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摄入现况,评价其膳食质量。方法采用食物频率调查法对2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奶类,蔬菜,畜禽肉类,蛋类以及油脂类摄入量偏高,分别为:(173.5±137.4),(475.5±296.3),(108.5±97.1),(37.9±22.7),(33.7±16.2)g/d,水果和鱼虾类摄入量偏低,仅为(70.4±83.4)和(35.7±42.6)g/d;能量来源分配比例不合理,脂肪摄入过高,占44.7%,碳水化合物摄人过低,仅占39.4%;脂肪酸供能比例不合理,饱和脂肪酸比例过高,高达17.4%。结论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建议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同时加强营养教育,促进营养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广州市社区中老年人群膳食植物甾醇的摄入状况,分析不同性别人群不同类别植物甾醇的摄人状况和食物来源。方法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使用食物频数法调查599位45-65岁居民(男性222人,女性377人)的膳食状况,依据国内文献发表的食物中植物甾醇含量计算居民膳食植物甾醇的摄入量。结果研究对象的植物甾醇摄入量为(336.36±142.88)mg/d,其中β-谷甾醇(218.53±95.20)mg/d,菜油甾醇(48.33±23.69)mg/d,豆甾醇(36.40±14.38)mg/d,β-谷甾烷醇(30.65±13.62)mg/d,菜油甾烷醇(4.67±2.77)mg/d。女性植物甾醇摄入量显著高于男性[(345.45±141.06)mg/d比(320.93±144.95)mg/d,P=0.0425]。膳食中植物甾醇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油类(37.2%)、蔬菜类(19.8%)、谷类(18.5%)和水果类(12.5%)。每兆焦能量中植物甾醇摄人量为(42.94±15.66)mg,摄入能量相同时,女性植物甾醇摄入量显著高于男性[(46.04±15.90)ms/1000kJ比(37.69±13.76)mg/1000kJ,P=0.0000]。结论广州中老年女性植物甾醇摄入量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张燕  高志棣  高旖旎 《中国健康教育》2013,(12):1122-1123,1126
目的探讨青岛居民日常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分析膳食脂肪摄入构成。方法在青岛市市立医院2012年健康查体人群中随机抽取189例进行体格检查、病史调查、空腹血生化检查、膳食调查。通过简化的食物频率表进行现场调查问卷,询问每一个调查对象过去一年中各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和摄人量。结果青岛居民每日每人粮谷类食物的平均摄入量约200g,薯类食物约26g,畜禽肉及内脏约85g,海产品约73g,其中小黄鱼、海虾和蛤蜊的摄入量较其他海产品高;坚果类和油脂类平均摄入量分别约23g和40g,摄入量较高。脂肪约占摄入总能量的37%,其中比重最高的为油脂类,约占摄入脂肪的43%,其次为坚果类(约11%),其他分别为畜禽肉类(约5%),海产品(约1.8%)。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为1:1.5:1.49,比例不均衡,其中MUFA、PUFA占总脂肪酸比例较高,而ω-3PUFA摄入量较低,人均每天仅约为0.15g。结论青岛居民膳食中营养素摄入齐全,脂肪摄人偏高,脂肪酸比例失衡,这样的膳食结构不利于预防和控制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等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老年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16 612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及调味品称重数据,按照2004年和2009年《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老年人每日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对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中国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840. 9±636. 7) kcal/d、(255. 9±106. 8) g/d、(55. 6±22. 7) g/d和(66. 8±35. 0) g/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分别为(55. 7%±12. 1%)、(12. 3%±3. 4%)和(32. 5%±11. 7%)。城市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均低于农村,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均高于农村。无论城乡、地区和性别,能量及各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 01)。蛋白质摄入不足率男性和女性分别达57. 0%和53. 8%,脂肪供能比高于30%者分别占56. 7%和56. 8%。