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应用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共24例。结果:经近期随访,术后20例病人的JOA评定提高2-6分,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42%,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4mm。结论: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对一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后路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后行全椎板切除减压10例及单开门椎板成形术9例,采用JOA评分及Hirabayashi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随访1~50月,平均(20.0±10.2)月,全椎板切除减压组JOA评分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为首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方法,但当骨化灶对双侧脊髓均有压迫,则更适合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颈髓损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单开门手术,C3-C6椎板单开门扩大成形治疗2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结果随访7-36个月;平均21个月。JOA评分由术前的(7.1±2.3)分提高到随访时的(13.3±2.7)分;其中优8例,良9例,可4例,差0例。测量骨性椎管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5.0mm。13例患者在术后6-18个月复查颈椎MRI提示术前颈髓受压高信号明显恢复。结论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术式,椎管骨性面积的增加是神经功能改善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36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全部行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随访观察疗效和JOA17分评分。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手术优良率为85%。术前JOA17评分平均为5.23,术后JOA17评分平均10.25。结论单开门颈椎板扩大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及效果.方法 对93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手法方法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肽板内固定或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手术随访3月~8年,所有病例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JOA评分术前平均4.30分,术后2周平均达8.08分,术后3个月平均10.03分,远期随访(2~8年)达12.3分.结论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应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Arthrex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其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68例纳入研究,其中35例使用Arthrex锚钉行门轴侧固定为观察组,另33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个月。手术时间、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椎管面积改变、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Arthrex锚钉应用于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操作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韩建邦  杨庆国  张银顺 《安徽医药》2011,15(9):1130-1132
目的 评价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003年6月~2008年6月,采用改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8例(A组),与同期传统单开门手术治疗的42例(B组)进行疗效分析比较,记录轴性症状、JOA评分及颈椎总活动度.结果 A组患者获随访13~54月,平均27.4月,B组患者获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2例颈椎管狭窄患者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4年。从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的JOA评分方面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的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JOA平均改善率:(55.8±22.3)%。平均手术出血量205 mL,手术时间75 min,轴性症状1例、椎板骨折1例、硬膜外血肿1例。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相对安全、简单、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临床效果。方法脊髓型颈椎病患者l8例,外伤致颈脊髓损伤(无骨折脱位)7例,术前行CT、MRI检查明确诊断。脊髓受压主要来自椎管后方,术式为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结果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随诊6~30个月,平均16个月,经JOA评分,由术前平均7.9分提高到术后平均15.2分。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加侧方内固定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可靠的方法,术中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曾晖 《中国医药指南》2014,(33):240-241
目的对比分析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的中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的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对照组行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定期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限至术后3年,采用脊髓损伤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标准和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定标准(JOA)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评定结果均显著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E级约占53.33%,对照组E级约占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平均为(69.6±2.8)分,对照组为(48.1±3.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较全椎板切除加侧块内固定术中期疗效更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手术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桂阳中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8例,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33例(A组),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35例(B组),术前和术后按照JOA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并计算恢复率,MRI测量硬脊膜囊矢状径并计算膨胀回复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4年2个月,平均1年11个月,两组手术病例术前JOA评分及硬脊膜矢状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JOA评分和恢复率,硬脊膜囊矢状径和膨胀回复率前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减压手术均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优于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张巧玲  刘雁红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8):2858-2858
目的:评价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6例老年脊髓型颈椎病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前后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老年病人术后颈脊髓功能状态JOA评分由术前6~11分上升至术后12-16分,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有效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保证手术疗效及功能恢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4.
对1983年5月至1997年5月资料完整的158例脊髓型颈椎病手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就并发症防治及再手术原因进行讨论。临床资料 男106例,女52例,年龄45~72岁,平均52岁。随访2个月~14年,平均4年2月。手术入路和术式:前入路149例,1~2节段病变137例用徐氏环锯法,2~3节段12例用徐氏开窗减压扩大椎管法,后路9例,其中全椎板切除2例,改良半椎板切除2例,单开门椎骨扩大成形术2例,单开门加拱桥式植骨术3例。再手术10例。并发症:前入路手术并发症12例,其中脊髓损伤3例,椎间隙感染1例。植骨块脱出3例(其中完全脱出1例,部份脱出2例),鹅颈畸形愈合5例。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后颅窝扩大成形术治疗Chiari Ⅰ型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对Chiari Ⅰ型畸形行后颅窝扩大成形术(后颅窝C1椎板减压加硬膜扩大修补加下疝下脑扁桃体切除),结果:21例Chiari Ⅰ型畸形,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6(28.6%),合并脊髓空洞症15例(71.5%),均行后颅窝扩大成形术,术后症状改善率100%,15例合并脊髓空洞症中10例得到随访,一年内总体有效率(空洞缩小和空洞消失)90%,有1例还合并胸4椎体后脱位压迫脊髓,空洞无改善,结论:后颅窝扩大成形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具有解除本病病因,有效,并发症少,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例行非手术治疗,24例行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ASIA评分及改善率。结果2组在治疗后感觉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但手术组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1)。手术组病例减压充分,无再“关门”现象。结论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非手术治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维持“开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后路颈椎椎板扩大成形术是颈椎病治疗常见的手术方式,其中又以单开门式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治疗势必会破坏颈椎的稳定性,为在解除颈椎压迫的同时尽量保证颈椎的稳定性和减压的彻底性,我们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采用后路单开门式椎板成形、侧块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1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例患者均行全麻,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术后随访,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68.5%,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结论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减压完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临床治疗1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效果。方法13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者74例;后路C3-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予以椎管减压者56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1-6年(平均3.6年)的随访,其中70例B级患者,术后18例达C级,34例达D级,10例达E级,8例无恢复;34例C级患者,术后22例达D级,12例达E级;26例D级患者,术后20例基本恢复到E级,6例稍有恢复。有24例合并伤患者,均因早期漏诊及延误治疗,脊髓功能恢复不理想。结论椎管狭窄是脊髓损伤的基础,而外力则是脊髓损伤的直接原因。一旦确诊此类损伤,宜尽早手术治疗。有明显颈椎管狭窄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椎间盘明显退变突出、限局性后纵韧带骨化、或椎体不稳等压迫、刺激脊髓者,宜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及钛板内固定术。手术越早、效果越好.保守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观察1.6~2.4月后功能恢复停止不前,甚至部分病例有反复加重及后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