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改良骶管阻滞、骶管阻滞复合镇静、静脉全身麻醉和吸入全身麻醉用于非住院肛肠手术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ASA Ⅰ ~Ⅲ级行非住院手术治疗的肛肠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骶管阻滞组(Ⅰ组)、骶管阻滞+镇静组(Ⅱ组)、静脉全麻组(Ⅲ组)、吸入全麻组(Ⅳ组).结果 Ⅰ组、Ⅱ组各观察时点MAP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5时的HR较T1时降低(P<0.05).Ⅲ组和Ⅳ组T2和T5时MAP、HR均显著低于T1时(P<0.05).改良骶管阻滞成功率为95% (57/60).4组PACU停留时间分别为(40.2±8.5)min、(45.7±9.8) min、(42.3±9.9)min、(43.5±10.2) 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院前疼痛VAS评分各组均<3分.结论 改良骶管阻滞复合咪达唑仑镇静麻醉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非住院肛肠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喉罩静脉或吸入全身麻醉可作为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与比较七氟烷与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同阿托品、咪达唑仑、氯胺酮三者复合骶管阻滞在疝气患儿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提高麻醉剂在疝气患儿手术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将东阳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3—11月收治的84例行疝气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静脉给予阿托品0.01 mg/kg、咪达唑仑0.1 mg/kg和氯胺酮1.0 mg/kg(分2次静注),复合骶管阻滞麻醉;观察组吸入七氟烷诱导(初期比例为8%,后期调至3%),同时静注给予丙泊酚1 mg/kg,复合骶管阻滞麻醉。麻醉期严密监测患儿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麻醉后观察患儿的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及麻醉时间、清醒时间。数据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比较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和MAP)、手术麻醉后恢复情况(睁眼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及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和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观察组患者HR及MAP均呈下降趋势,但与麻醉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麻醉后对照组Tb、Tc、Td时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睁眼时间(11.76±4.28)min和定向力恢复时间(19.43±6.38)min都明显低于对照组(13.94±5.04)min、(28.38±7.25)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明显低于对照组(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为(18.9±5.3)min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1.5±7.7)min(P〈0.05)。结论在疝气患儿手术中采用七氟烷与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效果明显优于阿托品、咪达唑仑、氯胺酮三者复合骶管阻滞,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尿道下裂手术的效果。方法489例尿道下裂手术患儿随机分成两组:骶管阻滞加静脉全麻(I组);另一组用全凭静脉麻醉(Ⅱ组)。结果全麻药的用量,Ⅱ组比Ⅰ组明显增多(P〈0.05);Ⅰ组苏醒时间短,分泌物少,手术后呕吐发生率少(P〈0.05)。结论静脉全麻复合小儿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比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尿道下裂手术麻醉费用少,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我院1997年以来,采用骶管阻滞麻醉辅以静脉麻醉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计36例,麻醉效果好于静脉复合麻醉,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患儿72例,分骶管阻滞辅以静脉麻醉组(骶管组)和静脉复合麻醉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王萍  毛珍慧  张建敏 《北京医学》2010,32(8):630-632
目的对比观察单纯全麻及骶管阻滞复合全麻对新生儿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6例新生儿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患儿随机分为Ⅰ组(全麻)和Ⅱ组(骶管+全麻),Ⅰ组患儿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Ⅱ组患儿行骶管阻滞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患儿气腹前后呼吸循环参数指标变化及气腹压力,拔管时间等。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时间,CO2气腹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患儿气腹压力(10.2±1.7)mmHg小于Ⅰ组患儿气腹压力(13.2±2.1)mmHg,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患儿拔管时间(4.5±1.1)min短于Ⅰ组(8.5±1.5)min,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患儿气腹后10min PIP值(28.3±5.6)cm H2O显著高于Ⅱ组(24.7±4.6)cm H2O(P〈0.05),Ⅰ组患儿气腹后20min PIP值(29.5±5.7)cm H2O显著高于Ⅱ组(25.5±4.9)cm H2O(P〈0.05)。HR、MAP、PetCO2、SpO2各时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骶管阻滞复合全麻及单纯全麻均能为新生儿腹腔镜幽门环肌切开术提供满意,有效,合理的麻醉。  相似文献   

6.
