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方法.方法:对38例70~84岁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高龄患者,根据患者术前情况,给予镇静、供氧营养心肌、扩冠和降压等治疗,术中保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全部病例在静吸复合全麻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果:麻醉手术过程平稳,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麻醉前镇静和供氧要充分,降低心肌耗氧,术中力求保持血流动力学的平稳,使得氧供需保持平衡;围手术期合理应用血管扩张药物,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董长生 《当代医学》2011,17(12):69-69
目的 探讨常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G)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对32例患者采用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 全组患者顺利完成OPCABG,无麻醉并发症.术中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平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合理的麻醉用药可使OPCABG血流动力学平稳,患者更快康复减少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高凌 《济宁医学院学报》2001,24(2):58-58,78
目的:观察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维持期间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丘丙酚400mg 及利多卡因200mg混合液。结果:维持期间在其它药物的调控下血压波动小,心率维持在50-60次/min,16例无一例术中出现严重心率失常及心肌缺血,无一例用球囊反搏和体外循环机应急处理。结论:异丙酚,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适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2例冠心病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结果  2 2例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无一例改为体外循环下手术 ;平均麻醉时间( 16 0± 40 )min ;平均输血量 ( 2 5 0± 85 )ml;术后 12h平均胸液引流量 ( 118± 5 8)ml。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围术期管理的关键是加强监测、维持体温正常、合理使用正性肌力及血管扩张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和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患者的麻醉处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0PcABG的麻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全麻时间(175±45)min,无一例改体外循环,无麻醉并发症和手术死亡,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麻醉要求较高,麻醉处理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心肌氧供与氧耗平衡,良好的麻醉管理为手术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中心肌缺血的预防及麻醉处理。方法33例患者在中剂量芬太尼静脉注射,复合异氟醚低浓度间断吸入,丙泊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等间断追加的综合麻醉下实施OPCAB。术中持续静脉点滴硝酸甘油;用多巴胺、苯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血管活性药调控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结果全组33例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及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均顺利完成手术。结论术前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心功能状况,术中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步骤调控病人的生理状态和麻醉深度,是保证OPCAB病人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的麻醉管理。方法 38例患者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采用丙泊酚、七氟醚、芬太尼和维库溴铵复合全麻,常规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压(IBP)、中心静脉压(CVP)。术中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麻醉过程平稳,无麻醉并发症。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麻醉的关键是完善术前准备,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和氧耗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其麻醉方法及术中管理。方法对30例冠脉搭桥手术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分别监测术前、诱导、插管、劈胸骨、心包悬吊、暴露LCX、上侧壁钳以及术毕时MAP、HR、CO、CI、SvO2、CVP变化,并与术前基础值相比,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此类患者血流动力学较易发生波动,尤其在暴露回旋支时翻转和按压心脏血流动力学波动最为剧烈。所有患者表现血压降低,CVP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难度较大,需术前精心准备,合理诱导,正确、及时处理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决策与手术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32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2例患者搭桥数目为1~5条不等,平均2.51±0.90条,每个吻合口平均吻合时间为10min,全组有7人因术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转行体外循环手术。死亡原因:围术期心肌梗死,低心排2例,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大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室颤抢救无效1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较新的手术方式,但不一定适合每个搭桥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的麻醉管理。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20例,采用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患者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和手术,无麻醉并发症,预后良好。术后各时间点血中cTnI和CK-MB含量与术前比均有一定程度升高。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轻,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麻醉处理6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0例冠心病患者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临床资料.结果气管插管前后血压心率波动不大,术中翻动心脏时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停止翻动及对症处理恢复正常.术中无1例室颤及心搏骤停发生;术后2例患者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麻醉处理的首要目的是在心脏翻动时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及保护心肌,避免加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在临床应用的体会。