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自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运用后外侧小切口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45例,并与同期运用传统后外侧切口45例在切口大小、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小切口组患者在切口长度、手术出血总量(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6 h自体血回输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切口组(P<0.05);手术时间及Harris评分两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患者易接受及易于临床开展等优点,但应注意其适应证及容易发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越性。方法比较15例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切口长度、失血量、术后康复、假体位置、Harris评分方面的区别。结果微创小切口明显减少手术失血量,术后恢复快,假体位置可以控制。结论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但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小切口全关节置换术与标准切口全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5例随机分为微创组和标准组,微创组39例,行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10 cm;标准组46例,行标准切口全关节置换术,切口长度>10 cm.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平均手术时间,术后第2天平均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及患侧大腿中部周径增加值和术后4周Harris评分.结果 (1)微创组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标准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标准组(P<0.05).(2)术后第2天微创组患者红细胞压积、C反应蛋白和术后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大腿中部周径增加值显著低于标准组(P<0.05).(3)两组患者髋臼假体及股骨柄假体位置良好,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小切口全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量小,对患者创伤较小,治疗效果与传统标准切口手术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骨科微创术概念的兴起,导航系统及骨科器械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关节外科发展的新技术,在临床上得到越来越多的认识。我科自2006年5月至2009年3月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技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微创小切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段廷明 《当代医学》2011,17(6):73-74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采用外侧小切口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6例,对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为92.5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采用外侧微创小切口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瘢痕少、髋部稳定性好、美观、康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经过多年的推广普及应用,已成为骨科常见的手术,手术技术日益娴熟,但传统的术式切口过长,组织剥离过多,损伤大、出血多、病人术后愈合时间长。近年来,该术式在不断创新,有较多改良小切口的报道。我院于2004年9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小切口,实施56例(63髋)髋关节置换术,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小切口与标准切口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年龄59~78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30例。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小切口,对照组接受标准切口。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在60例患者中,小切口总的有效率93.34%,标准切口总的有效率为83.33%。经x2检验两两比较,小切口的有效率均高于用标准切口,P值为0.009。结论:小切口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标准切口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10.
黄科 《广西医学》2012,34(2):211-213
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外侧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46例患者与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切口平均8.1 cm,术后随访半年,Harris评分平均91.7分,高于术前平均36分,优良率为95%.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无松脱.结论 外侧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髋部稳定性好、术后瘢痕少、美观、康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达到保护组织、加快术后恢复的目的,同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月本治疗组共进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1例,其中单切口36例,双切口15例,并与同时期行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比较,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前诊断、年龄、体重、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合并症及伤后入院手术准备时间等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失血量(手术失血量及术后3d引流量)、输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重返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入路设计合理,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髋关节置换较好的手术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微创方式全髋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与常规后外侧切口TH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6月,采用外侧微创小切口(A组)THA治疗髋部疾病26例,同期采用常规后外侧切口(B组)THA治疗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外展肌力、住院时间、术后Harris功能评分等.结果 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两组间的切口长度、手术失血量、术后2周外展肌力、住院时间及术后2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两种术式临床疗效大致相同,小切口微创方式THA具有损伤小、失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康复快的优点,适用于体形中等及偏瘦患者.  相似文献   

13.
微创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越性。方法 自2001年5月~2005年3月,采用小切口微创技术对109例患者116髋进行人工髋关节初次置换术。采取后外侧入路,切口长约7~9cm。结果全髋关节置换平均手术时间65min,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为200mL,术后平均10d出院,平均住院日14d。术后未发现并发症。随访3~52个月,复查时患者能负重行走,照片未见人工关节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4分(45~6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92分(85~96分)。结论 采用微创小切口技术行全髋关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损伤组织少,感染机会低、康复时间快、降低住院费用住院日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创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 112人(129髋)行后外侧微创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治疗,运用传统器械,根据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假体位置评估.切口长度(9.5±3.0)cm,其中,男61人(68髋),女51人(61髋),年龄(58±8.1)岁,体重(60±22.2)kg.结果 手术时间(43±11...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的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接受单侧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17例(152髋),术前下肢等长35例,不等长82例。所有病例均使用生物型假体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测量术后1周内的下肢长度,计算术后双下肢长度之差,视双下肢长度之差≤10mm者为等长。结果:117例患者中,术后下肢等长116例(99.2%),双下肢长度相差11mm者1例(0.9%);116例中术后双下肢完全等长108例(92.3%),相差<6mm者5例,相差6~10mm者3例。结论:充分掌握各种术中测量下肢长度的方法,综合运用于平衡下肢长度,术中多次比对可降低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促进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用人造假关节置换全部髋关节,做好术前访视、术前准备、麻醉配合、手术配合。结果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2006年10月~2007年1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6例,无一例感染,术后患者恢复良好,能自行行走。结论由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密切配合,技术操作必须熟练,护士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紧迫感,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为患者康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2000年9月—2010年9月,我科开展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92例(104髋),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0~65岁。结果本组经过0.5~10年随访,9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人工髋关节位置良好,假体无松动和下沉。结论保留股骨颈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符合股骨近端生理顺应性,能防止股骨近端骨质疏松引起假体松动和下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脱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8年12月9例THA术后脱位患者的术前病因、脱位原因、治疗经过及术后预防再次脱位采取的措施.结果 术后经6个月至8年随访,其中7例未再发生脱位,1例伴有偏瘫患者反复出现脱位,另1例在6个月内再次出现脱位后经限制患髋活动,未再出现脱位.结论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失衡、患肢主动或被动活动范围过大、假体安装位置不当是脱位的常见原因;脱位后大多数患者可通过麻醉下行闭合复位治疗,少数假体位置不当且稳定实验阳性者应考虑手术翻修;术前和术后对患者进行有关THA的康复知识教育是预防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切口在人工全髓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我院自2004年3月-2006年6月期间采用微创小切口及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使用钛合金或钴铬钼假体。结果6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平均时间75min(68~132min)、手术切口平均长6.5cm(6~8cm)、术中及术后出血260ml(160~840ml)。结论微创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术中显露是一种改良的,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