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验证列缺穴治疗头项部疾病是否通过表里同治这一作用途径实现。方法:选取甘肃中医药大学健康学生志愿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列缺组和经渠组,每组18例。列缺组针刺受试者单侧列缺穴;经渠组采用与列缺同经且位置相近的经渠穴作为对照点针刺,使用红外热像技术测量两组针刺前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变化。结果:针刺列缺穴后,手太阴肺经上穴位(经渠、列缺、孔最、尺泽、天府)和手阳明大肠经上穴位(温溜、手三里、曲池、手五里、臂臑)的温度均明显高于针刺前(均P0.05);针刺经渠穴后,手太阴肺经的穴位温度比针刺前明显上升(均P0.05),手阳明大肠经的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列缺穴治疗头项疾患可一穴通两经,起到表里同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咽炎为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好发于中年人。临床以咽部不适,分泌物增多,咽中作硬,如有炙脔,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时有呕恶,治疗亦费时不易。我们应用“周氏万应点灸笔”穴位点灸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经五官科确诊为慢性或急性咽炎病人58例:其中男:16例;女42例;以23至45岁女性患者多见。多与情志不畅及烟酒嗜好有关。治疗方法:采用“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第一天为3小时一次直至咽部症状好转后改为一日两次,每次每穴点灸5—8下。七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取穴:耳尖(以右耳尖为主)、天突、廉泉、鱼际、商阳、太溪、列缺、照海。  相似文献   

3.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 ,是由风热疫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 ,常在冬春流行 ,学龄前儿童发病率高 ,临床以发热 ,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症状。笔者用灯草灸角孙穴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本病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 1 9例中男 1 2例 ,女 7例 ;年龄 5~ 1 4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及腮腺肿大 ,1 0例为单侧 ,9例为双侧。治疗方法灯草灸角孙穴 :用灯芯草蘸植物油 ,点燃起火后对准角孙穴 ,快速猛一接触 ,此时可听到“叭”的一声 ,即完成。灸后该处皮肤略显黄色 ,或起小泡。每日灸一次。内服普济消毒饮加减 :板蓝根 5 g、柴胡 5 g、黄…  相似文献   

4.
《四总穴歌》记载:"头项寻列缺",言其该句的要旨主要说明位于头项部的病症当取列缺穴治疗。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圆满地解释该句蕴含的深刻理论。临床上,很多医家在治疗头项部病症时也不会首先取列缺穴,而是腕骨穴、后溪穴等,笔者认为应当从列缺穴蕴义、肺主治节、肺经与膀胱经别通以及与小肠经互合等角度深入阐释其理论机制,从而拓展该穴在治疗头项部病症的临床运用。为进一步在临床验证该理论的作用疗效,笔者略举1例以彰显该穴作用的效显。  相似文献   

5.
<正>.列缺(LU7)属手太阴肺经穴,该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在前臂,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拇短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拇长展肌腱沟的凹陷中~([1])。其主治广泛,临床常用,现总结如下。1操作列缺穴的操作~([2]),或针或灸,多以沿拇长展肌腱沟向肘侧或腕侧斜刺或平刺为主,灸3~7壮。临床针刺时,最好使患者仰卧,坐位极易晕针,前臂伸直于体侧或屈曲于腹部,手背向上;常规消毒后向肘  相似文献   

6.
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灸对中风早期下肢肌力恢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壮医药线点灸委中穴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早期患侧下肢肌力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00例,予壮医Ⅱ号药线点灸委中穴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治痿独取阳明”传统针灸思路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67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为73.3%,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壮医药线点灸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改善中风早期患侧下肢肌力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笔者自1986年以来,根据辨证分型,采用针刺对侧手三阳经下合穴治疗肩痹60例,效果甚佳,现报告如下。1 辨证分型与治疗1.1 分型:根据肩部主要症状将60例分为Ⅰ、Ⅱ、Ⅲ型。Ⅰ型手阳明大肠经型(36例),以肩前侧肿胀痉挛明显,压痛点多在肩髃穴附近为主症;Ⅱ型手少阳三焦经型(12例),以肩外侧肿胀痉挛疼痛明显,压痛点在有髎穴附近为主症;Ⅲ型手太阳小肠经型(12例),以肩后肿胀痉挛疼痛明显、压痛点在肩贞穴附近为主症。1.2 治疗:三型分别衣对侧为下合穴,即Ⅰ型取上巨虚穴,Ⅱ型取委阳穴,Ⅲ型取下巨虚  相似文献   