唐海斌  朱建君 《西部医学》2013,25(8):1244-1246
目的比较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骶管阻滞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咪达唑仑在小儿腹股沟区短小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小儿(1~6岁)腹股沟区短小手术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行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骶管阻滞麻醉,B组行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咪达唑仑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min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10minT3、术毕时T4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氧饱和度(SpO2),术毕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呼吸均比较平稳,均能顺利完成手术,但A组循环较B组平稳(P<0.05),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也低于B组(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能安全有效应用于小儿腹股沟区小手术,相对而言,丙泊酚咪达唑仑联合骶管阻滞比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咪达唑仑术中循环更平稳,苏醒时间更短,不良反应更少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用于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进行下腹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喉罩通气组(A组)与氯胺酮麻醉组(B组),A组先行骶管阻滞,成功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ug/kg、丙泊酚2mg/kg,根据患儿体重置入相应大小的喉罩,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mg/(kg·h)维持,B组静注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2mg/kg,10-15min后或术中有体动时追加氯胺酮1-1.5mg/kg,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切皮时、术中、术毕时的MAP、HR、SPO2。纪录麻醉苏醒时间、术中肌松、体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诱导后HR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星差异;A组切皮时及术中MAP、HR平稳,B组较基础值明显增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SPO2始终维持在100%。B组患儿有7例术中SPO2下降至95%以下,两组差异显著(P〈0.01);肌松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技术能为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提供满意的镇痛、肌松及理想的镇静深度,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隆乳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门诊行隆乳术患者40例,年龄18~50岁,体重42~55kg,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S组)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F组),每组20例。S组缓慢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舒芬太尼0.2ug/kg,丙泊酚2.5mg/kg;F组缓慢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芬太尼2ug/kg,丙泊酚2.5mg/kg。两组均待意识消失后开始局麻和手术。术中麻醉维持均以丙泊酚4~6mg/(kg.h)恒速静脉泵入。观察并记录麻醉前、切皮时、切皮后5min、10min、30min、术毕时MAP、HR、RR、SpO2的变化;术毕苏醒时间、术中记忆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与麻醉前比较,切皮时两组MAP降低,HR减慢,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皮后5min、10min、30min时S组的MAP和HR低于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麻醉前比较,切皮时、切皮后5min、10min时两组的RR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S组嗜睡率高于F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芬太尼(缓慢静注)复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隆乳术,效果优于芬太尼复合丙泊酚。  相似文献   

9.
刘小青  黄爱兰  李静  甘丽霞  秦丹丹 《中外医疗》2013,32(16):99-99,101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与单纯静脉全麻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复合骶管阻滞组(A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单纯静脉全麻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单次骶管阻滞复合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麻醉,B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丙泊酚及间断追加芬太尼麻醉。记录入室时(T0)、切皮时(T1)、手术10min时(T2)、术毕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苏醒时间、SPO2<95%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相比,B组中MAP、HR均增高(P<0.05),A组MAP、HR均无明显变化(P>0.05);A组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B组SPO2<95%的发生率>A组(P<0.05);两组患儿均无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结论丙泊酚复合单次骶管阻滞能为小儿下腹部手术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术后苏醒快,可推广应用于这类手术麻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丙泊酚辅助下骶管阻滞在儿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40例,分为丙泊酚全麻下骶管阻滞组(A组)和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静脉麻醉组(B组),每组20例.观察手术开始前(T0)、手术切皮(T1)、手术开始30min(T2)各时点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观察记录氯胺酮、丙泊酚用量,以及术后清醒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组内组间比较HR、SBP、DBP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儿麻醉后HR、SBP、DBP、RR变化不大,而B组患儿麻醉后均有SBP、DBP升高,HR加快,且呼吸抑制发生率较A组高.A组患儿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A组患儿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均少于B组(P<0.05),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结论 丙泊酚辅助骶管阻滞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有效、麻醉效果满意,术后苏醒快,且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后对麻醉复苏过程的影响.方法 选年龄3个月至1岁拟择期行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全麻组(Ⅰ组,n=20),全麻+骶管阻滞组(Ⅱ组,n=20).Ⅰ组给予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 Ⅱ组给予氯胺酮、芬太尼、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辅予0.5%利多卡因溶液行单次骶管阻滞.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均满意,生命体征平稳,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围术期平均体温Ⅰ组比Ⅱ组高,全麻用药量Ⅰ组比Ⅱ组多,术后清醒、拔管时间Ⅰ组明显短于Ⅱ组.结论 单纯全麻比全麻复合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有利于小儿术中保暖,更有利于术后复苏.  相似文献   

12.
