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凤玲 《职业与健康》2006,22(3):223-223
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中医称“面瘫”,古称“口僻”、“口眼娲斜”,并认为本病是因人体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时,风寒之斜侵袭面部、耳部,致使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因其以口眼歪斜为主症,占不变、志不乱,义无半身不遂等症状,所以为中风轻症一中经络,故不难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作鉴别。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治疗方法综合治疗,现将临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郭霖 《药物与人》2014,(5):152-152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口眼歪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病侧面部肌肉障碍,发生眼口歪斜,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自1996年以来,我科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面瘫患者4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脑梗死(中风)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性神经功能缺损。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等。方一健脑活络汤组成干地黄、山药各15克,黄芪、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川芎、归尾、赤芍、桃仁、地龙各10克,红花6克。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部一侧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之状,中医称之为"口眼斜",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配以针灸,电疗等其他方法,可起到濡养经筋、行气活血、疏风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疗效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正>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贝尔麻痹,俗称面瘫、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可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的缺血水肿[1],进而出现面神经麻痹。该病为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的"口僻"和"口眼歪  相似文献   

6.
原料:蒲公英40克,金银花、菊花各1克。 制法:蒲公英、金银花、菊花加水浸泡30分钟,煎煮成药液,趁热用药液熏患眼。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相似文献   

7.
口僻是面部一侧瘫痪,以口眼喁斜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灵枢》称之为“口喁”、“僻”、“卒口僻”;《金匮要略》称“喁僻”,历代医家将其归入风门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是属周围体面瘫,其表现是一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另一侧,重则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于患侧齿颊之间,又因面瘫口歪,说话时吐字不清,本病是由于正气不足,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人中经络,气血痹阻而致,故《诸病源候论》则谓,风邪入是阳明经,而又遇寒,故筋急引颊。  相似文献   

8.
何强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5):150-151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又称为“口歪”或“口眼歪斜”。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发病时为单纯性一侧面颊筋肉弛缓,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的症状。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贝尔麻痹(Bellpaly)和亨特面瘫(Henter)。贝尔面瘫是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和亨特面瘫(Hengter),由嗜神经病毒如——疱疹病毒等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导致面神经下运动神经元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江浩 《长寿》2011,(1):32
11.补精益血酒配方:赤白、何首乌各250克,生地、生姜汁各60克,红枣肉、胡桃肉、莲肉、蜂蜜各45克,当归、枸杞子各30克,麦冬15克,米酒3500毫升。制法:将上药加工碎,用细纱布袋盛之,扎紧口,再将酒倒入净坛中,放入药  相似文献   

10.
玉合沙参饮     
玉竹、百合、沙参各3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汤,取汁加冰糖适量调服。此汤可缓解冬季咽干口燥、皮肤干燥、干咳咽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张义奇 《健康生活》2006,(10):19-19
方一祛风通络饮药物组成防风、羌活、当归、赤芍、川芎、白附子、僵蚕各10克,蜈蚣2条,全蝎6克。制剂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温服,2周为1疗程。加减法:有内热者加连翘15克、黄芩10克;痰多者加竹茹、浙贝各10克;头痛者加菊花10克、细辛3克;面肌痉挛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气虚者加生黄芪20~30克;阴虚者加生地15克。适应病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二清热解毒汤药物组成银花20克,蒲公英、野菊花、葛根各15克,当归、赤芍各10克,生薏仁20克,柴胡6克。制剂用法上药水煎服,日服2次,饭后温服。7天为1疗程。随证加减;发热口渴加花粉、生石膏各1…  相似文献   

12.
时至冬季,寒气逼人。对体质较弱、慢性病较多的老年人来讲,如果备有一顶冬帽的话,好处是很多的。寒冬戴帽子不仅能起到保暖的作用,而且还可避免发生风寒感冒、咳嗽、头痛、面神经麻痹(即口眼歪料)等疾病。有利于保健老年人的血管毕竟不如年轻人那么通畅,甚至多少有一点硬  相似文献   

13.
73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肌病分3型:慢性甲亢性肌病(简称CTM),甲亢性周期麻痹(TPP),突眼性眼肌麻痹。除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的表现外,CTM患者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肌肉疼痛、肌萎缩,肌电图全部异常,突出特征为运动单位时限缩短,部分合并神经源性损害:TPP患者伴有低钾型周期麻痹;突眼性眼肌麻痹患者伴有突眼、复视、眼球活动受限,CT示眼外肌增厚肥大。肌电图对发现甲亢患者的肌肉损害较敏感,结合病史、治疗反应和排除其它肌病,肌电图对CTM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点眼治病法     
点眼治病法文/容小翔点眼药治病法,是将药物制成的水、散等剂型,点入眼角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又称为从眼用药。这种治疗方法不但能够迅速治疗眼部病症,也能治疗一部分眼外疾病。1红眼病春茶叶(干品)20克,黄连5克。加开水200克,煮沸后,滤出药液,静置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229例眼外肌麻痹患者的临床特点,受累神经以外展神经麻痹多见,其次为动眼神经,单纯滑车神经麻痹少见,另有复合神经麻痹.结论 眼外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多变,接诊病人时应仔细检查,全面分析,查明病因,防止误诊,漏诊,延误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     
正正方一抗青汤组成当归、柴胡各10克,白芍、茺蔚子、夜明砂各15克,生地、茯苓各15~30克,车前子30~45克,泽泻18克,菊花30克,羚羊角1~3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功效清肝明目,养血柔肝。主治单纯性青光眼,属肝郁化火,上蒙情窍者。其症可见头痛、失眠、心烦,眼部憋胀疼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备注配合外用噻吗心安眼水  相似文献   

17.
正秋天气候变化无常,昼夜温差大。在各大医院的急诊室里,因"突然发现自己嘴歪、眼斜"来就诊的面瘫患者也渐渐多起来。面瘫虽然不算什么大病,但由于会导致嘴歪口斜,严重影响面部的形象,一旦治不好,一辈子都将无法直面他人异样的眼光,所以病人大多心急如焚,急不可待。治面瘫,发病一周内最好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受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的一种疾病。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后,病人连最基本的  相似文献   

18.
方一:将柿蒂12克,竹茹、大香各6克,代赭石24克共研为细末,用鸡蛋1个,蜂蜜15克,入碗内和药搅匀,每4小时1次用开水冲服。 方二:用醋30克,加等量开水调和,徐徐地饮1~2口,稍等一会再饮1~2口,饮后呃逆可立止。  相似文献   

19.
几种消毒剂的毒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戊二醛、二氧化氯和碘伏三种消毒剂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蓄积毒性、致突变性、皮肤刺激和眼刺激性试验。三种消毒剂均属实际无毒物质,弱蓄积性,无致突变作用,各在0.1%戊二醛、0.5%二氧化氯的稀释液和碘伏原液对兔皮肤及眼均无刺激性。  相似文献   

20.
癎病     
正方一健脾化痰熄风汤组成党参、丹参、淮山药、磁石、龙齿各15克,茯苓、白芍各12克,白术、麦芽各10克,炙甘草、法半夏、陈皮、石菖蒲各5克,酸枣仁6克,荜橙茄、鸡内金各3克。功效健脾化痰开窍,疏肝潜阳熄风。主治癫癎属脾虚痰壅者。症见发作时突然昏倒,两眼上翻,四肢抽搐,吐白沫痰,发作后四肢乏力,神疲,舌质淡红,苔薄白而干,脉滑数。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方二镇癎汤组成菊花、胆南星、远志、郁金、石菖蒲、甘草各10克,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