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不足率分别为51. 0%、61. 2%和68. 6%,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比例分别为56. 9%、56. 3%和57. 1%。结论 2010—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模式不合理,蛋白质摄入水平低,脂肪摄入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食物频率问卷法(FFO)问卷评估1~3岁幼儿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的准确性及重现性进行验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式在中国北京分别选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60名1~2岁幼儿和60名2~3岁幼儿,使用24h膳食回顾(24HDR)和FFQ收集其食物摄入资料,调查共两轮,间隔时间2个月,通过两轮24HDR和FFQ的均值间的比较进行FFQ准确性研究,首轮FF01结果与二轮FFQ2~果之间的比较进行FFQ重现性研究。结果由24HDR计算得到的对象能量摄入为4.64kJ(1108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分别为41.4、44.7和146.9g/d。由FFO得到的能量摄入量为4.76kJ(1138kcal)/d,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分别为46.2、63.9和136g/d,两种方法调查所得的膳食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无显著性差异,FFQ显著高估膳食脂肪摄入量(高估42.9%)。FFQ得到的膳食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普遍高于24HDR,但低估了钠和硒的摄入量。由FFQ得到的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只有能量、碳水化合物及其供能比、膳食纤维、维生素A、B2、钙和磷在能量调整后与24HDR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3~0.5之间。能量和营养素摄入在两轮FFQ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在0.208(胡萝卜素)~0.593(脂肪)之间,且均呈显著性相关。结论FFQ可以用于评估1~3岁幼儿膳食能量、碳水化物、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B2、钙和磷的摄入量,但FFQ不适于评估膳食脂肪、蛋白质及其他微量元素的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状况对居民膳食营养素摄人及膳食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以家庭为抽样单位进行人户调查,用称重法收集居民连续3d调味品消费量,用24h膳食回顾法记录连续3d内个人食物摄入量,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每标准人日各类营养素的摄入量,运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523份,有60.3%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20000元;随着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增加,每标准人日摄人的谷类呈递减趋势,而薯类、豆类、水果、奶类和蛋类的摄人量增加(P〈O.05),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E、钙、钾、铁和硒摄入量递增(P〈0.05),钠摄入量递减(P〈0.05),来源于谷类、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及来源于谷类的蛋白质比例逐渐减少,脂肪供能比增加。结论家庭经济状况与居民营养素摄入和膳食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青岛居民膳食中脂肪摄入量及脂肪酸构成情况,以及其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为引导居民合理膳食,预防心血管病(CHD)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年3月至7月期间采用营养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整群随机抽样选取189例研究对象(男性53例,女性136例)。分别进行体格检查、空腹血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检查膳食调查、膳食脂肪酸分析以及膳食脂肪与血脂相关性的分析。结果青岛居民日人均摄入量为粮谷类200g,薯类26g,畜禽肉及内脏类85g,海产品73g,坚果类23g,油脂类40g。蛋白质占摄入总热量16%,碳水化合物48%,脂肪37%。油脂类占脂肪摄入43%,坚果类占11%。饱和脂肪酸(S):单不饱和脂肪酸(M):多不饱和脂肪酸(P)(S:M:P=1:1.5:1.49,n-6/n-3=23)。脂肪摄入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植物油及坚果类摄人量较多。ω-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s)食物摄入量较低,长链n一3PUFAs为0.15g。