王晖  张昕  秦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78-1181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下肢及下腹部手术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5例择期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Ⅰ组),单次硬膜外麻醉(Ⅱ组)和骶管阻滞麻醉(Ⅲ组)。每组病例数均为15例。分别于入室时(T0)、切皮后30min(T1)及切皮后60m in(T2)采血,检测血糖、皮质醇、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并记录术中患儿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结果:Ⅰ组患儿血糖在T1、T2时点明显高于Ⅱ、Ⅲ组患儿(P<0.05)。Ⅰ组患者T2时点皮质醇水平较T0显著增高(P<0.05),Ⅱ、Ⅲ组患儿皮质醇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Ⅰ组患儿T2时肾上腺素水平较T0时明显升高(P<0.05),T1、T2时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较T0显著升高(P<0.05)。结论:单次硬膜外麻醉与骶管阻滞抑制小儿术中应激反应的效果较氯胺酮复合羟丁酸钠静脉全麻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小剂量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Ⅰ组(实验组):选择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剖宫产病人30例,采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咪达唑仑0.04mg/kg,氯胺酮0.5mg/kg静脉注射,胎儿娩出后,酌情追加氯胺酮、异丙酚维持麻醉。Ⅱ组(对照组)30例:Ⅰ组每例后第1例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组成。观察两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BP、HR、SpO2、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麻醉方法均能满足手术要求,Ⅰ组病人均不能回忆手术经过,无呕吐发生,两组脐带血气分析度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硬膜外麻醉组血流动力学改变显著(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静脉麻醉能满足剖宫产手术要求,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龙东 《中外医疗》2011,30(12):124+126-124,126
目的研究氯普鲁卡因用于小儿骶管麻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将随机选择的60例行睾丸固定术的小儿(3~9岁)按随机双盲法分成氯普鲁卡因组(A组)和利多卡因组(B组),每组30例。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行基础麻醉,然后行骶管穿刺,分别一次性注入1%氯普鲁卡因和1%利多卡因组1mL/kg,观察记录HR、BP、RR、SPO2和阻滞作用。结果 A组起效、疼痛消失、麻醉平面固定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麻醉持续时间A组(78.52±5.71)min,B组(81.38±6.68)min。2组最高感觉阻滞神经节段相当。用药后HR、BP、RR和SPO2变化2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1%氯普鲁卡因骶管阻滞用于3~9岁小儿较1%利多卡因起效、疼痛消失及麻醉平面固定快。呼吸与循环功能基本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下肢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行膝关节置换老年患者48例,ASA Ⅰ-Ⅱ级,年龄60-78岁,体重51-83 kg.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16):全麻组(Ⅰ组)、股神经阻滞组(Ⅱ组)、股神经阻滞+坐骨神经阻滞组(Ⅲ组),均在气管插管下行静吸复合全麻.Ⅱ、Ⅲ组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神经阻滞.记录术前(T1)、手术开始(T2)、手术开始后60 min(T3)、术毕(T4)各时点HR和MAP,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记录术后6h、12 h和24 h患者静息和活动时的VAS评分及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 结果 T2、T3、T4时Ⅰ组HR和MAP较Ⅱ、Ⅲ组升高明显(P<0.05).与Ⅰ组比较,Ⅱ、Ⅲ组苏醒时间短,躁动发生少(P<0.05).术后6h及12hI组VAS(静息痛和活动痛)评分高于Ⅱ、Ⅲ组(P<0.05);Ⅲ组VAS评分(活动痛)低于Ⅱ组(P<0.05).术后12 h和24h内舒芬太尼消耗量Ⅰ组明显多于Ⅱ、Ⅲ组(P<0.05). 结论 老年膝关节置换术采用全麻复合下肢神经阻滞与全麻相比,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早期镇痛满意度更高;但股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与股神经阻滞复合全麻比仅减轻术后活动时的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比较小儿腹部、下肢手术脊麻和骶麻与静脉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腹部、下肢手术的小儿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6例,年龄3个月~8岁,选择脊麻和骶麻;Ⅱ组56例,年龄2个月~9岁,选择静脉复合麻醉。