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背景: 免疫营养可通过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促进短半衰期蛋白质合成,调节局部及全身细胞因子的产生,维护肠道黏膜结构及功能的完整性,对术后的免疫抑制起正向调节作用。营养治疗能够明显加强肝移植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但对肠内免疫营养在肝移植的应用效果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肝移植围手术期进行免疫肠内营养治疗的安全性和应用效果。 方法:将84例肝移植患者按营养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免疫肠内营养组和普通肠内营养组,监测移植前、移植后对肝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排斥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与结论:免疫肠内营养组移植前1 d的血清前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均显著高于营养治疗前。移植前1 d免疫肠内营养组CD3+CD4+显著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 (P < 0.05),普通肠内营养组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状态比免疫肠内营养组推迟1周,移植后1~ 28 d免疫肠内营养组IgA均高于普通肠内营养组(P < 0.05),两组均未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证实,疫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免疫功能均显著优于普通肠内营养治疗,免疫肠内营养对肝移植围手术期患者的康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06年8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58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7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治疗,对照组31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其余治疗两组无差异。分析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27例病人中,除1例因发生较重的并发症而暂时中断肠内营养外,其余病例均顺利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其营养指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增强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中非常重要,可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重度颅脑外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黏膜pHi、Pg—aC02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黏膜监测的影响。方法40例重度脑外伤患者(GCS≤8分)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另一组给予全静脉营养。人室当天插入Tonometer导管监测胃黏膜pH值(pHi)、胃黏膜表面CO2张力和动脉血CO:之差(Pg-aCO2),抽动脉血监测乳酸值,连续监测7d,比较第l天和第7天患者乳酸值、pHi、Pg-aCO2。结果第l天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天早期肠内营养组pHi显著大于全静脉营养组,Pg-aCO,显著小于全静脉营养组,乳酸值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显著增加pHi,降低Pg-aCO2值,对胃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肠内辅以肠外营养支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实施早期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的合理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实施持续滴注鼻饲胃肠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32例按传统方法鼻饲流质。期间检测血生化指标和氮平衡,同时观察各组在治疗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时进行统计和预后判断。结果 病人能较好耐受早期胃肠道营养,治疗组的营养指标、氮平衡、并发症及预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持续滴注的鼻饲胃肠道营养辅以部分肠外补充的方法切实可行,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对维护胃肠功能、减少感染、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死亡率都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在治疗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MG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乳剂进行营养支持15d,记录患者肠内营养治疗前后营养指标(肱三头肌皮皱厚度、上臂肌困、白蛋白、肌酐、尿素氮、氮平衡)、呼吸功能指标(最大吸气压、最大呼气压、残气量、最大通气量、呼吸肌耐力)及临床肌无力严重度的变化情况。将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MG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5d后,患者各项营养指标中,血浆白蛋白、肌酐水平和氮平衡均较营养支持前明显升高(P〈0.01),血尿素氮(BUN)水平较营养支持前明显下降(P〈0.01);I型MG患者的肺功能状况已经较健康对照有所下降;经常规治疗和营养支持后,各型MG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以及临床肌无力严重度均有所改善。结论对MG患者,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改善患者肺功能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神经营养因子与血脑屏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营养因子对于神经细胞的营养和保护作用目前为大家所公认,但由于其外周注射后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较差,限制了其在临床使用。本文着重综述各类神经营养因子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发现不同种类神经营养因子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存在差异,为临床正确使用神经营养因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途径营养支持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选择何种营养途径与方法仍然是当前临床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以住主张早期使用肠外营养(pareiltelal nutrition,PN),1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enleral nutrition,EN)。Frost等认为只要病情许可,营养供给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进行EN和PN的协调营养方式的临床价值和合理性,我们从1999年7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干细胞发育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生长因子作为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成员之一,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其除具备营养神经元、保护和修复受损神经等生物学效应外,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重度脑损伤早期鼻饲肠内营养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1,自引:2,他引:59  
目的:探讨持续滴注的鼻饲方法作为重症脑外伤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和效果,方法:GCS评分4-8分的脑损伤病人92例作前瞻性研究,实验组于早期(伤后48小时)持续滴注鼻饲要素膳,静脉营养补充不足,对照组按传统方法伤后6天鼻饲流质,结果,GCS评分5分以上的病人能较好在受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方法,实验组的氮平衡等营养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神志恢复快,生存质量也显著改善,结论;脑损伤早期可安全地实施持续滴注的鼻饲营养,静脉营养配合有利于为病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底物,对维护胃肠道结构和功能,促进营养状态和预后恢复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0.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系统发育和生理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基因缺失及突变是导致某些人类疾病,如各种先天性发育不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等的“候选基因”或“修饰基因”,本文综述了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突变与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接受围手术期标准加速康复管理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营养状态、营养支持与显微外科夹闭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连续入组2018年1月-2019年3月接受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采用标准加速康复管理。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瘤特点(部位、直径、是否破裂),既往病史(高血压和糖尿病),手术前后营养相关指标(营养风险、人体测量、实验室检查、营养支持方式等),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颅内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卒中(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等。根据术后至出院是否出现上述1项及以上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相关指标对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97例,其中33例(34.02%)发生术后并发症,64例(65.98%)无并发症。