血脂异常人群营养素摄人量和体质指数(BMI)均高于健康人群;脂肪日人均摄入量越高TC、TG、LDL水平越高,而HDL水平下降,长链n-3PUFAs对TG、LDL有正向调节的作用。结论青岛居民的膳食脂肪摄入量较高,长链n-3PUFAS的摄入量偏低。长链n-3PUFAS与血脂异常有负相关性,减少该地区居民膳食总脂肪摄入,增加膳食中富含n-3PUFAs的海鱼产品摄入,对该地区居民控制血脂,防治CHD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膳食构成与血脂的关系。方法选取40~65岁广州市民555例(男性188例,女性367例)进行一般情况、食物频数和三日膳食问卷调查;通过体检获得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体质指数和腰臀比等资料;采空腹血样测定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根据日均食物消费种类和数量特征用聚类分析将人群分为3组。结果3组相比,Ⅰ类(283人,51%)粮谷类[(301.9±97.2)g/d]消费最多,叶菜[(275.9±92.7)g/d]、非叶菜[(139.4±84.7)g/d]、水果[(122.1±73.3)g/d]、蛋[(18.3±17.3)g/d]和奶[(50.0±93.2)ml/d]消费最少;Ⅱ类(98人,18%)粮谷类[(269.1±98.0)g/d]消费最少,大豆[(28.5±31.1)g/d]、蛋[(30.2±18.3)g/d]、奶[(217.1±152.0)ml/d]、坚果类[(7.0±13.9)g/d]、非叶菜[(280.3±153)g/d]和水果[(345.0±151.8)g,d]消费最多;Ⅲ类(174人,31%)叶菜[(540.6±158.3)g/d]和鱼类[(42.9±42.2)g/d]消费最多,大豆[(12.7±20.9)g/d]、坚果类[(4.9±14.7)g/d]消费最少。分析发现,Ⅱ类膳食组LDL低于Ⅰ、Ⅲ类组,且Ⅱ类膳食组TC低于Ⅰ类组。结论日均摄入粮谷类270g、大豆类30g、蛋类30g、奶类220ml、坚果类7g、蔬菜600g和水果350g的Ⅱ类膳食构成有利于维持血脂在正常范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朱婧  向雪松  王鑫    刘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5,(12):2156-2158
摘要:目的 研究油脂替代物蔗糖聚酯对人体膳食能量摄入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63名志愿者分别食用3组实验蛋糕,使蔗糖聚酯的摄入量分别为0 g/d、11 g/d、22 g/d,每组蛋糕实验期1 d,间隔3 d,填写24 h膳食记录表。结果 日常膳食、摄入蔗糖聚酯0 g/d、11 g/d和22 g/d的能量摄入分别为(8 672.82±2 679.66)kJ、(9 507.35±2 343.46)kJ、(8 558.45±2 241.44)kJ和(8 390.95±2 319.36)kJ,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6.09±9.79)%、(37.41±6.13)%、(32.72±6.73)%和(29.63±7.73)%,摄入蔗糖聚酯较摄入普通脂肪的膳食总能量减少,脂肪供能比减少,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蔗糖聚酯与普通脂肪相比,能降低膳食总能量摄入和脂肪供能比,可作为一种良好的油脂替代物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珠海市居民膳食营养素摄人与膳食结构现况,为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营养相关政策,指导居民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方法,按家庭抽样为单位进行入户调查,以个人72h膳食回顾结合家庭调味品称重获取膳食信息,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人均各营养素及能量摄人数据,运用Access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完成膳食调查540户(城市330户,农村210户),共1653人,平均3.1人/户;2岁及以上居民中,城市人口占63.04%,男性占46.88%;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能量基本达到推荐参考值,为2085.8Keal,占RNI的92.70%,蛋白质的摄入量(84.0g)超过推荐参考值,膳食纤维(9.8g)、维生素B2(0.9mg)、和维生素B2(1.0mg)钙(487.3mg)等摄人量明显低于推荐参考值;每标准人日摄入的豆类(10.8g)、水果(42.9g)、薯类(12.4g)和奶类(41.4g)过低,以农村居民更甚(P〈0.05),畜禽肉类(181.2g)、油酯(39.3g)和食盐(8.8g)则过高,且城乡居民基本一致;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比例偏低(43.83%),脂肪提供的能量占比例偏高(40.39%);谷类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比例过低,占33.37%,动物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占比例过高,占30.54%,蛋白质食物来源中动物性食物已超过60.00%。