结果:Ⅰ组麻醉效果均满意,术中未追加氯胺酮,血压(BP)、心率(HR)平稳,血氧饱和度(SPO2)97%~100%,术毕患儿基本清醒。Ⅱ组小儿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增高、HR增快、SPO2有所下降,术中术后发生呕吐、反流误吸和喉、支气管痉挛、呼吸抑制。两组比较麻醉期间BP、HR、SPO2、术毕清醒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腹部、下肢手术脊麻和骶麻优于静脉复合麻醉,它可提供足够的麻醉平面,减少麻醉并发症,提高小儿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和单纯静脉全麻方式用于体重较大患儿下腹部以下手术的优缺点,观察骶管阻滞用于体重较大患儿外科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Ⅰ级患儿,均为下腹部以下手术,分两组,A组为骶管麻醉复合浅全麻,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结果:A组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肌松良好,镇痛完善,苏醒迅速而安静,全麻药用量小。B组患儿生命体征波动大,术中牵拉反应明显,肌肉不松弛,麻醉后苏醒时间长,苏醒后哭闹,全麻药用量多。结论:小儿骶管阻滞麻醉复合浅全麻是体重较大小儿的下肢及下腹部手术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100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手术时间在1~3小时,ASA分级I或II级,年龄20~50岁,体重指数(BMI)20~27kg/m2,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50):静脉输注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F)组与静脉输注生理盐水(D)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用药为0.5%罗哌卡因30ml,肌间沟入路麻醉,麻醉效果显现后,F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15μg/kg和咪达唑仑0.03mg/kg,输注时间大于3分钟,D组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后RR、HR、BP、SpO2的变化、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呼吸并发症及恶心呕吐、寒战。结果:2组比较F组术中RR、HR、BP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相应时点视觉模拟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中呼吸并发症及寒战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恶心呕吐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增强麻醉效果有利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减少术中患者疼痛、寒战发生。  相似文献   

19.
段小素 《当代医学》2011,17(4):82-82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高血压病人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50例ASAⅠ-Ⅱ级高血压病人要求无痛胃镜检查,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A组)、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组(B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min、胃镜检查后2min,苏醒时SBP、DBP、HR、SPO2以及麻醉药用量、检查中体动、呛咳及检查后不良反应。结果异丙酚复合咪达唑仑为高血压病人行胃镜检查时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氯胺酮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小儿下腹部和会阴部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是骶管阻滞麻醉,其与全麻复合使用能提供完善的术中及术后镇痛,减少对镇痛药的需求。对于腹股沟斜疝手术,我科应用氯胺酮肌注复合单次骶管阻滞麻醉效果肯定,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行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年龄1~3岁,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均分为2组,第1组肌注氯胺酮全身麻醉后再行单次骶管阻滞;第2组单纯肌注氯胺酮麻醉,根据麻醉效果追加剂量,安定静脉输注。年龄、性别等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方法:2组术前均禁食8h,禁水4h,阿托品0.02mg/kg肌注。入室后肌注氯胺酮4~6mg/kg,常规监测ECG、BP、SPO2、HR。面罩吸氧。第1组患儿左侧卧位,确定尾骨尖,在骶骨角连线的中点穿刺,头向30°~45°进针0.5~1cm,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空气1~2mL,无阻力,也不出现皮下气肿,即可注入试验剂量局麻药观察5min,无腰麻征象,全量按0.7%~1%利多卡因8~10mg/kg计算给入,阻滞平面可达T8~L1。第2组术中根据情况静脉追加氯胺酮1~2mg/kg,辅以安定0.05~0.1mg/kg。记录手术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及患儿麻醉苏醒时间,观察肌松和镇痛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