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乙型肝炎及阻断慢性乙肝癌变。方法:随机抽出原发性肝癌患211例,进行HBV.M检测,并采用拉米夫定(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82例。结果:211例原发性肝癌患中HbsAg( )、抗HBc( )、抗HBe(+)196例(92.89%),HBV-DNA(+)108例(51.18%)。82例慢性乙肝患:用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阴转率达81.71%,HBeAg( )阴转率30.50%。结论:慢性乙肝患HBsAg( )、抗-HBe( )、HBV-DNA(+)与肝癌相关;拉米夫定能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2.
不同慢性肝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HBeAg的关系。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67例慢性乙型肝炎,45例肝炎肝硬化,52例肝癌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HBVM)。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肝硬化,肝癌患者均显著高于慢性乙肝患者(P<0.05),肝癌患者中HBsAg( ),HBeAg( )组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HBsAg( ),抗-HBe( )组(P<0.05),结论:与乙肝相关的肝硬化,肝癌存在HBV高水平复制,部分抗-HBe( )者HBV复制水平仍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CV、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期间84例原发肝癌患者肝炎病毒标志检测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肝癌组HBV感染率为84.52%,对照组为3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eAb(+)、HBcAb(+)、HBsAg(+)感染模式最多,达50.00%;HBV—DNA阳性率64.29%。原发性肝癌组HBsAg、HBeAb、HBcAb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原发性肝癌组HCV感染率4.76%。结论HCV、HBV感染是发生原发肝癌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临床上应定期对HCV、HBV感染患者行血清AFP、B超等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杨波  招强光  何大源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7):874-874,876
目的探讨HBV携带孕妇血清HBV标志物与血清、乳汁中HBV—DNA含量之间的关系,评价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利用EUSA筛查乙肝五项至少一项阳性的孕妇血清HBV—M.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共180例。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对其血清和乳汁中的HBV—DNA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组孕妇的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97.7%(88,90)和62.2%(74/90),HBV—DNA平均载量的对数量为7.32±1.83和4.02±1.21。HBeAg阴性组孕妇的血清和乳汁HBV—DNA阳性率为55.5%(50/90)和13.3%(13/90),HBV—DNA平均载量的对数量为5.62±0.93和3.32±0.51。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组其乳汁和血清中HBV—DNA阳性率及病毒载量与HBe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携带孕妇的血清中HBV—DNA载量越高,其乳汁HBV—DNA含量越高;二者高度相关(r=0.932,P〈0.01)。血清HBV载量高的孕妇最好不要进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HBV-DNA检测的灵敏度。方法:用单克隆抗乙肝表面抗体(HBsIgM)捕捉HBV再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抗体捕捉PCR)进行HBV-DNA扩增,经琼脂糖电泳观察结果。结果:用抗体捕捉PCR法检测452例HBsAg阴性HBV既往感染血清,转氨酶(ALT)轻度或高组和ALT正常组各种模式HBV-DNA阳性率平均分别为15.27%和9.60%,136例肝炎病毒免疫标志物阴性的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血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15.38%、20.00%、40.38%,提示HBV低水平感染的存在。结论:捕捉PCR检测HBV-DNA比传统PCR和探针杂交方法更灵敏,特异性更强,对明确肝病病因和献血员筛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胸腺因子D(TFD)联合干扰素(IFN)治疗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疗效。79例CHB患被随机分为联合组(TFD和IFN)26例;干扰素组(单用a-1bIFN)27例和对照组(仅用肌苷、肝泰乐、甘利欣等)26例。分别观察三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和HBV标志物、HBV-DNA的阴转率。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联合组、干扰素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3%、74%、57%。联合组与其它组差异显(P<0.05)。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联合组分别为11.5%、57.6%、65.3%;干扰素组分别为3.7%、33.3%、37%;对照组分别为0%、11.5%、3.8%。