结论珠海市居民基本营养素摄人得到满足,但膳食营养不平衡,主食消费较低,高脂食物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尽合理,应针对性地对城乡居民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引导其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社区医护人员饮食行为习惯和营养摄入状况,为医务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方法在广州市白云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符合条件的志愿者,采用定量食物频数问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以及膳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并评价。结果社区医护人员饮食行为习惯:73.0%的医务人员每天吃早餐,47.8%自评饮食偏咸,40.3%自评日常饮食偏油腻,50%以上的人每周摄入奶及奶制品,70%的人每天吃蔬菜,35%的人每天吃水果。社区医务人员膳食摄入情况:粮谷类为181.01 g/d,水果为175.47 g/d,奶及奶制品为129.33 g/d,大豆类及坚果为91.62 g/d,畜禽类为148.40 g/d,平均用油量为28.05 g/d。社区医务人员膳食能量为7 623.37 kJ/d(1 822.03 kcal/d),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223.12g/d,供能比为48.98%;蛋白质摄入量为79.71 g/d,供能比为17.50%;脂肪摄入量为72.20 g/d,供能比为35.66%。结论社区医务人员饮食行为习惯和膳食摄入情况具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加强对社区医务人员营养知识行为的宣教,对慢病预防及营养干预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常州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GDM)膳食摄入情况,为孕妇营养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确诊的GDM孕妇133例为调查组,孕周为24—28周,选取同期产检的、年龄相近、孕周相同的正常孕妇11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24小时回顾性膳食调查(3天),比较两组孕妇膳食能量和膳食结构区别,特别是蛋白和脂肪结构。结果GDM组平均每日能量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明显升高。其中GDM组平均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酸量(15.73±7.75)g,高于对照组(12.53±4.44)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02,P〈0.01):GDM组动物蛋白(59.08±19.58)g摄入量高于对照组(48.71±12.93)g,GDM组动物脂肪(40.02±14.37)g摄入量高于对照组(29.15±10.53)g,GDM组豆类蛋白构成比(7.16±6.29)%较对照组(12.83±7.42)%明显低,GDM组动物脂肪构成比(40.86±10.68)%高于对照组(36.68±9.91)%,GDM组植物脂肪构成比(59.13±10.68)%低于对照组(63.32±9.91)%。GDM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12.65±3.23)%、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10.47±2.90)%,低于对照组(13.474-3.23)%和(11.95±3.21)%。以上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GDM孕妇孕期膳食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多、蛋白质中豆类蛋白构成比的减少、脂肪中动物脂肪的构成比增多、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多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比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情况,以制定饮食营养健康教育方案。方法采用饮食习惯调查问卷与3日饮食日记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结果72例患者蛋白质摄入(0.92±0.29)g/(kg·d),能量摄入(118.93±30.54)kJ/(kg·d)。不同性别的患者中能量摄入量[女性(122.92±28.95)kJ/(kg·d),男性(115.50±31.86)kJ/(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脂肪摄入比例[(28.43±8.38)%]高于男性[(24.22±6.34)%];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营养素摄入量显著减少,CKD早期与中晚期比较,在能量、蛋白质以及优质蛋白的比例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三大营养素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教育者应重视门诊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饮食健康教育;建议结合蛋白质占总能量的百分比指导、评估低蛋白饮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ω-3鱼油脂肪乳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8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分为两组,肝部分切除术后给予两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肠外营养5d.