8.
列缺穴是针灸临床常用腧穴之一,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通任脉,且为针灸临床“四总穴”之一。本人在查阅古今针灸经典及相关文献记载中,发现列缺穴除了可治疗头项病证“头项寻列缺”,还可用于肺系上焦系统、中焦系统、下焦系统等疾病的治疗,试图将列缺穴的穴性归纳为“通上、调中、澈下”,从穴性含义、穴名解释、列缺穴性及临床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于针灸初学者掌握列缺的穴性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合谷列缺为主穴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常将合谷列缺二穴相伍为用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 ,二穴配伍乃属原络配穴法。笔者运用上述二穴为主穴 ,并配合其它腧穴 ,对多种病证进行治疗 ,取效屡验 ,兹举例如下。1 鼻炎鼻炎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 ,分泌物增多 ,而使鼻窍不利 ,窒塞不通 ,语音重浊 ,不闻香臭或兼见发热恶寒 ,头痛咳嗽等表证。取穴 :合谷、列缺为主穴 ,风池、迎香为配穴 ,针刺得气后 ,行捻转泻法 ,留针2 0分钟 ,期间行针 1次。 1日 1次 ,1 2次为 1疗程。肺开窍于鼻 ,鼻部疾患 ,多从肺脏调治。故取列缺宣通肺气 ,利鼻通窍 ;肺与大肠为表里 ,…  相似文献   

10.
痄腮即流行性腮腺炎。我们用火柴棒点灸角孙穴方法治疗,效果甚佳。临床把40例患者分为3组,设立了针刺和药物治疗2个对照组。火柴棒点灸角孙20例为第一组,针刺10例为第二组,药物治疗10例为第三组。40例中女性24例,年龄4~12岁。治疗,将1根火柴点燃,左手压住耳尖,右手将点燃的火柴棒吹灭,迅速点在角孙穴上。无论单侧或双侧腮腺肿大均要点灸两耳。治疗结果,第一组均于点灸后第二天疼痛消失,逐渐  相似文献   

11.
腮腺炎为可自愈的传染病 ,但若不积极治疗 ,常会导致脑炎、睾丸炎、肺炎等并发症 ,危害极大。2 0 0 1~ 2 0 0 2年冬春 ,我地腮腺炎流行 ,笔者应用爆灸加外敷和刺血治疗 65人 ,疗效甚佳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先在患则角孙穴上涂点菜油 ,再以灯芯醮菜油点燃 ,将灯火迅速点向角孙穴 ,一触即收 ,听见“啪”一声清脆爆响即算成功 ,如无爆响则需重灸 ,灸后患侧腮腺敷上药膏即可 ,一般 1次即愈 ,未愈者第2、3天可再灸换药 1次。若高热超过 39.5℃者 ,后可用三棱针点刺双侧少商和商阳穴 ,刺后挤出少许血即可 ,一般刺后体温会很快下降。敷药处方 :…  相似文献   

12.
敦煌《灸经图》所载“手髓孔”穴,即列缺穴,具有宣肺疏风,通调任脉的作用,可治疗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疝气、白带、胞衣不下等疾病。应用于男科,可治疗“男子五劳七伤,失精,尿血”等病。  相似文献   

