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裸支架载瘤动脉血管腔内重建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VAD)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6例VAD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6例VAD患者经过护理后,腹痛、腰痛症状缓解.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7.8个月,全部患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术后观察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腹部或腰部疼痛及血便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无腹痛复发;DSA或CTA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位置良好,无管腔狭窄及血栓形成.结论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降低VAD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术后随访管理对于患者的顺利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罔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学特征和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瘤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经验。方法 收治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小脑梗死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 4 8例 ,全部病人进行DSA ,部分作CTA或MRA。 4例患者行单纯口服抗凝治疗 ,6例行血管内孤立治疗 ,4例行单纯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其中 2例行双支架植入 ) ,34例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无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再次出血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好发于椎动脉PICA上段 ,内膜剥脱造成的血管内充盈缺损、血管狭窄和膨大相混杂呈串珠状或血管线样狭窄、偏心性动脉瘤为椎基底动脉的主要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对影像表现为血管轻度狭窄的缺血性颅内外夹层瘤可行药物抗凝治疗 ;对狭窄较重 ,尤其是累及基底动脉者可行支架植入。对出血的颅内夹层瘤均应手术治疗 :非供血主干侧PICA上段或PICA下段夹层瘤可行血管内隔绝 ;与PICA或前脊髓动脉毗邻者行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 ;累及PICA或前脊髓动脉者行近端闭塞 ,支架植入或外科手术治疗。优势供血侧或侧支循环不足的椎基底动脉夹层瘤应作支架植入加弹簧圈栓塞治疗。随着支架性能的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4.
5.
王礼同  李澄  罗志刚  薛贞龙   《放射学实践》2010,25(7):765-76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次(8例)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患者CT原始及后处理图像,观察夹层真假双腔、剥离内膜片、内膜破裂口、累及长度、假腔内血栓、夹层动脉是否瘤样扩张或狭窄、内脏有无缺血及梗死。结果:MSCTA图像清晰,均清楚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4例,腹腔干夹层累及脾动脉2例,右肾动脉夹层、左肾动脉夹层、脾动脉夹层及腹腔干夹层各1例。横轴面CT、MPR及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显示内膜破裂口4例、假腔内血栓6例、夹层动脉瘤样扩张7例;MIP、VR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剥离内膜片4例,内膜破裂口3例;SSD图像显示夹层动脉瘤样扩张2例,真腔狭窄5例。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自发性腹部内脏动脉夹层,可作为诊断本病的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临床罕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方案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手术治疗,三者各有利弊、互为补充,但尚未达成共识。介入科医师应当充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为患者制订合理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未经先期溶栓而采用机械性髂动脉成形后,将血管内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的重建。2 年期间,18 例髂动脉闭塞患者用此方法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 ,随访1~24 个月,平均踝肱指数平均为0.83±0.14。全部患者的髂动脉支架植入后平均6 个月开通率是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安全越过闭塞段的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髂动脉机械性血管成形结合支架植入的方法,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放射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DSA表现以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4例ISMAD患者,入院后48~96h经过保守治疗后腹痛症状缓解不明显,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后行血管腔内裸支架植入.结果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真腔变细小,部分对比剂通过破口进入假腔.4例患者共植入6枚裸支架,支架植入后造影显示破口封堵成功,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假腔消失.术后腹痛症状不同程度缓解,3天后腹痛均消失.结论 DSA是诊断ISMAD可靠的方法;腔内裸支架植入术治疗ISMA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孤立性腹腔干夹层(IDC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 4例IDCA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孙捷等IDCA分型,Ⅱa型2例,Ⅲb型2例,均因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接受介入治疗。2例Ⅱa型患者于腹腔干植入裸支架或覆膜支架1枚,2例Ⅲb型患者于腹腔干及分支内植入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各1枚。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3 d,口服氯吡格雷。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1周腹痛症状消失,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感染、夹层破裂等并发症。随访6~27个月,4例腹痛症状均未复发,支架均通畅;1例支架移位,3例支架位置良好。结论?支架植入术治疗IDCA安全有效。对低风险IDCA患者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宜选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0.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介入治疗方法。方法3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其中锁骨下动脉狭窄19例,闭塞13例。27例有上肢缺血,7例伴头部缺血。应用导丝开通,PTA及内支架置入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8例开通成功。术中发生脑梗死1例。单纯PTA治疗3例,1例上肢缺血症状部分好转。24例置入内支架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18例有锁骨下动脉窃血征象,术后16例消失。27例随访2~80个月,平均(29.5±21.0)个月。术后9个月闭塞2例,1例PTA后再获通畅。术后12个月闭塞1例,改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大动脉炎于术后9个月死于心功能衰竭。余在随访期内均无症状再发,超声Dopplor检查均通畅。结论介入方法可有效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病例资料,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应用MSCT对5例急症患者进行平扫描和增强扫描,结束后将图像传输至工作站后处理,应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5例患者在重建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出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轴位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真假腔影,并能清晰显示低密度的内膜瓣,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CPR及MPR上可显示条形低密度充盈缺损影,亦可清楚显示内膜瓣。VR图像可以显示双腔改变。MIP图像与VR图像相似。5例均仅显示1处破裂口,而非像主动脉夹层显示两处或多处破裂口。