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骨髓超微结构改变对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代偿期(代偿期组)及失代偿期(失代偿期组)肝炎肝硬化各13例共26例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及三系血细胞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骨髓造血微环境损害,三系血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病态造血,血清LDH活性升高。结论血清LDH活性升高与骨髓超微环境损害呈相关关系,对预测全面生存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病因和外周血、骨髓细胞形态学特点,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8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7例患者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64.4%);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以血小板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功能亢进(47.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增生度呈多样性,以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系增生、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成熟障碍。增生减低组、增生活跃组和增生明显活跃组3组间的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比值、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巨核细胞数不全相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是多方面的,肝炎后肝硬化是主要病因,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骨髓象。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祖细胞造血功能和血液常规的变化,为对该类患者采用新的临床治疗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6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代偿期、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各13例):随机选择13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观察对象进行骨髓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粒一单系祖细胞(CFU—GM)及成纤维祖细胞(CFU.F)体外培养,观察2组间三系的变化及外周血象、血浆白蛋白变化。结果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白蛋白水平、白球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组的水平(P〈0.01);而球蛋白水平则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代偿期肝炎肝硬化组的水平(P〈O.01)。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CFU.E、CFU—GM、CFU.F集落生长不良率分别为76.9%、30.8%、38.5%及92.3%、59.2%、84.6%.明显高于对照组三系祖细胞集落生长不良率(0%、0%、0%),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炎肝硬化患者骨髓祖细胞造血功能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4月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和观察组(加用恩替卡韦组)各30例,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周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202.5±31.4)U/L、(198.4±32.5)U/L、(78.7±12.1)μmol/L、(7.2±1.2)分,治疗后24周血清ALT、AST、TB水平及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3±12.5)U/L、(52.3±11.9)U/L、(35.7±6.1)μmol/L、(6.1±1.1)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可用于此类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于2010年2月-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血流感染的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提取患者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对结果进行病原学分析和药敏实验分析;另选取同期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无感染患者89例作为对照组,通过肝功能检测,对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89例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标本中,共分离出致病菌1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0株占39.47%;革兰氏阳性菌92株占60.53%;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阿奇霉素等具有较强耐药性,均对替考拉林、万古霉素等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阿莫西林等具有较强耐药性,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具有较强敏感性;肝功能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白蛋白分别为(103.3±53.4)μmol/L、(21.9±9.4)s、(27.6±10.8)g/L。对照组为(81.3±54.4)μmol/L、(16.8±10.2)s、(33.8±10.7)g/L,两组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合并血流感染具有交叉耐药和多药耐药的特点;相比于无感染的患者,并发血流感染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治疗组,30例仅给予常规保守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检测肝功能和凝血功能,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8周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较治疗前明显改善[(71.3±37.8)μmol/L比(107.3±53.2)μmol/L,(30.1±4.9)g/L比(27.5±5.1)g/L、(15.0±2.9)S比(16.7±3.9)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脐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肝病传染科住院的23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患者作为死亡组,并选择同期好转出院的23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死亡原因主要为慢性肝功能衰竭(44.96%)、感染(21.43%)、肝肾综合征(17.65%)及上消化道出血(13.03%)。死亡组患者的WBC为(7.28±2.15)×109/L、AST为(287.64±74.28)U/L,TBil为(302.14±152.34)μmol/L,血肌酐为(174.62±45.31)mmol/L,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29、26.372、28.365和27.336, P 均<0.01)。死亡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为(25.64±9.26)%,球蛋白为(18.32±6.21)g/L,血钠为(110.38±14.57)mmol/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3.702和-1.754,P均<0.01)。死亡组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2.94%、36.13%、30.25%和11.34%,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385、6.846、10.261和8.765,P均<0.01)。合并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球蛋白<20.00g/L和血钠<110.00 mmol/L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OR=15.386、6.237、4.682、1.829、3.183和2.351)。