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某市高温中暑的危害现状,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某市2013至2017年高温中暑报告病例共1 307例,并使用R 3.4.1版本软件对不同类型高温中暑病例的人群及年龄资料进行F检验,对不同性别的不同类型高温中暑病例的构成比资料进行χ^2检验。 结果 2013至2017年该市共发生高温中暑病例1 307例,其中轻症中暑878例(67.18%),重症中暑429例(32.82%),其中死亡15例(病死率1.15%)。男性(947例,72.46%)多于女性(360例,27.54%),不同性别发生高温中暑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41,P<0.05);45~55岁年龄段发生高温中暑人数最多,不同年龄组间发生高温中暑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7,P<0.05)。高温中暑病例成逐年增多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6至9月。 结论 该市高温中暑以轻症中暑为主,且中年男性为高发人群,应加强高温中暑病例监测预警,有效预防和控制高温中暑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合肥市高温中暑的发生情况,分析高温中暑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合肥市2014年高温中暑和气象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Poission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结果 2014年合肥市共发生高温中暑160例,男性114例(71.25%),女性46例(28.75%),其中轻症中暑115例(71.88%),重症中暑45例(28.12%)。年龄16~86岁之间,平均(43.79±16.05)岁,其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病例占61.88%。中暑者主要为农民60例(37.50%)和工人77例(48.12%)。其中7月份中暑病例达116例(72.50%),为中暑高发期。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均气温成正相关关系,与日最小湿度、日均湿度、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日均气压成负相关,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oisson广义可加模型结果显示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日均气温与高温中暑呈正相关,随着日均气温的升高,发生高温中暑的风险也增加。结论合肥市高温中暑以轻症中暑为主,多为中老年男性,7月份为高发期,日均气温是影响高温中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易善永 《保健医苑》2006,(11):40-40
人们常认为中暑是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体在太阳下曝晒才会发生的事,寒冷的冬天怎么会发生“中暑”呢?其实,既然高温是中暑的主要致病原因,那么只要存在高温环境就有可能发生中暑。事实上,每年的冬季都有人发生“中暑”,尤其是老年人最易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长时间作用下,引起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症状的总称。慢性病患者、年老体弱、孕产妇、过度疲劳、缺乏体育锻炼、睡眠不足等耐热能力差者易发生中暑。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耳鸣、头晕、口渴、心悸,此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轻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症状外,患者还有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等表现,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气象局规定日最高温度35.0℃以上为高温[1]。近年来,我国夏季区域性高温天气频繁出现,强度较大,高温炎热引发的群发性中暑事件不断发生[2-4]。我们通过对2013年嘉定区各医疗机构监测报告的高温中暑病例进行调查,为进一步做好区域内高温中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高温中暑病例发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调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济南市高温中暑事件发生状况,分析高温中暑病例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2007~2012年济南市上报的高温中暑事件及发生的高温中暑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2年济南市累计报告高温中暑事件18起(I起为Ⅱ级事件、17起为Ⅲ级事件),发病117例,死亡35例。18起高温中暑事件中,7月发生11起,发病89例,死亡19例;8月发生6起,发病27例,死亡15例(其中2例发病时间为7月,其中1例死亡时间为9月);6月发生1起,发病I例,死亡1例。117例病例中,40~92岁的中老人100例;35例死亡病例中,农民20例,工人(含民工、环卫工)6例。结论8月是高温中暑的高发季节,中老年年人、农民和工人是高温中暑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7.
殷浩 《家庭医学》2004,(24):54-54
一般人认为,中暑是夏季天气炎热时人体在太阳下曝晒发生的事情,冬季取暖都来不及,怎么还会发生中暑呢?的确,中暑最常见于夏季,一般由高温环境引起,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可见环境高温是最主要的致病原因,而不是季节。其实,只要存在环境的高温就有可能发生中暑,无论什么季节,只要致病因素一样,就可以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4年上海市某郊区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并结合气温资料,探讨中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4年上海市金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金山区有中暑病例当月的逐日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上海市金山区共报告高温中暑病例155例,男女性别比为2.4∶1,平均年龄50岁。有职业和行为等详细信息的103例中暑病例中,男性中暑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67.6%)和住所(17.6%),女性中暑地主要为住所(44.8%)和农田(24.1%);在住所发生中暑的病例中有80.8%年龄≥60岁。5年间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共48 d,高温日和中暑病例均集中在7、8月份,68.8%的高温日发生中暑病例,高温日中暑的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74.8%。中暑人数与高温持续天数、日最大8 h滑动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和日均气温等气温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高温持续天数的相关系数最大(r=0.690)。结论该郊区中暑病例男性多于女性,体力劳动工人、居家老年人和户外劳作的农民是防控的重点对象;中暑主要发生于高温较集中的7、8月,最高气温≥35℃的高温日、尤其是持续高温期间是中暑防控的重点时期。  相似文献   

9.
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内调节机能障碍而发生的综合征,也就是人体产热多于散热,体内有热的蓄积,严重时就发生了中暑。中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高气温、高气湿和风速小。此外,也与剧烈的体力活动,特别是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加上年老体弱和身体康健情况不好有关。通常把中暑按发病机理分为三型,即热射病、热痉挛和日射病。  相似文献   

