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鳞状细胞癌是很少见的一种涎腺癌,主要发生在腮腺,其它较小的涎腺是很少发生的。笔者收治一例并在保留面神经的情况下使腮腺鳞状细胞癌得到了根治.介绍如下.患者,女性,27岁,于1991—04—13以右侧腮腺区肿物3个月入院治疗.查体见肿物3.0cm×4.3cm.质地较硬,呈结节状,肿物固定浸润性生长.术前根据此病例的病程短,生长速度快,活动度差,考虑为腮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此处的恶性肿瘤本应行肿瘤及面神经切除局部淋巴结扩清术.但因未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未作术前病理,患者本人及家属坚决要求保留面神经,拒绝淋巴结扩清术.所以选用了“腮腺及肿物全切除术保留面神经”,术中可见肿瘤包膜不完整,边界不清楚,与周围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125I粒子在涎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罗洪 《贵州医药》2010,34(2):177-178
涎腺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报道,约25%腮腺肿瘤和50%颌下腺肿瘤是涎腺癌,小唾液腺肿瘤中癌的发生率更高,达80%。涎腺癌局部浸润性强,易复发,若采用手术治疗,常常需要大范围切除,从而侵犯面神经、颌骨、牙等重要器官。术后必须放疗,放疗可明显降低癌的复发率。Brow—man等报道了370例涎腺肿瘤患者,约1/3为小涎腺肿瘤,未放疗的患者复发率为62%;术后结合放疗者,局部复发率仅仅为20%。传统的涎腺癌的放疗属外放疗,  相似文献   

3.
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颌面部肿瘤中,其发病率非常高,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腮腺是最大的涎腺,色淡黄,质软,其解剖特点[1]:处于颜面部位、耳垂下前方,前界在下颌支、嚼肌面上,后界为乳突,上为外耳道,下为下颌角下方,神经分布复杂,血运比较丰富,给手术本身带来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及面神经,同时还须切除受侵皮肤,而采用肌皮瓣修复缺损,围手术期护理也相对比较复杂。腮腺肿瘤的手术治疗原则是在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彻底完整切除肿瘤,肿瘤位于腮腺浅叶者做肿瘤及浅叶切除,位于腮腺深叶需做肿瘤及深叶切除[2]。腮腺良性肿瘤一般采取腮腺部分切除术联合面神经解剖术;腮腺恶性肿瘤根据肿瘤恶性程度不同采取保留或牺牲面神经的腮腺切除术,部分转移率高的恶性肿瘤可联合应用颈淋巴清扫术[3]。本文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肿瘤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Focus超声刀,对30例患者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沿面神经各周围支切除腮腺组织至面神经总干,用超声刀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均未伤及面神经。其中位于腮腺下极的颈外静脉予超声刀切断后,其近心端予丝线结扎。标本均送病理检查。结果 30例手术顺利,腮腺浅叶切除时间50~65 min,平均58 min。术后3 d平均总引流量90 ml,均未发现明显的面神经损伤及腮腺瘘的发生。术后病理类型:多形性腺瘤20例,腺淋巴瘤10例。结论在腮腺手术中使用超声刀方便、安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其勤  贾雪萍 《江苏医药》1997,23(9):663-663
涎腺肿瘤中,腮腺肿瘤发病率较高。由于该区特殊的解剖关系,常出现一些术后并发症。我科1987~1995年收治39例腮腺肿瘤患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9例均为住院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3岁。病变位于右侧24例,左侧15例。病程2个月~30年,以1~3年最多,占59.0%。病理类型:良性肿瘤31例(79.5%),其中混合瘤24例,腺淋巴瘤5例,平滑肌瘤1例,单形性腺瘤1例。恶性肿瘤8例(20.5%),其中腺癌4例,腺泡细胞癌3例,平滑肌肉瘤1例。主要并发症:面神经干损伤6例,涎病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的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及其预后。方法腮腺、颌下腺区肿瘤在解剖神经基础上,根据肿瘤所发生部位,采取三种不同的手术方式:①腮腺浅叶和腮腺全切术;②颌下腺和颌下腺加舌下腺切除;③单纯舌下及小涎腺切除术。结果372例术后随访5~10年,无1例复发;术后并发症有短暂的面神经功能不全10例,经1~3个月治疗全部恢复,2例出现舌体麻木不适,无运动障碍。结论本组术后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单纯肿瘤切除导致肿瘤复发及误伤神经。  相似文献   