结论慢性肝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WBC>6.00×109/L、血肌酐>160.00 mmol/L和血钠<110.00 mmol/L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保肝的同时更应该保护肾功能、预防感染及改善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结肠灌注透析对失代偿性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及内毒素血症、高氨血症、低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5例失代偿性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予限钠、限水、护肝、控制感染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联合结肠灌注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相关指标。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尿素氮、鲎试验、血氨、血钠值分别为(8.14±5.75)mmol/L、(0.089±0.044)EU/mL、(58.44±29.47)μmol/L、(134.23±5.76)mmol/L,对照组分别为(13.84±6.54)mmol/L、(0.127±0.098)EU/mL、(90.57±30.46)μmol/L、(128.18±8.16)mmol/L,两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腹水治疗好转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57.47±18.97)U/L、(28.41±13.44)μmol/L,对照组分别为(64.14±21.15)U/L、(26.78±14.72)μmol/L,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结肠灌注透析治疗对失代偿性肝硬化顽固性腹水及内毒素血症、高氨血症、低钠血症均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肠透析机治疗不同程度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9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按其在治疗前的血肌酐水平分为四组:肾功能代偿期(血肌酐:133~177μmol/L);肾功能失代偿期(血肌酐:178~422μmol/L);肾功能衰竭期(血肌酐:443~707μmol/L);尿毒症期(血肌酐:707μmol/L)。四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结肠透析机治疗。观察期为4周,观察临床症状、临床效果、血肌酐的变化,以血肌酐的变化作为判断结肠透析治疗的疗效。结果:结肠透析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其好转率80%;临床效果较好,总有效率88%;结肠透析治疗对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肾功能代偿期、失代偿期和衰竭期明显好于尿毒症期(P0.01)。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明显好于衰竭期(P0.05),且前两者之间差别不明显。结论:结肠透析机治疗中、早期慢性肾功能衰竭疗效确切,且价格便宜,操作简单,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的临床特征,为临床制订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本院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MO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年龄、性别、脏器受损类型、诱发因素、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Hb)、血钠、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肌酐(Scr)]等临床特征。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MOF患者以男性和老年为主,脏器受损类型以脑和胃肠道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诱发因素以感染和上消化道出血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MOF患者Hb以≥70 g/L为主、血钠以≥125 mmol/L为主、Scr以150μmol/L为主、TBIL以≥150μmol/L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临床应针对患者脏器受损类型,结合诱发因素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制订防控方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析阿德福韦酯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的效果。方法 抽取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使用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比较分析2组疗效、血清细胞因子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谷丙转氨酶(72.15±14.36)U/L、白蛋白(38.54±2.16)g/L、总胆红素(27.63±5.17)μmol/L、肿瘤坏死因子-α(23.52±4.31)pg/mL、白介素-10(22.65±2.41)pg/mL、白介素-6(20.17±1.08)pg/mL,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0%、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患者,予以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联合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肝功能、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缓解其临床症状,并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并发症发生率低,以保障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细胞变化与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的相关性。为早期发现骨髓病态造血、早期诊治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227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肝炎肝硬化LDH水平与外周血三系血细胞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89,P0.05),而与网织红细胞增高呈显著正相关(r=0.576,P0.05),与预后不良呈显著正相关(r=0.778,P0.05)。结论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LDH升高可以作为早期病态造血的客观指标,是早期防治及判断预后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感染非嗜肝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对肝功能及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72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的累计感染率、感染时间及感染病毒种类,以38例未感染非嗜肝病毒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对照组,测定非嗜肝病毒抗体,甲、戊型肝炎抗体,肝、肾功能及心肌酶指标,并进行HBVDNA定量测定.按照性别、年龄、体重、身高进行分层对照研究.结果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非嗜肝病毒累计感染率为32.7%(72/220),以冬、春季为感染高峰,感染病毒以腺病毒、EB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居多.研究组中男性、体重较重(>60kg)、身高较高(>170 cm)者,感染后一定程度上可加重肝功能损害,而女性、年龄较小(≤41岁)者,感染后易造成心肌酶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非嗜肝病毒感染并不少见,并会造成部分患者肝功能损害加重及心肌功能损害,临床上要重视对非嗜肝病毒感染的预防,防止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异常的临床病因与外周血象、骨髓象特征。方法以104例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液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作血常规检查,同时行骨髓穿刺获得骨髓涂片,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及分类计数。结果 104例患者血液异常的临床病因是多方面的,乙肝是主要病因(77.9%)。血象主要表现为三系轻度异常,骨髓细胞增生度表现多样,以增生明显活跃和增生活跃为主,骨髓细胞分类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骨髓象主要表现为脾亢(47.1%)。