.结果 光镜下,实验组12 h起可见肝组织片状出血,肝血管破裂出血明显,肝组织内见片状坏死,肝索破坏,炎细胞浸润,偶见肝细胞嗜酸性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W/D明显升高(P<0.05),PaO2明显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LT指数明显升高(P<0.05),炎性因子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水下爆炸冲击波可导致实验兔急性闭合性肝损伤,引起相应病理生理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ArapidelectrophoreticmethodforseparatingcreatinekinaseMBisoformsanditsapplicationindiagnosisof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WangBo...  相似文献   

15.
刘宏  邓明明  王烜  何彩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1460-1464
目的:通过观察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注射液(DADA)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肝脏细胞凋亡指数及Bcl-2及fas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DADA对SAP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7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24)、SAP组(n=24)和DADA治疗组(n=24),假手术组、SAP组、DADA治疗组分别设12h、24h、48h、72h四个时间段。大鼠SAP模型采用5%牛磺胆酸钠(1ml/kg)逆行胰胆管注射法建立;DADA组大鼠在模型制备成功后10min开始给予肝乐注射液[0.375ml/(kg.12h)]尾静脉注射;SAP组经尾静脉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各时间点实验完成后处死大鼠,测定血清AST、ALT,光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测定肝脏细胞凋亡,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肝脏组织细胞色素C、Bcl-2、fas基因表达。结果:重症胰腺炎组AST、ALT、细胞色素C、fas基因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Bcl-2基因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明显下降,肝脏细胞凋亡指数随着病程进展明显增加,光镜下见肝脏组织损害明显;经DADA治疗后,AST、ALT、细胞色素C、fas基因表达下降,而Bcl-2基因表达增强,肝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光镜下见肝脏组织损害减轻。结论:1肝脏细胞凋亡在重症胰腺炎肝脏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2细胞色素C、Bcl-2、fas基因表达参与SAP肝脏损伤的发病机制。3在SAP早期给予DADA治疗对减轻肝脏损害程度、改善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参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制成动物模型后,空白组(n=12)与对照组(n=12)不作处理,实验组再分为3组,各12只,分别于伤后30min及12h按低(5mL/kg)、中(10mL/kg)、高(20mL/kg)剂量参附注射液给予腔腹注射,伤后24h检测脑组织Ca2+、Mg2+、兴奋性氨基酸(EAA)及内皮素(ET)含量。结果:中、低、高剂量参附组大鼠脑组织Ca2+、Mg2+、EAA、ET含量与假手术组、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但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可抑制颅脑损伤后脑组织Ca2+、EAA、ET的升高及Mg2+的下降,起到脑保护作用;不同剂量间无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采用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时间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0 年10 月-2016 年10 月208 例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是否采用预防性抗凝措施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3、5 及超过5 天和术后第2、5、7 及14 天8 个时间点分别进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统计总的血栓发生例数和发生率,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统计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新发生血栓的病例数和发生率,通过频数分布表分析伤后和术后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结果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08 例患者,其中术前抗凝组115 例,有16 例发生血栓,发生率13.91%,术前未抗凝组93 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7 例,发生率29.0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7,p =0.007)。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结论股骨干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峰时间是伤后前第3 天和术后第1 天。患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应从伤后即开始实施,伤后就进行药物预防性抗凝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抗氧化的作用途径探讨双黄连对缺血再灌注肝脏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以25%乌拉坦6 mL/kg腹腔注射,麻醉后固定:(1)正常对照组(n=10);(2)肝缺血再灌注组(n=10),复制肝I/R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6 h);(3)双黄连低、中、高剂量组(n=30),术前30 min鼠股静脉分别缓慢推注双黄连注射液低剂量(1 mL/kg)、中剂量(3 mL/kg)、高剂量(10 mL/kg),复制肝I/R模型.6 h后取各组大鼠新鲜血液,并处死取肝左叶;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含量,以及肝脏组织匀浆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1)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肝I/R组肝脏淤血明显,以门静脉为中心向周边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可见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和气球样变性,偶尔有点状出血,晚期则主要以肝细胞局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为主;双黄连各剂量组均表现为肝损伤程度明显降低呈正相关;(2)血清ALT含量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I/R组ALT含量明显增高(P〈0.05);与肝I/R组比较,双黄连各剂量组ALT含量均降低(P〈0.05);(3)生化指标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I/R组肝脏组织NO、MDA含量及NOS活性均增高(P〈0.01),而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肝I/R组比较,双黄连各剂量组肝组织NO、MDA含量及NOS活性均降低(P〈0.05),而SOD活性显著提高(P〈0.01).结论双黄连注射液静脉给药能提高肝脏内相关抗炎、抗氧化机制,从而减轻肝I/R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Gu XH  Zhang G  Zhang XQ  Song Y  Wang T  Li S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4):975-977
目的探讨血清S100蛋白B亚型(S100B)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早期判断体外循环手术后脑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心脏病手术患者48例,体外循环组(n=40)和非体外循环组(n=8),于手术前、后24h和48h检测血清S100B和NSE的浓度,术后48h根据“心脏术后神经功能状况评估法”计算脑损伤指数(DQ)。结果在体外循环术后24h和48h血清S100B(0.61μg/L±0.18μg/L,0.37μg/L±0.12μg/L)和NSE(10.14μg/L±3.87μg/L,5.77μg/L±2.31μg/L)的浓度均高于术前水平(0.05±0.03μg/L,2.98±1.49μg/L)(均P〈0.01),而非体外循环组术后S100B(0.05μg/L±0.03μg/L,0.04μg/L±0.03μg/L)和NSE(2.91μg/L±1.56μg/L,2.87μg/L±1.41μg/L)与术前浓度(0.04μg/L±0.03μg/L,2.76μg/L±1.23μg/L)无差异(均P〉0.05)。体外循环术后24h和血清S100B和NSE的水平与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相关(均P〈0.05)。血清S100B和NSE的水平与DQ均呈正相关(r=0.739P〈0.01,r=0.371P〈0.05)。结论血清S100B和NSE均为判断体外循环术后脑损伤的特异性指标,但联合检测血清S100B和NSE的特异性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凝血指标对病情程度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月ICU收治的8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分为TIC组(n=37)与非TIC组(n=45);并根据伤后14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n=25)与存活组(n=57).入选者在入院6h内完成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的检测;入院12 h内完成对入选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24 h内完成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伤后6个月对TIC组与非TIC组中存活者进行随访,进行诺丁汉健康量表(NHP)评价.结果 TIC组PLt、FIB水平低于非TIC组,PT、APTT、TT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IC组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T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伤后14 dTIC组死亡16例(43.24%),非TIC组9例(2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NHP评分TIC组(97.85 ±23.17)分,非TIC组(86.24±20.16)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FIB水平低于存活组,PT、APTT、TT、入院时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多发性创伤患TIC几率较高,凝血指标对于多发伤病情程度、预后评价及成功诊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