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关系和生活事件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被忽视、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县430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R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儿童被忽视量表》(CNS)、《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RSCA)分别测查儿童问题行为、儿童被忽视程度以及儿童心理弹性能力。结果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5.2%。Rutter总分与安全忽视、交流忽视、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呈显著正相关(r=0.163~0.350),与情绪控制、家庭支持、人际协助呈显著负相关(r=-0.243~-0.134)。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儿童被忽视、心理弹性密切相关,尊重儿童、同时培养其抗压能力可能会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父母养育方式、家庭关系和生活事件与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关系攻击行为与友伴数量的关系。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问卷、朋友提名对549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儿童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关系攻击水平高于男孩。关系攻击行为与好朋友数量显著负相关,无好朋友儿童的关系攻击行为显著高于有好朋友的儿童。结论儿童关系攻击行为影响好朋友数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行为特征与急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A型行为问卷(TABQ)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n=68)和正常对照者(n=68)进行测评。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均值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1);脑出血组患者A型行为问卷评分,总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结论脑血管病患者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较多,A型行为类型与脑出血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方法分别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亲密度分量表对多级随机抽样的64对双生子进行评定,并分析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生子的家庭亲密度为(6.66±1.91),低于中国常模(P〈0.001)。不同卵性双生子家庭亲密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亲密度及高亲密度家庭环境中,儿童少年的行为问题遗传度分别为0.88和0.75,前者的遗传度高于后者。结论双生子家庭亲密度低于非双生子家庭;儿童少年行为问题的遗传因素与家庭亲密度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牧区蒙族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牧区蒙族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感觉统合量表和行为问题Ruter教师问卷(全部翻译为蒙语问卷),调查锡盟某旗2所小学963名儿童。结果5项轻度失调率883%~1173%,重度失调率为291%~395%,综合5项内容,感觉统合轻度重度失调率为2066%和914%,男孩轻重度失调率均较女孩高,有行为问题儿童的轻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较无行为问题的儿童高。结论牧区蒙族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北京城区和国外报道低,感觉统合失调与儿童行为问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学龄期儿童Rutter行为问题自身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济南市学龄期儿童Rutter行为问题的自身因素。方法应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表、Rutter儿童行为问题父母问卷,以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济南市某小学在校儿童634人进行调查。按照Rutter父母问卷的判断有无行为问题的标准,共91人存在行为问题,将其自身影响因素与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结果济南市学龄期儿童Rutter行为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14.35%,男生(18.71%)显著高于女生(9.74%)(χ2=10.37,P<0.05);有行为问题的儿童与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自信心、自尊心、体育运动、作息规律程度、睡眠情况等自身因素显著有关(χ2=8.09~19.81,P<0.05);行为问题的类型与儿童的适应能力有关。结论学龄期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与自身诸多因素有关,应给予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9.
行为、情绪问题发生的高危青少年时期是心理、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的阶段。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受生理、心理和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事件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已有不少学者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儿童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问卷,对1002名12~16岁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照顾者是父母,托儿所养育,父母职业为干部的学生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低。父母期望过高,教育态度不一致,溺爱或过严,打骂为主的学生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高。环境安静,学习风气浓,住房条件好,与家庭成员关系好,有好朋友,参加娱乐活动多的学生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率低。结论:儿童行为问题与环境和父母情况以及儿童本身素质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在国内,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及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评估中学生中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发生率,确定与中学生自我感知的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事件的类型。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抽取上海市2个区4所中学共1818名学生,应用2种自评问卷进行评估: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学生版和用于评估11项负性生活事件的简易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结果 中学生报告的常见负性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74%),受到批评(66%),家庭冲突(29%)以及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26%),但是这些事件的发生率因学生的性别、学校类型以及所处城郊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样,不同组别的学生其生活事件所致心理应激水平、心理困难总分以及社会行为水平亦有所不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评估前6个月内心理困难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按照重要性先后顺序):过去一年内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男性,学校位于郊区,以及未患重病或残疾。社会行为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次为负性生活事件所致的应激总评分高,学校位于城区,女性,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比),受人欺负、歧视或人际关系紧张,没有发生亲人死亡,初中(与高中比)。结论 与中学生的应激和社会行为相关的众多因素之一是负性生活事件。进一步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以阐明中学生应激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因果关系,开展并验证人群特异性的干预方法以减轻应激、增加适应性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选调查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有焦虑情绪者10.4%,其中男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体生活事件发生率在6.6%-94.1%之问。相关分析发现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焦虑情绪的生活事件依次为不喜欢上学、被人误会和错怪、升学压力、家庭施加学习压力、家庭内部矛盾。结论初中生焦虑情绪比较严重,焦虑水平与生活事件存在广泛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Spirito等声明:“有压力的生活事件的出现……,似乎是儿童和青少年懂得自杀企图的重要暗示。”在过去的十年中青少年自杀行为与生活事件的关系已被熟知,但生活事件与青少年企图自杀者及抑郁青少年之间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这种比较很重要。因许多生活事件发生在企图自杀和抑郁青少年的生活中,所以提示青少年自杀行为不是抑郁症的结果,而是与生活事件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现状及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自尊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长沙市和湘潭市2836例青少年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23.4%.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及自尊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单亲家庭、家庭经济差、家庭暴力、负性生活事件以及低自尊水平.结论 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与负性生活事件、不良家庭环境、低自尊水平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儿童品行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8例儿童品行障碍患者和234例正常儿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家庭,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亲文化程度低,体力劳动者,父亲性格内向,家庭管教方式不良,学龄前寄养,家庭生活事件,学习成绩关东良伙伴等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上述因素与品行障碍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家庭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珠海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学生l223名,男638名,女585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以及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7%,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得分比无行为问题学生显著为低,行为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预防及干预时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7.
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者用 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及自拟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上海市11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从五个方面分析儿童行为问题总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问题评分与住房层次高低关系不明显;(2)与有无安静读书环境的关系也不明显;(3)与居住地区社会风气好坏关系明显(P<0.05);(4)与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关系明显(P<0.05);(5)与家庭类型不明显。作者对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使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心理应激、A型行为与急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A型行为问卷(TABQ)对急性脑出血患者(n=100),急性脑缺血患者(n=150)和正常对照者(n=135)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A型行为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和对照组A型行为构成比较,P<0.05;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正性生活事件强度间比较,P<0.05;而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正性生活事件强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强度和总生活事件强度间比较,P<0.05,而脑出血组和对照组患者负性生活事件强度总生活事件强度比较P>0.05;而且A型行为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生存在剂量依赖反应关系。结论 A型行为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可能有关联;心理应激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可能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1780名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小城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中译本和自行设计的父母及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 1780 名6 ~11 岁小学生中行为问题部分总分平均为(23-83 ±19-23) 分,检出有行为问题者279 人(15-67 % ) ,其中男158 人,女121 人,男女比为1-3 1 。结论 父母关系不和,初中以下文化,为个体户或无业者;单纯由家庭抚养或寄养在亲戚家,二子女家庭儿童行为问题高于其它各组( P< 0-01) 。儿童出生时有窒息、脐带绕颈、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器助产者,其行为问题发生率高于顺产或剖腹产者( P< 0-01) 。  相似文献   

20.
四川蒙汉小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儿童家庭问卷》及SCL-90对四川省176名沿海乡蒙族及136名万安乡汉族3-5年级小学生做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被试者由于所处文化背景不同,惯用的应对方式也不同:SCL-90总均分无差异。提示儿童的应对方式受家庭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评价应对方式与心理卫生间关系时,应考虑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