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良好的麻醉管理、熟练的手术技巧及细致的术后处理的前提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静吸复合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OPCAB)患者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及血浆内皮素的变化.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0例.麻醉诱导选用依托味酯0.2~0.3mg/kg、芬太尼10~15μg/kg,罗库溴铵1 mg/kg.麻醉维持以芬太尼、罗库溴铵或维库溴铵、丙泊酚、异氟醚行静吸复合麻醉,应用Swan-Ganz六腔漂浮导管连续监测心排(CCO)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氧代谢指标的测定:分别从肺动脉和桡动脉取血,测定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氧分压(P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氧分压(PaO2)、血红蛋白(Hb)和动脉血乳酸(ABL),计算氧供(DO2)、氧耗(VO2)、氧摄取率(ERO2),同时测定术中心肌酶谱及内皮素(ET-1).结果 30例OPCAB患者氧代谢及内皮素变化与麻醉后相比,吻合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吻合回旋支时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明显下降(P<0.01);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体循环阻力(SVR)显著升高(P<0.01),DO2减少,ERO2增加,VO2、ET-1在吻合回旋支时升高最明显(P<00.5);术后6 h ET-1水平接近麻醉后;ABL水平随手术时间逐渐升高;全部患者术后2~4 h清醒,6~12 h拔出气管插管,麻醉时间(5.1±0.3)h,手术时间(4.4±0.4)h,无麻醉并发症和早期死亡.结论 以芬太尼-丙泊酚-罗库溴铵或维库溴铵+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吻合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较小,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择期86例OPCABG,用异丙酚,维库澳铵,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处理过程。结果86例病人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合理应用麻醉药和心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手术操作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抑制及心肌氧耗,保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程湘红 《黑龙江医学》2007,31(3):174-17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病人的围术期管理及术后拔管。方法 择期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68例,采用并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安氟醚等静吸复合全麻。硝酸甘油、佩尔地平、艾司洛尔、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用于调控血流动力学指标。观察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重症监护室(ICU)时间。结果 所有病人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入住ICU时分别为(78±42)min、(2.5±2.0)h、(8.2±6.3)h。术毕62例病人在4h内拔管。66例预后良好,无麻醉并发症。结论 施行“快通道”心脏麻醉,有利于术后早期拔管,减少病人在ICU的监护时间。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管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和心肌氧供与氧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瑜  贾洪峰 《当代医学》2008,14(20):86-87
目的观察静脉复合麻醉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择期86例OPCABG,用异丙酚,维库澳铵,芬太尼静脉麻醉,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和麻醉处理过程。结果86例病人手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全组无麻醉死亡。结论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合理应用麻醉药和心血管活性药来维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手术操作引起的血压波动及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抑制及心肌氧耗,保证心肌氧的供需平衡,是麻醉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效果好,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普及,适应症越来越宽,然而在心功能低下、心脏扩大等情况下,术中搬动心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被认为是 OPCAB 的禁忌证.我院从1998年6月至2004年4月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为31例患者进行了 OPCAB.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6例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6例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功能不全.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搭桥和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采用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麻醉开始后静滴GIK溶液以改善心肌功能。术中应用微量泵静注硝酸甘油、多巴胺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结果 麻醉诱导及体外循环前血流动力学平稳,无心肌缺血表现。停止体外循环后未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均恢复良好。结论 以芬太尼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冠状动脉搭桥与同期行瓣膜替换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Fang Y  Gu CX  Wei H  Chen CC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6):1830-1832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加搭桥术重建心肌血运的治疗方法和经验,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非体外循环下,对177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共229支病变血管于冠状动脉最硬处远端且距离剥脱远端≥2 cm处行切口,进行内膜剥脱,再用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行旁路血管移植术.结果 术中桥血流测定显示215支血管血流满意(93.9%),桥血流量(27±12)ml/min;14支欠满意,桥血流量(7±4)ml/min.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4%),其中3例无明显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3例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后好转出院.98例在术后3~40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桥血管均通畅.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再行搭桥术,对于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心肌血运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