并发症组术前动脉瘤破裂(12.1% vs. 0,P=0.009),高血压(72.7% vs. 50.0%,P=0.005)和糖尿病比例(9.0% vs. 3.1%,P=0.032)高于无并发症组;营养相关指标中术前BMI(26.37±6.58 kg/m2 vs. 24.61±3.32 kg/m2,P=0.015)、三头肌皮褶厚度(24.92±8.57 mm vs. 18.61±8.09 mm,P=0.001)、小腿围(37.60±3.067 cm vs. 36.06±3.44 cm,P=0.039)高于无并发症组,血红蛋白水平(136.06±13.93 g/L vs. 143.27±12.08 g/L,P=0.010)低于无并发症组;术后营养干预的比例(84.8% vs. 40.6%,P=0.030)以及口服营养补充(33.3% vs. 26.5%,P<0.001)、肠内营养(12.1% vs. 0,P<0.001)、肠外营养(39.3% vs. 14.0%,P<0.001)支持的比例均高于无并发症组,肠外营养持续时间长于无并发症组[5.0(3.0~11.5)d vs. 1.0(1.0~3.5)d,P=0.009]。多元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高TSF(OR 1.230,95%CI 1.056~1.363,P=0.008)是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术后1 d白蛋白水平高(OR 0.734,95%CI 0.561~0.961,P=0.025)是术后并发症的保护因素。结论 皮下脂肪增多可能会增加颅内动脉瘤患者显微外科夹闭术后至出院期间并发症的风险,而术后1 d时的白蛋白水平高可能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移植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受移植部位微环境、各种生长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实验拟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对老年性痴呆鼠行为学恢复及海马线粒体膜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 2006-09/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及细胞实验室完成。 材料:神经干细胞来源于新生1 d龄SD大鼠。Y迷宫筛选对电击敏感并逃避迅速的三四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联合组移植,每组10只。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参照包新民等的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制备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造模后,神经干细胞组双侧海马区注射神经干细胞,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双侧海马区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移植组注射神经干细胞同时持续侧脑室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主要观察指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行Y迷宫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中学习记忆能力。 结果:联合移植组老年性痴呆大鼠海马线粒体膜电位明显升高, 并高于神经干细胞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 < 0.0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神经干细胞组学习记忆能力虽有明显恢复,但与联合移植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P < 0.05)。 结论:神经干细胞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联合应用能能稳定海马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能改善老年性痴呆鼠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颅脑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几乎在所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均需考虑患的营养问题。患营养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其疗程和康复状况,尤其是手术前后的营养状态对手术效果、合并症的发生以及预后等均有明显的影响。颅脑创伤后由于脑组织伤和急性应激反应引起机体内分泌平衡紊乱,出血、呕吐、呼吸功能障碍、昏迷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禁食、限制饮食和补液不当等,常可并发代谢紊乱及营养障碍。对此类患预防及纠正其代谢紊乱并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是使他们得以早期顺利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神经损伤后的再生与神经营养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系统重要的生物活性因子,对神经系统的正常分化、发育、成熟、维持功能和存活、损伤修复等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本文就神经损伤后再生的认识现状,神经营养因子的分类和在神经损伤后再生中的作用、临床应用及存在问题与前景进行综述,为临床神经康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2例正常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病人的住院号分为两个观察组,单号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42例,双号添加精氨酸强化肠内营养组(EN+Arg组)42例。对照组于查体时采血,其他两组于伤后10d采血,采用吞噬白念珠菌计数法、链酶亲和素-生物素法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白细胞吞噬功能,T细胞表型CD4+、CD8+含量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病人免疫功能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差异显著(P〈0.05),而EN+Arg组病人的血清CD4+含量、CD4+/CD8+比值、IL-2水平以及白细胞吞噬功能均明显高于EN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可导致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添加精氨酸的肠内营养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老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SL)病人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老年ASL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老年ASL疾病特点,进行个体化护理,制定预防并发症的计划,重点预防感染,加强鼻饲营养,防止压疮及静脉血栓等。结果 病人存活19年,降低了感染、压疮、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保证了病人营养均衡、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了消化功能的退化。结论 通过实施个体化优质护理,有效提高了老年ASL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成年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不同的方法,寻找它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最佳条件。方法 取纯度较高的BMSCs,通过不同的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和抗氧化剂诱导法,进行抗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相应的阳性细胞数。结果 诱导第3天A组(EGF:表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A:全反式维甲酸),B组(GDNF: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C组(EGF,bFGF,GDNF,BDNF和RA)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多,其中以C组最多,而D组(抗氧化剂)Nestin阳性细胞数少于前三组。A,B,C组的NSE,GFAP染色阳性细胞数较D组少,但D组有部分细胞发生死亡。诱导第7天A,B,C组的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第3天时明显增多,C组最多,B组其次,Nestin阳性细胞数比例较第3天时明显减少。而D组的NSE,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其第3天时;C组诱导成神经细胞比例较高,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极少或无阳性细胞。此外,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生成神经样细胞的比例都多于胶质样细胞。结论 抗氧化剂诱导法分化诱导快,而神经营养因子诱导法分化诱导效率高,诱导后细胞生长状态明显好于前者,各种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作用影响BMSCs的增殖和分化。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精神疾病,患病率近1%,目前尚无根治方法。各种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比普通人群短20年。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代谢综合征(MetS)与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此外,MetS在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压力水平增高、遗传易感性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均是MetS发生的潜在因素。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营养活动、能量平衡、心血管调节、食物摄入和体质量调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神经异常参与精神分裂症MetS的发病机制。因此,本文综述神经营养因子与精神分裂症MetS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MetS发生的神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神经营养因子是由神经元和神经元支配的靶器官或胶质细胞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分化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神经营养因子具有维持神经元存活、促进神经元突起延伸等生理活性,并且可以在神经轴突中进行顺行、逆行性转运。因此在许多以神经元死亡或萎缩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等,应用神经营养因子作为治疗药物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与神经营养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假说认为,神经发育障碍可能是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原因,而神经营养因子系统在神经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精神分裂症与神经营养因子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