经检验联合组与干扰素组和对照组差异显,HBsAg、HBeAg阴转率P<0.05,HBV-DNA阴转率P<0.01,结果表明TFD与IFN联合治疗CHB其疗效满意,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与ELISA法乙肝免疫学检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乙肝免疫学检测与HBV—DNA的关系,为合理治疗乙肝患者提供较准确的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HBV感染者乙肝免疫学检测,用PCR方法检测HBV—DNA,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HBe般(+)HBcAb(+)组(大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97.06%(66/68),平均拷贝数为(2.15E+07)mL;HBsAg(+)HBeAb(+)HBcAb(+)组(小三阳组)患者血清HBV—DNA检出率为62.64%(57/91),平均拷贝数为(2.47E+04)mL;HBsAg(+)HBcAh(+)组血清HBV—DNA检出率为52.94%(18/34),平均拷贝数为(6.39E+04)mL。结论HBsAg和HBeAg阳性与HBV~DNA复制密切相关。乙肝免疫学检测和HBV—DNA检测将成为指导乙型肝炎防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安徽地区肝癌组织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中国安徽地区肝癌组织中HBV基因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应用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对96份肝细胞癌组织和90份HBV携带者血清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在65份分型的肝癌组织标本中,B基因型23份(35.4%),C基因型28份(43.1%),B+C混合基因型8例(12.3%),B+D混合基因型6例(9.2%)。在90份HBV携带者血清中,B基因型39份(43.3%),C基因型35份(38.9%),B+C混合基因型12例(13.3%),B+D混合基因型4例(4.4%)。C基因型在肝癌组织中占优势,而HBV携带者血清以B基因型为主。结论中国安徽地区肝细胞癌组织中存在基因型B、C及混合基因型B+C与B+D,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系统在职人员HBV免疫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637人份血清HBV-M,HBsAg(+)者加做荧光定量法(PCR)检测HBV DNA。并同步检验肝功ALT。结果抗-HBs(+)率为61.09%,HBsAg(+)率3.29%,其中“小三阳”伴HBV DNA(+)率和ALT异常率均为5.0%(2/40),“大三阳”伴HBV DNA(+)率和ALT异常率分别为71.43%(10/14)、57.14%(8/14),HBV-M各项均阴性占31.61%。结论应进一步做好乙肝卫生防疫宣教工作,加强实施乙肝疫苗接种计划,督促HBV携带者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各型乙型肝炎(乙肝)中HBV-DNA的含量与HBs特异性免疫复合物(HBs-IC)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共检测172例血清标本。用定量PCR测HBV-DNA及ELISA法测HBs-IC。结果:(1)、各型乙肝患HBs-IC阳性率和含量都明显升高,但HBV-DNA阳性组的乙肝患升高更为显;HBs-IC与HBV-DNA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相关;(2)、HBV-DNA阳性率在不同肝病有所不同;在HBV-DNA阳性组中,DNA复制量在各病型无明显差异;(3)、HBs-IC检出率在无症状携带最低(59%);慢性乙肝轻度、中度和原发性肝癌检出率中等(60%、75%及80%);慢性乙肝重度,乙肝后肝硬化及急性乙肝检出率最高,均为100%。结论:在免疫应答功能正常的机体中,HBV-DNA的扩增常伴有HBs-IC的升高。推测:HBs-IC产生主要与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对HBV-DNA的复制及清除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41例肝硬化病人,40例肝癌病人及41例非肝炎、非肝硬化及非肝癌病人(对照组)进行血清乙肝 5项(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血清抗HCV及血清 HCV RNA检测.结果:肝硬化组、肝癌组和对照组乙肝 5项检出率分别为:92.7%、95.0%和 31.7%;抗HCV检出率分别为 31.7%、12.5%和 9.7%;HCV RNA检出率分别为:36.6%、27.5%和 14.6%.通过比较分析认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可能与HBV感染密切相关,与HCV感染可能也有关,但HCV病因意义不如HBV显著.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生物素标记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作探针,对129例肝病患者肝组织作原位杂交研究。HBV DNA在慢性活动性肝炎中检出率最高(80.7%),显著高于肝硬化、慢性小叶性肝炎、急性肝炎及原发性肝癌组。具有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患者的肝细胞内HBV DNA检出率(82.0%)明显高于非复制组(63.0%),P<0.05。本研究观察到;HBB 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多位于肝细胞坏死灶中间或(和)周边,其中以局灶型分布的HBVDNA阳性肝细胞与肝细胞坏死灶关系密切。提示HBV复制与肝细胞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13.
HBV-M表达模式和HBV-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216例原发性肝癌(HCC组),3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BV-M和HBV-DNA水平.结果 两组HBV-M表达模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学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表达率(62.04%)显著高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表达率(18.98%);CHB组小三阳表达率为61.47%,大三阳为36.83%;CHB组大三阳表达率高于HCC组(P<0.05).HBV-DNA阳性率HCC组为56.5%,CHB组为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阳性患者中,HCC组HBV-DNA复制水平显著低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HBV-M表达模式以小三阳为主,其HBV-DNA复制水平较CHB患者低.  相似文献   

14.