7.
何馨 《中国医药指南》2011,9(8):262-263
目的探讨涎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1例涎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部位,术后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涎腺肿瘤发病部位以腮腺为最多,占51.6%(47/91),依次为腭部23.1%(21/91),颌下腺19.8%(18/91),舌下腺3.3%(3/91)。91例涎腺肿瘤患者,术后随访1~3年,3例患者于术后复发,涎腺恶性肿瘤死亡2例。余患者随访1~3年均存活,无复发。无眼睛闭合障碍和口角歪斜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适当的手术方法,能彻底地切除病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涎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的常见疾病,其中涎腺肿瘤中混合瘤占80%~90%,其中以腮腺混合瘤为最常见。由于腮腺混合瘤潜伏着恶性病变的危险,治疗的原则应是早期摘除。手术时应将肿瘤连同包膜及肿瘤周围的正常腮腺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因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治疗腮腺疾病的常用方  相似文献   

9.
腮腺区肿瘤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腮腺区肿瘤的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等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69例腮腺区肿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9例腮腺区肿瘤中,术后复发1例(14%),出现面瘫16例(23%)、涎瘘8例(12%)、Frey症(出汗综合征)5例(7%).其中单纯瘤体摘除术(即剜除术)5例,术后复发1例(20%);肿瘤连同周围部分腮腺及淋巴结区域性切除术12例,术后出现面瘫2例(17%),1个月后自行恢复,涎瘘5例(42%),Frey症1例(8%);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面神经饵剖50例,术后出现面瘫12例(24%),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涎瘘3例(6%)、Frey症4例(8%);肿瘤+腮腺全叶切除(保留面神经)术2例,术后出现面瘫1例(50%),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另1例为永久性面瘫(50%).结论 腮腺区肿瘤的术后复发等并发症与腮腺手术方式密切相关,严格掌握正确的手术方式可减少肿瘤的复发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进腮腺断面的处理方法。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施行部分解剖面神经+腮腺区域切除术治疗86例腮腺良性肿瘤,其中Wa~hin瘤45例,混合瘤41例;观察组41例,采用腺泡膜外切除(用电刀在所定切缘沿腺泡膜的外壁切除腺泡)方法处理腮腺断面和解剖面神经时造成的腺体断面;对照组45例,采用经典的分离、钳夹、切断、结(缝)扎方式处理腮腺断面。手术中均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均保留腮腺导管。统计比较两种方式的优劣。结果术后随访2,6年,术后短期涎瘘6例(观察组0例、对照组6例),经局部加压包扎,4个月内痊愈;术后暂时性面神经麻痹9例(观察组1例、对照组8例),经营养神经、支持治疗6个月内均已恢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解剖面神经+腮腺区域切除术处理腮腺断面,腺泡膜外切除优于经典方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104例涎腺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发现男女患者的比值为1:1.21;良性肿瘤80例,占76.9%;恶性肿瘤24例,占23.0%;良性肿瘤多见于21~50岁组(63.25%),主要为混合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多见于51~60岁组(58.33%),主要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混合瘤、腺样囊性癌;肿瘤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腮腺部、颌下腺部、小涎腺部及舌下腺部。其中腮腺及颌下腺部良性肿瘤高于恶性肿瘤;小涎腺中的恶性肿瘤比重大大增加。诊断中强调了细针吸细胞学检查的价值,并对肿瘤的手术原则及预后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涎腺癌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见病种,多发生于腮腺及小涎腺,而原发颌下腺癌较少。本文对原发颌下腺癌病理分类分型,治疗手段及预后关系进行分析讨论。临床资料1981~1990年我院颌面外科收治原发颌下腺癌19例。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11~78岁,以51~60岁组为高峰。病程2个月~13年。所有患例均详细记录临床检查及经病理复核证实。一、病理分类及分型:19例中腺样囊性癌(ACC)8例,其中腺样型3例,小管型3例,  相似文献   

13.
腮腺混合瘤是口腔颌面较常见的涎腺肿瘤。以往治疗方法多采用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但术后常出现肿瘤复发,涎瘘等.为避免出现这些并发症,我科于1992年5月~1995年5月采用全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混合瘤15例,术后随访观察6个月  相似文献   