鱼油组的脂肪乳中含80%的中长链脂肪乳和20%的ω-3(鱼油)脂肪乳;对照组的脂肪乳为中长链脂肪乳.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反应、凝血功能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术后第3天鱼油组和对照组的C反应蛋白分别为(97.1 ±46.1)和(119.6±57.3) mg/L (P=0.016),术后第6天分别为(40.7±21.8)和(54.9±26.1) mg/L (P=0.018);术后第3天鱼油组和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4±1.1)和(4.1±1.3) g/L (P<0.001),术后第6天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为(3.3±0.9)和(3.8±1.2) g/L (P<0.001),术后第3、6天时,鱼油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对照组和鱼油组的吲哚氰绿15 min滞留率分别为8.6%±4.9%和9.2%±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术后随访半年,鱼油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复发率(40.63%比44.12%,x2 =0.082,P=0.774)及生存率(90.62%比88.24%,x2 <0.001,P=1.00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ω-3鱼油脂肪乳可能具有减轻肝癌肝切除术后患者炎症反应及一定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广州40~65岁居民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40~65岁广州市民1133人,采用定量食物频数问卷调查对象的每日摄入食物种类和数量,计算能量和营养素摄入量,检测其红细胞膜脂肪酸构成、血脂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n-6/n-3比值大小高Q3,中Q2,低Q1与血压、血脂和IMT的关系。结果 995人资料完整纳入分析。对象日均膳食总能量摄入为9.10±2.09MJ、脂肪供能比为(34.3±7.9)%。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为(29.74±22.71):1,红细胞膜n-6/n-3脂肪酸比值为(2.7±1.0):1,膳食SFA:MUFA:PUFA为1:1.5:1。膳食n-3脂肪酸摄入量与红细胞膜n-3构成比、膳食n-6/n-3比值与红细胞膜n-6/n-3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膳食n-6/n-3比值最高组Q3(>31.16)对象的收缩压、TC和IMT水平显著高于最低组Q1(<17.40);红细胞膜n-6/n-3比值最高组Q3(>3.04)和中间组Q2(2.18~3.03)对象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IMT水平均显著高于最低组Q1(≤2.17)。结论广州市40~65岁居民膳食n-6/n-3脂肪酸比值约为30:1;该比值小于17.40:1时,有较低的血压,总胆固醇及IMT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骨髓移植患儿移植期间营养摄入及营养状况的改变,评估营养干预的重要性。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行骨髓移植的共计65名患儿为研究对象。以预处理前收集的患儿资料为基线值。预处理开始后至移植后30d每周2次、移植后30-100d每周1次收集患儿营养相关资料,并对患儿日常营养摄入进行膳食分析。在相应时间点收集患儿24h小便行定氮分析。结果患儿总能量和各项宏量营养素口服摄入基线值分别为:总能量(5844.9±2490.4)kJ/d,蛋白质(56.4±28.6)g/d,脂肪(49.7±38.9)g/d,碳水化合物(190.9±91.1)g/d。随着移植预处理开始,各项摄入均明显减少(P均=0.000)。移植后恢复期,患儿能量摄人自第6周开始与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蛋白质自第13周开始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分别自第4周和第6周起与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前患儿尿氮排出量为(3.9±2.4)g/d,进行预处理后尿氮量达到(16.7±11.0)g/d,显著高于基线尿氮量(P=0.000)。患儿移植后第1周的体重(P=0.000)、三头肌皮褶厚度(P=0.003)、中上臂围(P=0.000)、血清白蛋白(P=0.000)、前白蛋白(P=0.000)均显著低于基线值;移植后第9周的去脂百分比(P=0.010)、肌肉百分比(P=0.001)和蛋白质百分比(P=0.000)显著低于基线值,体脂百分比显著高于基线值(P=0.000)。