我们开发了一种敏感又快速的方法,以检测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了12例慢性肝炎和52例肝癌病人血清中的HBV DNA。将PCR分析结果与常规血清标志物相比较,并评价检测血清中HBV DNA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HCC)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探讨乙肝病毒低复制水平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明确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低拷贝HBV DNA检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在所有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中,选取85例血清HBV DNA水平持续小于1 000 IU/ml的患者,对其病情发生、发展、演变进行系统的回顾分析,同时获得其血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肝功能、甲胎蛋白及低拷贝HBV DNA的检测,最后分析各项指标与低拷贝HBV DNA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85例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当中,乙型肝炎标志物HBeAg阳性者有15例,占17.65%,HBeAg阴性者70例,占82.35%。肝功能指标(ALT及AST)异常者52例,占61.18%。甲胎蛋白(AFP)异常升高者65例,占76.47%。低拷贝HBV DNA水平大于20 IU/ml者72例,占84.71%。低拷贝HBV DNA水平小于20 IU/ml者13例,占15.29%。 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性HCC与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有关,常规的HBV DNA检测只能检测HBV DNA水平大于1 000 IU/ml的患者,乙肝病毒低复制患者往往会被忽视,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抗病毒治疗而使得病情发展。因此这种检测已不能满足临床的实际要求,乙型肝炎患者低拷贝HBV DNA检测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PCR 法检测 HBV DNA 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DNA(HBVDNA)的检出情况,探讨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DNA,同时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即HBsAg、抗 HBs、抗 HBc、HBeAg、抗 HBe。结果:HBVDNA的检出率在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不同组合存在状态之间有差异,以伴有HBeAg(+)的组合形式即HBsAg(+),抗 HBc(+),HBeAg(+)者、HBVDNA检出率最高(9434%),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中出现抗体及其五项全阴者仍有HBVDNA检出。结论:HBeAg确是HBV活动性复制的重要标志,但仅靠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的检测来判定HBV的复制是不够准确的,同时用PCR法检测HBVDNA能更准确反映体内HBV复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HBVDNA与血清标志物前S1抗原(Pre-S1)和HBeAg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CR,F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931份HBV-M不同阳性模式及35份HBV-M全阴模式血清进行HBVDNA及其标志物检测。结果在931例不同阳性模式乙肝患者中,HBeAg阳性总检出率为20.7%,Pre-S1抗原阳性总检出率为30.2%,HBVDNA阳性总检出率为45.3%。在422例HBVDNA(+)乙肝患者中,Pre-S1抗原阳性检出率为57.3%,HBeAg阳性检出率为44.1%。在281例Pre-S1(+)乙肝患者中,HBVDNA阳性符合率达86.1%,在Pre-S1(-)组HBVDNA阳性率仅为27.7%。结论HBVDNA检测是反映HBV复制最直接的分子生物学指标;Pre-S1抗原和HBeAg是反映HBV复制的血清学指标,Pre-S1抗原甚至比HBeAg更灵敏地反映HBV复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型特异性引物PCR的基因分型方法,了解武汉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98例HBV感染者,分成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重型肝炎(SH)、肝硬化(LC)和原发性肝癌(HCC)6组,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方法检测HBV的基因型;并对4份血清HBVDNA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鉴定HBV基因型;298份HBVDNA阳性的血清标本中,B基因型197例(66.1%),BC混合型68例(22.8%),C基因型33例(11.1%);B基因型在ASC、AH、CH、SH和HCC组患者中均占绝对优势,分别为63.6%、71.9%、68.7%、89.5%和65.9%,C基因型在各组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BC混合基因型在各组患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更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各基因型在ALT水平、HBeAg阳性率及HBV DNA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多对型特异性引物PCR扩增法能快速准确地进行HBV基因分型检测,可用于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武汉地区HBV感染者中,优势基因型为B型,其次为BC混合型和c型,BC混合型更多见于肝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HBV、DNA、以及乙肝两对半(HBVM),探讨HBV-LP与HBVDNA浓度的相关性.方法共检测354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HBV-LP、乙肝前S1蛋白(Pre-SlAg)以及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方法进行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1)在290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HBV-LP的阳性率(88.62%)明显高于乙肝病毒前S1的阳性率(48.97%),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2)HBV-LP吸光度值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0.939;(3)在HBeAg阳性和阴性标本中,Pre-SlAg的检出率则明显低于HBV-LP和HBV DNA.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HBV-LP与HBV DNA有良好的正相关性,HBV-LP检出与HBV DNA的符合率高于Pre-SlAg,HBV-LP检测可以用于反映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的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 (HBV)及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情况 ,每例患者均有血清学检测资料 ,另取 30例良性肝病组织作对照 ,所有数据用卡方检验。 结果  15 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HBV感染阳性率为31.8% (5 0 / 15 7) ,HCV感染阳性率为 5 1.0 % (80 / 15 7) ,其中 10 7例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39.3% (42 / 10 7) ,4 5 .8% (49/ 10 7) ,5 0例胆管细胞癌 HBV、 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0 % (8/ 5 0 ) ,6 2 .0 %(31/ 5 0 )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2 7.1% (2 9/ 10 7) ,14 .0 % (7/ 5 0 ) ,良性肝病组HBV、HC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 16 .7% (5 / 30 ) ,30 .0 % (9/ 30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感染、胆管细胞癌 HCV感染率高于良性肝病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原发性肝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87.8%(94 / 10 7) ,13.1% (14 / 10 7) ,胆管细胞癌 HBV、HCV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6 8.0 % (34/ 5 0 ) ,16 .0 % (8/ 5 0 )。 结论 原发性肝癌与 HBV、HCV的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