10.
中暑是夏季高温天气下常见的病证,尤其在高温环境下从事室外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中暑;轻者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重者会昏迷不醒,如不及时抢救,则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1.
在冶炼、轧钢、铸造、热处理和夏日的农田水利、修路盖楼等高温环境下劳动,如防护不好极易中暑。 中暑症类型 热射病型 如果高温主要使体温调节功能失常,热量积聚体内而发生中暑称“热射病”型,它的主要表现是皮肤干燥、烧灼、体温上升、脉搏和呼吸加快、头疼、头晕、恶心等。 热痉挛型 如果高温主要使水和盐的代谢发生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中暑叫“热痉挛”或中暑的“热痉挛”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腹部肌肉发生痉挛(即抽筋)、大量出汗、口干、头昏、头痛,一般说来体温并不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职业性重症中暑的诊断并分析其成因,为预防职业性中暑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结合9例申请职业性中暑诊断患者所提交的相关资料,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应职业病诊断标准,对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加以总结。
结果 调查发现,9例患者于高温环境工作时突然倒地,意识障碍呈昏迷状态并伴高热,体温39~42℃。3例属于室内作业,6例为室外作业,分别发病于7、8月份,当日气温均≥ 35℃,在从事高温天气作业2~8 h后发病。5例留有后遗症,2例死亡。患者均被诊断为“职业性重症中暑(热射病)”。
结论 用人单位应重视职业性中暑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控制职业性重症中暑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高温热浪导致的健康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综合分析近年来济南市高温月(5—8月)期间气温特征和高温中暑病例分布特征,评估高温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为病例监测和预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4年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病例个案信息,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定义热浪研究期为1次高温热浪前后出现间隔≤3 d的高温日或高温热浪时间段;选择与研究期季节就近、天数相同、星期匹配、以及期间无高温日的时间段作为参考期。通过计算研究期相对参考期高温中暑病例的相对危险度(RR)评估高温热浪导致的发病风险。结果 2011—2014年间济南市高温月同期日均温、日最高温5月和8月逐年升高显著。4年间205例中暑病例以2013年报告最多(55.1%),病例主要集中于7月。病例以重症报告为主(71.2%),男性病例年龄组分布以60~79岁年龄组(36.0%)和40~59岁年龄组(34.4%)为主,年轻于女性。识别出的5个热浪期间报告病例129例,占本年度病例总数比例均在50%以上,除2个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无法估计外,另3个热浪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性增加。结论济南市高温月期间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中暑病例以重症为主,男性病例年轻于女性。热浪期间病例的发生风险可出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罗晓玲 《现代养生》2013,(18):62-62
每年夏天由于温度高、天气热,就会有很多人出现中暑,特别是受高温、湿度大并且通风不好的环境下从事强度比较大的体力工作的人员发生中暑的危险性最大。如果中暑不能及时的得到有效的救治,就会使病情得到恶化,严重者就会威胁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就应该对中暑病人做好急救护理,保护病人,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中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高温中暑与高温热浪的关系,为制订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8年上海市闵行区高温月期间气温数据和高温中暑个案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年间共监测中暑病例101例,集中分布于6—8月,男性多于女性,其中51.5%(52/101)为重症中暑,40~59岁、≥60岁人群重症中暑发生比例均显著高于40岁人群。重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轻症中暑人数与日最高气温呈正相关(P0.05)。识别出的15个热浪期间共报告病例86人,占当年病例总数均50%,对于2个可识别风险的热浪段,热浪期间病例发生风险均出现显著增加。【结论】上海市夏季高温形势严峻,男性、老年人群是高温中暑防控的重点对象。中暑主要集中于7—8月,高温日、尤其是热浪期是中暑防控的重点时期。除须关注日最高气温对中暑的影响,日最低气温对重症中暑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高温热浪期间居民行为习惯变化与中暑的关系,为中暑易感人群开展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9—11月,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随机抽取的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共抽中8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抽取120户开展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7—9月高温热浪期间行为习惯变化及中暑情况等。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行为习惯变化与中暑的关系。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44.51±16.37)岁,其中男性1 356人,女性1 409人,发生中暑173人,中暑发病率为6.26%。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中P0.20的5个变量(饮食、口味、睡眠变化及改变出行交通工具、空调降温)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并控制混杂因素的影响,发现口味变重(OR=3.37,95%CI:1.54~7.38)是中暑的危险因素,改变出行交通工具(OR=0.64,95%CI:0.46~0.90)是中暑的保护因素。结论在高温热浪期间,大部分居民行为习惯发生变化,且部分行为改变与中暑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高温。为有效做好中暑预防和热射病救治工作,确保官兵健康和军事训练任务顺利完成,总后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全军各级卫生部门加强中暑预防和热射病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高温预警提出科学训练建议,高温时段尽量减少露天训练强度,完善医学保护措施;密切部门协同,做好防暑降温饮食饮水和药品保障,及时组织训练指导和监督检查;加强训练伤监测报告管理,发生10人以上中暑或者1例热射病时,必须在3小时内报告大单位卫生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中暑防护知识,强化官兵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组派专家深入部队,开展中暑防病救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高温天气不断增多,在露天环境下作业的环卫工人职业性中暑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为引起全社会对环卫工人职业健康的高度关注,通过对2例环卫工人发生职业性中暑的病例分析,提出可能导致其发生职业性中暑并进行性加重的危险因素,强调应重视对环卫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其工作、居住条件,并在中暑发生后及早开展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QI:为什么秋后还会发生中暑? A1:立秋后高温还可能延续,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出现障碍,产热大于散热,体内热量蓄积过多,引起循环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会产生一系列中暑症状.  相似文献   

20.
高温中暑性疾病及其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高温中暑性疾病还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它对远途旅游者、夏季部队行军人员、剧烈运动的体育选手、高温作业工人以及城市无热适应居民都有很大威胁。根据中暑发生的流行特征及临床表现,有学者把这类疾病分为一般性中暑(classical heat stroke),如受热浪袭击的年老体弱者的中暑;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从事强体力劳动者的中暑称生产性中暑(exertionalheat stroke)。两者在受累年龄、是否流行发生、有无易患因素、出汗情况、酸碱平衡失调、肌肉溶解以及有无并发症等方面均不相同,这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