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外周血象、骨髓象分析能够准确反映血液学异常,骨髓细胞学诊断意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检验结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肝炎肝硬化患者37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参照组。根据研究组患者肝功能分为A级7例,B级14例,C级16例。比较研究组和参照组及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TBA、CHO、ALB、CH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组TBA、CHO、ALB、CHE分别为(48.55±30.45)μmol/L、(2.26±0.13)mmol/L、(30.22±3.14)g/L、(2 313.40±150.61)U/L,参照组分别为(5.11±2.13)μmol/L、(5.23±0.32)mmol/L、(47.12±4.22)g/L、(8 709.37±340.55)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A级患者TBA、CHO、ALB、CHE分别为(37.51±6.53)μmol/L、(3.23±1.12)mmol/L、(41.02±3.15)g/L、(3 141.37±1 032.55)U/L,B级分别为(41.35±20.43)μmol/L、(2.46±1.05)mmol/L、(32.12±2.54)g/L、(1 823.34±473.24)U/L,C级分别为(81.25±50.24)μmol/L、(2.11±0.13)mmol/L、(20.41±3.04)g/L、(1 343.23±231.21)U/L,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肝功能检验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043例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率及感染患者体征、病发相关因素,同时对患者感染血样进行培养,诊断其病原菌,调查患者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数目及预后情况。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12例,感染率为10.73%,有发热36~38℃29例占27.35%,发热>38℃43例占40.57%,畏寒56例占52.83%。住院次数和曾接受侵袭性操作与血流感染有相关性(P<0.05);培养病原菌共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62.7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1株占37.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4例占13.21%;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87例占82.08%,白细胞数目(10.96±2.12)×109/L,普通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123例占13.21%,白细胞数目(7.89±2.3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疗效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有效59.43%,无效40.56%,死亡率11.32%。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发病率高,预后效果差,且发病特征不明显;减少住院次数和侵袭性操作,保证手术无菌环境有利于预防血流感染;以中性粒、白细胞进行初期检验比血样培养结果耗时短,能尽早进行初期预后,配合血样培养的准确结果,有助于提早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5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1043例失代偿期原发性肝硬化患者,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率及感染患者体征、病发相关因素,同时对患者感染血样进行培养,诊断其病原菌,调查患者中性粒细胞以及白细胞数目及预后情况。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112例,感染率为10.73%,有发热36~38℃29例占27.35%,发热>38℃43例占40.57%,畏寒56例占52.83%。住院次数和曾接受侵袭性操作与血流感染有相关性(P<0.05);培养病原菌共1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62.73%,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1株占37.27%,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感染14例占13.21%;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87例占82.08%,白细胞数目(10.96±2.12)×109/L,普通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数目比例>0.75有123例占13.21%,白细胞数目(7.89±2.38)×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疗效中,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血流感染患者有效59.43%,无效40.56%,死亡率11.32%。结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发病率高,预后效果差,且发病特征不明显;减少住院次数和侵袭性操作,保证手术无菌环境有利于预防血流感染;以中性粒、白细胞进行初期检验比血样培养结果耗时短,能尽早进行初期预后,配合血样培养的准确结果,有助于提早诊断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消除后进行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2年住院的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5例作为治疗组,进行手术消除并发症后进行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5例同期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经过手术消除并发症术后2周白细胞升高达到(6.7±1.93)×109/L,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达(104.8±30.26)×109/L,Child-Pugh评分(8±1)分,术后36周效果更显著,均达到抗病毒治疗的标准;采用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方案后,两组患者年均住院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Child-Pugh评分(6±1)分,低于对照组的(10±1)分,观察组ALT复常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3.3%、73.3%,高于对照组的46.6%、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期间均出现流感症候群、白细胞下降、肠胃反应、失眠等不良反应,用药结束后消失,无死亡病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结论失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患者消除并发症后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肝硬化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易发生肝炎后肝硬化,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肿)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腹水中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进行测定,了解其对SB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鲁崇高 《中国校医》2019,33(8):589-591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通过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的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随机选取10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骨髓细胞学进行检查,总结病因。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45例,占45.00%,骨髓象特征中Ⅲ级骨髓增生占34.44%,Ⅳ级骨髓增生以下占12.34%。患者中出现骨髓形态发生异常的情况比较多,其中出现白细胞以及巨幼红细胞都存在不同程度病态的造血情况。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导致全血细胞减少55例,占55.00%,骨髓象特征中出现Ⅲ级骨髓增生的患者占65.56%,而患者中出现Ⅳ级骨髓增生及以下的患者比例为87.34%,其中巨核系多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结论 由于全血细胞减少症属于十分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通过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方式可以获得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