14.
赵科  罗洪  黄光磊 《贵州医药》2003,27(10):899-900
涎腺肿瘤占颌面部肿瘤的20%左右,其中有80%发生在腮腺,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约占80%,在传统的腮腺区良性肿瘤切除术中,重点强调的是面神经的保护,对于耳大神经的损伤与否手术者多不予重视。结果导致许多患者术后出现耳周及耳垂的麻木。为了减轻患者术后因耳垂麻木带来的不适,我科自2001年10月以来在32例腮腺良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的病历资料。结果21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5例。良性肿瘤16例。其中5例行肿瘤切除加腮腺区域切除,11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恶性肿瘤5例,全部行肿瘤加全腮腺切除,同时有3例行同侧颈淋巴结清扫,切除面神经者1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对本科1 9 9 5~2 0 0 5年经病理确诊的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 7例口腔小涎腺肿瘤,良性肿瘤6 2例,占7 1.2 6%;恶性肿瘤2 5例,占2 8.7 4%。良性肿瘤均为混合瘤,恶性肿瘤中以腺样囊性癌多见,占恶性肿瘤的4 4.0 0%,8 7例均行手术治疗,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为8 8.8 2%。结论口腔小涎腺肿瘤中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是口腔小涎腺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恶性肿瘤可行手术+术后辅助放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的相关因素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手术引起面神经损伤的发生概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腮腺肿瘤并行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12例(损伤率为40.0%),单纯下颌缘支损伤9例(30.0%),下颌缘支合并颊支损伤2例(6.7%),神经总干损伤1例(3.3%)。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病程短者较病程长者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浅叶切除较全叶切除术中损伤面神经概率小。全部病例于术后2~个6月逐渐恢复神经功能。结论: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切除术引起面神经主要分支功能损伤,以下颌缘支发生率最高,且为暂时性、可逆性损伤,损伤与肿瘤性质、病程长短、手术方式与范围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廖圣恺  卢保全  陈静 《淮海医药》2005,23(5):352-353
目的探索腮腺肿瘤既能彻底切除,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功能性术式。方法对48例腮腺肿瘤,采用自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游离面神经分支,保留导管,部分切除腮腺组织。通过6个月~5年随访,观察术后面瘫、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面部外形、腮腺导管口分泌、涎瘘、复发等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5例口角歪斜,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月后恢复,2例味觉出汗综合征,2例肿瘤复发,1例涎瘘,患者术后颜面两侧基本对称,腮腺导管口分泌基本正常。结论功能性腮腺切除术克服了传统术式缺陷,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80~1990年收治涎腺腺泡细胞癌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0~53岁。肿瘤位于腮腺9例,颌下腺4例,上腭1例。肿块大小为2~8cm。14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肿块加腮腺浅叶切除6例,肿块切除加放疗3例,肿块切除加上腭瓣修复1例,颈根治加放疗4例。本组肿瘤复发率为35.71%,淋巴结转移率为14.29%,远处转移率为7.14%。随访至今,13例生存(1例带瘤生存),1例死亡。讨论:涎腺腺泡细胞癌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90%以上发生在腮腺,好发年龄40~60岁。临床特征为局部包块,生长缓慢,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常误诊为混合瘤。本组中有12例门诊拟诊为“混合瘤”收住  相似文献   

20.
王开福  门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405-406
目的探讨腮腺内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分析我院在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及文献报道的共16例的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患者,均进行腮腺浅叶切除术,对面神经及肿瘤入径完成探查后,再施以面神经鞘瘤切除术;术前全部病例均进行影像学检查,16例行CT检查,其中12例联合进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为神经鞘瘤,5例为腮腺混合或腺淋巴瘤,3例为腮腺恶性肿瘤;CT检查提示12例患者腮腺区内均存在边界清楚的占位性病变,其中9例病变范围内出现小面积液化影;MRI检查显示面神经形态异常,呈结节状或条索状增粗,腮腺肿物T1WI低信号,T2WI及STIR高低混杂信号,未见骨质破坏;术中所见肿瘤直径为2.0~5.0cm,包膜较为完整、光滑,且与面神经关系紧密。结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是发作于神经鞘的良性肿瘤,临床虽极少见到,但在影像学检查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在实施临床诊治时应密切结合影像学资料,同时术中保留面神经结构及功能对患者预后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