13.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是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的腧穴。古人在人体三百几十个经穴中,把合谷与足三里、列缺、委中称为人体四大要穴;马丹阳天星十二诀中亦列为要穴之一。合谷与太冲配合,称为“四关”穴。从这些文献记载里,我们可以体会出该穴在临床治疗上的重要性。兹不揣谫陋,将个人对该穴的几点肤浅的认识,简述如下。错误之处,希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正>列缺穴,乃手太阴肺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别名:童玄、腕劳。穴义:肺经经水在此溃缺破散,溢流四方。首见于《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掖下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手兑掌热,取之去腕一寸半,别走阳明。"历代中医学文献对列缺穴的主治应用均做了广泛地记载,其主治病症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这些记载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料。为了总结列缺穴临床应用思路与方法,为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15.
正列缺穴又名童玄、腕劳,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具有宣肺理气、通经活络之功[1]。列,指陈列、裂开;缺,指缺口、空隙,古代称闪电为列缺。穴在腕上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处,针下之气常如闪电而上达头面。1关于"头项寻列缺"的探讨《四总穴歌》中有"头项寻列缺"的记载。然而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任脉循行皆不上行头项部,故从经络角度,依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无法解释"头项寻列缺"之说。若以八脉交会穴为切入  相似文献   

16.
列缺穴,首见于《灵枢·经脉》篇,为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手太阴之络脉,由此别走手阳明经。唐代《千金要方》以列缺为手太阴所过之原穴,当另有所本。金代《针经指南》倡用流注八穴,将列缺归入八穴之一。明代《普济方》、《针灸大全》首载八脉交会八穴说,认为列缺通于任脉,金明以来流行的针灸歌赋,多次提到列缺穴的运用。如《四总穴歌》、《千金十一穴歌》提出列缺能治头项病;《席弘赋》、《灵光赋》等提出列缺能治偏正头风,究竟列缺穴的主治范围为何?兹探析如下:《灵枢·经脉》篇首载列缺的主治证称:  相似文献   

17.
列缺穴定位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巍 《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1):518-519
穴位的准确定位是取穴及针灸治疗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正确取穴、施针、恰当地加以运用,更谈不上顽疾应针而瘥。列缺穴位列“四总穴”之一,“头项寻列缺”,可见其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然而在教学及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及医者对列缺穴的定位认识模糊,使用列缺穴并未取得想象中的预期效果,对其针感、疗效莫衷一是。纵览众多针灸医籍,所载本穴的定位亦有所出入,含糊不一。笔者多年研探,不揣浅陋试述如下。1 位置及取穴方法1.1 位置 有关列缺穴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经脉》中:“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  相似文献   

18.
张侬 《中国针灸》2001,21(9):563-564
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经洞所出我国中世纪文书,有唐宋医学写卷,与针灸有关的有20个卷号,其中《灸经图》是重灸派专著,灸壮多至1千壮,保存52个古穴及髓孔,五舟,天门,聂俞,手阳明,扳眉,足阳明古穴名。《新集备急灸经》为唐代针灸图,为急症施灸所集。《杂疗病药方》有耳孔灸方法。“不知名医方”中有隔豉饼灸,隔硫黄粉灸,隔雄黄灸等法,发展葛洪隔物灸法,为珍贵灸灸医籍。  相似文献   

19.
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选穴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是一种发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的疾病,偏瘫是其主要后遗症。针灸作为一种外治法,在偏瘫康复过程中的明显促进作用已被世界公认,而选穴是其中的重要步骤,也关系到针刺手法能否发挥最佳效应问题。现将近年来的有关临床报道综述如下。1 辨经、辨位与选穴长期以来,“治痿独取阳明”这一理论指导着临床选穴。欧阳氏认为“独取阳明”中的“独”字非“唯独”之义,而包含“主要”的意思。在治疗中取阳明经穴,可起灌其中土、营养四肢、补其阳明、化其痰湿之功,又可发挥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血行风自灭。应用时先针健侧,后改针患侧。[1]但杨…  相似文献   

20.
睛明穴最早载于《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眦各一。”《针灸甲乙经》中首次出现睛明的穴名,“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本穴又名泪空、泪腔、目内眦,为足太阳膀胱经的首穴,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睛明穴不仅是治疗眼部疾患的首选穴位,在治疗急性腰痛、下肢不遂、失眠、呃逆等方面亦具有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