其中1例病例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并合并肝总动脉动脉瘤,1例病例近端、远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合并右肾动脉分支夹层。结论 MSCTA可早期诊断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初步经验。方法 对2 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 (TIA)或有明显脑缺血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治疗 ,血管造影及TCD、SPECT进行影像学随访。结果 狭窄的血管均成功地进行扩张 ,术前术后狭窄程度分别为 (78.3± 4 .7) %与 (15 .6± 4 .4 ) % ,术后残余狭窄程度均小于 3 0 %。临床随访无TIA或脑梗死再发 ,DSA随访无血管再狭窄发生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SPECT检查显示脑血流明显改善。 1例发生大脑中动脉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CT表现及评价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男5例,女1例;症状性5例,无症状性1例,平均年龄52.3岁)SISMAD患者CT及DSA造影表现特征,以及介入治疗方法和术后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结果 6例患者CT及DSA均清楚显示病灶,横轴面CT、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均可显示夹层真假双腔、内膜破裂口、假腔内血栓、真腔狭窄程度等,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TypeⅠ型1例、TypeⅡ型1例、TypeⅢ型4例,全部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其中弹簧圈栓塞1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2例,双支架重叠技术3例,技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5例症状性患者术后3周内症状消失。5例患者术后3~6个月时肠系膜上动脉CTA及血管造影动脉瘤腔均不显影,支架腔内血流通畅、夹层愈合。结论 CT增强扫描及CTA检查能清楚显示SISMAD,可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VBD)早期的影像学表现及经保守治疗后的随访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制度评审委员会允许此项回顾性分析并免除知情同意书。对210例病人的230个(48个破裂,182个未破裂)症状性VBD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人均进行了保守治疗,也进行了MR成像及CT血管成像(CTA),因此能够对夹层的特征性表现(如壁内血肿、内膜撕裂)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年至2010年对5例经腹部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的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裸支架载瘤动脉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按照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Ⅱ型各1例,Ⅲ型3例.患者术后继续给予...  相似文献   

16.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的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11年7月收治9例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径> 25 mm,均经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及三维DSA造影重建明确诊断,其中颅内段椎动脉病变7例,椎-基底动脉病变2例.根据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态不同,选用双支架治疗7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三支架治疗1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6例支架植入处血流发生明显改变,夹层扩张处缩小.术中无血栓事件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出现严重血管痉挛,对比剂滞留,应用罂粟碱后迅速缓解.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30个月,8例头晕病例中有7例症状消失或减轻,7例术前饮水呛咳病例症状消失4例,减轻2例,1例无变化.造影随访9例,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1例动脉瘤无再通;5例多支架治疗后夹层动脉恢复正常,另4例扩张部分明显变小.结论 多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缓解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不同腔内修复术式治疗56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14例.采用“烟囱”技术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血流26例(A组),分支支架技术重建10例(B组),复合手术重建20例(C组).术中使用国产覆膜支架26例,进口覆膜支架30例;全身麻醉48例,局部麻醉8例.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100%),无手术死亡患者.A组植入裸支架11例,覆膜支架15例;C组4例先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直接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再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6例先作腋-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再行主动脉腔内修复覆盖左锁骨下动脉.3组患者出院时CTA检查显示支架形态均良好,无明显移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漏发生在A组有4例(15.4%),B组1例(11%),C组1例(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2例(92.9%)患者获平均23.5个月随访,死亡5例(9.6%),原因为心肌梗死(2例)、肿瘤(3例).47例CTA随访发现6例仍有部分内漏,24例远端胸腹主动脉仍有夹层但未扩大,未作特殊处理,目前均在随访中.结论 “烟囱”技术、分支支架技术和复合手术修复治疗累及锁骨下动脉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种类型支架行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探讨扩大介入治疗适应证的可行性.方法 回颐性分析2004年5月-2009年12月,1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介入性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CTA和DSA结果,个体化选择合适覆膜支架,透视下将覆膜支架经股动脉导入封闭夹层破口.术后CTA随访观察内漏、支架移位、假腔变化等.结果 18例中2例放置分体式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放置分支型覆膜支架、2例放置预留孔型主动脉覆膜支架,13例放置普通主动脉覆膜支架.1例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例不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均未出现左上肢和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1例因解剖变异右锁骨下动脉起自主动脉弓而行旁路手术.术后发生8例(44.4%)即刻I型内漏,其中1例腔内修复术后持续I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其余CTA随访内漏逐渐消失;所有患者均无支架移位、断裂、塌陷以及术后截瘫及脑血管意外发生.结论 采取不同方法延长近端锚定区的距离、应用分体式主动脉支架可扩大介入治疗Standfl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适应证,且近期疗效好,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于武汉协和医院的19例ISMAD患者资料;13例患者拟行介入治疗,其中1例因术中无法成功置入支架而转行保守治疗,余12例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手术方式各异);共7例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结果:2例支架植入配合弹簧圈填塞假腔患者术后复查,肠系膜上动脉通畅,假腔未见显示;3例单纯支架植入患者,其中2例假腔完全闭塞,1例患者假腔接近闭塞;1例仅假腔填塞弹簧圈患者,术后复查弹簧圈未填塞部分假腔仍存在;3例双层裸支架植入患者术后复查,假腔完全闭塞;3例置管溶栓患者,2例复查示肠系膜上动脉通畅、腹痛症状消失,1例患者有间断性腹痛,但程度降低、疼痛间歇期延长;保守治疗的7例患者随访期未见明显腹痛.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案与分型关系密切,Yun Ⅰ型、Ⅱb型通过抗凝、抗血小板、扩管等保守治疗通常效果较好;Ⅱa型宜选择介入治疗;Ⅲ型患者如果没有肠坏死征象可以置管溶栓治疗并密切观察,必要时行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疗效,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3月 - 2010年6月,113 例采用腔内修复术治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和随访结果.结果 腔内修复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成功率99.1%(112/113),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病死率1.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