结论骨髓移植患儿早期即有营养摄入量的改变,在移植恢复期逐渐恢复,其中蛋白质摄入恢复最慢,可能是影响患儿血清蛋白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骨髓移植患儿需要更为详细的营养指导,尽量以口服摄入满足营养需求,必要时可提供高蛋白营养配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膳食中钙、磷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对骨密度及骨盐含量的影响,为研究骨质疏松的预防提供相关线索和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街社区发放传单招募调查对象,并采用自编的结构化标准问卷,对320名广州绝经后妇女的膳食习惯进行调查,并测量其全身、股骨全身、股骨颈、股骨干、大粗隆、Ward’s三角以及腰锥1~4的骨密度和骨量,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膳食钙、磷及奶制品对骨盐含量及骨密度的影响。结果 320名调查对象平均57.1岁,平均绝经年限7.3年,平均每天摄入钙、磷及奶制品分别为822 mg、949 mg和126 g,平均全身骨密度为1.054 g/cm2,磷与7个部位的骨密度及骨盐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随着磷摄入量增加,全身及腰锥1~4骨密度增加,偏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121和0.184 g.(cm2)-1.g-1.d-1。随着奶制品摄入量增加,股骨全身、股骨干骨密度也相应增加,骨密度偏回归系数值分别为0.686、0.841mg.(cm2)-1.g-1.d-1。钙与全身、股骨全身、股骨颈、大粗隆、股骨干和Ward’s三角的BMC具有正相关性,而在钙与BMD关系中,钙只与股骨全身、大粗隆和股骨干呈正相关性,且每日膳食中每增加100 g钙的摄入量,则股骨全身、大粗隆、股骨干的骨密度相应增加5.3、4.8和7.6 g/cm2。结论增加膳食中钙、磷以及奶制品的摄入量有利于绝经后妇女的骨盐含量及骨密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的中长链游离脂肪酸(FFAs)水平,为NAFLD的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至5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高甘油三酯(TG)患者125例,依据肝脏B超诊断分为伴NAFLD者64例(HF组)和不伴NAFLD者61例(H组);另选择邯郸中心医院同期查体健康人员63名为健康对照组(N组)。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长链FFAs。比较3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腹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血脂水平,包括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H组与N组比较,BMI[(25.24±1.41)kg/m2比(24.32±1.12)kg/m2,P=0.004]、腹围[(84.72±1.34)cm比(77.33±0.89)cm,P=0.010]和舒张压[(77.35±1.21)mmHg比(75.21±1.61)mmHg,P=0.014]显著升高,血清TG[(2.86±0.55)mmol/L比(0.93±0.27)mmol/L,P=0.000]和TC水平[(4.56±0.66)mmol/L比(4.36±0.47)mmol/L,P=0.000]也显著升高;血清中肉豆蔻酸(C14:0)[(0.49±0.04)%比(0.36±0.01)%,P=0.011]、棕榈酸(C16:0)[(18.36±0.47)%比(15.97±0.30)%,P=0.000]、棕榈油酸(C16:1)[(1.00±0.12)%比(0.58±0.02)%,P=0.001]及油酸(C18:1)水平[(18.20±0.70)%比(12.23±0.37)%,P=0.000]均显著增高,而硬脂酸(C18:0)[(7.52±0.22)%比(8.15±0.28)%,P=0.012]、二十碳二烯酸(C20:2)[(0.61±0.07)%比(1.03±0.17)%,P=0.000]、二十碳三烯酸(C20:3)[(1.77±0.15)%与(2.49±0.18)%,P=0.002]及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水平[(1.44±0.08)%比(1.67±0.09)%,P=0.014]均显著降低。HF组与H组比较,体重[(85.76±3.10)kg比(71.45±2.88)kg,P=0.003]、腹围[(96.30±2.05)cm比(84.72±1.34)cm,P=0.000]、收缩压[(117.12±1.15)mmHg比(113.23±1.25)mmHg,P=0.009]和舒张压[(79.54±1.42)mmHg比(77.35±1.21)mmHg,P=0.016]均显著升高,FBG、TG、TC、HDL-C和L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棕榈酸(C16:0)水平显著上升[(19.54±0.30)%比(18.36±0.47)%,P=0.000],二十碳二烯酸(C20:2)水平较N组降低但高于H组[(0.78±0.09)%比(1.03±0.17)%,(0.78±0.09)%比(0.61±0.07)%,P均=0.000]。结论血清中棕榈酸增加可能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饮食中应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防治NAF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